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全球信息網絡化的形成,必將加速推動東西方文明和價值觀的碰撞和交融,也必將使不同宗教的交往和會遇日益頻繁。宗教常常與現實的國際鬥爭和衝突相交織,是國際關係和世界政治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何加強宗教對話,化解宗教衝突,也是擺在世界宗教徒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類在不斷取得進步的同時,我們也看到,當前人類社會存在著信仰危機、道德墮落、良心喪失等負面現象,精神的空虛,心靈的貧困,是一種人文精神危機,一種價值危機。人文精神的嚴重失落成為了當今人類進步的重大障礙,也成為人類社會諸多問題的根源之一。這給佛教提供了調整人的心靈,進而調整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的空前的歷史契機。通過對21世紀人類社會的審視,我認為,佛教的「平等慈悲」理念正契合解決人類社會矛盾的需要。
一、「平等慈悲」理念的內涵意義
「平等慈悲」理念是佛教關於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基本原則,是佛教教義的基本倫理。平等是指對他人、對其他生物的尊重;慈悲是對他人、對其他生物的關懷。平等是慈悲的思想基礎,慈悲是平等的道德體現。
(一)平等觀平等與差別相對舉,是無差別的意思。遠在早期印度佛教時期,出身於剎帝利的釋迦牟尼就反對婆羅門堅持的四種姓制度,主張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姓平等」,宣揚種姓平等觀。後來佛教經論還宣揚佛、法、僧三寶,以及心、佛、眾生三法平等的思想,認為三寶和三法各自在本質上是無差別的、一致的。佛教還強調眾生一律平等,所謂眾生平等,是指眾生都具有佛性;眾生無高低之別,不論親怨,一視同仁;眾生值得憐憫,對眾生要有普遍的無差別的愛心。佛教典籍還宣揚「平等大悲」的思想,主張以普遍、平等無差別的悲心憐憫一切眾生,不舍一切眾生。
中國佛教也極力推崇佛教的平等思想,宋代僧人清遠說:「若論平等,無過佛法。唯佛法最平等。」 佛教的平等觀體現了生命觀、自然觀與理想價值觀的統一。佛教強調宇宙間一切生命的平等,關愛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又主張無情有性說,敬畏自然,珍愛自然,攝護自然;還宣揚眾生與萬物以解脫為終極目標,以進入清淨、美妙、莊嚴的佛國淨土為最高理想。這都表現了佛教平等意義的廣泛性、普遍性和神聖性。
(二)慈悲觀與平等原則密切相關,佛教還提倡大慈大悲、普度一切眾生的博愛精神。佛教在緣起、平等的理念基礎上,認為在宇宙生態大環流中,一切眾生可能曾經是我們的親人,山河國土則是我們生命的所依,我們應當懷著平等的心態,報恩的情愫,慈悲的心願,給予眾生以快樂,拔除眾生的痛苦。慈悲就是對眾生的平等、深切、真誠的關懷和愛護。
佛教宣揚「三緣慈悲」的思想,把慈悲的對象定為三種,進而歸結為三類慈悲 :「悲有三種:一、眾生緣悲,緣苦眾生,欲為濟拔。……觀諸眾生十二因緣生死流轉,而起悲心。……二、法緣悲,觀諸眾生俱是五陰因緣法數,無我無人,而起悲心。……三、無緣悲,觀諸眾生五陰法數畢竟空寂,而起悲心。……慈亦有三:一、眾生緣慈,緣諸眾生,欲與其樂。二、法緣慈,緣諸眾生但是五陰因緣法數,無我無人,而起慈心。三、無緣慈,觀一切法畢竟空寂,而起慈心。」
《大智度論》還強調,大慈大悲是大乘佛教的最根本的倫理原則: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薩見眾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後世苦等諸苦所惱,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後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於無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厭沒。以大慈悲力故,久應得涅槃而不取證。以是故,一切諸佛法中慈悲為大。若無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大智度論》,《大正藏》卷25下。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