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憨
編前語
鄂州境內湖泊眾多,地勢低洼,尤其是靠近江湖地帶,久雨則澇,素有「水袋子」之稱。過去,每當漲水季節來臨,村民們不得不背井離鄉,四處流浪,靠賣藝謀生。雕刻花樣這種簡單易學、成本低的手藝,在那個時代,便成為人們謀生存的最佳選擇。於是,師帶徒、父傳子,一代又一代、一村又一村,影響成片,形成雕刻花樣之鄉,俗稱「花樣窩」。有趣的是,「花樣窩」裡賣花樣的多為男性,他們身背花箱,手搖喚鼓,遊走賣藝,在歲月的歷練和謀生的艱辛中,默默傳承著「雕花樣」的老手藝。
7歲隨父學描花樣
今年68歲的胡小平,家住新廟鎮茨塘村,說起自己的學藝經歷,感慨萬千。
他7歲就跟隨父親胡茂恆學描花樣,13歲開始走村賣花樣。
1946年,他的父親胡茂恆當選為第三屆鄂城縣花樣工會主席,是真正藝人們選出來的主席,也是真正為藝人們服務的主席。因為第一屆花樣工會主席是民國十一年(1922年),由鄂城縣國民黨政府任命,第二屆花樣工會主席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由日偽政府指任。至今,胡小平和哥哥胡幼平的家中還保存有花樣工會公章、會規和數千幅花樣剪紙作品。
鄉間雕花剪紙藝人很辛苦,有句話可謂是花樣藝人生活的真實寫照:「花箱就是我的八鬥丘,鼓兒就是我的耕田牛。日裡又能背著走,晚上還能當枕頭,行路不要盤纏米,夜裡不要點燈油。」
花樣箱和花樣鼓,這兩樣是胡小平父親留給他的遺物,也是父親從其師傅手裡接過來的,少說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其父對它格外珍視,胡小平對它也格外珍視。
花樣鼓雖不知是哪年做的,但它不同於一般的撥浪鼓,長柄、上下一大一小2個鑼鼓,大的為鼓,小的為鑼,在長柄的頂端有一個槍頭。豎起來拿,鑼在上、鼓在下;拎在手上,甩打起來,則鼓在上、鑼在下。因此又叫日月鼓、陰陽鼓。過去走街串巷賣花樣,村裡的狗比較多,只能用這個鼓的槍頭順便防身。
花樣鼓的樣式獨特,打起來十分講究。
進村時,槍頭向下,邊搖邊走,先打3下,意謂「123」,同時高喊3聲「賣花樣了」,然後唱道:請姑娘,抽花線,買花樣,繡花鞋,不買花樣懶婆娘。出村時,回頭一望,槍頭則向上打2遍,意思告訴大家我走了。
說起這些,胡小平神採飛揚,似乎又回到了多年前———跟著父親學藝,背著花樣箱、搖著花樣鼓,走街串巷賣花樣……藝人相遇,幾番鼓聲搖下來便知對方深淺。
14歲獨自背箱打鼓走鄉村
打花鼓有講究,放花箱同樣有講究。箱子如何放、鼓如何打,行家一看,便知你是要開始賣花樣還是路過休息一下接著趕路,是準備開場還是收場,是住店還是吃飯。按行規,放好了,當地主事人會免費提供幫助,放不好,當地主事人有權沒收花樣箱。
有一次,胡小平的花樣箱就被沒收了。
說起來,那年他14歲,大年初四,單獨背起箱和鼓出去賣花樣,他既興奮又緊張,心裡默念著父親教的規矩。進村邊打鼓邊吆喝,一切都很順利,胡小平很開心。但在一戶人家賣花樣時,因箱和鼓所放位置不合戶主心意而被扣下了箱子,且要他師傅來賠禮道歉。
胡小平謹記父親所言,遇事將箱子鎖起來,帶著花樣鼓離開的原則。在回家找父親的途中遇到同行,人家一看他的架勢便知箱子被扣,便詢問他扯哪個長袍(從哪個師傅)?誰知這人竟是父親早年的徒弟。於是在師兄的帶領下,經過一番理論,胡小平要回了箱子。
花樣箱是百花的園地,鳥獸的天堂,人間喜慶箱裡藏。花樣藝人正是用刀刻出了生活的千姿百態。
出門賣花樣很艱辛,在家做花樣也不容易。
刻刀、蠟盤、剪子、鑷子、錐子……僅僅是工具製作與養護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蠟盤要用牛油和香灰調製,有的人家用其他油來調製效果很差,就是不得其解。蠟盤調硬了,易將花紋弄斷還傷刀,若調軟了,花紋又刻不到位。
雕刻,既要用功更要用心。刻什麼、怎麼刻、要表達什麼,藝人就需要細心了解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的習性和形態,更要掌握風俗民情、地域文化,還要了解、學會和掌握各個物種的搭配,不能違背常識,要能借物抒情、以物寓意。
「一隻鴛鴦和蓮花代表鴛鴦戲蓮,鴛鴦代表男青年,蓮花潔白代表女青年。蓮花蓮子代表連生貴子。喜鵲一般配梅花,通常有喜鵲登梅、喜鵲銜梅之稱,因為臘梅開花較早,那時田地裡吃的東西較少,喜鵲餓了、渴了,只好以臘梅來補充營養。如果不懂這些常識,配成了其他季節的花,那就犯了低級錯誤。在過去,徒弟是要挨師傅板子的。」胡小平說。
1949年後,胡小平的父親創作了一些緊扣時代潮流的花樣,專供藝人們借鑑使用。如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和常香玉號飛機組圖、農業學大寨和學毛選等文圖,充分顯示了老藝人雕花剪紙與時俱進、靈活求變的藝術個性。
傳承的不僅是手藝
胡小平牢記父親的教導,還創作出許多改革開放方面的新花樣。對於父親教授的內容,胡小平有自己的想法和心得。
第一,大自然是畫花樣的藍本,要經過刻苦訓練,才能在方寸彩紙上,變成栩栩如生的花草樹木、人蟲鳥獸。
第二,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述說傳統老藝人做花樣、賣花樣的趣事,以便新一代傳承人體會老藝人的艱辛。
第三,用花樣這種形式,講好民俗故事和吉祥文化等。胡小平最佩服父輩們的首創精神,鄂州花樣工會在他父親的領導下,花樣品種曾達8000多種,很多品種填補了歷史上雕花剪紙的空白。
他父親創作的枕頭花,「斜月三更門半開,夜長橫枕想心歪。短命到(倒)今無口信,望斷肝腸無人來」。巧妙運用字的缺首少旁、橫豎搭配等,只用一些異體字,就表達完一對戀人因家人反對,女方白天不能見、晚上沒見到戀人的愛恨心情。這幅枕頭花讓人腦洞大開,叫好不絕。
「文革」期間,絕大多數花樣藝人被受到衝擊,父親的鼓、箱子、花樣作為「破四舊」對象也被沒收。可箱子和鼓是他們家的傳家寶,胡小平黑夜冒險又將這些偷拿回來,才得以保存至今。
說起這事,胡小平記憶猶新,當時把鼓偷回來一看,鼓的一面牛皮已被紅衛兵割掉了。後來,胡小平和父親找了塊豬皮給補上了,所以,現在這鼓的兩面就變成一面是牛皮,一面是豬皮了。
胡小平長大後,當了一名機電修理工,曾在武漢、黃岡及江西、湖南等地工作過。對於雕花剪紙他從沒有放棄過,每當有空閒時間,他總是拿出隨身攜帶的小刻刀,高興時、孤獨時,都會秀一秀雕花,其作品也經常參加當地群藝館、博物館、剪紙協會的展覽和展示活動。2006年,他被評為鄂州雕花剪紙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008年,成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如今,兒子、兒媳也跟著他學習剪紙。
近年來,國家對剪紙這項傳統手工技藝十分重視,身為傳承人的胡小平在欣喜的同時,深感肩上的擔子重。每逢雙休日,他都要到市群藝館和新廟鎮文化活動中心為大家上課,講解雕花剪紙的技巧和要領。
作為從鄉間走出來的雕花剪紙非遺傳承人胡小平,他希望傳給後人的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手藝,而是一種凝聚著幾代人對吉祥文化、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