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會員成「韭菜」,大數據殺熟是如何收割用戶的?

2020-12-24 手機鳳凰網

要說今年的行業亂象,大數據殺熟榜上有名:

OTA平臺上,兩部不一樣的手機同時預定酒店房間,經常使用該平臺的手機的房價高,另一部新號碼手機房價低; 電商平臺上,購買一款kindle產品,瀏覽該產品次數更多的人顯示價格為998元,瀏覽次數少的用戶顯示的價格卻只有599元......

像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可以說國內各大網際網路平臺已經陷入了大數據殺熟的重災區。

近日,美團大數據殺熟事件,再次引發輿論關注。

12月14日,自媒體「漂移神父」發布了《我被美團會員割韭菜》,「漂移神父」表示在開通美團外賣會員之後,發現一家常點的店鋪,配送費從平時的2元變為了6元。

多家媒體也實測,在美團外賣平臺上,不同的手機用戶,其配送費用確實不一樣,頻繁使用美團平臺的用戶,比新用戶費用更高。

而在美團貼吧,網友也積怨已久,會員用戶不僅享受的津貼更少,配送費用還更高;黑貓投訴充斥對美團的不滿,「同一個地址,同樣的時間,不同帳號點外賣,別人點外賣都不要配送費,我的帳號只要是美團配送商家都多一兩塊配送費,是所有商家……」

美團大數據殺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對於此次引發的輿論,美團方面回應,原因在於軟體的定位錯誤,與會員身份無關。顯然這個理由很難令人信服,輿論還在繼續聲討美團。

網際網路平臺殺熟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在衣食住行各個領域,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爆出平臺殺熟事件。

令人氣憤的是,即便面對千夫所指,網際網路平臺卻總是明裡暗裡地大數據殺熟,每次嚴正聲明、責令改正之後,又會死灰復燃。

在今年9月,文旅部就發布新規,明令禁止大數據殺熟;11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也下發《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其中也將大數據殺熟歸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範疇。

大數據殺熟究竟是怎麼進行的,在新的法規下,未來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殺熟」愈演愈烈

根據黑貓投訴相關數據,僅鍵入關鍵詞「殺熟」和「美團」,相關結果顯示就有65條,其中2018年1條,2019年9條,2020年55條;

同樣的方法鍵入「殺熟」和「餓了麼」,顯示結果49條,其中2019年13條,2020年36條。

對此,連線Insight還分別鍵入了「殺熟」和「淘寶」、「攜程」、「去哪兒」等關鍵詞組合,均出現了2018年、2019年、2020年三年投訴明顯飆升的情況。

黑貓投訴「殺熟」相關截圖,圖源黑貓投訴

可見大數據殺熟一次次帶來的輿論聲討並沒有促使這一行為降溫,反而愈演愈烈。

從2018年3月開始,大數據殺熟一詞進入公眾的視野,據《中國青年報》對2008名受訪者的調查,51.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遇到過網際網路企業大數據殺熟的情況,63.4%的受訪者認為網際網路企業利用大數據殺熟的情況普遍。

2019年,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的一份大數據殺熟調查結果顯示,56.9%的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88.3%的人表示大數據殺熟現象普遍。

針對殺熟事件的泛濫,從2018年起,相關部門已經陸續制定了一些禁止殺熟的政策法規。

但即便這樣,大數據殺熟的現象並沒有消失。

其原因在於大數據殺熟難以界定,網際網路平臺多歸結為技術原因。去哪兒網副總裁勾志鵬曾回應,大數據殺熟等於自殺,價格體系源於技術原因。就像美團此次對外界的回應,配送費變動主要是技術上的定位誤差。

這個技術原因,可以理解為,不同消費者面對不同的消費場景,在大數據平臺,會隨時進行供需要素的匹配,導致了價格的不同。

比如一位需要出遠門的遊客需要訂一趟航班,但是因為在線預定和取消的實時進行,導致機票庫存變化不一,由此導致遊客定完機票立馬降價的情況出現;再比如美團配送,在同一尖峰時間面對大量的訂單湧入,系統生成排隊機制,由此根據輕重緩急重新制定配送費用。

不過解釋為技術問題,已經無法讓人相信。

在「殺熟」的過程中,網際網路平臺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對這種價格體系的波動網際網路平臺不可能毫不知情,即便是大數據平臺產生的「錯殺」、「誤殺」,這種所謂的技術BUG也是平臺的責任,而不應轉由消費者背鍋。

「殺熟」是怎麼進行的?

說到大數據殺熟,人們的第一印象是算法的強大之處。但是如果揭露算法背後的邏輯,其實並不複雜。

現在的算法,本質上是通過一系列網際網路程式語言構建起來的,比如市場上火熱的C、Java、Python,如果把算法比一棟高樓大廈,這些程式語言就是形形色色的建築材料。

但是也如同這棟高樓大廈一樣,目前的算法是「死」的,簡單地說就是高級的流水生產工。在算法面前,不同的用戶只是簡單地化成了多個數據維度,通過算法的流水化分工,打上特定的標籤。

如果說有一套大數據殺熟的算法是針對外賣場景的話,它的運作邏輯是這樣的:

首先人們會在外賣平臺註冊帳號,在平臺的資料庫裡就會形成一個ID,隨著用戶在APP上的活躍行為增多,比如日常點餐,下單時間點,點菜的種類,在平臺就留下了種種數據痕跡,算法通過這種痕跡就可以計算出用戶的點餐均價,喜歡的菜品等各種標籤。

在平臺的算法體系中,面對消費者就有一套標籤體系,比如標籤1「川菜」,標籤2「低消費人群」,標籤3「上海XX小區」,用戶點了一道毛血旺就可以歸類為標籤1,消費的價格在15元以下歸類標籤2,在XX小區訂餐歸類為標籤3。

根據這些標籤,算法平臺再從商家供應的數據平臺進行匹配,篩選出合適的餐飲店。

那些在平臺駐留時間長的,其留下的痕跡也越多,被打上的標籤也越多,平臺也可能會根據用戶的不同標籤進行差別定價。

反而新註冊的用戶,沒有數據痕跡,平臺算法很難進行標籤界定。

所以一幕幕大數據殺熟,總是以老用戶被坑,新用戶倖免的形式出演。

從目前的算法來看,也並不高級,就像現在的人工智慧也並不那麼智能。

算法體系的就像一個樹狀型的漏鬥,每個人不同的行為模式最終去到了不同的地點,但是選擇路徑是消費者決定的而不是平臺決定的。就像用戶可以頻繁在平臺低價購買產品,偽裝成「低消費人群」,去鑽算法的漏洞。畢竟從目前的技術條件來看,算法的程式是固定的,用戶多使用幾次,就大致能摸清算法的規律所在。

但在大數據殺熟中,起作用的不只是算法,還有用戶運營,如果把算法比作骨骼,用戶運營實則充當了血肉。

一位網際網路運營崗的從業者也告訴連線Insight,「售賣一款網際網路產品,儘管只有點擊率和轉化率兩項指標,但是根據這兩個指標可以拆分成文案、地點、時間、機型等十幾個維度,通過這些不同維度的排序組合就可以輕鬆刻畫出消費者的特徵。」

可見一旦個人信息洩露,很快用戶數據就會被肢解成一個個獨立的符號,被平臺放在放大鏡下觀看。

以美團為例,「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上就有對美團會員體系的一套拆解。

美團的會員等級由成長值決定,從V0-V6分為7個等級,獲得成長值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是購買金額1:1轉化為成長值,另一個是完成任務獲得相應成長值,從V0到V6共計需要166300點成長值。

根據會員的等級不同,可以獲得身份銘牌、積分抵現、免費試吃、急速提款、客服優先接入,這些充滿誘惑的任務,已經讓用戶和平臺捆綁,也心甘情願為平臺「獻身」各類個人數據。

這些數據成了算法分析用戶的窗口,進而將不同用戶分類。

在具體的細節上,「深燃」還對會員體系有過分析,焦點大致在於每一單的利潤是有限的,需要在平臺、騎手、商戶之間分配,為了平衡前三者的利潤,消費者往往成為成本轉嫁的對象。

餐飲行業風險成本高,對應的毛利回報有限,美團除了維持自身的利潤還要小心試探其他三者的底線。

所以平臺在搭建好了算法骨骼後,美團要對整個資料庫進行活血,就是通過精細化的用戶、商戶、騎手運營,去了解他們真實又多變的需求。

因為平臺根據活躍程度已經收集到了足夠的信息,也對不同的群體打上足夠多的特徵標籤,剩下的就是如何對這些特徵標籤重新排序組合。

但不論是算法還是用戶運營,難免出現疏漏,也存在對用戶群體定性不準的情況。

所以隔三岔五就可以看到,不是美團商家在喊冤,就是騎手不滿,這次又是用戶投訴。

不過可能美團也沒有想到,相比於過去用戶的小打小鬧,「漂移神父」除了發文,還緊追著美團不放。

而大眾對美團殺熟也積怨已久,網上的社區論壇都有對美團殺熟的控訴,只是苦於維權無門。

「漂移神父」恰巧成為這個情緒爆發的窗口,用戶的聲討浪潮已經將美團的殺熟現象從幕後拉到臺前。

美團的焦慮

回顧國內的網際網路平臺,沒有一家會承認自己大數據殺熟,但儘管屢屢否認,殺熟卻真實在發生著。

12月18日,「漂移神父」繼續追問美團,稱美團「欠全國人民一個交代」,這個交代是什麼?相關法律法規有明確的規定,根據《反壟斷指南》第十二條規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不得從事反壟斷法相關規定所禁止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

《反壟斷指南》也首次明確將「大數據殺熟」定義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差別待遇。

今年針對壟斷的監管行動明顯加快了進程。11月份《反壟斷指南》出臺以來,國家監管部門就已經懲處了一批企業,前幾日對涉及「經營者集中」違規的阿里巴巴、閱文集團、豐巢網絡作出處罰。

這一處罰也是首次針對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網際網路平臺,在反壟斷方面作出的監管行動,釋放出重要的信號,外界普遍解讀為是要敲山震虎。

這一次美團被控訴大數據殺熟,由此引發關於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討論,讓它站在了風口浪尖上。

在大數據殺熟的背後,是美團的焦慮。

在美團的收入板塊,外賣的主營規模雖大,卻並不是一個掙錢的行業,2020年第三季度財務數據顯示,美團外賣的業務規模為206.9億元,但利潤率只有3.7%,僅比上一個季度提升了1.6個百分點。

餓了麼百億補貼常態化後也緊追美團,根據網際網路大數據公司QuestMobile統計,今年10月,餓了麼月活躍用戶數甚至超過美團。

為了避免單一業務的依賴,美團還在盡力開拓新的業務增長點,其中社區團購被認為是美團必須贏下的戰爭,而美團為了爭奪這一領域也是不惜血本,堅持自營,打造配送設施和供應鏈。

不過巨頭之間的戰爭普遍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新業務的開展並沒有美團預想中那麼順利。

在此情況下,美團對內要護住外賣領域的基本盤,對外還要爭奪新業務,如今又要面臨監管的壓力,未來,美團將如何實現增長目標?它未來又能否做到一視同仁、價格公平?

相關焦點

  • 美團外賣:商家被「吸血」,用戶被殺熟
    億萬網友的眼睛是雪亮的,這樣的說明與官方回應當然不能買帳,美團外賣不能甩鍋給技術,這明擺著是大數據殺熟。經歷了淘寶殺熟、機票殺熟、酒店殺熟……現在遇到外賣殺熟,大家已經見怪不驚了:大數據這把雙刃劍,負面倒是被用得挺好,殺熟,殺一切。 如果大數據殺熟成了美團這樣的平臺公司慣用手段,那會員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
  • 不甘被割韭菜,美團會員「起義」:大數據殺熟造的孽,須付出代價
    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會員反而更貴了!2020年註定不凡!眼見著一年都要故去了,巨頭們卻接連翻起了車。前腳,京東剛因為借貸短視頻廣告爭議道歉;後腳,一篇會員殺熟揭秘又把美團送上了風口浪尖。不過好在,憤怒的力量的是巨大的,每一個被美團殺熟的用戶凝結在一起,「圈圈相轉」,生生把這篇普通的揭秘文章,轉成了十萬加量級的爆文。「開了會員,還納悶為啥頭兩天買的配送費便宜那麼多,咋漲價了呢?」
  • 美團被指「大數據殺熟」,上熱搜!
    12月14日,自媒體「漂移神父」於微信公眾號發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質疑美團對外賣會員「殺熟」,稱開通美團會員後,用美團外賣點餐,配送費反而上漲。17日,「美團被曝殺熟外賣會員」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前十位。
  • 大數據殺熟何時休?美團外賣頂風作案:會員配送費差別定價
    近日,一篇名為《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中指出美團存在利用大數據殺熟現象,美團外賣會員的配送費居然比非會員的還要貴,且這種現象在其他外賣平臺上也同樣存在。此事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藉此吐槽:「國家才剛出臺了網際網路反壟斷法,美團外賣就敢頂風作案了,佩服佩服!」
  • 美團大數據殺熟會員用戶再發聲:緩存背不動這個鍋
    【CNMO新聞】最近,「美團大數據殺熟」事件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該事件相關的微博話題下,無數網友紛紛分享了自己被各平臺大數據殺熟的經歷,引發了群體共鳴。隨後美團回應表示,這不是大數據殺熟,而是軟體定位緩存導致了配送費預估不準。這一回應自然是引起了網友們的群嘲。
  • 外賣、酒店等價格疑存「大數據殺熟」 美團或成反壟斷樣本?
    1月7日,中消協召開「網絡消費領域算法規制與消費者保護座談會」點名大數據殺熟亂象,其表示有些經營者利用算法進行價格歧視。此前,美團對用戶大數據殺熟被推上風口浪尖,經記者調查,不僅外賣業務存價格歧視,酒店業務也存「殺熟」亂象。12月14日,自媒體「漂移神父」發表文章《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
  • 美團「大數據殺熟」背後的增長焦慮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大數據殺熟」這次讓美團佔上了熱搜。最近,網友「漂移神父」寫的一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文章在各大社交圈刷屏,文中記錄了他在美團點外賣時發現,同一店鋪、同一時間,用兩部手機點單,其中開通了美團外賣會員的配送費,竟然比未開通會員的配送費要貴,直指美團「大數據殺熟」的行為。
  • 被疑大數據殺熟,美團市值蒸發400億!新華網評:不顧吃相,要改!
    開通美團外賣會員後,為何配送費比非會員還要高?」近日,一篇名為《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自媒體文章,再次把大數據殺熟的問題推上風口浪尖,美團成為眾矢之的,更被新華網銳評:吃相難看! 大數據殺熟事件風波 近日,一篇名為《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成為全網爆款,並衝上熱搜。
  • 美團也玩大數據殺熟?
    文章中稱,本以為開通外賣會員會省錢,但附近幾乎所有外賣商戶的配送費都比非會員高1-5元。  一時間,買了美團會員的打工人覺得感情受到了傷害,在微博、知乎、黑貓投訴、朋友圈裡發出了聲淚俱下的「控訴」:「價格歧視」、「割會員韭菜」、「吃相難看」......網友們仿佛上足了彈藥,齊齊瞄準美團打去。
  • 「會員配送費貴1-5元」,美團也玩大數據殺熟?
    文章中稱,本以為開通外賣會員會省錢,但附近幾乎所有外賣商戶的配送費都比非會員高1-5元。一時間,買了美團會員的打工人覺得感情受到了傷害,在微博、知乎、黑貓投訴、朋友圈裡發出了聲淚俱下的「控訴」:「價格歧視」、「割會員韭菜」、「吃相難看」......網友們仿佛上足了彈藥,齊齊瞄準美團打去。
  • 美團會員成「韭菜」,當事人回應:不接受美團的回應!
    據了解,這位名為「漂移神父」的網友是美團APP的忠實用戶——肖先生,它經常會在美團上面點外賣,而在本月初它花了15元開通了美團APP的會員,但肖先生沒想到的是,開通會員之後比之前的外賣送餐費足足高了一倍。
  • 我被美團會員割韭菜:揭秘大數據殺熟背後隱秘架構
    原題:這篇文章把大數據殺熟的架構和規制問題講透了文 | 《財經》E法特約評論員 張欣2020年歲末,一篇題為《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在社交媒體上被頻繁轉發。作者講述了自己在美團外賣平臺上的不正常經歷:同一家店鋪、同一個配送地址、同一時間下單,會員帳戶比非會員配送費預估更高。
  • 美團外賣「大數據殺熟」?訂酒店和機票可能也有這樣的遭遇
    編輯 / 孫明在大數據構築起的網際網路時代,殺熟事件屢見不鮮,這次被意外曝光的是美團。大數據殺熟,美團常態化?究竟此次事件是否是因定位出現問題,現在還沒有定論,但由此引發的美團大數據殺熟大討論,在評論中展開。除去外賣之外,有不少網友反映美團還有其他大數據殺熟行為。
  • 不止美團,京東、餓了麼同樣對會員「殺熟」
    但他覺得,最近一兩年,理論上,知名企業應該不再敢做這件事,「對品牌損傷非常大,得不償失。」根據他此前做過的輿情調查,用戶對於大數據殺熟的評價,基本都是負面一片,這種環境下,大企業會有所約束。他覺得,有可能系統本身存在的漏洞,讓用戶誤以為是大數據殺熟,也是有可能存在的。
  • 美團殺熟:從用戶殺到商家和外賣小哥!
    大數據殺熟,總能殺著你   「大數據殺熟」是指網際網路平臺利用自己擁有的用戶數據,對老用戶實施價格歧視。   這次在網絡上發酵的美團會員配送費貴於非會員配送費,顯然就是「大數據殺熟」情況之一。   一石激起千層浪,美團落水,用戶才知道網際網路巨頭的一粒水花,落在個人頭上,也可以是一座山。   平臺掌握的用戶數據越多,殺熟越容易。
  • 美團外賣會員殺熟背後:大數據外衣下的社畜「吸血魔」!
    風水輪流轉,低調的王興怎麼也不會想到,因一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自己和美團也再次因負面新聞上了熱搜!表示要曝光美團會員這種價格歧視(殺熟)套路後,美團客服妹妹也慌了,連忙表示已經向上級主管反饋, 果不其然,隔了不到半小時,先是美團客服主管,再是美團客服高級經理相繼給該作者來了電話「安撫」。
  • 順義小夥:美團大數據殺熟,美團:定位緩存,網友不買帳
    但最近我們在網上看到的一些關於外賣平臺的大數據殺熟負面新聞卻不得不讓人深思。 最近轟動一時的「大數據殺熟」事件。據個人微信公眾號「漂移神父」發布的文章《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博主講述自身作為一個美團外賣平臺會員配送費高於普通用戶,引起網友關注。
  • 美團、肯德基、滴滴都「殺熟」?大數據放過我吧!
    你以為獲得了便捷,殊不知很可能一不小心就被割了韭菜。近日,網友「神父」就發現了一個魔幻的現象,據「神父」稱,其發現自己在開通美團外賣的會員後,經常點的一家驢肉火燒外賣的配送費變成了6元,而此前都沒有超過3元。
  • 用戶控訴美團外賣大數據殺熟,王興就這樣讓大家吃得更好?
    近年來,網際網路行業時不時被曝出大數據殺熟亂象,招致用戶反感,最新中招的是美團外賣會員。昨天,《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一文刷爆朋友圈,該文作者「漂移神父」控訴美團外賣專割會員韭菜,同一地址、同一家店、同一時間,竟然出現會員配送費高於非會員的情況,讓他氣憤不已。
  • 美團大數據殺熟,資本家甩鍋
    #美團會員割韭菜背後的大數據殺熟#最近美團大數據殺熟又再次登上了熱搜,曝美團會員配送費比非會員多兩倍,實際上就是購買的會員優惠與普通消費者最終消費基本一致。殺熟當然不能認,只能甩鍋程式設計師同一時間,地址,店鋪價格不一致。會員的配送費遠遠高於普通帳號。根據官網的聲明問題甩鍋給地位,這是一個合理的理由嗎,當然不是用戶設定了地址,難不成還能送錯地址?只是將資本家的手段引向技術,這是宣布我們錯了,但這是一個技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