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農民李黑躍:非洲雁「送」去致富希望

2020-12-20 洛陽網

李黑躍和他養殖的非洲雁

  昨日,說起家裡的一群「新成員」非洲雁,新安縣五頭鎮亮坪村村民李黑躍臉上滿是笑容。這200多隻非洲雁點燃了他心中脫貧致富的希望。

  生活困難之時,村裡送去好消息

  亮坪村地處丘陵,土地貧瘠,除去種子、化肥等成本,種地幾乎掙不了錢。

  前幾年,李黑躍身體還不錯,有時候到縣城打打零工,可是去年年初,他患上了胃出血,和妻子李連英犯了愁。「兒子和媳婦在鄭州打工,他們能顧上自己就不錯了,我們不能再拖累孩子們。」李黑躍說,他妻子有心臟病,倆人每月光吃藥就得花八九百元。

  沒想到,村裡給他們送去了好消息:村裡要幫助貧困戶養殖非洲雁,買雁苗和技術學習不用貧困戶掏錢,後期還有企業上門收購併負責銷售。

  雁苗送上門,忙忙碌碌中日子有了盼頭

  4月,200多隻雁苗被送到李黑躍家。

  為了讓非洲雁住得舒服,李黑躍特意給它們修了雁舍和活動場地:磚混結構的雁舍上面搭了頂棚,地上鋪了厚厚的秸稈,牆上還留了透氣的窗戶;一人多高的綠色鐵絲網圍起了一塊近30平方米大的活動場地,南側還搭建了可以遮陽避雨的棚子。

  剁青草、拌飼料、清雁糞……自從這群非洲雁「落戶」,這些就成了李黑躍夫妻倆的日常工作。每日5點多,李連英就出門了,她要趁天還不熱,到附近山坡上給非洲雁割青草。200多隻非洲雁,主要以青草拌麩皮為食,每日的總食量40多斤。李連英拿著家裡的大竹籃,割上滿滿兩籃青草,差不多就夠它們吃一天了。

  「非洲雁比雞好養,可是也不能大意。」李連英說,在忙忙碌碌中,日子過得快,也有了盼頭!

  今年年底,這家有望摘掉「貧困帽」

  雁苗剛到李黑躍家的時候,每隻還不到1斤重,如今有些已經長到四五斤了。為李黑躍提供養殖服務的技術員介紹,一般非洲雁8斤左右重就能出欄,按照現在每斤7元左右的收購價來算,再過兩個月,這群非洲雁能賣1萬多元。

  下個月,李黑躍家會迎來另一群非洲雁,這是今年的第二批雁苗,有100多隻。「前後兩批接續,非洲雁可以滾動出欄了。」李連英說,技術員估算過,到時候他們家每月能有一兩千元的收入,到今年年底,她家就有希望摘掉頭上的「貧困帽」了。

  相關連結

  非洲雁的肉、蛋都是頗受青睞的高檔營養食品,亮坪村因地制宜,引入「公司+農戶」的模式發展養殖,既解決了技術難題,又解決了農戶的銷路問題。目前,亮坪村有30多戶貧困戶參與非洲雁養殖。通過申請科技扶貧補貼,每戶可享受5000元補貼,這筆費用主要用來購買雁苗。補貼後,貧困戶的養殖積極性大幅提高。(洛陽晚報記者記者 智慧 通訊員 許金安/文 杜卿/圖)

相關焦點

  • 李黑躍:非洲雁「送」去致富希望
    李黑躍和他養殖的非洲雁昨日,說起家裡的一群「新成員」非洲雁,新安縣五頭鎮亮坪村村民李黑躍臉上滿是笑容。這200多隻非洲雁點燃了他心中脫貧致富的希望。生活困難之時,村裡送去好消息亮坪村地處丘陵,土地貧瘠,除去種子、化肥等成本,種地幾乎掙不了錢。前幾年,李黑躍身體還不錯,有時候到縣城打打零工,可是去年年初,他患上了胃出血,和妻子李連英犯了愁。「兒子和媳婦在鄭州打工,他們能顧上自己就不錯了,我們不能再拖累孩子們。」李黑躍說,他妻子有心臟病,倆人每月光吃藥就得花八九百元。
  • 瀋陽:樹林裡「飛」出非洲雁
    圖為非洲雁在林間嬉水。  9月12日大清早,康平縣東升鄉東升村村民周德的養殖基地裡,一幅令人賞心悅目的「群雞圖」就在一片綠油油的楊樹林下迎著晨光鋪展開來。除了2000多隻蘆花雞以外,周德還在林下散養100隻羊、100隻非洲雁,利用畜禽糞便這種有機肥來增加土壤「地力」。這樣不但節省了一大筆肥料費用,還綠色環保。  「他這人就是有頭腦,別人在雞舍裡圈養,他卻跑到樹林裡養,眼看著人家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我打算明年也開始林下養殖呢!」周德的鄰居楊亞明把自己的致富計劃和盤託出,虛心向周德請教。
  • 孟凡成:養殖非洲雁走上脫貧路
    孟凡成:養殖非洲雁走上脫貧路 (鐵嶺日報記者/袁海洋) 6月15日,在鐵嶺縣白旗寨鄉昂幫河村村民孟凡成家,說起家裡的「新成員」非洲雁,他的臉上滿是笑容
  • 葫蘆島:受傷大鳥它是非洲雁(圖)
    劉先生向記者求助:「現在我不知道該咋處理了,燉了肯定不行,放了這鳥還有傷,希望你們能來看看,幫忙聯繫有關部門認一認。」  截下一隻奇怪鳥  據劉先生介紹,當日早晨8時左右,他從家裡出來上班,剛到小區門口,就看見一位居民帶著一個孩子,手裡還抱著一隻大鳥。「這鳥長得挺奇怪,我就上前打聽,原來這隻鳥是他在小區裡撿的,他也不知是啥鳥。」
  • 一年前帶回的非洲雁,如今幫白穴口村村民找到增收途徑
    村民生活不僅有了更多保障,3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試養一年的非洲雁也越來越被村民接受和認可,包括周邊村民在內,這種畜禽養殖開始增多。 但由於村子老齡化明顯,種地效益並不理想等因素,扶貧工作隊希望找到一個適合村民的增收途徑。 在參觀鄰縣一家畜禽養殖廠後,端曉凱和同事選中了非洲雁這個品種。3個人自掏腰包,花了3000塊錢帶回了300隻非洲雁進行試養。原本希望採用由村民養殖,工作隊統一銷售的形式進行,但由於村民擔心投入後養不活,不願嘗試,工作隊便決定3個人一起負責。
  • 一隻土著狗、一隻非洲雁相敬如賓(圖)
    一隻土著狗、一隻非洲雁相敬如賓(圖)     一隻土著狗 一隻非洲雁相敬如賓文  今年2月初,當這隻全身雪白、頭戴紅冠的非洲雁出現在風景區後,狂叫狂咬的狗就被「雁美人」迷住了,只要一看到美麗的非洲雁走過來,它就立刻安靜下來,顯得十分靦腆。  一開始,非洲雁對狗的「神威」還有些懼怕,可通過不斷地接觸,非洲雁與狗像朋友一樣和睦相處了。現在,這隻非洲雁白天經常在荷塘中嬉水、捕捉小魚小蝦,上岸後就守候在狗的身旁,時常一起「進餐」。
  • 國網新安縣供電公司:暖心電奏響產業致富曲託起...
    國網新安縣供電公司鞏固提升電網脫貧成果,通過強化扶貧產業供電服務保障,做到光伏扶貧電量全額消納、購電費按月支付和新能源補貼及時轉付,嚴格執行低保五保戶電費減免政策等舉措,腳踏實地幹好扶貧工作,讓暖心電奏響產業致富曲,託起群眾幸福夢。
  • 希望之索 峽谷中的致富索道
    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參評作品推薦表作品標題希望之索峽谷中的致富索道同時,還記錄了當地供電部門為他架設了一條專用電力線路,讓大山深處的農民脫貧有了希望。該組報導融合圖文形式,對外英文稿件通過詳盡的故事,打動人心的細節介紹也取得良好的國際傳播效果。刊發效果:該組作品以圖片版形式在《中國日報歐洲版》、《中國日報非洲版》同步刊發,並通過中國日報網、歐洲子網、非洲子網等平臺推廣後,美國臉譜網站等海內外主流網站轉載。
  • 鞍山:誰家的非洲雁 請儘快來領走
    後經市野保站工作人員鑑定,是家養的非洲雁。  雙山派出所工作人員介紹,因居民晚上報警說,看見一隻鳥很像野生保護動物,便出警,在雙山街道新興社區內的居民樓將這隻大鳥帶回。「這隻鳥當時正待在樓道內,一位50歲左右的居民晚上9點多回家,看見了它。因之前沒看見過這樣的鳥,就聯繫了我們。」工作人員介紹,鳥看起來不太精神,腿好像還有點受傷的樣子。將這隻鳥帶回後,放在辦公室內,餵了點水。
  • 羅萬平:養非洲大雁成了致富「領頭雁」
    通過這次養殖七彩山雞,羅萬平接觸到更多養殖圈的人,了解到了非洲大雁。得知羅萬平又打算搞養殖,而且還是養很多人沒聽說過的非洲大雁,家人都非常反對,但羅萬平是個不服輸的人,他頂著全家人的反對,再次籌集資金,投到了非洲大雁養殖上。
  • 非洲雁+木耳+魚塘+果樹 林下經濟築起快樂農場
    9月24日,記者走進這片800畝林地,眼前竟是另一片世界:林下,像鴨子一樣的非洲雁在水中暢遊,菌棒上綻放的木耳帶著草木的芬芳,魚塘裡的魚兒吐著水泡,牧羊的老人哼著小曲……  該林地位於東升鄉東升村,名為康平縣旭東養殖家庭農場,主人周德從車上下來笑著問:來採蘑菇的啊?
  • 「大鳥」撞上麵包車暈倒好心市民收養 竟是非洲雁
    市民和他救助的非洲雁。本報記者 禹舸 攝  □記者 牛超 實習生 喬雅雯  本報訊 一隻「鴨子」從空中飛來,一頭撞到麵包車上暈了過去。  「也不知是啥,看著像雁也像鴨。」陳愛菊的丈夫說,它只吃煮熟的雞蛋,生肉、菜葉等都不吃。由於擔心養不活,陳愛菊和丈夫委託記者將它轉交給專業部門。  昨天中午,記者將這個小傢伙送到了市動物園。該園工作人員看過後表示,只能確定不是鴨子,至於具體是什麼動物,還有待進一步查證。下午3點多,市動物園工作人員給記者回話稱,經過他們的仔細甄別,確認這是一隻非洲雁。
  • 億利新中農沙米基地上榜青年農民科技致富示範園
    億利新中農沙米基地上榜青年農民科技致富示範園時間:2017-05-08 18:22   來源:溫州網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億利新中農沙米基地上榜青年農民科技致富示範園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關工委(即: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將沙米基地確定為青年農民科技致富示範園。
  • 吉林向海雁鴨湖畔的「養雁大王」
    今年國家兩會讓我鼓足幹勁,我將擴大養殖規模,帶領向海雁鴨湖畔周邊的村民組建養殖合作社,讓更多村民共同走上致富路。」早在2010年9月20日,崔本君人工養殖大雁一次放飛2萬隻大雁獲得吉尼斯紀錄。崔本君因此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北「養雁大王」,他說,黨的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給他擴大規模養殖的信心,黨的富民政策給他添足馬力。他想通過農民橫向聯合養殖大雁再破吉尼斯紀錄。
  • 鴕鳥養殖成肇州縣光明村農民致富增收新路子
    它是生活在天氣比較炎熱的非洲和澳洲的一種大鳥,但氣候寒冷的黑龍江省肇州縣雙發鄉光明村卻養殖鴕鳥成功,鴕鳥渾身都是寶,經濟效益可觀,為肇州縣農民又增添了一條新的致富路。走進位於雙發鄉光明村的鴕鳥養殖基地,40隻已經飼養兩年多的鴕鳥眼下都已經重達200斤,近3米高。
  • 發展富民鄉村產業 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原標題:發展富民鄉村產業 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本報訊 (記者 張居正 亓 鴻) 近日,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調研組來雲南開展「以鄉村富民產業為重點,促進農民增收」專題調研。9月10日下午,調研組在昆明與省政協、省級有關部門座談交流。
  • 新安縣:「千金方」醫好「後進村」
    新安縣倉頭鎮曲牆村,千畝油用牡丹和千畝中藥材基地上一個個「黨員示範區」的牌子格外醒目,在今年玉米基本絕收的天氣條件下,產業結構調整讓這個昔日的「後進村」找回了發展的希望,油用牡丹和中藥材為群眾保持了可觀的收益。贏得群眾的認可,最高興的莫過於曲牆村黨支部書記牛佔周:「人心齊,泰山移!只要群眾動起來,一切都不是困難!經過一年的『整治』,村子的精氣神又回來了!」
  • [致富經]養非洲雁創富的女大學生村官(20131113)
    >>>三農致富殿堂張宏霞到來僅僅2年,就帶動了當地10個村,300多戶農民增收,2013年前10個月創造銷售額100多萬元。說起張紅霞的創業故事,還得從她的一個喜訊說起。    張宏霞出生在河北省張家口市,父親做建築生意,家庭條件很優越。2011年9月,從山西農業大學剛畢業2個月的張宏霞,突然得到一個喜訊,她要當官了。
  • [學習十九大 開拓新港口]以雁鵝為媒 鋪就致富路
    廣西宜新鴻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振宏正在餵養並察看雁鵝幼苗。廣西新聞網全媒體報導組 攝劉振宏建立「欄衝鵝群」微信群,通過該群察看貧困戶養殖雁鵝的狀態,並及時為他們答疑解惑。廣西新聞網全媒體報導組 攝廣西新聞網防城港12月24日訊(全媒體報導組)貧困戶劉德幸是防城港港口區光坡鎮欄衝村的村民,今年7月,他們家通過養殖第一批400隻雁鵝,實現增收脫貧。現如今,他養殖的第二批200隻雁鵝也即將出欄投放市場,年前或將增加另一筆可觀的收入。是誰以雁鵝為媒,為欄衝村的貧困戶鋪就一條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