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濟南讓人口舌生香、久久難以忘懷的,倒未必是那些魯席大菜,往往就是一些上不了大臺面,充滿平民意味的小吃,它們是「吃在濟南府」的招牌。過去,老濟南的一些小吃做得很下功夫,是很講究也很有名的。
比如,大明湖有「三美」:蒲菜、茭白、白蓮藕。「紅花蓮子白蓮藕,說與詩人仔細吟」,紅色荷花冠大宜供觀賞,卻是只結蓮子不結藕的。白蓮藕,個大、雪白,質細、脆嫩、味甜,可生吃,食之無渣,沸水一綽,薑末涼拌白蓮藕,味道絕佳。而茭白餃子、蒲菜奶湯,那更是滋味鮮煞人。大明湖裡有魚並不稀奇,奇的是還有一種錦鯉,就是金尾鯉魚,那「錦鯉四作」(紅燒魚頭、糖醋魚腰、清蒸魚尾、酸辣魚湯),就是名菜了。錦鯉秋肥,最宜於秋天品嘗。過去大明湖畔有家小酒館,精於此道,賞明湖秋色,酌菊花佳釀,品錦鯉四作,備菊花水洗手,用荷葉打包,真可謂滿眼秋色,滿口清香。
再如,油旋兒,早年「文升園」的最有名。這家文升園老店與《老殘遊記》裡寫的「高升店」相距僅二十步之遙,都位於現今文廟東側的軲轆靶子街上。山東是中國餅的故鄉,濟南府是齊魯麵餅的群英會。這油旋兒也是一種餅,由多層麵皮壘起壓成圓形,經油煎、烙烤而成,顏色金黃、層多鬆軟、蔥味香濃、又酥又脆,到口就碎。如果再就著這家店的「罈子肉」或「罐蹄兒」吃,那就是神仙見了也眼饞了。
油旋
清代顧仲編著的《養小錄》中這樣記載油旋的製作:「————和面作劑,擀開。再入油成劑,擀開。再入油成劑,再擀如此七次。灶烙之,甚美。」據說道光年間濟南城裡的鳳集樓是較早經營油旋的店家,光緒二十年開業的「文升園」飯莊,曾以經營油旋等眾多地方小吃而聞名泉城,民國初年時,濟南有十幾家經營油旋的店鋪,油旋成了當時名揚全國的小吃。如今濟南惟一得到製作油旋真傳的手藝人是69歲的蘇將林,他的師傅耿長銀年輕時就是文升園飯莊打油旋的好手。 是一種旋渦狀蔥油小餅,剛出爐的油旋色澤金黃,內軟外酥,蔥香撲鼻。油旋最早出現在濟南是清朝時期。相傳油旋是清朝時期的徐氏三兄弟(今齊河縣)去南方闖蕩時在南京學來的,油旋在南方的口味是甜的,徐氏兄弟來濟南後依據北方人的飲食特點將油旋的口味改成鹹香味,一直傳承至今。
可以這樣說,中國凡有點歷史的城市,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招牌菜」,這些「招牌菜」,大約既不屬「四大菜系」,更未上過「滿漢全席」譜單,就是些不起眼的「小吃」。而偏偏是這些小吃,不僅使人過腹不忘回味無窮,而且也常常體現了這個城市人的習性和嗜好,民風與性格。比如,天津「狗不理」包子、武漢「熱乾麵」、西安羊肉泡饃、杭州西湖螺螄、長沙「火宮殿」臭豆腐、重慶火鍋、成都麻婆豆腐、昆明的牛肝菌和過橋米線等等。而老北京呢,就是炸醬麵和「王致和」的臭豆腐了,當然,還有豆汁兒、艾窩窩、豌豆黃和芥末墩兒。
隱居在金菊巷內的燕喜堂飯莊
所謂「京油子,衛嘴子」。地近京畿的天津衛「嘴子」,不僅會說也會吃,最愛吃的是包子,最有名的就是「狗不理」,包子皮軟餡大肉多,鮮而不膩,顧客盈門,衛嘴子們逗哏兒說:「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從此招牌聞名天下。大武漢既是長江重鎮水陸碼頭,亦是天下有名的大火爐,發明和愛吃「熱乾麵」也是武漢人性格使然,爽快而味重,乾淨而利落,嗤嗤唆唆,吧答吧答,三下五除二,眨眼功夫一碗熱乾麵下肚,明天再來吃,永遠吃不膩。
那麼,老濟南的眾多小吃中,最價廉物美、可作「招牌」者,又是什麼呢?筆者以為,還要說是:「五香甜沫」和「八寶醬菜」。
「八寶醬菜」,上文說過,即是早年濟南醬園賣的八品小醬菜。這「八寶」是:醬包瓜、醬黃瓜、醬萵苣、醬品芝、醬豆角、醬花生米等,還有香料陳皮和醬姜,並配以青紅絲,將其切成醬菜丁,按各自比例摻勻裝陶罐或小柳簍兒。「八寶」色澤鮮豔,香辣酸甜脆五味俱全。而盛醬菜的小柳條簍子呈元寶形,透氣但不漏湯,頂頭罩蓋一方小紅紙,金色字印店家名號、地址及廣告語。少量零的,則用晾乾的大明湖荷葉打包,亦可謂醬菜伴荷香。過去,濟南有名的醬園,有「北厚記」、「醴泉居」、「興順福」、「興遠齋」、「北天河」等等,都是前店後廠,後院作坊內有泉池流水,粬和醬皆有獨家之秘,做工又極為講究,焉能不好?
當然,醬菜與甜沫相比,還應首推「五香甜沫」。
甜沫
何謂五香甜沫?它通常是將小米粉倒入開水鍋中,放入適量的青菜葉、鹽、花生、紅小豆、豆腐泡、粉條等,調入花椒粉、胡椒粉混合,熬煮後即成,滑爽適口,鮮香微辣,深受濟南百姓的歡迎。五香甜沫有純正的小米香味,色澤淡黃、口感細膩,保留了濟南甜沫的原汁原味。此甜沫呈粥狀,色黃微鹹,五香味濃。就著燒餅果子嗤嗤溜溜喝到嘴裡,熱乎乎順入腹中,渾身暢快、五體通泰。
關於「甜沫」的來歷傳說不少。一說,是「甜沫」原為「田沫」,明末戰亂大災,濟南一位田姓大善人,設粥廠賑災時「發明」的,以此活人多矣。其中有一位書生,後來考取了功名,專程來濟答謝田員外當年救命之恩,題寫「五香甜沫」匾額一塊,並吟詩一首:「錯把田沫作甜沫,只因當初歷顛連;閱盡人世滄桑味,苦辣之後總是甜」。從此之後,這「五香甜沫」的名號便廣泛叫開,遐邇遠播了。
而更有趣,也更具文化意味的,恐怕還要說是乾隆與寵臣紀曉嵐二人用甜沫和醬菜作對聯的故事。據傳,當年,紀曉嵐陪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歷經濟南,有一次,君臣在大明湖欣賞湖光山色,玩高興了,要操練對對子,規定必須用濟南話和富有濟南特色。一向以文武全才聖明天子自居的乾隆老兒,想難難這個素來狂傲不羈的「紀大菸袋」,琢磨了半天,先出了一個上聯,曰:
咬口黑豆窩窩,
就盤八寶鹹菜,
可謂崗賽(好);
言罷,便等著看老紀出何洋相。不料,這紀大學士雖說使出吃奶的勁來寫了一本《閱微草堂筆記》終究無法與濟南蒲秀才(蒲松齡,淄川人,清代淄川為濟南屬縣)的《聊齋志異》相比,但說要不著痕跡地拍皇帝個馬屁,謅兩句風雅諧趣的對子,還真是出口成章,沉吟片刻,即朗聲唱吟道:
吃塊白面饃饃,
喝碗五香甜沫,
不算疵毛(差)。
於是,如今,便有學人特意拿出這副對聯來「說事兒」,認為:「濟南人的文化性格就像這五香甜沫,是一種大雜燴,似乎什麼都不缺,但什麼都不突出」(黃髮有《何為調和生活——以濟南為例》,《東方》雜誌,2003年第10期)。
而筆者卻認為,非也。
這倒恰恰說明了:濟南人是既樸野又儒雅的,樸如農夫,雅似文士。需知,古典的濟南是屬於「鄉土中國」的,老濟南人與鄉下農民兄弟之間,頗多認同。
絕不因貧窮丟了份兒,即便是一碗老豆腐、二兩燒刀子,也要慢慢喝細細砸,那神情那氣度那派頭,猶如面對一桌滿漢全席。而城裡人和鄉下人的區別,或者說濟南平民的儒雅,也就在於有還是沒有,這份雅致和「窮講究」了。
豆腐腦小攤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如今城市步入現代化,一向有雅致和講究傳統的濟南,在平民百姓吃的環境上,卻似乎出現了「返租」現象。眼下,一些日常早點和所謂「濟南名吃」,大半成為外地民工和當地地攤小販手中粗製濫造的「傑作」。前幾年,北京有一個最經典的「段子」:一塊餡餅掉在馬路上,被汽車碾進路面拿不出來。圍觀者七嘴八舌獻計獻策,說只好再買根麻花把它撬出來了。
當然,也並不盡然。據說,現在也有人重打老字號,推出一切按老規矩「祖出秘方」製作的濟南名小吃,更有人重烹舊京「譚家菜」私家菜,菜館就開在家裡,無店無招牌,每天只一桌,而食客絡繹不絕,需提前預約。可見只要肯下功夫,做出特色,即使價格略高一點,也是大有市場,很大受歡迎的。這也可看作是「窮講究」傳統的一種復歸吧。
來源:明府城 李耀曦
本期編輯: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