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 王亦贇 製圖
口述:王安德
採訪:謝黎萍、郭繼、馬婉、姚吉安
整理:馬婉、郭繼
時間:2019年11月11日、25日
我有緣從1990年到現在,在不同的崗位上參與了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全程開發,現在回想起來,很多事情依然歷歷在目。
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是我國第一個以「金融貿易區」命名的開發區,是落實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關於金融的講話精神的一塊先行先試的試驗田。
1990年9月11日,上海市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發公司、金橋出口加工區開發公司和外高橋保稅區開發公司在塘橋由由飯店召開成立大會。本文圖片均為陸開發集團提供
1990年7月,上海市宣布成立陸家嘴、金橋、外高橋三大開發公司,我擔任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發公司總經理。同時任命的還有3位副總,分別是剛選上黃浦區副區長的餘力、原友誼商店總經理汪雅谷和原建設銀行五支行行長鄭尚武,以及2位辦公室負責人。1990年我參加全國開發區工作會議時,問國務院副秘書長、特區辦主任何椿霖同志「這個金融貿易區怎麼做?」他跟我笑笑說:「你是第一次碰到,我也是第一次碰到,我們大家一起探索。」
摸清家底我們六個人必須對陸家嘴的基本狀況有清楚全面的了解。為此,我們到派出所,到居委會,到農村的大隊,一家一家去「抄戶表」,通過抄戶籍、房屋產權、房產租賃的存根等資料,摸清了陸家嘴的人口、建築、企業、土地等基本狀況。
一看嚇一跳。僅在小陸家嘴1.7 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就有居民16945戶,常住人口49234人,還有39個大型的央企和上海市重點企業。如果按1980年《動遷法》規定的每戶平均住房按60平方米來算,僅小陸家嘴居民動遷房就要102萬平方米,再加上工廠的搬遷,費用巨大。更不要說整個42平方公裡的陸家嘴地區有人口65萬,162個居民小區,153個居委會,布滿建築和居民,可以開發的農地只有3平方公裡。
開發前的浦東爛泥渡地區
1990年10月,當我們把這些情況報告上去,朱鎔基市長聽了非常著急。他說:壞了,這不是舊城改造嗎?怎麼還叫建設CBD?金融貿易區哪年哪月才能建成?倪天增副市長向他解釋說,這個地方就是一個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相結合的地方。
1990年11月27日,我給朱鎔基市長寫了一封信,詳細匯報了我們的想法,主要內容是:實事求是看待陸家嘴開發的3個困難條件,分析陸家嘴開發的3個有利因素,回答朱鎔基市長提出的一些問題。
在信中,我們首先指出由於陸家嘴地段好,大家的投資興趣比較高。二是陸家嘴地區的地下管線基礎在整個浦東地區還是比較好的,不必等待,水、電、煤等的全面擴容,當前啟動項目可以接上去就用。三是雖然有不少人口和建築,但開發相對集中容易形成氣候,有利於樹立浦東開發開放的形象。總的來說,我們在信中要表達的是金融貿易區建設的選址還應該是在陸家嘴。
1990年12月20日,朱鎔基、黃菊、倪天增等市領導一起聽浦東的規劃和項目啟動建設問題匯報時,朱鎔基市長明確拍板金融貿易區還是要建在陸家嘴。當時的設想是:1990年至1995年集中做規劃、動遷,準備土地;1995年至2000年做基礎開發、功能開發,形成一個基本的框架;2000年至2010年,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框架。現在看來,這個目標和進度基本做到了,有的還有提前。
「規劃先行」抓住破解難題的「牛鼻子」1990年浦東開發宣布不久,市政府浦東開發辦就提出了「規劃先行、基礎設施先行、金融先行」的口號。早在我們3個開發公司成立的時候,金橋和外高橋都已有了獲批的規劃,就陸家嘴還沒有確定選址布局和詳細規劃。
因此,我們必須抓住規劃這個關鍵,把所有問題想清楚想明白,何況規劃做得好可以管100年,如果做得不好,實施後永遠沒有機會重新再來,這一步走偏了,永遠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朱鎔基市長指出「陸家嘴是上海的一個面孔,我們緊鑼密鼓地搞起來,總體規劃可以搞國際設計招標、搞規劃競賽,這也是一種宣傳。」
於是,1992年5月我們出資200萬元參與組織和啟動由法國政府公共工程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上海市陸家嘴中心區規劃及城市設計國際諮詢」,歷經一年時間, 1993年5月前後,我們最終拿出了一個做到東方和西方、歷史和未來、浦東和浦西相結合的深化方案,後經市人大、市政協和市委常委會審查後,在1993年12月28日獲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准。
通過做規劃,我們解決了陸家嘴開發在規劃方面的4大戰略性問題和4個技術性問題。
第一個戰略性問題是為什麼要建中國的金融貿易區。第二個戰略性問題是金融貿易區的選址,這兩個問題在前期很快就達成一致解決了。
第三個戰略性問題是要不要建軸線大道問題。部分規劃專家不贊同建,認為不僅動遷量太大,而且幾乎全盤打破原來的路網格局。最後,我們從有利於開發區功能形態建設和城市經濟活動需求的角度出發,還是決定殺出一條血路來,建100米寬的軸線大道,這一方案得到了朱鎔基市長和倪天增副市長的支持。
第四個戰略性問題是功能開發和功能性大樓的分類擺放問題。那時,有一種觀點認為,應先集中做好小陸家嘴1.7平方公裡的開發,因為黃浦江對岸天天能看到,所以有大樓項目就應先放小陸家嘴地區,後面做不做、做快做慢都無所謂;另一種觀點認為要有功能區分,不能凡是大樓就集中擺,這也是我們的觀點。
給鄧小平同志看的陸家嘴中心區規劃燈光模型。
黃菊市長曾說過,希望陸家嘴中心地區規劃能夠25年不變,一張圖紙幹到底。如今25年早已過去,最終實施的這張規劃藍圖的確沒有大的修改,只有很少的局部優化,最大的修改就是上海中心這幢樓,它增高了、面積也增加了。
創新解決資金土地難題沒資金,開發區建設就是紙上談兵。當時,工商銀行浦東分行行長姜建清知道了我們的困難,給我們3個開發公司每家貸款200萬作為開辦費。當時公司沒有任何資產可作抵押、擔保。他說:「我就用浦東開發的國家戰略和決心做擔保吧。如果浦東開發搞不成,那麼我們這個分行也搞不成了。」
沒辦法,我們只能在絕境中找錢,走改革創新的路。
第一個創新模式是「土地空轉,滾動開發」,就是用「財政-公司-土地」三級之間互衝流轉資本和土地要素,從而把啟動資金和土地開發權問題解決了。第二個創新模式,是用獲得的毛地按一定的價值吸收外資直接資金投入進行聯合開發的模式。第三個資本創新模式是創建上市公司。我們跟上海投資信託公司、建行上海市信託投資公司、中房上海公司一起,組建「上海眾城實業房地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份獲得上市批准,成為全國第一家A股上市的房地產公司。1992年8月,陸家嘴開發公司整體轉制並更名為上海市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於1993年6月上市,很快成為股市領頭羊。1994年12月,我們又順利發行了B股,進一步從海外籌集資本。
有了資金,也有了土地,我們就可以真正實質性地開展開發建設了。
1995年上海鋼球廠搬遷情景。
在居民動遷方面,我們在1990到1992年間先造了10萬平方米臨時過渡房,以解決首批啟動項目騰地問題;在1993年到1995年,又建了當時上海最大的動遷房基地——128萬平方米的金楊新村。到1997年底,我們共動遷20257戶人家。我們通過創辦安置農民的企業吸收他們就業,使他們變成浦東開發的生力軍;我們跟嚴橋鄉和洋涇鄉組成經濟聯合體,他們用被動遷的補償和土地作資本和我們一起建立開發公司,按浦東開發的城市規划進行聯合開發,解決了農民的失地問題和長期養老資金來源問題。另外,我們還辦各類專業技術培訓班,培訓農民再就業。總之,我們把有可能出現的動遷阻力,千方百計變成一種大家為浦東開發出力的動力。
通過關鍵項目、超前的基礎設施出形態、出功能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建設的成效,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城市形態,一個是功能開發。
為推動陸家嘴金融功能培育,我們抓的第一個「領頭羊」項目,是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大樓。這個項目是由我們幫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立項的。為促成該項目的完成,我們不僅專門招聘代建工程隊伍,我們買了3萬平方米動遷房支持他們,貼作地價的一部分。1995年央行大樓竣工營業的儀式上,副市長、浦東新區管委會主任趙啟正,讓人找了一隻小白羊,用紅布兜著,送到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行長毛應樑的手裡,意喻上海金融業的「領頭羊」帶頭進駐浦東陸家嘴。很快,在這個領頭羊的帶動下,跟進了一群「羊」:不僅有工行、農行、中國銀行、建行、交行、上海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國資和地方銀行,還有花旗、渣打、滙豐、恒生、東亞、大華等外資銀行,一批非銀行金融機構像中國人保、中國人壽、平安保險、太平洋保險、上海國際投資信託公司等,也都進來了。
為推動陸家嘴貿易功能培育,我們抓的這個行業的「領頭羊」項目是金茂大廈。金茂大廈不僅是上海曾經的第一高樓和上海最美的高樓設計,還是外經貿部直屬企業聯合投資的項目。由於浦東開發開放的政策,很多進出口公司開始跨界、跨業務發展。我們抓住了這隻貿易領域的領頭羊,換來的是區域經濟功能、貿易功能的大發展。
我們抓的第三個具有「領頭羊」作用的項目,是安徽省的裕安大廈。剛開始,安徽省只是想在上海建一棟辦公樓,找一個碼頭倉庫,然後把安徽的貨物運出去。但是,他們看到浦東開發的大計劃後調整思路,要建一個安徽省能和國內各省市連接、可以直接與國際連接的基地大樓。1993年3月,市政府正式出臺「在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省部樓宇」的政策,主要內容是「一省一部一樓」;按項目給土地;按功能給政策;先試行一年。經過遴選和梳理,到1996年先後有20多個省部樓宇在功能區域落戶,不僅帶來了資金,還促進了陸家嘴要素市場和全國互聯互通的經濟交流功能的培育,使浦東成為全國的浦東,讓全國共享這塊黃金寶地。
隨著各個功能樓宇項目的籤約,與之相配套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也必須加緊推進。最早做的是陸家嘴濱江大道樣板段。我們按照親水理念把綠地和防江堤、防汛牆結合在一起做,把臨江的步道後退80-150米後做一個斜坡綠地,把7米的防汛牆功能隱藏其中。樣板段建設從1992年12月開始,差不多一年時間建成,既恢復了上海傳統黃浦江岸旁觀光帶,又開創了具有新的城市功能的陸家嘴濱江大道,著名國畫家朱屹瞻老先生還為其欣然題詞。
在地下,我們也動了不少腦筋。我們在現在的張楊路下面建了上海市第一條真正的城市管線共用管廊,俗稱「共同溝」。那是在路面下做一個幾米寬、2米多高的混凝土結構,管線放在兩邊,人可以走下去。1995年5月江澤民總書記到浦東視察時,當看到路邊一個個像地鐵入口一樣的比較小的玻璃房子,得知是裝管線的共同溝時,堅持要下去看看。這完全是計劃外的領導視察接待內容。江澤民總書記還對曾慶紅同志說「他把我們平時說要裝的『馬路拉鏈』裝上了」。
張揚路上的「共同溝」內景。
1996年,隨著浦東開發開放轉入基礎開發和功能開發並舉階段,我們又做了世紀大道樣板段。樣板段100米寬的路段兩邊都各留了10米寬的景觀帶。
到2001年,經過10多年的開發建設,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金融、商貿、會展、旅遊、現代居住功能得到全面拓展。中外金融機構達到123家,其中外資金融機構60家。上海證券交易所等國家級要素市場和25家跨國公司總部或地區總部相繼進入,現代化服務中心逐步功能凸現。
儘管後來我離開了陸家嘴開發公司,但我還在不同崗位上時刻關注和反思陸家嘴金融貿易區走過的路。我們1990年開始的陸家嘴地區的開發在打造大型城市綜合體、垂直城市的立體開發、建築和交通間的協調、城市功能的豐滿、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可以優化、提升的地方。許多想法又使得我在2003年開始的陸家嘴濱江金融城建設中進行了優化和實踐探索。
三十而立的陸家嘴金融中心,正值旺年,必將邁向世界級的金融中心。
(本文標題為編者所加,刊發時有刪節)(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