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晉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與我們期許的「偉大」頗有距離

2020-12-14 手機鳳凰網

北京時間昨晚19時,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露易絲·格麗克,「因為她那毋庸置疑的詩意聲音具備樸素的美,讓每一個個體的存在都具有普遍性。」露易絲·格麗克是第16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也是繼鮑勃·迪倫之後,本世紀第二位獲得該獎的美國詩人。

但同時,關於這個名字與諾獎得主是否足夠匹配,也存在爭議,其中一種觀點是——露易絲是一位優秀詩人,但還稱不上「偉大」。評論人廖偉棠認為:瑞典學院也許是想重塑當年「發現」辛波絲卡所帶來的影響力,但他們的傲慢又令他們選擇了一個相對冷門的美式主流詩人,以證明他們在充滿庸才的美國詩壇中「發現」大詩人的能力。

同為詩人,廖偉棠坦言,「格麗克的詩意『毋庸置疑』卻無法俘獲我。」

重新審視露易絲·格麗克的詩意

文/廖偉棠

瑞典學院宣布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頒獎詞稱:「因為她毋庸置疑的詩意之聲,以樸素之美讓個體性的生存具有普遍意義。」

這的確讓所有中文寫作者、非英語圈讀者大跌眼鏡,因為在我們的潛意識序列裡,格麗克算得上一個優秀詩人,但與我們期許的「偉大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頗有距離。「毋庸置疑」這四個字過於理直氣壯,好像有點怯意在,但「樸素之美」又大有吸引力——因為過去百年的獲獎詩人,極少可以用得上這四個字讚美的。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圖片來源:諾獎官網)

其實也是意料中事,這是諾貝爾文學獎這幾年都在嘗試去做的範式轉移般的重新自我定義。選擇一個「普遍性」的詩人,把「獨立存在」賦予普遍性而不是相反(那是以前那些得獎者做的),也許是想重塑當年「發現」辛波絲卡所帶來的影響力,但瑞典學院的傲慢又令他們選擇了一個相對冷門的美式主流詩人,以證明他們在充滿庸才的美國詩壇中「發現」大詩人的能力。

悲慘的2020年,米蘭·昆德拉不可能得獎,即使艾略特、米沃什再生也不能,傷痕累累的西方社會假裝不再需要那種沉重。格麗克的大多數詩是非政治化的,但也可以說是「泛政治化」的,她包治百病。但為什麼她的詩意「毋庸置疑」卻無法俘獲我?——這也是不少詩人和詩讀者的疑問,回答它意味著重新審視格麗克的詩意。

露易絲·格麗克

老實說,北美當代詩人,我的首選當然是加裡·斯奈德,次選安·卡森。後者與格麗克有可比性,她詩作前衛,擁有極簡主義外表下極繁複的意識交錯,充滿近乎悖論的魅力,可以說是專業之選,當代詩人與之最接近的是特朗斯特羅姆。

讓格麗克成名的是她的詠物詩的極端寫法,她會離開主題特質重塑特質,比如說她成名作《野鳶尾》裡寫野芝麻、雪花蓮,不是寫「你知道什麼是冬天;那麼絕望對你應該有意義」,相反,格麗克寫的是「你知道什麼是絕望;那麼冬天對你應該有意義」。比較美國詩歌經典——史蒂文斯的《雪人》(靈石譯)「人必須用冬天的心境/去注視冰霜和覆著白雪的/松樹的枝椏……才能不因為風聲/以及這片土地上/葉子的聲音,想到/任何悲慘的際遇……」可見格麗克詩思維的獨特。

但《野鳶尾》裡大量第二人稱的設問句、虛擬反問句暴露了她真正的老師——神秘主義者裡爾克也熱衷於這樣與神攀談。在《紫羅蘭》裡她終於和詠物詩的泰鬥裡爾克會合,觸及詠物的內涵:詠神。園丁與造物主親切攀談的格局也是神秘主義的,存在個體被明確拋棄,這裡只有造物主的好友:作為「神聖夜半之祭司」的詩人。

「當你悲傷,親愛的

痛苦的主啊;你

並不比我們

更迷失……

以你所有的偉大,卻絲毫

不了解靈魂的本性——

它從不會死亡:可憐的悲傷的神,

你要麼從未有過靈魂,

要麼從未失去過靈魂。」

這種過分的親暱,無疑會被正統宗教人士視為瀆神(據說當年《野鳶尾》出版後的確有人寫信給她抗議)——但在裡爾克式宗教觀看來,這才是人跟神最合適的關係。她不是降低了神的高度,而是把人上升到了神的近鄰。這跟當代文學裡人就是人、神就是神互不關涉的漠然又不一樣。諸如《女巫草》和《花蔥》這種詩進一步完善了這種關係,詩裡那個挺立的女園丁,公然宣示她與造物者的平等,甚至逾越。

就像方濟各修士身穿麻布一樣,神秘主義總是披著樸素的外衣,《野鳶尾》時期的格麗克,尚未成為什麼「後自白派」,還不如說她回歸了裡爾克之前的象徵主義。這種詩歌並不平民,倒是非常貴族。而實際上自白派本身也不是平實的,他們傾向於在高度的自我關注下,把自我歷史的每一個細節做出意味深長的隱喻化——這一點,正是克利利、布勞提根、布考茨基等美國非學院詩人致力解構的。

奧地利詩人裡爾克

但在我看來,《野鳶尾》最迷人的一首詩,恰恰是不裡爾克而史蒂文斯的,雖然我兩者都愛,但史蒂文斯和美國元素的結合明顯卻更為自然。格麗克的《普雷斯克艾爾》如是說:「在每個生命裡,有一兩個時刻。/在每個生命裡。有一個房間,在某處,在海邊或/在山中。桌子上,一碟杏子。一隻白色菸灰缸裡的果核。」這豈不像史蒂文斯的若干名詩?輕與重的配合如鋼琴演奏一般有致。

在她的第二本詩集《草場》裡,那首非常典型的自白派詩歌《禮儀》(關於夫妻分歧)裡,她終於提及史蒂文斯,把這個老男人拉來做後盾很好地諷刺了她的前夫的男性固執,雖然詩很雞毛蒜皮,但也是史蒂文斯式有趣的雞毛蒜皮:

「我斷了吃菊芋的喜好,當我不再吃

黃油。茴香

我從不喜歡。

……

我們周二吃魚

因為周二的魚新鮮。假如我會開車

我們可以換個日子吃魚。

要是你極想

尋找先例,試想一下

史蒂文斯。史蒂文斯

從不旅行;那並不表示

他不懂快樂。

快樂,或許,但不是

喜悅。當你做菊芋,

做給你自己吧。」

同時,在這本詩集裡,大量的古希臘神話典故取代了上一本的聖經指涉,可以說更進一步從一神論回去泛神論的世界。而泛神論的世界所對應的恰恰是世俗至極的古希臘,於焉我們看到女詩人的解放,她的嬉笑怒罵不再囿於想像中的園丁(詩人的特權身份)與造物主,而是落實到凡人之中、女與男之間。這令她可親,但也令她更瑣碎。

露易絲·格麗克

不過隨著閱歷漸長,她的詩進一步敞開,一如寫於上世紀末的《乳酪》所言:

「許多支流流進一條大河:我有

許多生命。在這個暫時的世界上,

我站在果實所在的地方,

一箱箱的櫻桃、柑橘,

在海麗花店的花束下。

我有許多生命。注入

一條河流,河流

注入一片大海。如果自我

變得無形,它就消失了嗎?

我成長。我活著

並不完全孤獨,孤獨

但不完全,陌生人

在我周圍湧動。

這即是大海之所是:

我們在隱秘中存在。

此前我有過許多次生命,一簇花朵

各有花莖……」

之前花園裡的繁花成為了果實,而果實又不忘記曾經的繁花,這是詩人對成長的領悟。雖然她依然像大多數從大學詩歌寫作班培養出來的美國詩歌那樣,自戀且嘮叨,熱衷於一本正經剖析自己,我們卻可以想像她是藉此剖析眾生。但當去到2001年的《七個時期》這本成熟之作,她依然拘泥於自白派的心理分析和童年陰影、身份認同等,我找到我厭煩她的原因。

露易絲·格麗克

由此回望,《野鳶尾》以其特立獨行的非美國性反而變成了先鋒詩歌,而對美國家庭主題亦步亦趨的《七個時期》某些詩歌顯得非常保守。《古代文本》裡那個她才是《野鳶尾》裡的通靈者:

「我是一個長翼的著迷的人,我被月光照亮的羽毛

是紙。我幾乎不曾在男人和女人中間生活;

我只對天使講話。多麼幸運,我的日子,

多麼來電而有意義,那些夜晚連續的沉默和晦暗。」

據報導,2001年美國發生911恐怖攻擊事件後,格麗克為此在2004年發表長詩《十月》,這首詩分為6個部分,運用古希臘神話探討創傷與痛苦的各個層面。這首長詩收錄在中譯本《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裡,在我看來,是格麗克後期最重要作品,全詩充滿聖經約伯記式的質疑:混合著驚恐、憤怒與絕望。也卻因為這樣,它帶有神奇的治癒能量,和扎加耶夫斯基那首著名的《嘗試讚美這殘損的世界》相媲美。

《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處的需要》,露易絲·格麗克

在這首關於所有人的創傷,而不是此前和其後繼續自白派挖掘自身創傷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雄辯、明晰的、公然與命運對話的聲音,這的確是晦澀的當代詩歌裡所罕見的:

「我的朋友大地悽苦不堪;我想

陽光已經辜負了她。

悽苦還是厭倦,這很難說。

在她自己與太陽之間,

某種東西已經結束。

現在,她渴望單獨留下;

我想我們必須放棄

向她尋求證詞。

在田地上空,

在農家屋頂上空,

那光芒,曾讓所有生命成為可能,

如今成了寒冷的群星。

靜靜躺下觀察:

它們無可給予,無所索取。

從大地

悽苦恥辱、寒冷荒涼的內部

我的朋友月亮升起:

她今夜美麗,但她什麼時候不美麗?」

憑這一首詩,她的確配得上這個小小的諾貝爾獎。

註:文中選用的露易絲·格麗克詩歌,均為柳向陽所譯版本。

【作者簡介】

廖偉棠,香港作家,現代派詩人、攝影師,自由撰稿人。

編輯 | 巴巴羅薩

主編 | 魏冰心

圖片 | 網絡

相關焦點

  • 從露易絲·格麗克,看美國小鎮的詩人
    我隨便翻翻網頁,就能看到露易絲·格麗克的網上圖書展覽、生平介紹、詩歌評論等。昨天,我去了哈裡森堡的幾家實體書店,發現從前冷門的露易絲·格麗克詩集,都已銷售一空;而在亞馬遜、BARNE.NOBLE等網上書店,露易絲·格麗克詩集的銷售量與時俱增,成為熱門的暢銷書。我的鄰居郝莉是大學教授,也是一位美國土生土長的六十多歲女詩人。
  • 202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附往屆獲獎者)
    據諾貝爾官網消息,諾貝爾文學獎由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摘得。獲獎理由:「因為她無可挑剔的詩意之聲,以樸素的美感使個體的生存普遍化」。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美國當代女詩人,2003-2004年美國桂冠詩人。1943年生於美國紐約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
  • 獨家|露易絲·格麗克與閱讀的政治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出乎不少人的意料。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在十年內第三次頒給詩人(前兩次分別是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2011年;鮑勃·迪倫,2016年),並在五年內兩度授予美國詩人。引發爭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或許是:許多人壓根沒聽說過露易絲·格麗克。
  • 有聲|2020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時間總是太多,然後又太少!
    」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uck),是美國當代著名女詩人,美國桂冠詩人(2003-2004),曾獲普立茲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波林根獎等。露易絲·格麗克1943年生於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17歲因厭食症輟學,開始為期七年的心理分析治療,隨後在哥倫比亞大學詩歌小組學習。1975年開始在多所大學講授詩歌創作。1968年出版處女詩集《頭生子》,至今著有十餘本詩集和一本詩隨筆集。曾獲普立茲獎、全國書評界獎、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斯蒂文斯獎、波林根獎等各種詩歌獎項。現居麻省劍橋,任教於耶魯大學。
  • 草堂讀詩|故事:露易絲·格麗克《時間》
    10月8日,瑞典文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美國作家、詩人露易絲·格麗克,以表彰她用「精準的詩意語言所營造的樸素之美,讓個體的存在獲得普遍性」。露易絲·格麗克從1968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到現在已經著有十二本詩集和一本詩隨筆集,並拿下了包括普立茲獎、國家圖書獎在內的多個重要獎項。
  • 2020年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從十多歲開始「就希望成為一個詩人」
    2020年諾貝爾文學於北京時間10月8日揭曉,獲獎者為美國桂冠詩人露易絲·格麗克。露易絲·格麗克的詩,讓人震驚於她的疼痛。她有著能把一個貌似微不足道的瞬間轉化為一個繁茂的神秘花園的能力。格麗克是諾貝爾文學獎史上第16位女性獲獎人,她將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
  • 譯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詩集的中國詩人柳向陽:她對翻譯精準度...
    柳向陽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他曾經跟格麗克溝通,想要出版詩選,但她不願意,她希望柳向陽能從《阿弗爾諾》《七個時期》等新詩集起,倒過去翻譯她以前的詩集。目前,柳向陽已經獨立翻譯出版了《月光的合金》,與範靜譁共同翻譯出版了《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兩部詩集。「我只能算得上翻譯格麗克詩歌最多的人,範老師很專業,翻譯水平很高。」
  • 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譯者柳向陽:如何翻譯格麗克
    露易絲·格麗克作品《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月光的合金》露易絲·格麗克的詩像錐子扎人。扎在心上。她的詩作大多是關於死、生、愛、性,而死亡居於核心。經常像是宣言或論斷,不容置疑。在第一本詩集中,她即宣告:「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難以承受的損失。」
  • 露易絲·格麗克,新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我不會有任何朋友了」
    露易絲·格麗克的詩歌一直以來還是頗受讚譽的,她曾經獲得包括普立茲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斯蒂文斯獎、波林根獎等各種詩歌獎項。還曾是2003-2004年度美國桂冠詩人,被譽為「美國必讀的詩人」選擇露易絲·格麗克的確兌現了諾貝爾文學獎自身的承諾:逐漸淡化「以歐洲為中心,以男性為中心」的評獎標準。格麗克正好符合這一「承諾」,一位來自美國的女作家、女詩人。不過依然有評論認為露易絲·格麗克是為優秀的詩人,但還稱不上「偉大」,也並不足夠匹配諾貝爾文學獎。
  • 「在我苦難的盡頭有一扇門」說露易絲·格麗克,也說我們小鎮的詩人
    新晉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也概不例外。她一直喜歡過隱居的生活,離婚後更是獨立特行。她,一個人的家,儘管是孤寂的,但屋內有書籍、有詩歌,屋外有樹林、草地,小鳥、松鼠,還有小鹿的光臨;她的內心世界豐饒而富足。露易絲·格麗克是耶魯大學的駐校作家,即使獲得了「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依然大部分時間隱居在劍橋的家裡。劍橋是波士頓的近鄰,與查爾斯河相對。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格麗克的人生和靈魂
    2020諾貝爾文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8日19時正式揭曉,今年,來自美國的詩人Louise Glück(露易絲·格麗克)獲獎,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
  • 【河北詩歌】名詩賞析‖露易絲·格麗克《致秋天》賞析
    然而又有何妨?夏日臨近,漫長而衰朽的秋日也將如期而至,那時我將提筆寫下人到中年的偉大詩篇。張麗明在露易絲·格麗克的所有詩作中,《致秋天》算得上是簡單的一首,格麗克在美國詩名頗盛,但在中國卻鮮有知音,若不是今年爆冷獲得諾獎,恐怕對大多數國人而言她依然只是個陌生的名字。
  • 馬悅然遺孀陳文芬:新晉諾獎得主在瑞典口碑高 但也有很多人承認沒...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2020年諾獎的消息傳來,包括一些詩人在內的很多讀者表示「沒讀過」。當下國內只能找到世紀文景出品的兩本詩集《月光的合金》和《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中文版。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 | 從厭食症到詩人的升華
    02家人露易絲·格麗克出生於紐約一個匈牙利裔猶太家庭。她的家庭物質條件充裕、有文藝氛圍。03創傷露易絲·格麗克出生前7天,她的親姐姐不幸去世。這樣的悲劇不僅沉重打擊了她的父母,也使她的童年籠罩在"倖存者"的負疚感中。談起這位從未見過的姐姐,露易絲說:"我沒有經歷她的死亡,我經歷的是她的缺席。"
  • 臧棣|辛辣的詩意與得體的救贖——談露易絲·格麗克的詩
    但必須承認,我並沒有絲毫預感,像露易絲·格麗克這樣的詩人會獲得這一殊榮。在我心目中,當今世界最值得獎掖的詩人是加拿大詩人安妮·卡森。換句話說,大致的地理位置,猜得不算離譜,但具體到人,無論我心中的預感多麼強烈,結果畢竟是落空了。落空並不意味著失望。
  • 格麗克2020諾獎演說全文:在這世界上,我們是無名之輩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露易絲·格麗克基於此,2020年的諾貝爾獎被分散在了各地頒發。12月7日,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在家中接受了屬於她的文學獎獎章和證書,並發表了獲獎演說。露易絲·格麗克接受文學獎獎章© Nobel Prize Outreach儘管小時候的格麗克也曾在腦子裡上演過一場競賽,試圖在威廉·布萊克的《小黑孩》和史蒂芬·福斯特的《斯旺尼河
  • 2020諾貝爾文學獎花落露易絲·格麗克!她書寫的是「疼痛之詩」
    獲遍各種詩歌獎項被稱為「必讀的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1943— ),生於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她的祖父移民到美國後開雜貨鋪謀生,幾個女兒都讀了大學,唯一的兒子,也就是格麗克的父親,拒絕上學,想當作家。但後來他放棄了寫作的夢想,投身商業,相當成功。
  • 2020諾獎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獎演說
    2020年諾獎獲得者露易絲·格麗克在家中花園領取獎章證書北京時間今天凌晨,諾獎官網刊登了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的獲獎演說文本。許多年來,露易絲·格麗克在耶魯大學教授創意寫作,但除此之外她在出版和宣傳上儘量避免與公眾產生過多的交流,10月諾獎公布後,關於她究竟是否願意在線領取獎項、發表演說存在不確定性。如今,考慮到疫情並未緩解,今年的領獎與演講環節如預期所料以線上方式舉行,諾獎評委會已將獲獎證書與獎牌寄送給她,她也寫了一篇獲獎演說提交給評委會。獲獎證書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詩選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瑞典學院將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因為她那毋庸置疑的詩意聲音具備樸素的美,讓每一個個體的存在都具有普遍性。」以下為其詩歌選摘。露易絲·格麗克十月1.
  • 著名詩人李元勝: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露易絲·格麗克是爆冷,但也是對...
    露易絲·格麗克「冷門!這個結果我覺得還是比較意外的……」北京時間10月8日晚7點,萬眾矚目的諾貝爾文學獎如約揭曉:來自美國的77歲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成了今年那個讓人驚訝的名字。這個「驚訝」不光有驚喜的成分在裡面,還包含著意外+冷門。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得主、著名詩人李元勝在獲知結果後,坦言後面一種感覺就要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