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因收到署名航空公司航班取消提醒改籤的簡訊,江西準研究生張浩(化名)在按「客服」提示操作後,被騙9998元。事發當日,他向媒體投訴了上述情況,並強調正是因為對方準確說出了航班號、身份證號、乘機人姓名、機票數量在內的所有信息,加上急著出門,所以才會上當受騙,相關購票平臺和航空公司應對此負責。事後,張浩撥打了110,目前本案由江西省廬山公安局刑警大隊處理。(8月20日澎湃新聞)
機票退改籤騙局,近年來時有發生。在徐玉玉案2周年之際,再次曝出這樣的騙局,更讓人唏噓。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對於電信詐騙的治理行動有目共睹。前不久媒體還報導,18個掛牌整治的電信詐騙重點地區,其中5個已摘牌,這說明治理電信詐騙已取得了階段性成績。
但機票退改籤騙局的事實說明,相關治理態勢依然不容鬆懈。事實上,就在上個月,還有媒體報導哈爾濱一市民因為落入同樣的騙局而被騙走3000元。另據溫州市反詐中心披露,今年以來僅溫州就已有70多人落入機票退改籤騙局,損失80餘萬元。可見,對於此類騙局的查處,還須繼續加壓,其頑固性不容低估。
不過在加大對詐騙行為打擊力度的同時,也有必要對其背後的失範之處進行全鏈條式清理。比如,這類詐騙之所以能夠「以假亂真」,說到底還是在於詐騙分子事先掌握了乘客的確切信息。這起事件中,對方就準確說出了被騙者的航班號、身份證號、乘機人姓名、機票數量在內的所有信息。而據此前落網的犯罪嫌疑人交代,他們先是購買了乘客的訂票信息,然後發送簡訊到乘客手機上……很顯然,與其他電信詐騙一樣,機票退改籤騙局之所以得逞,關鍵就在於作案者成功拿到了被騙者的個人信息。那麼,要徹底堵住這類詐騙,就必須斬斷個人信息的洩露和買賣鏈條。
就機票銷售而言,目前有航空公司官網和各種網絡平臺,這種多元化的購票渠道,在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同時,也讓乘客信息安全的保護變得更複雜。在此類事件中,無論是相關購票平臺還是航空公司都否認洩露了乘客信息,但平臺與航空公司是否可以置之事外?
從常識的角度來審視,乘客購票後遭遇詐騙,售票平臺與航空公司洩露個人信息的可能性很大,但舉證卻超出了乘客的能力範疇。而在現實中,即便是在破獲的詐騙案例中,也少有追溯到信息洩露的源頭,這對於填補電信詐騙背後的信息洩露漏洞無疑是不利的。
加大對電信詐騙的治理力度,不只是要打擊詐騙犯罪,更要對其衍生的土壤加以徹底清除。這其中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對個人信息保護責任的落實,不讓任何一個環節和主體心存僥倖。而機票退改籤騙局依然未能消除,在這方面恐怕尤須加強。
(燕趙都市報 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