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花剪紙傳承人曹小琴:剪出幸福期盼 雕刻吉慶豐年

2020-12-12 中國航空新聞網

 

曹小琴,鄂州雕花剪紙傳承人。中華剪紙藝術委員會會員,湖北省剪紙藝術委員會理事,湖北省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鄂州市剪紙研究會會長及鄂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2015年3月榮獲湖北省委宣傳部頒發的「屈原文藝獎」、「人才獎」等榮譽稱號。作品《家在龍脈上》獲第十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銅獎;作品《豐年有餘》獲由湖北省人社廳組織的湖北省民間技能大賽剪紙項目金獎;作品《過大年》《龍鳳的傳說》《鬧春》《龍鳳團福》等作品在國家級、省級比賽中獲獎,併入編《中華剪紙》《中國當代剪紙精品集》《全國小幅剪紙精品集》等專業書籍;作品《湖北年俗》被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收藏等。

《過大年》系列之一打年糕 尺寸60×60cm

新春賀歲自然離不開剪紙、春聯,春聯已被大家公認是雅俗共賞的傳統文化,佔據了節日重要的文化位置。但剪紙卻被大家所忽視,很多人只是把它當成節日一種造氣氛的彩紙拉花一類而已,其實,剪紙不僅是中國民俗節慶活動的重要非遺項目,而且是真正原汁原味的民間工藝美術創作。剪紙不僅在中國有,世界各國也基本全有剪紙的身影,當然,國外的剪紙跟我們的還不是一個功能和審美。中國剪紙產生於民間,與生俱來地帶有勞動人民樸素、善良、純真、樂觀的個性,質樸、天真是中國剪紙的審美取向。

《過大年》系列之二貼年福 尺寸60×60cm

我國各地剪紙由於南北的地域差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方剪紙風格相對比較細膩,北方則較為粗獷。南方剪紙使用的是刀刻,而北方只用剪刀剪裁。至於表現手法就不分南北了,南方也好北方也罷,既有偏於生活寫實的創作表現手法,也有偏於意向祈福的圖案創作方式,兩者並不是絕對化的,只是每個創作者更側重於哪一種而已。

《吉娃娃》  尺寸110×60cm

至於創作題材大家就大同小異了,創作主題就是一個——吉祥、幸福、快樂!這就是中國剪紙最基本的功用,它的身影出現在節慶、喜慶的各種場合。我們現在春節使用最廣泛的剪紙是塑料窗花,可以說是一種商品社會的進化產物,也可以說它是對民間藝術的一種忽視和丟失,無論怎樣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還是沒丟,大家還隱約地對剪紙這門民間藝術有著一種來自基因的喜愛。

《原野系列之福羊》 尺寸80×80cm

這期《剪紙賀歲》就是中國鄂州雕花剪紙傳承人曹小琴為大家呈現的地道剪紙藝術。鄂州雕花剪紙是南方剪紙中最具代表的一種,說起它的產生一定出乎大家預料,鄂州雕花剪紙出自鄂州繡花工藝中的繡花底樣「老花樣」,在刺繡中,「老花樣」會被粘貼在布上作為刺繡圖案,在一針針穿插中永久地埋進線裡。本不起眼的「老花樣」隨著繡花人的減少,「老花樣」的原始作用也漸漸消退,這時「老花樣」的變體出現了,鄂州雕花剪紙誕生了。

《龍鳳的傳說》 尺寸110×60cm

「鄂州老花樣是鄂州雕花剪紙的根」,新一代剪紙人在繼承了傳統鄂州老花樣的刀法、技法及構圖圖案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出獨立的剪紙藝術。曹小琴作為鄂州剪紙傳承人在鄂州雕花剪紙上不斷探索,在堅守傳統剪紙語言的基礎上,結合南北方剪紙工具「刀」「剪」並用,她的創作手法更加傾向現實化、生活化的表達。曹小琴繼承了傳統中國剪紙中吉祥、喜慶圖案的語言方式:以諧音、民間吉祥動植物和生活喜慶用品為主,寓意美好、吉慶、快樂和祝福。她的《過大年系列》作品中出現的牡丹花就是民族傳統的富貴寓意,兩條鯰魚的形象就是諧音「年年有餘」的象徵,《過大年系列》中《捉年魚》作品有蓮花和鯰魚的圖案表示「連年有餘」。像燈籠一類物品則表現出「紅火」「熱烈」的節日祝福寓意。還有一類傳統作品是慶豐收,表現農耕民族一年辛勞耕作獲得收穫的作品,六畜興旺表現也是重要的題材之一,有的則表現漁業的喜慶豐年,這些題材作品歷久彌新、經久不衰。她的《家在龍脈上》表現的就是中華文化中家庭幸福、六畜興旺的題材。

 

《龍鳳團福》 尺寸80×80cm

每一幅剪紙都是作者內心的心聲,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美好夢想的追求和期盼,更有對家人、社會、民族、人類、自然的熱愛和祝願。《家在龍脈上》這幅新年祝願作品表達的就是一家人對幸福安寧、健康、和諧、平安的一種最樸素的美好期盼。畫面上是一家人在龍脈上生活、勞作場景:爸爸在水田裡忙著耕種,兒子為爸爸送水,媽媽在灶膛上做飯,龍脈的稻田起起伏伏,玉米地長者繁茂的玉米,房前屋後茂盛的樹木,興旺的六畜,加上美麗的象徵性大花朵和自由飛翔的小鳥,構成了一幅吉慶、祥和、生機勃勃的農耕圖,使觀者直接感受到撲面而來的鄉土氣息和對來年豐收的美好期盼,更預示著龍脈上的人家幸福、安寧的美好生活。作者說這幅作品創作的靈感來源於她媽媽常講的一句話:「家在龍脈上,這家就會幸福安寧。」我們中華民族稱為龍的子孫,對龍文化有著根深蒂固的原始崇拜情懷,認為龍能上天入海、能行雲布雨,給百姓帶來五穀豐登的豐收年景,人在龍脈上自然會得到龍的護佑和恩澤。對於大家而言幸福、安寧的日子就是人人能健康、和悅、快樂、平安、一切靜好,這種樸素的幸福觀我相信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期盼,也是世界人民的美好願望。

《歡天喜地》 尺寸40×30cm

《過大年》系列作品中,貼年福、打年糕、捉年魚、舞龍燈喜迎春節的生活畫面完全是曹小琴家鄉過年的生活情景,她以發自內心的熱愛之情雕刻出形象質樸、天真,別具真趣的美好形象。欣賞中國剪紙最關鍵的就是體會畫面形象的真趣,即單純、天真,毫無修飾的樸素表達,就像兒童畫充滿童真、童趣,兒童沒有繪畫技法,但好的兒童畫連大師也畫不出來,那他的藝術性到底在哪?就在「真趣」二字上。齊白石的畫好在哪?很多人並沒真的看懂,白石老人繪畫藝術可貴之處同樣也是「真趣」,如果齊白石的畫沒有真趣,齊白石就不會是中國畫大師了。

《中國風》 尺寸80×100cm

我們在欣賞國畫、書法和民間藝術時,要注意審視作品是否具有趣味性和真性情。通過對剪紙的欣賞我們會發現:無論是中國「雅」的文化藝術,還是「俗」(俗是民俗,不是低俗更不是惡俗)的文化藝術都離不開「真趣」二字。新春之際,讓我們以樸素、善良、純真、樂觀的心境,隨著剪紙的幸福期盼共度快樂吉慶的豐年。

 

曹小琴,鄂州雕花剪紙傳承人。中華剪紙藝術委員會會員,湖北省剪紙藝術委員會理事,湖北省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鄂州市剪紙研究會會長及鄂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2015年3月榮獲湖北省委宣傳部頒發的「屈原文藝獎」、「人才獎」等榮譽稱號。作品《家在龍脈上》獲第十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銅獎;作品《豐年有餘》獲由湖北省人社廳組織的湖北省民間技能大賽剪紙項目金獎;作品《過大年》《龍鳳的傳說》《鬧春》《龍鳳團福》等作品在國家級、省級比賽中獲獎,併入編《中華剪紙》《中國當代剪紙精品集》《全國小幅剪紙精品集》等專業書籍;作品《湖北年俗》被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收藏等。

《過大年》系列之一打年糕 尺寸60×60cm

新春賀歲自然離不開剪紙、春聯,春聯已被大家公認是雅俗共賞的傳統文化,佔據了節日重要的文化位置。但剪紙卻被大家所忽視,很多人只是把它當成節日一種造氣氛的彩紙拉花一類而已,其實,剪紙不僅是中國民俗節慶活動的重要非遺項目,而且是真正原汁原味的民間工藝美術創作。剪紙不僅在中國有,世界各國也基本全有剪紙的身影,當然,國外的剪紙跟我們的還不是一個功能和審美。中國剪紙產生於民間,與生俱來地帶有勞動人民樸素、善良、純真、樂觀的個性,質樸、天真是中國剪紙的審美取向。

《過大年》系列之二貼年福 尺寸60×60cm

我國各地剪紙由於南北的地域差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方剪紙風格相對比較細膩,北方則較為粗獷。南方剪紙使用的是刀刻,而北方只用剪刀剪裁。至於表現手法就不分南北了,南方也好北方也罷,既有偏於生活寫實的創作表現手法,也有偏於意向祈福的圖案創作方式,兩者並不是絕對化的,只是每個創作者更側重於哪一種而已。

《吉娃娃》  尺寸110×60cm

至於創作題材大家就大同小異了,創作主題就是一個——吉祥、幸福、快樂!這就是中國剪紙最基本的功用,它的身影出現在節慶、喜慶的各種場合。我們現在春節使用最廣泛的剪紙是塑料窗花,可以說是一種商品社會的進化產物,也可以說它是對民間藝術的一種忽視和丟失,無論怎樣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還是沒丟,大家還隱約地對剪紙這門民間藝術有著一種來自基因的喜愛。

《原野系列之福羊》 尺寸80×80cm

這期《剪紙賀歲》就是中國鄂州雕花剪紙傳承人曹小琴為大家呈現的地道剪紙藝術。鄂州雕花剪紙是南方剪紙中最具代表的一種,說起它的產生一定出乎大家預料,鄂州雕花剪紙出自鄂州繡花工藝中的繡花底樣「老花樣」,在刺繡中,「老花樣」會被粘貼在布上作為刺繡圖案,在一針針穿插中永久地埋進線裡。本不起眼的「老花樣」隨著繡花人的減少,「老花樣」的原始作用也漸漸消退,這時「老花樣」的變體出現了,鄂州雕花剪紙誕生了。

《龍鳳的傳說》 尺寸110×60cm

「鄂州老花樣是鄂州雕花剪紙的根」,新一代剪紙人在繼承了傳統鄂州老花樣的刀法、技法及構圖圖案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出獨立的剪紙藝術。曹小琴作為鄂州剪紙傳承人在鄂州雕花剪紙上不斷探索,在堅守傳統剪紙語言的基礎上,結合南北方剪紙工具「刀」「剪」並用,她的創作手法更加傾向現實化、生活化的表達。曹小琴繼承了傳統中國剪紙中吉祥、喜慶圖案的語言方式:以諧音、民間吉祥動植物和生活喜慶用品為主,寓意美好、吉慶、快樂和祝福。她的《過大年系列》作品中出現的牡丹花就是民族傳統的富貴寓意,兩條鯰魚的形象就是諧音「年年有餘」的象徵,《過大年系列》中《捉年魚》作品有蓮花和鯰魚的圖案表示「連年有餘」。像燈籠一類物品則表現出「紅火」「熱烈」的節日祝福寓意。還有一類傳統作品是慶豐收,表現農耕民族一年辛勞耕作獲得收穫的作品,六畜興旺表現也是重要的題材之一,有的則表現漁業的喜慶豐年,這些題材作品歷久彌新、經久不衰。她的《家在龍脈上》表現的就是中華文化中家庭幸福、六畜興旺的題材。

 

《龍鳳團福》 尺寸80×80cm

每一幅剪紙都是作者內心的心聲,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美好夢想的追求和期盼,更有對家人、社會、民族、人類、自然的熱愛和祝願。《家在龍脈上》這幅新年祝願作品表達的就是一家人對幸福安寧、健康、和諧、平安的一種最樸素的美好期盼。畫面上是一家人在龍脈上生活、勞作場景:爸爸在水田裡忙著耕種,兒子為爸爸送水,媽媽在灶膛上做飯,龍脈的稻田起起伏伏,玉米地長者繁茂的玉米,房前屋後茂盛的樹木,興旺的六畜,加上美麗的象徵性大花朵和自由飛翔的小鳥,構成了一幅吉慶、祥和、生機勃勃的農耕圖,使觀者直接感受到撲面而來的鄉土氣息和對來年豐收的美好期盼,更預示著龍脈上的人家幸福、安寧的美好生活。作者說這幅作品創作的靈感來源於她媽媽常講的一句話:「家在龍脈上,這家就會幸福安寧。」我們中華民族稱為龍的子孫,對龍文化有著根深蒂固的原始崇拜情懷,認為龍能上天入海、能行雲布雨,給百姓帶來五穀豐登的豐收年景,人在龍脈上自然會得到龍的護佑和恩澤。對於大家而言幸福、安寧的日子就是人人能健康、和悅、快樂、平安、一切靜好,這種樸素的幸福觀我相信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期盼,也是世界人民的美好願望。

《歡天喜地》 尺寸40×30cm

《過大年》系列作品中,貼年福、打年糕、捉年魚、舞龍燈喜迎春節的生活畫面完全是曹小琴家鄉過年的生活情景,她以發自內心的熱愛之情雕刻出形象質樸、天真,別具真趣的美好形象。欣賞中國剪紙最關鍵的就是體會畫面形象的真趣,即單純、天真,毫無修飾的樸素表達,就像兒童畫充滿童真、童趣,兒童沒有繪畫技法,但好的兒童畫連大師也畫不出來,那他的藝術性到底在哪?就在「真趣」二字上。齊白石的畫好在哪?很多人並沒真的看懂,白石老人繪畫藝術可貴之處同樣也是「真趣」,如果齊白石的畫沒有真趣,齊白石就不會是中國畫大師了。

《中國風》 尺寸80×100cm

我們在欣賞國畫、書法和民間藝術時,要注意審視作品是否具有趣味性和真性情。通過對剪紙的欣賞我們會發現:無論是中國「雅」的文化藝術,還是「俗」(俗是民俗,不是低俗更不是惡俗)的文化藝術都離不開「真趣」二字。新春之際,讓我們以樸素、善良、純真、樂觀的心境,隨著剪紙的幸福期盼共度快樂吉慶的豐年。

相關焦點

  • 鄂州雕花剪紙走進斯裡蘭卡
    國慶節前夕,應斯裡蘭卡中國文化中心邀請,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帶隊,「湖北——從長江邊走來」文化周巡展走進斯裡蘭卡,開展鄂州雕花剪紙、武漢麵塑、大冶刺繡和潛江江漢皮影等4大項目的藝術交流活動,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鄂州雕花剪紙傳承人曹小琴代表省文旅廳進行雕花剪紙項目的文化交流。
  • 廣元蒼溪:百米剪紙長卷 剪出幸福新生活
    100餘人歷時20多天,剪出140餘米的剪紙長卷,形象的將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講述得明白易懂又形象逼真。廣元市蒼溪縣喚馬鎮百姓「眾手繪剪百米長卷」這一壯觀場景引爆朋友圈。特色剪紙 剪出百米長卷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精神中,蒼溪巧用喚馬剪紙這一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組織當地非遺傳承人、新鄉賢、產業大戶、貧困戶代表、美術教師和青少年學生百餘人,齊聚當地文化館,利用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喚馬剪紙這一古老民間藝術形式,巧手繪剪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百米剪紙長卷。
  • 胡小平:一脈相承雕花剪紙
    雕刻花樣這種簡單易學、成本低的手藝,在那個時代,便成為人們謀生存的最佳選擇。於是,師帶徒、父傳子,一代又一代、一村又一村,影響成片,形成雕刻花樣之鄉,俗稱「花樣窩」。有趣的是,「花樣窩」裡賣花樣的多為男性,他們身背花箱,手搖喚鼓,遊走賣藝,在歲月的歷練和謀生的艱辛中,默默傳承著「雕花樣」的老手藝。
  • 雕花剪紙走近尋常百姓
    本網訊(記者王鳳玲 通訊員朱薇)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上月30日,由市群眾藝術館、華容區文化館聯合舉辦的雕花剪紙進農村、進校園活動,在華容區非遺館廣場和華容中學舉行。  上午9時,華容區非遺館前熱鬧非凡,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夏祖康及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夏義淇現場展示雕花剪紙技藝,並向村民贈送雕花剪紙作品1100份。
  • 追臨沂㉑:沂蒙拼色剪紙羅長福:燃起生命的激情,妙手剪出紅色沂蒙
    45歲的羅長福作為沂蒙拼色剪紙第三代傳承人,自幼受到母親和外婆耳濡目染的影響和教育,對繪畫和剪紙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92年,年僅17歲的羅長福不幸患上強直性脊柱炎,只能與雙拐和輪椅為伴的他不得不輟學居家。
  • 感受指尖上的「非遺」雕花剪紙楚風布畫走進武漢校園
    非遺傳承人沈松柏傳授剪紙技巧。實習生熊名揚 攝荊楚網消息(記者 安立 通訊員 李雄風)12月22日,「雕花剪紙」「楚風布畫」走進武漢工商學院國學體驗館,民間工藝美術家、非遺傳承人沈松柏、王傳芬現場傳授剪紙和布貼畫技藝。
  • 廣元蒼溪100餘人歷時20多天,剪出140餘米的剪紙長卷
    劉徽攝百米剪紙長卷剪出幸福新生活100餘人歷時20多天,剪出140餘米的剪紙長卷,形象的將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講述得明白易懂又形象逼真。前不久,廣元蒼溪縣「眾手繪剪百米長卷」這一壯觀場景引爆朋友圈。特色剪紙剪出百米長卷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中,蒼溪巧用喚馬剪紙這一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組織當地非遺傳承人、新鄉賢、產業大戶、貧困戶代表、美術教師和青少年學生百餘人,齊聚當地文化館,利用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喚馬剪紙,這一古老民間藝術形式,巧手繪剪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百米剪紙長卷。
  • 成都花季女孩與病魔抗爭9年 剪紙剪出精彩人生
    1月23日下午,成都市金牛區西安路附近一小區屋內,伴著狗叫,女孩拿著剪刀咔嚓嚓剪出了一幅小狗窗花,和其他幾幅「娃娃抱魚」「枝頭喜鵲」「福」字等疊在一起。女孩名叫劉煜,今年18歲,這些剪紙都出自她的手。這個笑著把薄薄的紙張變成貓貓狗狗、花花草草的剪紙女孩,其實從9歲起,就開始了與病魔的鬥爭。
  • 奚小琴剪紙藝術展舉行 剪紙剪出異域風情
    奚小琴剪紙藝術展舉行 剪紙剪出異域風情 走進徐匯區文化館的四樓,立刻就被各式各樣的剪紙所包圍。而在眾作品中,記者發現有很多剪紙和人們傳統概念中的剪紙截然不同,比如一副名為《時尚》的作品,不是平面的剪紙,兩位美女的臉龐呈現出立體的效果,而用紙剪出的美女的髮絲也仿佛在隨風飄蕩,展現出美女的風韻。  這正是奚小琴的剪紙和傳統剪紙的很大區別。在剪紙技藝上,她的一個特色便是從平面到立體。
  • 非遺傳承人親授剪紙
    8月9日上午,婁門街道婁江社區活動室內,蘇州著名剪紙大師、非遺傳承人吳永林正在指導一群小朋友學習剪紙。一把剪刀上下翻飛,左一剪,右一剪,很快一隻立體的「蝴蝶」露出了模樣,看得大家嘖嘖稱讚。吳永林是蘇州著名的剪紙大師,他的作品曾多次在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以及國際高層次的手工藝作品展上展出。吳永林的爺爺和父親都是製作燈彩的行家,七八歲時,吳永林就在父親身邊幫襯著。親朋好友家遇到婚嫁喜事,總要請他剪幾幅「囍」字。現在,吳老把更多精力放在剪紙技藝的傳承上。當了解到正在過暑假的孩子想要學習剪紙,他非常高興地表示願意教授,為他們講一講剪紙技藝。
  • 「原創」剪出人生百態 剪出世間萬物
    非遺傳承人高豐緒稱剪紙已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剪紙藝術作為傳統的民間工藝,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既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更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種珍藏。在素有「中國剪紙之鄉」稱號的的膠州,就有這麼一位剪紙傳承人,他在沒有電腦、沒有流水線的條件下,僅用一雙巧手、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就能剪出各式各樣的圖案。在過去60多年時間裡,他已經把中國的傳統文化、鄉土民俗融於一體並且先後創作出不少優秀的剪紙作品。如今,現年67歲的高豐緒不僅要在剪紙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為了傳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他還要教更多人學習剪紙這項傳統技藝。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動圖報導丨麻糖米酒雕花剪紙 孝感...
    「指尖」上的非遺  ——雕花剪紙雕出瑰麗世界  情感筆下淌,事物紙上生。早在晉唐時期,雕花剪紙已在孝感成為了風俗,明清時期出現了以剪紙為生的藝人。孝感雕花剪紙以其特殊的形象語言傳遞著傳統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藝術風格融合了我國北方剪紙的「粗獷古樸、渾厚純真」和南方剪紙的「雋美秀麗、玲瓏剔透」,形成了孝感雕花剪紙的獨特風韻。
  • 青島市非遺傳承人王德蕊:剪紙從娃娃學起 也讓外國朋友來學習
    南北朝時期的《木蘭辭》提到的「花黃」,就是指用金黃色的紙剪成的女性額飾,剪紙也是大家接觸較多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一項民間藝術。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隱珠街道臺興路社區服務中心的「德蕊剪紙藝術培訓室」,有一位72歲的王德蕊老人,她從事剪紙已有40多年,她的剪紙之路從小時候萌芽,但年過百半才開花。作為青島市非遺傳承人,她近年來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傳播剪紙和教學上,「剪紙要從娃娃抓起,提高孩子們的審美和專注力。
  • 女子曹小琴:接連被拐4次,過著非人類生活,獲救後現狀如何?
    痛苦的開始因一次賭氣曹小琴,出生在四川一個並不富裕的普通家庭中,家中子女眾多,導致她從小並不受父母的重視。雖然家庭條件一般,且經常受到父母的冷落,但在樣貌上卻繼承了父母的優點,青年時期的曹小琴已經出落的嬌俏可人,身材纖細修長,在眾多姊妹中可謂是出類拔萃。
  • 「孝感雕花剪紙傳承示範學校」在黃花小學掛牌
    2020年11月30日,孝南區文化和旅遊局、孝感雕花剪紙研究所在孝南區臥龍鄉黃花小學舉辦了「孝感雕花剪紙傳承示範學校」授牌儀式。授牌儀式上孝感雕花剪紙所和黃花路小學負責人共同表示:授牌儀式只是一個起點,雙方將攜手共建孝感雕花剪紙特色課堂,通過校內非遺教育常態化,課外延伸教學傳承,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非遺教學,讓孩子們愛上孝感雕花剪紙,讓傳統文化更好的走進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中,讓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蓬勃發展、得以傳承。
  • 新春走基層丨德州92歲老人用藥盒說明書剪紙 巧手剪出幸福花
    在德州市新華街道辛莊社區解放南路高檔住宅小區,有一位老人,她熱衷於剪紙藝術,把它當做生活的樂趣。老人名叫王王氏,今年已經92歲高齡,育有三子四女,如今是兒孫繞膝,晚年幸福。別看老人年事已高,除了耳朵有點聾,身板還很硬朗。
  • 雕花剪紙傳承示範鄉鎮學校花落臥龍
    11月30日上午,孝南區文化和旅遊局為臥龍鄉黃花小學授予孝感市雕花剪紙傳承示範學校舉行了授牌儀式。雕花剪紙是我市傳統地方文化特色,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黃花小學是目前孝感市唯一一家雕花剪紙傳承示範鄉鎮學校。
  • 視覺藝術中心線上課堂|和心寶姐姐一起玩剪紙之六——大吉大利
    剪紙女孩心寶姐姐李語心今年12歲了,從小就熱愛剪紙,作品曾獲得剪紙大獎。心寶姐姐以孩子的眼光來細緻入微的觀察生活,並用傳統藝術形式——剪紙來表現,作品充滿對文化藝術的傳承又不失童真創意。在此,把心寶姐姐的剪紙課分享給大家,讓我們跟著她一起來剪紙!
  • 如何剪出一朵春天的桃花?
    而上劇場x守白藝術剪紙工作坊,李詩憶(Lucy)老師帶著大家一起剪了一朵朵屬於自己的《暗戀桃花源》的桃花。你知道最早的剪紙是什麼時候嗎?剪紙在魏晉南北朝就已經存在了,在唐朝有一個大的發展時期。剪紙作品不僅用剪刀剪,還可以用刀雕刻、用針扎,甚至用手撕。只要是人手加上一種工具,在紙上進行雕刻、刻畫,展現出的連接的藝術便是中國剪紙。最早的剪紙是用來祈福用的,慢慢延伸為現在的各式各樣的剪紙。
  • 非遺I蘭溪民間剪紙:指尖上的藝術
    早在紙出現之前,人們便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製成工藝品,為民間剪紙奠定了基礎。漢代,紙的發明促進了剪紙的出現、發展及普及。蘭溪剪紙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五代時期,有《武林梵志》「吳越踐王於行吉之日……城外百戶,不張懸錦緞,皆用彩紙剪人馬以代」,描繪了吳越故地上曾出現的一個宏大剪紙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