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平:一脈相承雕花剪紙

2020-12-26 鄂州市政府門戶網站

胡小平:一脈相承雕花剪紙

信息來源:鄂州政府網 日期:2019-05-08 語音:

□老憨
  編前語
  鄂州境內湖泊眾多,地勢低洼,尤其是靠近江湖地帶,久雨則澇,素有「水袋子」之稱。過去,每當漲水季節來臨,村民們不得不背井離鄉,四處流浪,靠賣藝謀生。雕刻花樣這種簡單易學、成本低的手藝,在那個時代,便成為人們謀生存的最佳選擇。於是,師帶徒、父傳子,一代又一代、一村又一村,影響成片,形成雕刻花樣之鄉,俗稱「花樣窩」。有趣的是,「花樣窩」裡賣花樣的多為男性,他們身背花箱,手搖喚鼓,遊走賣藝,在歲月的歷練和謀生的艱辛中,默默傳承著「雕花樣」的老手藝。
  7歲隨父學描花樣
  今年68歲的胡小平,家住新廟鎮茨塘村,說起自己的學藝經歷,感慨萬千。
  他7歲就跟隨父親胡茂恆學描花樣,13歲開始走村賣花樣。
  1946年,他的父親胡茂恆當選為第三屆鄂城縣花樣工會主席,是真正藝人們選出來的主席,也是真正為藝人們服務的主席。因為第一屆花樣工會主席是民國十一年(1922年),由鄂城縣國民黨政府任命,第二屆花樣工會主席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由日偽政府指任。至今,胡小平和哥哥胡幼平的家中還保存有花樣工會公章、會規和數千幅花樣剪紙作品。
  鄉間雕花剪紙藝人很辛苦,有句話可謂是花樣藝人生活的真實寫照:「花箱就是我的八鬥丘,鼓兒就是我的耕田牛。日裡又能背著走,晚上還能當枕頭,行路不要盤纏米,夜裡不要點燈油。」
  花樣箱和花樣鼓,這兩樣是胡小平父親留給他的遺物,也是父親從其師傅手裡接過來的,少說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其父對它格外珍視,胡小平對它也格外珍視。
  花樣鼓雖不知是哪年做的,但它不同於一般的撥浪鼓,長柄、上下一大一小2個鑼鼓,大的為鼓,小的為鑼,在長柄的頂端有一個槍頭。豎起來拿,鑼在上、鼓在下;拎在手上,甩打起來,則鼓在上、鑼在下。因此又叫日月鼓、陰陽鼓。過去走街串巷賣花樣,村裡的狗比較多,只能用這個鼓的槍頭順便防身。
  花樣鼓的樣式獨特,打起來十分講究。
  進村時,槍頭向下,邊搖邊走,先打3下,意謂「123」,同時高喊3聲「賣花樣了」,然後唱道:請姑娘,抽花線,買花樣,繡花鞋,不買花樣懶婆娘。出村時,回頭一望,槍頭則向上打2遍,意思告訴大家我走了。
  說起這些,胡小平神採飛揚,似乎又回到了多年前———跟著父親學藝,背著花樣箱、搖著花樣鼓,走街串巷賣花樣……藝人相遇,幾番鼓聲搖下來便知對方深淺。
  14歲獨自背箱打鼓走鄉村
  打花鼓有講究,放花箱同樣有講究。箱子如何放、鼓如何打,行家一看,便知你是要開始賣花樣還是路過休息一下接著趕路,是準備開場還是收場,是住店還是吃飯。按行規,放好了,當地主事人會免費提供幫助,放不好,當地主事人有權沒收花樣箱。
  有一次,胡小平的花樣箱就被沒收了。
  說起來,那年他14歲,大年初四,單獨背起箱和鼓出去賣花樣,他既興奮又緊張,心裡默念著父親教的規矩。進村邊打鼓邊吆喝,一切都很順利,胡小平很開心。但在一戶人家賣花樣時,因箱和鼓所放位置不合戶主心意而被扣下了箱子,且要他師傅來賠禮道歉。
  胡小平謹記父親所言,遇事將箱子鎖起來,帶著花樣鼓離開的原則。在回家找父親的途中遇到同行,人家一看他的架勢便知箱子被扣,便詢問他扯哪個長袍(從哪個師傅)?誰知這人竟是父親早年的徒弟。於是在師兄的帶領下,經過一番理論,胡小平要回了箱子。
  花樣箱是百花的園地,鳥獸的天堂,人間喜慶箱裡藏。花樣藝人正是用刀刻出了生活的千姿百態。
  出門賣花樣很艱辛,在家做花樣也不容易。
  刻刀、蠟盤、剪子、鑷子、錐子……僅僅是工具製作與養護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蠟盤要用牛油和香灰調製,有的人家用其他油來調製效果很差,就是不得其解。蠟盤調硬了,易將花紋弄斷還傷刀,若調軟了,花紋又刻不到位。
  雕刻,既要用功更要用心。刻什麼、怎麼刻、要表達什麼,藝人就需要細心了解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的習性和形態,更要掌握風俗民情、地域文化,還要了解、學會和掌握各個物種的搭配,不能違背常識,要能借物抒情、以物寓意。
  「一隻鴛鴦和蓮花代表鴛鴦戲蓮,鴛鴦代表男青年,蓮花潔白代表女青年。蓮花蓮子代表連生貴子。喜鵲一般配梅花,通常有喜鵲登梅、喜鵲銜梅之稱,因為臘梅開花較早,那時田地裡吃的東西較少,喜鵲餓了、渴了,只好以臘梅來補充營養。如果不懂這些常識,配成了其他季節的花,那就犯了低級錯誤。在過去,徒弟是要挨師傅板子的。」胡小平說。
  1949年後,胡小平的父親創作了一些緊扣時代潮流的花樣,專供藝人們借鑑使用。如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和常香玉號飛機組圖、農業學大寨和學毛選等文圖,充分顯示了老藝人雕花剪紙與時俱進、靈活求變的藝術個性。
  傳承的不僅是手藝
  胡小平牢記父親的教導,還創作出許多改革開放方面的新花樣。對於父親教授的內容,胡小平有自己的想法和心得。
  第一,大自然是畫花樣的藍本,要經過刻苦訓練,才能在方寸彩紙上,變成栩栩如生的花草樹木、人蟲鳥獸。
  第二,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述說傳統老藝人做花樣、賣花樣的趣事,以便新一代傳承人體會老藝人的艱辛。
  第三,用花樣這種形式,講好民俗故事和吉祥文化等。胡小平最佩服父輩們的首創精神,鄂州花樣工會在他父親的領導下,花樣品種曾達8000多種,很多品種填補了歷史上雕花剪紙的空白。
  他父親創作的枕頭花,「斜月三更門半開,夜長橫枕想心歪。短命到(倒)今無口信,望斷肝腸無人來」。巧妙運用字的缺首少旁、橫豎搭配等,只用一些異體字,就表達完一對戀人因家人反對,女方白天不能見、晚上沒見到戀人的愛恨心情。這幅枕頭花讓人腦洞大開,叫好不絕。
  「文革」期間,絕大多數花樣藝人被受到衝擊,父親的鼓、箱子、花樣作為「破四舊」對象也被沒收。可箱子和鼓是他們家的傳家寶,胡小平黑夜冒險又將這些偷拿回來,才得以保存至今。
  說起這事,胡小平記憶猶新,當時把鼓偷回來一看,鼓的一面牛皮已被紅衛兵割掉了。後來,胡小平和父親找了塊豬皮給補上了,所以,現在這鼓的兩面就變成一面是牛皮,一面是豬皮了。
  胡小平長大後,當了一名機電修理工,曾在武漢、黃岡及江西、湖南等地工作過。對於雕花剪紙他從沒有放棄過,每當有空閒時間,他總是拿出隨身攜帶的小刻刀,高興時、孤獨時,都會秀一秀雕花,其作品也經常參加當地群藝館、博物館、剪紙協會的展覽和展示活動。2006年,他被評為鄂州雕花剪紙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008年,成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如今,兒子、兒媳也跟著他學習剪紙。
  近年來,國家對剪紙這項傳統手工技藝十分重視,身為傳承人的胡小平在欣喜的同時,深感肩上的擔子重。每逢雙休日,他都要到市群藝館和新廟鎮文化活動中心為大家上課,講解雕花剪紙的技巧和要領。
  作為從鄉間走出來的雕花剪紙非遺傳承人胡小平,他希望傳給後人的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手藝,而是一種凝聚著幾代人對吉祥文化、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相關焦點

  • 雕花剪紙走近尋常百姓
    本網訊(記者王鳳玲 通訊員朱薇)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上月30日,由市群眾藝術館、華容區文化館聯合舉辦的雕花剪紙進農村、進校園活動,在華容區非遺館廣場和華容中學舉行。  上午9時,華容區非遺館前熱鬧非凡,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夏祖康及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夏義淇現場展示雕花剪紙技藝,並向村民贈送雕花剪紙作品1100份。
  • 鄂州雕花剪紙走進斯裡蘭卡
    國慶節前夕,應斯裡蘭卡中國文化中心邀請,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帶隊,「湖北——從長江邊走來」文化周巡展走進斯裡蘭卡,開展鄂州雕花剪紙、武漢麵塑、大冶刺繡和潛江江漢皮影等4大項目的藝術交流活動,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鄂州雕花剪紙傳承人曹小琴代表省文旅廳進行雕花剪紙項目的文化交流。
  • 「孝感雕花剪紙傳承示範學校」在黃花小學掛牌
    2020年11月30日,孝南區文化和旅遊局、孝感雕花剪紙研究所在孝南區臥龍鄉黃花小學舉辦了「孝感雕花剪紙傳承示範學校」授牌儀式。授牌儀式上孝感雕花剪紙所和黃花路小學負責人共同表示:授牌儀式只是一個起點,雙方將攜手共建孝感雕花剪紙特色課堂,通過校內非遺教育常態化,課外延伸教學傳承,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非遺教學,讓孩子們愛上孝感雕花剪紙,讓傳統文化更好的走進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中,讓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蓬勃發展、得以傳承。
  • 栩栩生花——仙桃雕花剪紙
    題材以花草、飛禽、走獸、人物為主,因湖北的剪紙主要以刻為主,故雕花剪紙又名 「花樣」,主要是供給婦女刺繡使用的圖案底稿,多是和民眾日常生活關係密切的傳統圖案其形式大體可分為四類:單幅雕花(如兜肚花)、雙幅雕花(如鞋花)、連續性雕花、分塊雕花。
  • 雕花剪紙傳承示範鄉鎮學校花落臥龍
    11月30日上午,孝南區文化和旅遊局為臥龍鄉黃花小學授予孝感市雕花剪紙傳承示範學校舉行了授牌儀式。雕花剪紙是我市傳統地方文化特色,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黃花小學是目前孝感市唯一一家雕花剪紙傳承示範鄉鎮學校。
  • 雕花剪紙保護傳承的鄂州樣本
    鄂州雕花剪紙源於1600多年前的民間「花樣子」, 2009年作為中國剪紙的優秀代表之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8年「雕花剪紙公益培訓與傳承傳播」成功申報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同年入選文化和旅遊部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 指尖上的舞蹈——孝感雕花剪紙
    孝感雕花剪紙又因孝感地處中原腹地,特殊的地理位置賦予孝感雕花剪紙特有的藝術特點,既有北方粗獷蒼勁的風格,又有南方玲瓏細膩的特點。孝感雕花剪紙在藝術上更加成熟完美,產品更加豐富多彩。為了讓這一古老技藝得以傳承和發揚,孝感地方政府非常重視,建立了孝感雕花剪紙研究所和民間剪紙藝術人才檔案庫
  • 雕花剪紙傳承人曹小琴:剪出幸福期盼 雕刻吉慶豐年
    曹小琴,鄂州雕花剪紙傳承人。中華剪紙藝術委員會會員,湖北省剪紙藝術委員會理事,湖北省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鄂州市剪紙研究會會長及鄂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鄂州雕花剪紙是南方剪紙中最具代表的一種,說起它的產生一定出乎大家預料,鄂州雕花剪紙出自鄂州繡花工藝中的繡花底樣「老花樣」,在刺繡中,「老花樣」會被粘貼在布上作為刺繡圖案,在一針針穿插中永久地埋進線裡。本不起眼的「老花樣」隨著繡花人的減少,「老花樣」的原始作用也漸漸消退,這時「老花樣」的變體出現了,鄂州雕花剪紙誕生了。
  • 雕花剪紙傳承示範鄉鎮學校花落臥龍
    11月30日上午,孝南區文化和旅遊局為臥龍鄉黃花小學授予孝感市雕花剪紙傳承示範學校舉行了授牌儀式。雕花剪紙是我市傳統地方文化特色,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黃花小學是目前孝感市唯一一家雕花剪紙傳承示範鄉鎮學校。
  • 感受指尖上的「非遺」雕花剪紙楚風布畫走進武漢校園
    非遺傳承人沈松柏傳授剪紙技巧。實習生熊名揚 攝荊楚網消息(記者 安立 通訊員 李雄風)12月22日,「雕花剪紙」「楚風布畫」走進武漢工商學院國學體驗館,民間工藝美術家、非遺傳承人沈松柏、王傳芬現場傳授剪紙和布貼畫技藝。
  • 臥龍鄉黃花小學被授予孝感市雕花剪紙傳承示範學校
    11月30日上午,孝南區文化和旅遊局為臥龍鄉黃花小學被授予孝感市雕花剪紙傳承示範學校舉行了授牌儀式雕花剪紙是我市傳統地方文化特色,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黃花小學是目前孝感市唯一一家雕花剪紙傳承示範鄉鎮學校。
  • 湖北剪紙作為一種民間鄉土文化,以刀剪代筆,創造了雕花剪紙藝術
    剪紙是一種廣泛流傳於我國大江南北的民間鄉土藝術,南北風格各不相同。郭沫若曾說:「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刻紙,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奪神功,美在民間永不朽。」剪紙有多種叫法,又被稱為「刻紙」、「鑿花」,湖北大部分地方則稱為「雕花」。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動圖報導丨麻糖米酒雕花剪紙 孝感...
    「指尖」上的非遺  ——雕花剪紙雕出瑰麗世界  情感筆下淌,事物紙上生。早在晉唐時期,雕花剪紙已在孝感成為了風俗,明清時期出現了以剪紙為生的藝人。孝感雕花剪紙以其特殊的形象語言傳遞著傳統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藝術風格融合了我國北方剪紙的「粗獷古樸、渾厚純真」和南方剪紙的「雋美秀麗、玲瓏剔透」,形成了孝感雕花剪紙的獨特風韻。
  • 國家級非遺鄂州雕花剪紙省級傳承人,夏祖康出生鄂州華容書香世家
    夏祖康,世界名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州雕花剪紙》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委員會會員,中央美術學院非遺研修生,湖北省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專業委員會會員,鄂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剪紙分會理事,華容工匠,兼任鄂州市老年書畫家協會華容分會會長。
  • 感受指尖上的「非遺」雕花剪紙楚風布畫走進武漢校園
    非遺傳承人沈松柏傳授剪紙技巧。實習生熊名揚 攝荊楚網消息(記者 安立 通訊員 李雄風)12月22日,「雕花剪紙」「楚風布畫」走進武漢工商學院國學體驗館,民間工藝美術家、非遺傳承人沈松柏、王傳芬現場傳授剪紙和布貼畫技藝。
  • 文化自信丨國家級非遺鄂州雕花剪紙省級傳承人,夏祖康出生鄂州華容書香世家
    夏祖康,世界名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州雕花剪紙》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委員會會員,中央美術學院非遺研修生,湖北省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專業委員會會員,鄂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剪紙分會理事,華容工匠,兼任鄂州市老年書畫家協會華容分會會長。
  • 胡小平長篇小說新作《青楓記》出版
    近日,胡小平的長篇小說新作《青楓記》已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青楓記》是中國作協重點扶持項目,是湖南省「夢圓2020」主題徵文(湖南省委宣傳部指導,湖南省文聯、湖南日報、湖南省作協、中南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獲獎作品,是毛澤東文學院籤約項目,共16章,37萬字。
  • 致敬經典|中國各地方剪紙藝術!
    山東民間剪紙的題材是很廣泛的,它不僅表現了群眾喜聞樂見的事物,也反映了他(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文字圖案、鳥獸魚蟲、花卉蔬果、山水風景、民間傳說、戲曲人物、歷史典故、宗教民情等等。 山東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渤海灣地區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
  • 剪紙_中國國情_中國網
    無論,「 鏤金」、「剪彩」,皆「剪紙」之工藝也,早就在民間流傳,與荊風楚俗結下了不解之緣。沔陽雕花剪紙與北方剪紙的組獷、奔放特色相反,顯得精細入微。首先是它的構圖豐滿,運用「散點透視」,在平面上表現立體人物,點、線、面有機結合。剛柔相間、黑白對比、虛實相生。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因此人物形神兼備,重在以形傳神,栩栩如生,線條流楊、圓潤,陰刻、陽刻並用,縷空、留實俱佳。
  • 河北非遺受重視,傳承贏發展|周淑英|剪紙|內畫|剪紙藝術_網易新聞
    非遺剪紙大師周淑英——剪紙藝術與現代文化的碰撞周淑英出生於河北蔚縣剪紙世家,其父周永明是蔚縣剪紙藝術創始人王老賞唯一的嫡傳弟子,也是目前蔚縣剪紙僅有的兩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之一。周淑英師從其父,練就了剪紙全套功夫,藝術風格與父親一脈相承,後憑藉自己中央美院的學習經歷和對父親技藝的傳承,開創了剪紙的6種點染新技法。作為首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蔚縣剪紙」的第三代傳人,周淑英將窗花等剪紙形式,創新為收藏品、裝飾品,並融入冬奧會、民俗等多種元素,從形式、題材、技法等方面進行了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