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浦東做對了什麼?

2020-12-24 上觀

(一)

1990年夏,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草坪上,一個瘦削的中國青年,戴一副厚重的近視鏡,神情堅毅而又複雜。他叫常兆華,山東人。三年之前,24歲的他剛拿到上海機械學院動力工程系的博士學位,便奔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繼續攻讀生物科學系,成為當年國內為數不多的「美漂」。

同年3月,跨國公司德州儀器的老員工張汝京剛滿42歲。十多年大刀闊斧的商業操作,給他留下了一個名震北美的江湖綽號——建廠狂魔。但他似乎不在意這些評價。他更想知道,未來的自己還能創造什麼奇蹟。因為一個叫傑克·基爾比的美國科學家,張汝京的行業領路人,早已成功研製出全球第一塊集成電路。

而在一萬四千公裡以外的上海,3月的梧桐樹剛剛冒出新芽,34歲的舒榕斌騎著一輛二八自行車,迎著微寒的空氣,趕往華山路上的辦公室。身為上海市經濟信息中心國際部主任的他當時並不知道,僅僅在幾周以後,自己將踏上一趟特殊的人生旅程。

如果時間能夠倒流,常兆華、張汝京、舒榕斌這三個性格迥異,稟賦不同的男人,就會知道自己未來的三十年,也是人生最美好的三十年,會被同一個地方所「牽絆」,所「掛念」。

這個地方叫浦東。

今年,浦東30歲了。中國人喜歡用而立來形容三十之齡,這恰是最好的年紀,有歷練、有經驗、有膽識、也有幹勁。

不過,在今天網際網路的時代,三十而立似乎不再那麼「新」了。當30歲的90後女生,開始自嘲自己是「老阿姨」時,30歲的浦東還能繼續叫「新區」嗎?

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


(二)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浦東的歷史是從1990年開始的——那一年,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提出「開發開放浦東」的方針,開啟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徵程。然而,如果把眼光放在更廣闊的歷史長河中來看,浦東這一方水土早已有之。

浦東是一塊年輕的從大海中生長起來的土地。步入近代,伴隨著上海開埠,以農業經濟為主的浦東跨進工業文明社會。新中國成立後,浦東更是邁進了新的歷史階段。1958年,浦東第一次作為行政區劃名寫進了中國行政地圖。然而,僅過了3年後,1961年浦東縣就撤銷了,農村地區併入川沙縣,城市地區分別成為楊浦、黃浦、南市區的部分。浦東之名從地圖上消失。

真正的命運轉折點發生在1990年。那一年,鄧小平第三次在上海過春節,他留下一句話:「浦東開發晚了,但還來得及。」

世上許多生命的孕育都伴隨著陣痛,浦東亦然。現在幾乎每個上海人都知道,「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典故。今天看似笑話,當年卻藏著更深的心酸,要知道,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人均居住面積在全國排名倒數,在浦西所謂「寸土寸金」之地,多少家庭幾代人擠在一個小小的亭子間,一個人方便時,一家人需要出門避一避,人們調侃,「難怪上海弄堂裡總是這麼熱鬧,人山人海。」

1980年的爛泥渡路,即今天的陸家嘴環路。

即使居住空間如此逼仄,大多數上海人還是不願去浦東住大房,浦江兩岸之間的差距,遠遠寬於一江春水。

據筆者同事、一位40多歲阿姨回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她在浦西繁華路段上的向明中學念書。嚴厲的班主任老師,不允許學生遲到,不管你是住在天山新村還是曹楊新村,但對班裡兩個住在浦東的學生網開一面,「浦東實在太不方便了,要乘擺渡船、要過隧道,他們遲到可以原諒。」

這就是1990年的上海。當「浦東新區」這個名詞橫空出世時,沒有人會奇怪訝異,這個地方太需要耳目一新的動作了,這座城市太需要全新的空間來振興了。


(三)

神奇的是,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人預言了浦東新區的誕生。

如果歷史上真有預言家的話,清末醫士陸士諤算一個。他生在今天的青浦區朱家角一帶,17歲開始學醫,27歲變成了當時滬上知名的醫生。

陸士諤雖通於醫理,卻偏偏痴於寫作。1910這一年,他32歲,一本取名《新中國》的小說橫空出世。

書中想像了100年後,也就是2010年,上海浦東將舉辦萬國博覽會。那時上海的租界早已收回,馬路異常寬廣,洋房鱗次櫛比,浦東也已開發,「興旺得與上海差不多了」。而為了方便市民參觀萬國博覽會,上海建成了浦江大鐵橋和越江隧道,還造了地鐵。

這書在當年未能走紅是有道理的,備受屈辱、國將不國的時代,這樣的願景有如痴人說夢。只有站在今天的時點回看,才能感受它的奇妙之處。大橋、高架、地鐵、世博、浦東開發……古人竟都未卜先知。

只不過,現實遠比想像還要精彩。

浦東開發後不久,在浦東金橋投資的日本巨商藤田一憲應一位中國記者邀請,寫下短文:浦東開發的完成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們這一輩可能看不到浦東新城的美姿。

1990年5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和浦東開發規劃研究設計院,在浦東大道141號掛牌。

藤田比起陸士諤,想像力顯然要差一些。事實上,浦東開發開放的前5年裡,超乎尋常的發展勢能已經凸顯。

一位學者回憶:1990年,浦東的GDP是60億,財政收入6000萬。開發浦東時正遇到制定「八五」計劃。市府浦東辦搞計劃的同志反覆討論,最終定下五年400億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整個上海膽子更大,定下1200億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是「七五」計劃的6倍之多。

「八五」計劃最終執行的結果則令世界跌破眼鏡,五年時間,上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4000億,浦東超過800億,比計劃翻了一番。

如果把今天的數字拿來和30年前作比,恐怕藤田還要為自己的保守拍大腿。到去年底,浦東地區生產總值在1990年60億元基礎上,增長了210多倍;財政收入從1993年的11億元增長到4316億元,增長了380多倍!莫說大橋、地鐵,浦東有了全世界一流城市該擁有的一切。

似乎羅馬一天建成了。


(四)

但顯然,浦東不是羅馬。

1990年4月的一天,舒榕斌被領導叫到辦公室。「組織上定下來,你被抽調到浦東開發辦。」年紀輕輕的舒榕斌腦子裡還有過一絲思想鬥爭:自己對經濟信息工作已經很熟悉,正在幹事的興頭上;更關鍵的是,浦東,聽起來就太遠了,別說騎車了,坐公交都不知道要多久才到。

然而,1個月後,他就坐在了浦東大道141號的辦公室。同一批來的還有其他17名市裡相關委辦的同志。人們稱他們為,浦東開發「十八勇士」。

1996年3月,浦東第一波外資企業落戶進入高潮。同一時間,國家對建設大規模集成電路晶片生產線項目正式批覆立項。這一當時中國電子工業有史以來投資規模最大(達到100億元)的國家項目,業界稱為「909」工程。

張汝京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入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2000年8月,距離華虹NEC廠房不遠處的張江路,中芯國際在這裡打下第一根樁。

1998年,張江一幢廠房裡,從美國回國創業的常兆華創立了上海微創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在那個微創手術在國內還處於「新奇玩意」的年代,常兆華要帶領手下的員工,從生產中國第一根球囊導管、第一個裸支架、第一個藥物支架開始。

新人新事,還有新的挑戰。

「勇士」舒榕斌來到浦東後發現,這裡面臨著諸多現實問題。其中之一是,錢從何處來?

早在1986年,在上海城市西面,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成為首批國家級開發區。兩年後的8月8日,一位名叫孫忠利的日籍華人以2805萬美元的價格獲得虹橋26號地塊1.29公頃土地50年的使用權。這是改革開放後新中國首次試點土地批租,參與當時土地招標文件起草、負責英文翻譯的是個香港人,不到34歲的梁振英。

1988年3月15日,時任仲量行合伙人的梁振英(右二)到訪上海。   攝影:朱德茂

但「虹開發」的土地批租模式並不能讓「浦開發」們直接「抄作業」:虹橋的開發面積只有0.652平方公裡,浦東是它的536倍以上。「舒榕斌們」,必須儘快想到辦法。

而擺在創始人張汝京面前的,是缺少專業半導體製造設備,更缺乏大量先進位造業人才的現實——經歷漫長的真空期後,此時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幾乎可以用「一窮二白」來形容。

常兆華則需要探索,如何讓中國企業真正擁有強而有力的自主創新力,從零開始擺脫對國外產品的依賴,儘管那條路看上去山巒重重。


(五)

面對挑戰的,又何止是常兆華、張汝京、舒榕斌。浦東30年就是接受挑戰的30年。

有意思的是,事後人們回憶過往,記住的常常是那些熱血歲月裡發生的趣事和軼聞。

有一張浦東老照片頗為經典:一幢雄壯威武的高樓前,漫天彩色氣球飛舞,極具90年代質感的彩色氫氣球拖拽著巨大的白色豎排條幅,上面一溜紅色的宋體大字: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遷址浦東新區。

膠片沒有還原出的,是照片正中央的一隻活羊。1995年6月18日,央行上海分行遷址浦東這天,浦東作為「婆家」,送給對方一隻雪白的小羊,寓意人民銀行在浦東開發開放中發揮著「領頭羊」的作用。原浦東新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邵煜棟後來回憶,為了讓這隻小羊「得體」地出現,不「坍臺」,浦東的工作人員特地去商場買了兩雙嬰兒襪——給羊穿,還用了飄柔洗髮水——給小羊洗澡,最後噴了法國香水,掛上喜慶的紅綢。

喏,就是這隻羊

老照片是這張——找得到小羊在哪裡嗎?

90多位行長、300多位貴賓在慶祝會,輪流抱了那隻小羊羔。這個動作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第二天,法國的《費加羅報》上就登出了新聞:「中國的領頭羊到了浦東。」

這就是浦東獨有的智慧。20世紀90年代,浦東在試水「小政府,大社會」這一管理模式創新時也曾遇到不少困難。比如,當時僅川沙縣就有1400名公務員,但1993年浦東新區管委會成立時,僅設10個部門,編制只有800個,也就是後來俗稱的「800壯士」。川沙只能留下300個公務員,另外1100人都需要另謀出處。

機構精簡、人員壓縮,跟上海其他區縣相比,精簡了81%的機構和人員構成,有國務院領導對浦東的負責人說:「你們要戴著鋼盔頂住」。

為了陸家嘴核心區出形象,浦東一共召開過兩次10多個國家30多位專家參加的國際規劃研討會,討論稿出了17輪,最終才完成規劃。

建一個140公頃中央公園,浦東邀請了來自美、日、德、法、英、中6國的設計師。最終選用的英國團隊,曾為了方案騎著自行車逛遍上海所有的公園。

站在地球儀邊思考,是出自浦東的名言,但當時還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浦東是世界級的開發,需要世界級的營養。「吃榨菜泡飯,能強壯嗎?喝太平洋的水,吃牛肉,就壯了。」還有一句話,「吃牛肉不是為了變成牛,而是為了強身健體。」原來,浦東要用世界的智慧,滋養一座新城的未來。

時隔這麼多年,人們說起浦東開發開放,還會對這些故事津津樂道。仿佛它們有強大的魔法,能穿越時間,在歷史的磨洗中變得越發透亮澄明,又好似它們會生根,扎進人的心底,就開始播下記憶的種子,讓你一直著迷難忘。

這到底是一種什麼力量。很難說清楚,只能說真正的浦東是活在這些故事裡的,也會在這些故事裡一步步走下去。

張江微創,實驗室工作人員正在研發微創醫療設備副本。 徐網林 攝

(六)

30歲的浦東,還能叫「新區」嗎?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不在於時間,而在於還有沒有故事被人所銘記,還會不會有趣事被人所傳頌。

迎風而立,如果能不斷創造新的傳奇,浦東就永遠會是「新區」,因為它乘著時代的風而行。

電子行業不知張汝京,猶如電商行業不知馬雲劉強東。起步於浦東,20年間張汝京單憑一己之力,把落後的中國拽進了最尖端技術的晶片賽道。

經歷了三起三落創業歷程的張汝京到今年已經72歲了。2018年,70歲的張汝京第四次創業,建立了新的集成電路公司,集晶片設計、製造、封測三個環節。很多認識他的人都說,張汝京和50歲時沒什麼區別。如果一定要說變化,「大概是外貌變了」。

4年前,舒榕斌到了法定退休年齡,主動從外高橋董事長的崗位上辭職。外高橋發布公告的當晚,舒榕斌簡訊回復了一位相熟的記者6個字:浦東情結永存。他從未真正離開過浦東。直至今日,他仍是媒體的老朋友,每每講起浦東的往事,雙目炯炯,激情滿懷。

2020年的夏天,在上海浦東,上海微創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常兆華坐在辦公桌前,給自己一手創立的上海微創公司做了一個「99%+1%」的小結。

常兆華這樣寫道:「99%」的「盡精微」,是幾十年如一日對完美細節鍥而不捨的追求,是不分晝夜、分分秒秒對點滴工作的牽掛,是堅守初心的定力,是對大大小小、各式各樣名利誘惑的抵抗力,是對不顧一切貪戀「求高」和「做大」之虛榮心的免疫力;「1%」的「致廣大」是指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融為一體的企業信念、遠景和使命。

而就在今年5月,這個始終堅守在張江、敢啃「硬骨頭」的民營企業家,剛剛獲得了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如果時間能夠倒流,他們一定不會後悔自己的選擇,去成為浦東的一段傳奇。

雖然時間不能倒流,但敢想敢做敢拼的他們依然還會和浦東一樣,從骨子裡洋溢著年輕的模樣。

風華正茂。

陸家嘴,1990與2020。

相關焦點

  • 用30年讓浦東震撼世界,他都做了些什麼?
    他陪伴了浦東跌跌撞撞的起步期,見證了它一點點邁向現代化的步伐。一步一個腳印,直到中國上海浦東新區的名聲響徹世界。這三十年,他從壯年走向古稀,浦東新區則從初生走向茁壯。過去種種,既是歷史,也是序章。1990年,浦東宣布開發規劃,點燃了上海人民的幹勁。開發之初,趙啟正提出了一個口號——「在地球儀旁思考浦東開發」,意思是要謀求上海在經濟全球化格局中的重要位置。深圳是披荊斬棘的先鋒,那麼浦東就要跟著深圳的步伐,做後來居上的雄鷹。他們瞄準的是世界一流城市——上海會成為一個面向國際的經濟、金融、貿易中心。
  • 戴曉堅:「四維空間」裡「建」證浦東丨浦東30年財經30人
    一座座跨江大橋,一條條越江隧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道路,世界一流的國際機場……浦東開發開放30年裡,飛越式發展的浦東交通樞紐設施,飽含著建設者們的智慧、勇氣與情懷,連通了浦東與浦西,浦東與全國,浦東與世界。本期對話嘉賓:戴曉堅,上海市公路學會理事長,曾任上海長江隧橋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兼上海市路政局局長,上海機場建設指揮部總指揮。
  • 浦東30年,那些萬人空巷的瞬間
    30年,照片中的浦東有氣勢恢宏,也有生動鮮活。恢弘和生動,屬於浦東,更屬於人民——他們經歷了這裡每一個令人心潮澎湃的瞬間,見證了浦東的流光溢彩。而浦東發展的每一處著墨,也因為人民的參與,熠熠生輝。值此,我們採擷片段,再現浦東30年間,那些萬人空巷的瞬間。
  • 改革開放成就浦東30年奇蹟
    2020年,浦東這一「90後」迎來了而立之年。1990年,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宣布開發開放浦東。一聲號角,浦東這片爛泥渡、阡陌農田和蘆葦蕩開啟了蛻變過程。30年滄海桑田,30年風雨兼程!一個個有力量的數字,見證浦東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縮影。不簡單說NO以改革促發展上海浦東南路141號,一幢灰黃色小樓,在周邊高樓林立的環境中並不顯眼,這就是「浦東奇蹟」的開啟之地。30年來,浦東敢為天下先,大膽試、勇敢闖,創造了一系列「全國第一」的案例。
  • 浦東開發開放30年 他們用自己的故事 訴說和浦東教育30年的緣分
    浦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是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驗區。自1990年4月18日浦東開發開放以來,浦東教育事業伴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逐步發展壯大,走過了從數量增加、規模擴張到優化管理、提高質量的歷程。 激蕩30年間,浦東的教育事業薪火相傳。在這個特殊日子裡,浦東教育人們用自己的方式為她慶生。
  • 浦東30年:生於改革,強於開放
    在陸家嘴建設早期,曾有人批評高樓造得太多了,空置得厲害,趙啟正當時的回應,恰好是對陸家嘴30年發展的高度概括:「在中國,聰明的母親總是把孩子的褲子做得長一點,以備孩子長大了還可以穿。」任何一個本地人都會驚異於陸家嘴的變化,當人們在高樓林立中感嘆30年的日新月異時,浦東的未來已經延伸到了遠方的臨港。
  • 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浦東,浦東!30年巨變,潮起東方!
    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浦東,浦東!30年巨變,潮起東方!  △《而立浦東》第一集丨打出王牌  114公裡的黃浦江  被稱為「上海的母親河」  2019年9月28日,昆陽路越江大橋進入主梁安裝階段。這是上海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在黃浦江上建設的第13座跨江大橋。橋梁、隧道、地鐵,平均不到3公裡就有一條過江路線,30年前只能依靠輪渡往來的浦東與浦西,如今已被43條越江交通線密集地編織在了一起。
  • 創新藥「女神」 再次問鼎「珠峰」丨浦東30年•財經30人
    十年培土 創新藥生態鏈漸成第一財經:您什麼時候感覺張江具備了藥谷的生態了?杜瑩:其實一開始我覺得非常孤獨與彷徨。怎麼樣才能活下去?怎麼能夠得到投資人持續地支持?員工怎麼樣能夠跟你一起走下去?我為什麼要放棄在美國那樣舒服的環境來做這些事情?
  • 浦東30年丨邁向深水港
    年來 從依傍黃浦江到立足小洋山 從港口裝卸到一主多元 從奮力追趕到全球第一 外高橋和洋山兩大港區 為浦東開放開發 貢獻著港口力量
  • 口述浦東30年|王安德:陸家嘴規劃30年無大修改
    【編者按】2020年4月18日,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紀念日。三十而立,浦東告訴世界: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如何書寫一座城市新的傳奇。中國奇蹟的密碼,是浦東三十年來的思想解放、制度創新,是一代人的艱辛探索和奉獻。
  • 給浦東的生日禮物 光影記錄「城市綠肺」30年變遷
    今年64歲的姚建良,是陸家嘴集團的一名退休職工,從1990年浦東宣布開發開放至今,姚建良一年一張以東方明珠為原點的陸家嘴俯瞰圖,拍攝下了浦東發展的時光痕跡,他也把這樣的拍攝方式稱之為「對位」復拍法,現如今,陸家嘴的天際線基本定型,姚建良表示,他目前正緊鑼密鼓地準備著一份特殊的「禮物
  • 浦東開發開放30年有感 | 劉黎:從浦西小囡變浦東人
    浦東開發開放30年有感 | 劉黎:從浦西小囡變浦東人 2020-11-24 1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上記憶·浦東30年】浦東小學生集資建天橋背後,我們親歷「一年...
    大約是1991年前後,浦東開發開放不久,有一天學校大隊輔導員把我和幾位同學叫去,告訴我們有一個「我是浦東小設計師」的創意設計大賽。那時候每一個浦東小學生都知道浦東開發開放是哪天,三大功能開發區又是哪幾個,市區第一座跨越黃浦江大橋名叫什麼,新建成的東方明珠電視塔高几米世界排名第幾……晨會課上,黑板報上,所有的信息都在告訴我們,自己的家鄉,以後將變得非常非常了不起。而小小的我們居然還能通過做手工的方式親自上陣做設計師,一顆顆小心臟頓時熱血沸騰。我和最要好的髮小都參了賽,發小拿了全市一等獎,我什麼獎也沒有。
  • 高樓大廈背後,支撐浦東開發開放30年的有哪些「無形地基」?
    「硬成果」的一個具體體現,30年來浦東高度不斷突破/視頻來源:澎湃美數課(00:59)30年來,那些很難被量化的思路、方法、經驗,在今天,為浦東發展以及每個在浦東生活的普通人,帶來了什麼肉眼可見、可親身感知的影響?
  • 周漢民喊話年輕人:未來30年,浦東是你們的天下
    曾幾何時,上海人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今天,是浦東30歲的正日子。1987年,剛剛碩士畢業的30歲的周漢民成為浦東開發聯合諮詢研究小組的成員。他還邀請女排名將李國君在浦東任排球教練,邀約胡榮華到浦東開設胡榮華象棋學校。周漢民給自己做了一個工作規劃:浦東有500多所幼兒園、大中小學,每周走訪兩所,在五年任期內應該就能走完。讓他始料未及的是,他在浦東真正的工作時間只有短短的十幾個月。2001年11月,他作為中國駐國際展覽局代表常駐法國巴黎,從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申辦工作。
  • 浦東30年④丨騰飛新機場
    1994年2月,《上海浦東國際航空港場址論證報告》完成。報告中規劃的機場佔地44.4平方公裡,距市中心人民廣場約30公裡。機場周圍2至3公裡區域作為航空港控制範圍,用作機場配套的倉儲、市政工程、旅館服務、商業經貿及綜合開發、生態綠化等用地。浦東國際機場一期飛行區建設前的景象,一片鄉野田園風光。
  • 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幢房?30年後……
    沒錯,30年前,中國都沒多少人關心浦東;30年後,全世界有很多人嚮往浦東。01 「我是代表歷屆市、區政協委員坐在這裡的」這是一塊怎樣的土地啊,以全國1/8000的土地面積,創造全國1/80的國內生產總值,創下55項全國第一。
  • 總書記這樣談浦東30年舉世矚目的成就
    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30年來,浦東創造性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總書記在講話中從四個方面談浦東30年成就,一起來看!  上海浦東新區2019年率先啟動「一業一證」改革。
  • 迪士尼:在全世界最快樂的地方 活出故事方式丨浦東30年·財經30人
    在創新的土地 做偉大的創新第一財經:您好,謝謝您能接受我們的採訪。請問迪士尼為什麼選擇上海?選址在浦東?薛逸駿:上海迪士尼度假區是迪士尼公司歷史上最積極的一次擴張。我們第一站上海,浦東是理想的地點,因為產業成熟,政府大力支持。
  • 30年·浦東故事|富士銀行落戶浦東時,收到這樣一匹馬
    今年,我們迎來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而立之年的浦東早已「脫胎換骨」——>令人驚豔的巨變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人民網上海攜手浦東檔案館推出系列稿件#30年·浦東故事#>隨小編一起來感受浦東三十年的巨變浦東故事|「一匹駿馬」1995年,浦東開發進入出形象、出功能、出效益的興旺時期,作為進入浦東的第一家外資銀行,日本富士銀行收到了浦東新區贈與的一份特殊禮物——「一匹駿馬」1995年,浦東開發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