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命運的饋贈,都在暗中標好了價格;網際網路看似優惠的背後,也都暗中標註了更高的價格】
出品:駝峰財經
作者:駝叔
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最荒唐的事,莫過於你辦了一張會員卡,最後發現,你享受到的價格比不辦卡的人還要貴。
最可悲的事,莫過於你被人狠狠宰了一刀後,你的智商還要被對方侮辱一次。
最近,一個網名叫飄移神父的人就遭遇了這樣可怕的經歷。
為了省錢,為了享受到美團外賣更優惠的價格,此人開通美團會員卡,滿心以為會享受到更便宜的價格。
事實卻是,在一家他經常下單的店鋪,他的外賣配送費從原來的2元漲到6元!
受好奇心驅使,這位網際網路從業人員用另一個未開通會員卡的手機,在同一時段、同一地點查看同一家店,外賣配送費是2元。
你以為你辦了張美團會員卡,領到了優惠券,就該安心享受到VIP服務了,美團回報你的,卻是比非會員更貴的價格。
多麼魔幻的現實!這就是美團慣用的大數據「殺熟」!
會員卡的背後,可能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深坑,一種看不見的套路,一場宰你沒商量的「殺熟」。
用戶「殺熟」
由於此次事件的當事人是一名網際網路從業者,看不慣美團的做法,於是在12月14日這天,將受害經歷發到網上,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軒然大波。
原來有如此多的美團用戶都感同身受,對美團的做法深惡痛絕。
此事件也一度衝上熱搜,滔天的輿論和聲討,一齊湧向美團。
美團為何敢這樣做呢?
原因之一,要判斷系統是否「殺熟」並不容易,需要用戶在同一時間和同一地點進行對比,所以多數人都在不知情的情形下被「殺熟」了。
原因之二,在訂外賣時,拿了優惠券的會員用戶更關注菜的價格和疊加優惠券後的金額,而配送費關注較小,而且配送費是在最後支付時才與其他費用一同計算,容易被忽視。
原因之三,有些在意配送費的用戶,往往會選免配送費的飯店下單,以為這樣能在下單時快速算出優惠金額,但外賣平臺的紅包券加上商家的滿減、限時打折政策,會讓用戶算起來很麻煩。
這就如同每年的雙十一,很多人抱怨,商家和平臺推出各種優惠,算起來令人頭疼,有時算完發現,並沒優惠多少。
有經常點外賣的用戶總結,在可以用券的飯店下單,要算出優惠金額和最終金額變得越來越難,而大家點外賣就是圖方便,省事,誰會為了算這個優惠而拿筆和計算器去一點點算呢?
這些用戶心理,外賣平臺早就看透了,並加以利用。
基於這些原因,很多用戶就很難發現「殺熟」這個套路。有的人即便發現了,也沒太當回事,畢竟具體到個人來說,配送費的差別也就兩三塊錢。
但美團的用戶那麼多,用戶不在意的那兩三塊錢,就像無數的涓涓細流,到了美團那裡,就匯流成河,成為驚人的大數字!
對於此次事件,美團的解釋是,並不存在會員非會員配送費的差異,之所以出現配送費差異,是因為定位緩存造成的。
美團表示,由於軟體存在定位緩存,錯誤地使用了用戶上一次的歷史定位,與用戶實際位置產生了偏差,導致了配送費預估不準。「在實際下單時,會按照真實配送地址準確計算,不受影響」。
看吧,明明宰了用戶,還把責任甩鍋給「緩存」,這算不算侮辱智商?有多少人相信呢?
事實證明,美團這樣的解釋無法讓人接受和信服,輿論繼續發酵,大家繼續聲討。
有人認為,讓產品技術部門背鍋可能是一種能讓消費者接受的說法,但卻缺乏真誠和可驗證的事實。
這次事件的當事人也對媒體表示,接受美團上門致歉的態度,但不認同美團對此事件的解釋。
受此消息影響,美團股價當日下跌,市值蒸發逾400億。
可有誰知道,作為用戶眾多、流量驚人的最大外賣平臺,美團舉著這把大數據「殺熟」的刀,這些年到底收割了多少韭菜?宰了多少會員?
2020年第三季,美團營收354億元,同比增長28.8%,餐飲外賣業務貢獻收入207億元,佔比58%,同比增長32.8%。
年度活躍商戶650萬,同比增長10%,增速達近一年新高。年度交易用戶達4.8億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9.3%。
商戶「殺熟」
除了對用戶「殺熟」,美團對商戶也毫不手軟。
2020年初,因疫情泛濫,餐飲行業步入至暗時刻,到店消費幾乎停滯,只能依賴線上的外賣業務苦苦支撐。
就在這樣的艱難時刻,美團對商家的抽傭率不降反升。
據很多餐飲從業人員表示,美團的抽傭率從原來的22%,提升到25%,部分商家抽傭比例甚至提至30%。
「我們都撐不下去了,美團提高抽傭率就是在抽我們的血。」一名餐飲老闆如此表示。
但由於美團在外賣領域已處壟斷地位,商家不合作也沒得選擇。最終,忍無可忍的商家選擇了抗議。
廣東餐飲協會曾致函美團點評外賣,敦促美團外賣取消獨家經營限制,切實降低外賣佣金。
廣東餐飲協會指出,美團外賣在廣東餐飲外賣的市場份額高達60%至90%,而美團涉嫌實施壟斷定價,各類收費層出不窮,設定了諸多不公平的交易規則,持續大幅提升扣點比例,新開餐飲商戶佣金最高達26%,已大大超過了廣大餐飲商家忍受的臨界點。
此次用戶「殺熟」事件發生後,又有與美團合作的商家表示,美團給會員的優惠券,商家承擔承擔了一部分。
有商家透露,美團15元會員費包括了5張5塊錢的優惠券,平臺會同時向商家收3元/張優惠券,總共能收回15+3*5=30元,減去給出的優惠25元,仍賺5元。
也就是說,美團看似回饋會員,背後除了對用戶「殺熟」,還可以賺商家的錢。
有商家表示,除了給美團的佣金等費用後,一單只賺幾塊錢,如果把線下開店的各種成本算上,經出現虧損。
美團對配送人員的壓榨,已人盡皆知。
2020年9月份那篇前於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的文章全網刷屏,外賣平臺快遞小哥的辛酸也令人感嘆。
大數據「殺熟」何時休?
所有命運的饋贈,都在暗中標好了價格。而網際網路看似優惠的背後,也都暗中標註了更高的價格!
大數據「殺熟」並非新鮮事,除了美團,其他很多網際網路平臺也存在,比如在電商購物、出行、酒店等方面,大數據「殺熟」時有發生。
按照網際網路平臺的算法,平臺對每個註冊用戶都設置一套標籤體系,這些標籤來源於用戶平時的消費習慣、愛好以及消費檔次、消費頻次等。
通過大數據的算法,平臺會根據這些用戶標籤,與商家供應的數據進行匹配,篩選出符合用戶標籤的商品。
老用戶在平臺駐留時間長,留下的痕跡多,標籤也就越多,平臺也可能會根據這些標籤進行差別定價。而新註冊的用戶沒有相關數據,平臺算法很難對其打標籤。
所以大數據「殺熟」的結果,往往是老用戶被坑,新用戶反而可避免。
這種做法不受監管嗎?相關法律法規對此有明確的規定。
比如《反壟斷指南》規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不得從事反壟斷法相關規定所禁止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反壟斷指南》還首次明確將「大數據殺熟」定義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差別待遇。
現在的問題是,很多網際網路企業不承認自己大數據「殺熟」,所以同樣的情形一再發生,屢教不改。
2020年以來,針對壟斷的監管措施也在不斷加強,隨著《反壟斷指南》出臺,國家監管部門就已經懲處了一批企業。
就在前幾天,由於涉及「經營者集中」違規,阿里巴巴、閱文集團、豐巢網絡等受到處罰。這次處罰有著標誌意義,是首次針對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網際網路平臺,在反壟斷方面作出的監管行動。
在這樣的風口上,美團這樣的「殺熟」生意,還會繼續嗎?
讓反壟斷來得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