又是一年好冬景!梅州日報社特約記者、通訊員採風團走進大埔銀江鎮

2020-12-09 梅州網

  ●本報記者 劉潤濤 攝影記者 吳騰江

  特約記者 劉招迎 羅文燕

  入冬初寒,大埔縣銀江鎮銀村如一卷巨幅山水畫盡顯詩情畫意:村落整齊劃一,花園美觀別致,房前屋後衛生整潔,農戶家中窗明几淨。村民們在文化廣場上打球鍛鍊身體,到歷史文化展廳參觀了解村史村情……好一幅鄉村畫卷惹人醉。

  趁此冬景,日前,梅州日報社組織各縣(市、區)特約記者、2019年度優秀通訊員,前往銀江鎮坑口村銀江金花小鎮長壽珍品展銷中心、銀村銀龍農耕文化園、明新村南樹窩等地採風,用文字和鏡頭記錄大埔縣新農村建設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亮點。

  遊「金花小鎮」  歡聲笑語看振興

  採風團一行走進位於銀江鎮坑口村的銀江金花小鎮長壽珍品展銷中心。該處宛若金針菜的「小世界」,館內整齊排列著各類包裝精美的金針菜產品和大埔長壽食品,一項項科普內容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生動展示,通俗有趣,吸引了採風團成員的關注。

參觀坑口村銀江金花小鎮長壽珍品展銷中心。

  「金針菜,盛產於銀江鎮一帶,具有含苞肥大、鮮嫩爽口、久煲不酸等特點……」在講解員的介紹下,「編外記者」們認真了解大埔金針菜外形口感、食用功效等一項項科普內容及大埔長壽產品發展歷史,更全面認識了這一致富產業。

  「我們與本地龍頭企業協作搭建了一個1200平方米的展銷中心,以這個中心為基礎可大力發展『網際網路+農產品』『政府+電商+社交平臺』等模式,運用直播帶貨、消費扶貧等新銷售方式,提高銀江金針菜等農產品知名度,提高銷量,促進貧困戶增收,助力脫貧攻堅。」銀江鎮黨委副書記連佳權介紹。

參觀銀龍農耕文化園。

  幾年來,大埔縣通過政府搭建平臺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加強連片示範區建設等措施,把銀江金針菜這個傳統農業做特做強。銀江金針菜種植面積從原來的1500多畝,增加到現今的2200多畝,且擁有了勝坑、車上、李子坪、明新、明德、銀村6個連片種植基地,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如今,一朵朵小金花早已為廣大群眾鋪設出致富「金」路子。

  在銀村的銀龍農耕文化園和明新村革命老區南樹窩,採風團參觀了50多畝銀龍文體廣場、銀龍農耕文化園項目建設和以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桫欏群為主的原生態天然氧吧尖山公園,實地感受生態建設和鄉村旅遊相結合給農村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一路參觀下來,採風團連連讚嘆,歡聲笑語伴隨其中,更有不少的感悟。

參觀銀龍農耕文化園。

  「感謝梅州日報社給我們這樣一個機會,來到美麗的大埔縣,這裡鄉間風景優美,小吃也非常美味有特色,真希望明年還有機會能夠和大家一起學習一起交流。」梅州日報豐順縣特約記者、豐順縣委辦副主任胡金輝說。

  觀瑞山勝景 交口稱譽說壽鄉

  離開銀江鎮,採風團一行來到廣東瑞山旅遊度假區。在這裡,山有山的雄姿,連綿不斷、雲霧繚繞;水有水的秀氣,山澗流淌、青溪蜿蜒;景有景的靈動,靈石傲立、曲徑通幽。

採風團在洲瑞鎮瑞山生態旅遊度假村合影留念。

  各位特約記者及優秀通訊員從遊覽琴湖,再到漫步圓夢橋、如意道、養心谷,穿越林間小道,呼吸新鮮空氣,感受高山美景、天然氧吧。琴湖景區集山水、人文、現代為一體的獨特魅力讓來者拋開煩惱,沉浸其中,特約記者及優秀通訊員們不禁拿出「長槍短炮」從各個角度記錄大美畫卷。

  據了解,廣東瑞山生態旅遊度假區總佔地面積3.1萬畝,計劃總投資51億,項目於2011年投入建設,累計完成旅遊投資6億多元。該項目主要是涵蓋親子娛樂、養生度假等功能的綜合型旅遊度假區。目前,該旅遊區已被列入國家旅遊局《2016全國優選旅遊項目名錄》,是梅州市入選兩個項目之一。

參觀銀江鎮姚美良紀念館。

  瑞山結合自然風光打造主題公園式養生度假產品集群,帶動旅遊發展的做法,是大埔縣全域旅遊發展的生動寫照之一。

  大埔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居韓江中上遊,地處閩粵兩省,梅州、潮州、龍巖、漳州四市交界,素有「三區六鄉」之稱。境內水質優良、空氣清新、土壤富硒、負氧離子含量高,森林覆蓋率近80%,是令人神往的「世界長壽鄉」。以獲評「世界長壽鄉」為契機,目前,大埔縣依託30個森林公園、5個自然保護區,重點推進萬川休閒康養新城、蜜柚康養特色小鎮、中醫健康養生園、瑞山生態旅遊康養休閒基地、韓江高陂水利風景區等項目建設,打造大灣區「最美後花園」「最佳康養地」「最優體驗場」。2020年6月12日成功被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認定為第二批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

參觀體驗明新村農耕農具展覽館。

  「大埔不愧為『世界長壽鄉』,能夠在保持生態完整性的基礎上打造旅遊區,用美景去吸引遊客,我認為這種做法不僅能夠留住遊客,還能夠發揮獨特的旅遊優勢去帶動經濟發展,是非常值得借鑑的。」平遠縣委辦新聞室袁志鵬說。

相關焦點

  • 又是一年好冬景,山川秀色畫意濃
    梅州日報社特約記者、通訊員採風團走進大埔銀江鎮入冬初寒,大埔縣銀江鎮銀村如一卷巨幅山水畫盡顯詩情畫意:村落整齊劃一,花園美觀別致,房前屋後衛生整潔,農戶家中窗明几淨。村民們在文化廣場上打球鍛鍊身體,到歷史文化展廳參觀了解村史村情……好一幅鄉村畫卷惹人醉。趁此冬景,日前,梅州日報社組織各縣(市、區)特約記者、2019年度優秀通訊員,前往銀江鎮坑口村銀江金花小鎮長壽珍品展銷中心、銀村銀龍農耕文化園、明新村南樹窩等地採風,用文字和鏡頭記錄大埔縣新農村建設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亮點。
  • 大埔銀江鎮龍山文化公園護欄工程 預計7月底可完成
    本報訊 (記者梁志航通訊員周華襄)目前,大埔縣銀江鎮龍山文化公園登山道路護欄工程正有序施工建設,預計7月底即可完成。但在去年開始,銀江鎮政府積極籌集資金,投入資金80餘萬開通了龍山公園頂至明德村冷水坑登山口1000多米的道路,並進行了道路硬底化、安裝路燈,不僅優化了公園的結構布局,而且方便了市民登山休閒。但由於該道路彎多且陡峭,存在一定安全隱患。銀江鎮政府再籌集資金40多萬元,在今年6月開始,為登山道路安裝護欄,給市民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解決群眾最後一公裡問題。該工程預計七月底可完成。
  • 梅州日報讀者團走進大埔大麻鎮
    秋高氣爽,正是出遊好時節。10月27日,「2019赴圩節」將走進大埔縣大麻鎮。梅州日報讀者團赴圩節一日遊活動現正接受報名。 大麻圩由零散鋪到圩市的形成,走過了漫長的歲月,自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大麻鎮原有4條古老的街道已被商業開發新區所取代。如今,這座新興的市場空前活躍,人氣旺盛,百業興隆。
  • 2019「客都梅州」赴圩節走進大埔大麻
    本報訊 昨日上午,由梅州日報社和大埔縣大麻鎮政府共同主辦的2019「客都梅州」赴圩節活動在大麻鎮大麻中心小學開幕。(林翔 攝)  活動中,由梅州日報社組織的讀者團參觀了大麻百年渡口、600多年歷史的騎樓老街、萬福禪寺和我市首個廣東省「宜居村莊示範點」小留村,切身感受了千年古邑大麻的魅力。同時,眾多市民和遊客前來體驗傳統赴圩活動、觀看歌舞表演,一同領略鄉村自然美景、體驗當地民俗文化、品嘗大埔傳統美食。據初步統計,截至記者昨晚發稿時止,大麻鎮赴圩節活動共吸引6000多人次參與。
  • 大埔縣銀江鎮:生態宜居產業旺 「金花小鎮」滿園春
    按照著重打造「金花小鎮」的發展理念,近年來,銀江鎮充分發揮生態、產業、人文等資源優勢,一方面著力補齊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短板,為鄉村振興增顏值;另一方面大力發展金針菜產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經濟優勢,為廣大群眾鋪設一條致富「金」路子。  ●本報記者 劉潤濤 連志城  特約記者 劉招迎 羅文燕  通 訊 員 李俊皓
  • 梅州主流媒體和文藝創作團隊採風團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
    梅州主流媒體和文藝創作團隊採風團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 梅州文廣旅遊 梅州文廣旅遊微信號 mzslyj 功能介紹 為大家提供梅州最具特色的食住行遊購娛,帶您玩轉梅州,是您出行的貼心小幫手!歡迎交流,一起進步!
  • 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協會陪同梅州日報社「全球客商行」採訪團一行
    6月2日上午,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協會接待梅州日報社「全球客商行」採訪團黃山松總編輯一行5人抵達深圳市龍崗客家民俗博物館——鶴湖新居,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
  • 梅州首家,依託紅色資源打造 大埔三河壩幹部學院掛牌
    本報訊 (記者劉潤濤 特約記者劉招迎)大埔縣三河壩幹部學院日前掛牌。  三河壩幹部學院是全市首家依託紅色資源打造的幹部學院,將圍繞「規模適度、品質一流」的目標和「立足梅州、服務廣東、對接閩贛、面向全國」的辦學定位,採用邊籌建邊辦班運營的模式,在新校建成之前,繼續完善現有教學培訓資源,進一步挖掘利用大埔及閩粵贛周邊地區紅色資源,研究規劃設置一批專題培訓特色課程、現場教學點和特色精品路線,培養一批有理論建樹的骨幹教師,致力打造成為一個集革命傳統教育、黨性黨史黨風教育
  • 「梅州大埔不愧是一個革命老區縣!」
    南方日報、南方+:拍攝《絕密使命》前,您曾到梅州大埔調研採風,大埔的紅色革命歷史帶給您哪些觸動或者啟發? 袁錦貴:我覺得大埔縣對革命歷史遺蹟的保護做得很好,相關的展館和革命史料都比較完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走進大埔就能感受濃厚紅色氛圍,大埔不愧是一個革命老區縣,我們都能感受到當地通過傳承紅色基因,進而激發了奮進力量。作為中央紅色交通線中的重要一環,大埔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 梅州柚子宴暨2020大埔美食旅遊季啟幕
    (吳騰江 攝)  本報訊 (記者劉潤濤 特約記者劉招迎 羅文燕)昨日上午,梅州柚子宴暨2020大埔美食旅遊季在大埔縣西湖公園萬人廣場開幕。  「無柚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柚子紅燒肉。梅州柚子宴,開宴!」昨日11時50分,在西湖公園萬人廣場,百張圍桌整齊擺放,近千名來自各地的遊客齊聚一堂,共赴一場別開生面的「千人柚子宴」。
  • 馬來西亞雪隆茶陽(大埔)會館參訪團來埔考察
    日前,雪隆茶陽(大埔)會館參訪團一行來埔考察,領略家鄉大埔的獨特魅力,促進兩地在文化、旅遊、經貿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推進大埔各項事業的繁榮發展。  通過對家鄉大埔的參觀考察,參訪團一行對我縣振興發展取得的成果讚嘆不已,紛紛表示今後會多來大埔,保持穩定的交流關係,開展經常性的互訪交流,進一步增進友誼,促進共同發展。  【同期聲——雪隆茶陽(大埔)會館參訪團成員 何玉明:(大埔)很多方面,我們都能看到很顯著的進步,(像)道路、房屋、還有景點的建設。】
  • 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回鄉懇親團來埔關心家鄉發展變化
    11月11日至12日,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回鄉懇親團一行來埔懇親,感受家鄉大埔的新變化。  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回鄉懇親團一行280餘人在縣府辦、縣僑務局、縣僑聯等相關單位負責人的陪同下,先後到百侯名鎮旅遊區,西河鎮北塘村和張弼士故居,泰安樓、縣博物館、縣陶瓷館,大麻鎮小留村、萬福寺以及高陂鎮李光耀故居等地進行參觀,感受家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美的風光。  【同期聲——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成員:我現在很激動,(覺得大埔)漂亮。
  • 大埔博物館邀你一起來「雲看展」
    ●本報記者 劉潤濤  通訊員 張利娜  特約記者 劉招迎 羅文燕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埔縣博物館通過「雲看展」,讓大眾和歷史、文化、藝術近距離「接觸」的大門隨時保持敞開。
  • 梅州市第十九次(大埔瑞山)百人詩會在大埔縣召開
    活動中,省委統戰部原副部長羅概祥、市文聯、市詩詞學會、大埔詩社等有關單位負責人分別作了發言;詩朋文友們還向瑞山旅遊度假村贈送了書畫作品等。  當天下午,嘉賓、詩友們一同乘車遊覽瑞山生態旅遊度假村,走進青山綠水的懷抱中,盡覽如詩如畫的風景。在採風過程中,大家紛紛感嘆大埔的秀麗山水不僅抒發了客家遊子熱愛家鄉的情懷,而且大大激發了詩人們的文學創作靈感。
  • 走進大埔書法公園
    大埔西嶺中國書法公園位於縣城西北部,修建於2009年。我默默注視著眼前這些刻在大理石上的歷代名家書法作品,它們或龍飛鳳舞或端莊秀麗或清新高雅,這些傳承中華民族上千年的經典作品能以這麼直觀的方式走進我們普通民眾視野,實在讓人驚喜,也讓人受益匪淺。  飽覽過了古今當代的名家書法作品之後,還可到後山走走,進行攀爬運動。山上有涼亭。登上涼亭,和風煦煦,俯瞰大埔縣城全景,美哉。  有人說:「旅行或讀書,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
  • 舌尖上的大埔,好山好水好味道!梅州大埔千人長壽宴今日震撼開席
    記者現場獲悉,大埔縣聘請國際自然醫學會中國總部主任王智墨博士為「中國·梅州大埔世界長壽鄉長壽事業發展總顧問」;聘請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專家、中國食文化研究會榮譽副會長賈雲峰為「
  • 梅州粵運大埔客運分公司負責人管聯坤被查
    2007年12月至2015年5月,承包大埔汽車運輸有限公司保養場並負責保養場全面工作;  2015年5月5日至2015年5月18日,任大埔汽車運輸有限公司客運站副站長,負責客運站全面工作;  2015年5月至2015年11月,任大埔汽車運輸有限公司客運站站長;  2015年11月至2015年12月,任大埔汽車運輸有限公司客運服務科科長;
  • 梅州日報讀者團走進瑞山
    萬畝花海、圓夢舞臺、琴湖如意道、圓夢橋……伴隨著陣陣微風,梅州日報讀者團來到大埔縣走進如詩如畫的瑞山生態旅遊度假村,感受生態之美。據悉,這也是疫情以來梅州日報讀者團的首次團遊活動。 步入瑞山,讀者團便被道路兩旁的花團簇擁,舉目四望,密林覆蓋群山,逶迤連綿,園內湖中幾條遊船停靠在岸,一派山水融合之景讓人心曠神怡。
  • 大埔舉行電商扶貧直播活動 線上銷售成交30.889萬元
    本報訊 (記者劉潤濤 特約記者劉招迎 羅文燕)日前,「和壽大埔」長壽食品區域公共品牌推廣暨「電商扶貧·直播同行」活動在大埔縣萬川千紅三河鎮農村產業融合基地舉行。  活動現場,大埔30位本土網紅,通過抖音、騰訊、有播等各個平臺進行品牌推廣直播,統一在大埔縣電商扶貧聯盟平臺進行連結下單,對大埔的特產、陶瓷、小吃、旅遊產業進行線上銷售,帶動大埔電商與實體企業之間的交流和合作。現場還進行了國家星創基地和首個大埔網紅培訓基地牌匾頒發儀式。
  • 梅州唯一入選!大埔陶瓷文化之旅上榜省工業旅遊精品線
    本報訊 (記者劉潤濤)日前,省文旅廳、省工信廳聯合發布20條廣東省工業旅遊精品線路,大埔陶瓷文化之旅線路成為我市唯一上榜的線路。  大埔陶瓷文化之旅線路途經大埔陶瓷展館、青花瓷工藝街、三河壩戰役紀念園、「光德陶瓷燒制技藝」省級非遺項目——富大陶瓷工業旅遊區等主要景點,可輻射周邊泰安樓、李光耀祖居旅遊區、百侯名鎮旅遊區、西河北塘鄉村旅遊區等景區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