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鄭佔怡,武漢人,《家長報》編輯,麥田湖北群群友。
兒時看見桃樹樹幹上的膠狀物,都道是桃樹流眼淚了,不知此物名桃膠。知道桃膠可食,則是緣於偶然瞥見一張甜品海報,碗中桃膠雪蛤湯濃汁滑,頗具美味。我頓覺驚奇,吃過這麼多年桃子,今日才知桃膠亦可食。城市繁華,我們的吃穿往往都是成品,可這次,我不禁摩拳擦掌,想要親自燉一次桃膠。
購得桃膠後,我倒出一部分在碗裡。未發泡前的桃膠,顆粒飽滿,多半是不規則的圓形,質地非常緊密,顏色棕紅淺黃,好似琥珀一般。 這樣琥珀般的桃膠,至少要在清水中浸泡十五個小時,才方便燉煮。陽光射進廚房,又溫柔的灑在晶瑩剔透的桃膠上。在浸泡中,桃膠漸漸變得柔軟起來,其中原本包裹的雜質也可以用手輕輕的去除。我一邊挑出有雜質的桃膠慢慢清洗著,一邊笑著走了神——我似乎領悟了因緣具足的喜悅。
是的,因為桃膠換水,我霎時間感到因緣具足的妙處。我們無緣目睹琥珀的形成,卻可於桃膠窺見一二。桃樹有了傷口後,分泌出有利於傷口自愈的液體,液體不免覆蓋了樹上的雜物,粘稠的液體通過太陽曬而蒸發了水分,變成了固體的形態,這才有了一粒粒桃膠。因為自保,桃樹會在受傷後分泌液體;因為當初液體覆蓋了雜物,故需要浸泡時的清洗;因為太陽的蒸曬,才凝成易保存的固體。只是,不知何人以何因緣,曉得桃膠可食。
淨好的桃膠膨脹如水母,柔軟不已。將其置於燉盅後,還需放入蓮子、桂圓、紅棗等輔料。因為桃膠本來是無味的,欲吃到可口的甜味,可以加入冰糖、蜂蜜。不過,我更喜歡桂圓等物在燉煮的過程中化在水中的甜味,淡而有味。這樣,僅我們知道的成就一盅桃膠的因素,就有桃樹的外傷、陽光、清水、搬運、十五個小時的光陰、桂圓、火、一雙素手和一顆想要親燉桃膠的心。
在寺院過堂時,對一粥一飯,我們心念: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在家裡,父母對我們施以教育時,說起他們自己的過去和現在,回憶著我們的童年,我們也才知道兩代人的生命軌跡是如何交疊並行的。以前,並不能懂得父母講這些有什麼意義,後來,隱隱感到這與我們思量米粒艱難、得來不易是相通的。不可否認,簡單的一粒米,也是具足因緣。一盅桃膠的因緣,我們的思維或可理清,父母子女、事業姻緣、生死大事卻是複雜的,不似簡單的米粒和桃膠。
思及此,乾澀的道理總不如甜潤的桃膠可口。食一勺桃膠,我想,因為自己的無名愚痴,既不通天眼,亦不懂得前因後果,無視忽視漠視了許多的善緣。
今時此刻方知,珍惜是一種智慧。珍惜是不浪費,是善待他人,是把握當下,是慈悲一切。因為你我,真的不知身邊的一切人與物、情與緣是經歷多少,才因緣具足而來。
本期輪值總編:商中堯
本期輪值主編:李 嫚
本期後臺編輯:張 平
©2014我們的麥田.|微信號:werye2014
■本號所有文章轉載請聯繫我們
■點右上藍字體「我們的麥田」關注我們
■歡迎來稿irye@foxmail.com
■此為「我們的麥田」第99期文章,如需閱讀往期文章,請回復「1」、「2」、「3」……
■閱讀「麥田藝廊」書畫家,請直接回復書畫家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