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戰是什麼?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地道戰應當出現在抗日戰爭時期,敵後抗日武裝在地下挖了錯綜複雜的地道,灶臺,水井,牆角到處都可能是抗日武裝的火力點,讓日本鬼孑苦不堪言。在越南戰爭中,我國軍人手把手的教會了越南人地道戰的精髓,越南到處開挖地道,地道狹窄到了只容一個越南人匍匐通過,大塊頭的美國人根本鑽不進去。可以說輪地道戰的經歷從小米加步槍發展而來的我國陸軍是經驗最豐富的。
但是印度居然要在拉達克打地道戰,是為什麼呢?均為地道但大不相同
在拉達克地區,一年中最大降雪量高達12米,12米是個什麼概念,商品房層高一般為三米,十二米就意味著四層樓的高度!這一腳踩下去已經不是埋到胯或者埋到腰的位置了,這是直接沒了的厚度啊!在這種條件下如果有選擇的話,所有人都會儘可能的減少出門的次數,但是軍人不行,對於任何國家而言,領土都是寸土不讓的!
因此在對峙前沿,中印雙方的邊防人員必須大眼瞪小眼,與我國的充足的後勤力量不同,印度的後勤能力比較差勁,印度的消息人士表示,根據部署的戰略考慮,印度的前線部隊被安置在加熱的帳篷裡。
帳篷是什麼概念?就這倆字看看都覺得冷啊……孤孤單單的帳篷隔熱效果能有多好?印軍士兵表示首陀羅就是再沒有尊嚴,也不能這樣啊?最低溫度零下三四十度的拉達克地區只有個帳篷這誰頂得住?
印度也不是不想解決士兵的居住問題,問題是印度的軍需品倉庫著火了,而且印度還採購了美國的二手冬季被服,再加上後勤問題導致吃的還不行所以地道真的很重要。
印度尋思著這樣也不是個事所以打算在堅硬的凍土上開挖地道,問題是印度人也沒有有事沒有挖一挖地道體會一下光輝歷程的習慣,所以絕大多數士兵真的不知道怎麼挖地道,為了防止士兵手生導致地道垮塌以及防禦力不足的問題,因此印度的地道與其說是地道不如說是地溝……
挖一條溝,然後把直徑在6到8英尺(1.8米到2.4米)的鋼筋混凝土管道塞進壕溝裡,預製管地道的優點很明顯,鋼混結構,結構強度高,防護能力強。
與土質地道不同,使用預製混凝土管道製作的地道不需要擔心垮塌,所以地道的寬度更大,1.8米到2.4米直徑的地道不僅可以讓士兵從容的在一線活動,還可以把暖氣供應商防止在露天環境中機動導致的失溫問題。
與印度的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不同,咱們國家的邊防軍待遇明顯要比印度好得多。數千噸的物資從成都出發直抵各個邊防哨所而去。讓邊防一線的士兵過上一個暖冬,再加上前段時間披露的無人機送餐業務,以及堪稱碉堡的前沿哨所,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同樣都是人差距怎麼這麼大捏?
小結
現代戰爭打的是後勤!通過衝突一線兩國士兵截然不同的居住條件就能看到後勤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是多麼的重要。如果沒有供應充足的後勤,就算是裝備再先進,衝突發生之後就會發現摩擦沒一周一線部隊缺衣少食沒有彈藥的絕境!因此所有大國都會竭儘可能的追求國防自主化,追求更強大的後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