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佛教「 平等慈悲」理念的現世價值——陳冠橋

2020-12-17 佛教在線

引言
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全球信息網絡化的形成,必將加速推動東西方文明和價值觀的碰撞和交融,也必將使不同宗教的交往和會遇日益頻繁。宗教常常與現實的國際鬥爭和衝突相交織,是國際關係和世界政治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何加強宗教對話,化解宗教衝突,也是擺在世界宗教徒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類在不斷取得進步的同時,我們也看到,當前人類社會存在著信仰危機、道德墮落、良心喪失等負面現象,精神的空虛,心靈的貧困,是一種人文精神危機,一種價值危機。人文精神的嚴重失落成為了當今人類進步的重大障礙,也成為人類社會諸多問題的根源之一。這給佛教提供了調整人的心靈,進而調整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的空前的歷史契機。通過對21世紀人類社會的審視,我認為,佛教的「平等慈悲」理念正契合解決人類社會矛盾的需要。

一、「平等慈悲」理念的內涵意義

「平等慈悲」理念是佛教關於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基本原則,是佛教教義的基本倫理。平等是指對他人、對其他生物的尊重;慈悲是對他人、對其他生物的關懷。平等是慈悲的思想基礎,慈悲是平等的道德體現。

(一)平等觀平等與差別相對舉,是無差別的意思。遠在早期印度佛教時期,出身於剎帝利的釋迦牟尼就反對婆羅門堅持的四種姓制度,主張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姓平等」,宣揚種姓平等觀。後來佛教經論還宣揚佛、法、僧三寶,以及心、佛、眾生三法平等的思想,認為三寶和三法各自在本質上是無差別的、一致的。佛教還強調眾生一律平等,所謂眾生平等,是指眾生都具有佛性;眾生無高低之別,不論親怨,一視同仁;眾生值得憐憫,對眾生要有普遍的無差別的愛心。佛教典籍還宣揚「平等大悲」的思想,主張以普遍、平等無差別的悲心憐憫一切眾生,不舍一切眾生。

中國佛教也極力推崇佛教的平等思想,宋代僧人清遠說:「若論平等,無過佛法。唯佛法最平等。」 佛教的平等觀體現了生命觀、自然觀與理想價值觀的統一。佛教強調宇宙間一切生命的平等,關愛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又主張無情有性說,敬畏自然,珍愛自然,攝護自然;還宣揚眾生與萬物以解脫為終極目標,以進入清淨、美妙、莊嚴的佛國淨土為最高理想。這都表現了佛教平等意義的廣泛性、普遍性和神聖性。

(二)慈悲觀與平等原則密切相關,佛教還提倡大慈大悲、普度一切眾生的博愛精神。佛教在緣起、平等的理念基礎上,認為在宇宙生態大環流中,一切眾生可能曾經是我們的親人,山河國土則是我們生命的所依,我們應當懷著平等的心態,報恩的情愫,慈悲的心願,給予眾生以快樂,拔除眾生的痛苦。慈悲就是對眾生的平等、深切、真誠的關懷和愛護。

佛教宣揚「三緣慈悲」的思想,把慈悲的對象定為三種,進而歸結為三類慈悲 :「悲有三種:一、眾生緣悲,緣苦眾生,欲為濟拔。……觀諸眾生十二因緣生死流轉,而起悲心。……二、法緣悲,觀諸眾生俱是五陰因緣法數,無我無人,而起悲心。……三、無緣悲,觀諸眾生五陰法數畢竟空寂,而起悲心。……慈亦有三:一、眾生緣慈,緣諸眾生,欲與其樂。二、法緣慈,緣諸眾生但是五陰因緣法數,無我無人,而起慈心。三、無緣慈,觀一切法畢竟空寂,而起慈心。」

《大智度論》還強調,大慈大悲是大乘佛教的最根本的倫理原則: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薩見眾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後世苦等諸苦所惱,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後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於無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厭沒。以大慈悲力故,久應得涅槃而不取證。以是故,一切諸佛法中慈悲為大。若無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大智度論》,《大正藏》卷25下。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陳冠橋:試論佛教「平等慈悲」理念的現世價值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徵文試論佛教「平等慈悲"理念的現世價值中國人民大學 陳冠橋提要:佛教,作為對人類的終極關懷提供的解脫之道,是一個龐大複雜的信仰體系「平等慈悲"是佛教關於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基本理念。其現代價值日益得到充分闡發,本文認為把佛教「平等慈悲"理念運用於緩解人類社會矛盾,必將有助於提升人類的精神素質,滿足人類的新需要,進而促進人類社會的和平共處和共同發展。
  • 陳冠橋:平等慈悲理念需深入挖掘佛教思想
    通過對21世紀人類社會的審視,我認為,佛教的「平等慈悲」理念正契合解決人類社會矛盾的需要。一、「平等慈悲」理念的內涵意義「平等慈悲」理念是佛教關於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基本原則,是佛教教義的基本倫理。平等是指對他人、對其他生物的尊重;慈悲是對他人、對其他生物的關懷。平等是慈悲的思想基礎,慈悲是平等的道德體現。
  • 陳冠橋:佛教論壇是外交在宗教界的成功嘗試
    舉辦世界佛教論壇的背景與動因中國大陸佛教界積極響應新時代建構「和諧世界」「和諧社會」理念的召喚,先後於2006年和2009年,聯合臺灣、香港、澳門地區及多國佛教界人士,舉辦了以「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和諧世界,眾緣和合」為主題的兩屆世界佛教論壇,旨在為熱愛世界、關愛生命、護持佛教、慈悲為懷的有識之士,搭建一個平等、多元、開放的高層次對話、交流、合作的平臺。
  • 覺悟·奉獻--讀星雲大師之〈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
    星雲大師此篇〈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普門學報》第三期,第一~十九頁),將東西方文化融會貫通,契合時代,讀罷猶感如醍醐灌頂。佛教何以如一些淺學之士所認為的是「迷信、消極、落後」呢?佛教並不缺乏民主,佛教之民主自由平等才是最真實的民主自由平等。
  •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平等是沒有分別,有分別就不平等,有分別就有高下,哪來的平等呢?從形象上來看,佛法說有十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六道眾生,這個不平等。可是,佛教我們生佛平等,這個意思很深很深。從理上講,當然是平等的,十法界都是自性變現的,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從事上講平等不平等呢?
  • 佛教因果報應論及其文化內涵——朱詠
    佛教因果報應論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由因果關係支配,強調每個人的善惡行為必定會給自身的命運帶來影響,產生相應的善惡報應,由此引起人們在前世、現世和來世的輪迴。由於佛教因果報應論與中國傳統的天命論相融通與儒家理論相協調,因而更具中國特色,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強調因果律的普遍性。
  • 臺灣佛教四大山頭均秉持「人間佛教」理念
    核心提示:臺灣之行對四大山頭的拜訪不難發現,佛光山的創立目標是「弘揚人間佛教,開創佛光淨土」,法鼓山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慈濟會的「慈濟」二字取自「慈悲為懷,濟世救人」,中臺山則以「佛法五化」安定社會淨化人心,這四大山頭細數過來都可以感受到他們對「人間佛教」理念的秉持
  • 心道法師出席冰島人類精神論壇 呼籲讓愛與慈悲成為新時代核心價值
    以禪修培養慈悲與愛 幫助世界轉變在大師對談中,心道法師與現場來賓分享他一生如何實踐愛與慈悲的故事,並闡述他為何認為愛與慈悲的價值對這個世界如此重要。心道法師表示因為自己從小經歷戰爭,「所以我學會從生命的苦難中去造福人群,希望世界人類是和平友愛的。」
  • 大乘佛教的緣起論---孟領
    大乘之殊勝,就在於其無上的緣起慧和無盡的慈悲心。《華嚴經》云:「菩薩所行,順六波羅蜜,不斷菩薩行,不舍菩提心處無量生死而不疲厭,過於二乘名為大乘……無上乘,利益一切眾生乘。」印順說:「大乘的真價值,大乘的所以可學,不在世間集滅的解說,卻在這菩薩的大行。菩薩學一切法,有崇高的智慧。度一切眾生,有深切的慈悲。他要求解脫,但為了眾生,不惜多生在生死中流轉。」
  • 賢空法師:都市佛教大有作為
    與會人員合影(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法門寺佛學院弘宣室)陝西省佛教協會會長增勤大和尚、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教授與我院師生合影(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法門寺佛學院弘宣室)論壇現場(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法門寺佛學院弘宣室)鳳凰佛教通訊員法聞法師陝西訊:2017年5月27日,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與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聯合主辦的「人間佛教與中華文化論壇」在西北大學開幕。
  • 佛學百科:佛教裡說的「平等舍」是什麼意思?
    佛教裡談到的「覺悟」,我們可以理解為開發潛能,針對這個「潛能」,佛陀講了兩個方面,一個是善巧,一個是智慧,其中善巧又叫慈悲。「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願一切眾生永離苦及苦因,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樂,願一切眾生遠離愛憎住平等舍」。
  • 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選編 | 班班多傑:試論詮釋學與佛教中國化
    編者按:2018年10月28日至30日,以「交流互鑑、中道圓融」為主題的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將於福建省莆田市舉辦。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班班多傑 向本次論壇提交論文《試論詮釋學與佛教中國化》 。
  • [特刊]澳中佛教總會設宴歡迎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暨諸山長老
    他在致辭中表示:澳中佛教總會揭幕及般若法師升座儀式將是澳大利亞佛教史上的一大盛事和幸事,具有裡程碑意義。在澳大利亞各民族的和諧共存、和睦相處和融合共建需要強大的精神契合,而漢傳佛教的「慈悲、圓融、宏博」的精神主旨與澳大利亞追求多元文化的理念和實踐存在著深度契合。
  • 佛教文化的社會價值與影響——學誠法師
    經過無數風雨滄桑,佛教從最初追隨佛陀的五比丘僧團,發展成為亞洲人民最普遍的精神信仰,並傳播到世界各地,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文化的三大線索[1] 。在佛陀慈悲與智慧的精神力量感召下,越來越多的人如手足同胞一般走到一起,共同追求自身的精神提升和眾生的廣大福祉。
  • 佛教講慈悲分四個等級,你做到哪一等?
    世間人講「愛」,佛教講「慈悲」。「愛」和「慈悲」有何不同?「愛」是建立在感情基礎上的;「慈悲」是建立在智慧基礎上。佛的「慈悲」是從自性裡流露出來的;人的「愛」裡摻雜著感情,它是汙染的,不乾淨。佛經上講慈悲有四種,其中前面兩種慈悲,我們凡夫也有。
  • 深入經藏:《大智度論》大慈和大悲一切眾生的苦樂
    《大智度論》度眾生苦樂(圖片來源:資料圖)佛教把慈悲層次化。《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佛的慈悲為大:菩薩的慈悲相對於佛為小,相對於二乘為大,也可以說菩薩的慈悲是中慈悲;二乘即聲聞與緣覺的慈悲為小慈悲。二是動機與效果的差異。小慈悲只是主觀的同情、憐憫,停留在心念、心願上面,而大慈悲則給子眾生以實際的關懷、幫助,使眾生真正得到快樂,脫離痛苦。三是自他有別與平等一體的區別。
  • 聖嚴法師:佛教提倡吃素 基於四大理由
    二千五百年前,生長在印度的釋迦牟尼根據慈悲和平的教義,由戒殺放生到主張不吃肉,此種教誡散見於佛教經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種經律論中。後世佛教弟子身體力行,其品格清淨高尚,其行為淑世善民,化強暴者囂悍之氣,使世界人類傾向和平,則更成為佛教的獨特的優良傳統。釋迦牟尼佛為太子時,一次樹下觀農,見農夫犁土,掘出蚯蚓,鳥兒飛來啄食,引起他對眾生互相殘殺、弱肉強食的悲思。
  • 素食文化:佛教的素食觀對於改善生態的巨大價值
    (圖片來源:資料圖)  佛教素食觀的核心內涵佛教從慈悲觀念及業報輪迴思想出發,明確提出不得食眾生肉。認為一切生命依業受生,前世的生活中可能都是六親眷屬,今世身形、智慧、能力等雖不相同,但在貪生怕死、追求幸福安寧方面沒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是平等的。
  • 惟賢長老:佛教對中國素食傳統的深遠影響
    兩千五百年前生長在印度的釋迦牟尼創立了主張緣起、慈悲、和平的佛教,由戒殺放生到主張不吃肉,此種教誡散見於佛教經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種經律論中。後世佛教弟子,身體力行,其品格清淨高尚,其行為淑世善民,化強暴者囂悍之氣,使世界人類傾向和平,已成為佛教獨特的優良傳統。
  • 放生牛:草原上的慈悲體現
    生靈——生而有靈,且不說佛教認為的眾生皆有佛性,單從生命角度而言,動物和我們人類一樣,有著一樣的歡喜和恐懼等情感感知。月初,同事說他的朋友從牧區買回一頭犛牛,在準備屠宰的時候,這頭被拴在樹上的犛牛不停用頭撞樹,眼中淌下碩大的淚珠……聽聞之後,同事不忍心吃朋友送來的牛肉,又不好拒絕,最終把牛肉送給了嶽父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