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清明節,八月十五,跟三月三的由來,也是有著很深的文化啊,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清明這是我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這時候,我國的大部分地區氣溫轉暖,萬物萌發,讓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潔,因此叫做清明。中國自古以來大部分地區人死後都是土葬,做有墳墓,後人常在發上種點樹木,以資保護,同時作為紀念標誌。經過一年的風吹雨打,墳墓本身不免土壤流失,樹木凋殘,因此,到了春日清明,後人前去看望,稱為上墳,又叫掃墓,帶去食物供奉,並整修墳墓周圍,久而久之,清明祭掃便成了民間的一種重要風俗清明掃墓早在秦以前就有,到唐朝時盛行。宋代掃墓之風尤盛,規定從寒食到清明祭掃墳墓三日,「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以盡思時之敬。」每年此時太學」放假三日,「武學」放假一日,以便師生去掃墓、郊遊。
當時新墳都要在清明這天拜掃,宋人高翥在《清明》詩中描繪上墳的情況:「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在墳前焚燒的紙錢灰,像白蝴蝶樣飛舞,可以想像,上墳人之多,燒紙錢之普遍,到了明代,上墳與郊遊已完全結合在一起了,上墳這祭完畢,大家並不馬上回去,而是找個好地方天,哭聚在樹下坐在草上,擺開剛才祭墓的酒菜,一頓食墳,有錢人家亦多如此,的,實在是哀往樂返,其實每個地方的風俗也是不一樣的,在各個地方也有不同的講法,就拿現在來說吧,北方的清明節,跟南方的清明節,也是稍微有些差異的,好了咱們這裡不說清明節了,一起來說說八月十五吧,這個要在古代說起了
清代上人都喝得醉釀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的又一傳統節日—中節,中秋的來歷,唐朝歐陽詹是這樣解釋的:秋天在夏冬兩季之間,八月居秋季之中,十五又是八月的月半故而得名。民間俗稱八月節。中秋的傳統習俗很多,自古有賞月、拜月和吃月餅的習俗,但流傳至今最廣的就是賞月了,的確,中秋之夜,一輪明月,清輝溫柔,景色宜人,正是賞月的極好時節。古代賞月的習俗是,設瓜果、月餅等於庭院,觀賞明月和桂花、秋海等;置香盈鬥而之,名曰燒鬥香,條祀太陰星君(月神),祭畢,群飲為樂,竟夕始散。關於帝王賞月,還留下了不少傳說與記載。相傳,唐開元六年(718年)八月十五目晚上,位叫羅公遠的道士陪同唐玄宗賞月。
他對玄宗說「陛下思意跟我到月宮去遊玩一趙嗎?」玄宗點點頭表示同意。道士把手中拿著的拐杖向空中丟去,拐杖變成了一座銀色的橋通佳天空,他們一同跨上橋向前大約走了幾十裡,走到一座高大的宮門前,只見門上題著「廣寒清虛之府。道士說,這便是月宮了,玄宗走進宮裡,看見幾百個白衣仙女隨者霓羽衣曲正在翩翩起舞。這是一隻美麗動聽的曲子玄宗暗暗記下,他們在月宮裡兜了一圈俯首跳望那茫大地,出宮以後,道士又搭起拐杖橋,一同回到人間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提到宮中演奏的霓袋羽衣曲,據說就是唐明皇從月宮中帶回來的曲子,自從相傳唐明皇遨遊月宮後,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氣更盛。
南宋周密在《癸辛雜識》中說,中秋之夕,帝王在京都臨安德壽宮內橋上賞月,宮中池塘盛開白色蓮花,池上的橋是用瑩激如玉的磚石砌成的,並以金釘鉸固,至於帝王在橋上賞月歡宴時所用的御幾、御楊以及瓶、爐、酒器等,皆以水晶製成,與月色相映成輝。池塘兩岸有宮女和教坊樂工用白玉笙等樂器奏樂,其中僅吹笛的就多達200人。南宋臨安中秋賞月的另一奇觀就是錢塘江潮。每逢八月十五至十八,海潮最為壯觀。《乾淳歲時記》等記載,淳熙十年(113年),宋孝宗觀潮,只見在月光下,海潮「初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猶如千軍萬騎簇擁而來,皆披髮文身,手持10幅大彩旗,出沒於鯨波萬仞之中迎潮而上,謂之弄潮,騰身百變,而旗不沾溼,以此誇能。
到了明代,八月十五日祭月,所供的果餅,都要求圓如月亮。月餅也稱為「團圓餅」。拜月以後,把供品分給家人,一定要個個分到,這就要看切月餅人的本領了。中秋節親人團圓是相沿已久的習俗,故俗稱團結,這一天晚上,全家人一邊賞月一邊品嘗餅,老人們還會向孩子們講述有關月餅的傳說故呢,孩子們圍在大人身邊,聽著大人們講著月亮上,廣寒宮嫦娥的故事,在和孩子們說說關於月餅的故事,這給孩子們的童年,帶來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啊
陽春三月佳節多許多兄弟民族在三月裡節日頻繁,像百花盛開的春天。尤以「三月三」為最活躍廣西壯族的三月三節日,傳說是為了紀念著名的歌仙劉三姐。有一次劉三姐上山砍柴,地主預先割斷山藤,她落崖身亡。因此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人們連唱三天三夜山歌來表達對這位歌仙的懷念。所以這一天又有「歌仙節」之稱。為了歡度三月三節目,這天,壯族人民要按傳統製作五色糯米飯和紅雞蛋,以紀念祖先和招待親友。盛裝的男女青年對歌終目,有情歌、盤歌、故事歌等等。情歌一般是從查間對方開始,直到兩人惜別止。盤歌內容非常廣泛,上至天文,下到地理,一問一答,需要豐富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才能取勝。
三月三壯族歌墟,不僅是青年男女充分施展唱歌才華,以歌交友,以歌鬥智的節目,而且還是遠近聞名的文娛活動,吸引了不少民族的人前來參加、觀光,費州報京寨何族從三月初一到初五,每天都有社交遊樂安排,但高潮還是「三月三」。在這天,白巖寨何家以禮炮為號,男女穿著節日盛裝,由蘆引路到報京寨作客,主人用同樣禮儀迎客齊唱《迎客歌》,客人同曲答歌。接著整個報京寨地區的侗族、苗族同胞會集寨中心的蘆笙場壩上,繞成一圈又一圈,數百人同跳「踩鼓舞」。三五個姑娘一組在一座侗樓上唱歌,這些姑娘的情郎又三五結伴來到這侗樓前同情妹們對唱,雙方有板壁作界不得進屋,表現出感情純真,境界高尚。
海南島黎族的三月三,黎語叫「孚念孚」。這裡有一個古老的傳說:遠古時代洪水為害,有一對名叫一助槓發和百觀任的表兄妹漂流到五指山下。洪水退去以後,不見人煙。為了傳留後代,妹妹只好在臉上花,改變容顏與哥哥成婚。此後他們刀耕火種,互助互愛,生育子女,才使五指山地區人類繁衍,興旺富饒。因此每年三月三,夫婦倆都要領著子孫,迎接春天,歡度節日。到時各村老人主持祭祖儀式,青年人要帶糯米甜酒,竹筒香米飯,盛裝上山。小夥子找到預先躲藏在樹林中的姑娘,結伴跳起模擬生產勞動的打柴舞狩鹿舞,建立情誼。休息時,對對情人共食香飯,互贈信物。夜間,大家圍在篝火邊對歌、搾跤鑽火圈、蕩秋於、跳竹竿舞,度過一個迷人的晚上
在這一年一度的迎春節日裡,結成無數對的美好姻緣著名的「三月街」,是白族的傳統節日和集期,每年三月十五至二十目左右舉行,集期一般五到七天,在這期間,雲南大理州的白族和附近的彝、藏、納西、傈僳、怒、漢等各族同胞,穿戴節日盛裝,趕著牲畜,攜帶山貨、藥材和農副產品,聚集在大理西蒼山腳下的廣場,參加物資交流會。同時舉行對歌、跳舞、射箭、賽馬等娛樂活動,一派節日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