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大鬍子說房
最近,有個人口數據值得大家關注。
80後2.22億人,90後2.11億人,00後1.63億人。
後浪逐年在減少,而房價還在不斷攀升。
3月經濟復甦以來,房價一路高歌。6月288城房價一手房「中住指數」上升1.8,二手房較上月上升5.8點。
漲漲漲,房價越來越高。5萬每平、10萬每平、15萬每平……這個城市總有人買得起房子,但對這些數量越來越少的年輕人來說呢?
房價逐漸變為了一個個無法觸及的數字,那數字背後的他們是如何自處的呢?
高房價,對於青年人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在B站獻給新一代年輕人的視頻演講《後浪》中,年輕人被描繪為心裡有火、眼裡有光的一代,是擁有熱愛與選擇的一代。
本是一個鼓勵年輕人拼搏奮鬥的主題,但視頻下的評論卻極為打臉,不少人在評論中回復道:早已被生活壓迫得失去了夢想,我可能不配稱作後浪吧。
後浪們的眼中,高房價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是壓力還是動力,個體的逃避還是群體的無力?
最近在知乎房產話題下,發現「高房價讓當代青年有多絕望?」的討論。類似話題還有「年輕人還有必要買房嗎?」以及「大家對生孩子為什麼越來越抗拒?」等等。
一千多個回答道遍人間百態,這是年輕人買房的真實想法與故事,失望、迷茫、抱怨、調整......
每個人都面臨著欲望與現實的抉擇:
大城市還是小城市?
與房子捆綁三十年的還是關注眼下的快樂?
承擔家庭責任還是逃避生孕壓力?
高房價下,後浪們還接得住這樓市嗎?還願意接住這樓市嗎?
瀏覽前排的高贊回答,最大的特點就是「喪」。
城市永遠年輕,而你終將老去,這是前排回答中最吸引我眼球的一個觀點。
城市的光鮮吸引著無數浪花奔流入海,好的工作機會、方便快捷的公共運輸、多樣的娛樂方式、更公平的發展平臺等等。
但是,城市的土地是有限的,城市的房子也是有限的。
不是最頂尖最稀缺的人才,不是擁有較好家底的年輕人,真的能夠留在這片絢麗的熱土之上嗎?
房價明確告訴你,不能!
大城市總是有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流入,如下面一條高贊分析所述,一二線城市的房價就是讓人走向絕望的,政府無法保證足夠多的房子來供人留下,那麼只需要留住企業就夠了。
只要寫字樓租金不高,創業成本不高,穩住企業,便能留住高端高淨值人才,房價購買力也能保障。而大多白領所謂的高端工作其實也不過是一些基礎性工作,總是有源源不斷的後浪前來補充的。
既使回答分析中有片面的地方,但也不得不承認,大城市確實在燃燒著普通人的青春,房價的高企確實讓越來越多鬥志滿滿的年輕人最終失望退場。
留下來,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裡面包含著太多決心與艱難。
大城市的本質就是希望與失望並存的。每年畢業季都有數不清的後浪滿懷希望來到這座城市,城市因他們而永遠年輕。而大多數的他們也終將直面高昂的房價,大概率也是失望離開。
奮鬥十年,不如深圳房子漲三個月。
房價影響的不止是經濟,還是人心,更是年輕人的鬥志與銳氣。
高房價對於人心打壓在於比較。
所謂的貧富差距與階層區分房價都能給你回答。房價有多高,這層隱形圍牆就有多高。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難過就難過在即使你認真遵守社會的規則,努力生活,最終還是很難擁有一個人均的生活!而有的人天生就擁有這一切。
即使是博士科研人員,依舊也無法擁有一份能夠支撐大城市房價的工作,前段時間中科院合肥研究所90人集體離職,或可窺見一二。高房價的綁架之下年輕人的底氣和出路究竟在何處呢?
房子意味著生活。它從不只單單作為居所存在,還附帶著後代教育、社會地位以及資產增值的隱層含義。
如今,高昂的房價正在拉大階層跨越所需的資金。連房價都無法克服,談何結婚、生育。越來越多的人表達放棄擁有後代,這也是為何新的調查中,00後比90後少了4700萬人。
房價焦慮背後更是階層分化焦慮;資產貶值的焦慮;主流社會拋棄的焦慮......
但是,也並非所有的人都絕望著,再往下劃你發現,這裡的回答又是另一片新的天地。
這世界是真的不值得嗎?
還是有著一批奮鬥者告訴你,值得。
一位匿名答主講述了自己在蘇州的奮鬥史。2011年,自家裡房子被法院查封輟學開始,從工資兩千開始,一路奮鬥到儲蓄五十萬。絕望嗎?只要一路向好,敢闖敢衝,未來依舊可期。
也有回答說談道,沒有哪個年代是輕鬆的。奮鬥從來就沒有輕鬆的路可以走,父母那代不是沒有絕望與奮鬥的,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這樣的說法也不無道理,在帝都工資只有百來塊的時候,房價就穩穩的保持在兩千多一平,當時的媒體報導也曾計算過,工薪階層需要不吃不喝一百年才能擁有自己兩室一廳房子。
但是今天來看,多少個家庭勤懇奮鬥之後,還是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甚至為下一代也打下了基礎。
奮鬥者,從來是沒有時間來抱怨的。
生活總是要繼續,抱怨與吐槽之後,青年人只剩下「喪」了嗎?
並不是!
城市的規律我們無法左右,認清現實之後,我們仍需直面自己的生活。
回答裡大家根據自己的經歷也給出了一些建議,雖然語言直接,但是道理還真是那麼個道理。
第一類比較極端,降低欲望,逃離規定的生活,只關注於當下的快樂與幸福。這種避世的生活觀說起來很簡單,但真的執行起來不一定簡單,沒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怎麼能在七大姑八大姨的議論中,堅定的走一條「非正常」道路。
第二種是改變思維模式,並非只有北上廣才能容下肉身,二線與環一線也是不錯的選擇。
城市的發展已經出現分化,既然一線估量自己留不住,就該積極調整策略,是選擇帶著一線經歷回到二線城市做個土大王,還是走曲線救國戰略,在環一線選擇一套房子安放肉身?
其實大多數在一線城市想要上車的剛需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解決孩子的教育。那麼與其在一線城市中等待一份不確定,不如在二線城市環一線中尋找一份確定的中上等教育資源。
有時候,退一步,可能真的海闊天空!
第三種如若實在想留在城市,那就要清楚所面臨的現實,明確自己的需求。不夠資金,就該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與格局,能掙才是王道。資金有限的,就該認識到房子不可能面面俱到,多做減法。
辦法總比困難多,城市的均價並非所有的都那麼貴,有高於均價的豪宅,也有著低於均價的房子,多去市場走走看看,而非盯著所謂的均價止步不前。
選擇留在城市,沒有家底支撐,就要有吃苦和奮鬥的決心,否則就只是在城市裡虛度了光陰,增長了欲望!
選擇適合自己的實際的道路,永遠比擠在一條擁擠的道路,麻木向前好!
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
一線城市的房價確實已經不屬於普通工薪階層,絕望是真的絕望。
但絕望過後,還是該直面真切的現實,無欲無求我相信仍是少數。
見過都市的繁華,消費至上,低欲望說起來簡單,真正能做到的有幾個呢?不說社會壓力,光是疫情隔離多少人就無法忍受了,更何況一輩子?
你我皆是俗人,萬千世界中如何抉擇決定著各自的未來,退一步進一步沒有正確答案。
但求大家都能順遂如意,擁有自己的歸所。
其實,很多時候這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就在你我的抉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