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上午,廈門國際中心拍賣結果出爐,起拍價36.4億元,但並未有人出價遭遇流拍。
一位專門從事不良資產收購的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通常情況下,一拍基本都會流拍,二拍搞不好會有人拿,(廈門國際中心)破產資產拍賣速度很快,8月份開始的破產程序,現在就推拍了,應該也是監管部門很重視。」
廈門國際中心的背後,一直縈繞著一種神秘感,除了這座約340米高的廈門第一高樓經歷了20餘年的停停建建、建建停停之外,另外一個原因,是前次接手之人也異常低調。
歷經20餘年,這座廈門第一高樓前接盤人面臨困局,現如今又無人接盤,足見承擔「第一」這個盛名之下的操盤難度之大。
曾經的燙手山芋
廈門國際金融中心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其前身廈門郵電大廈,而廈門郵電大廈的歷史要從上世紀末說起。1994年,原廈門市郵電局就廈門郵電大廈工程的建築方案進行國際招標,最終美國伊利諾斯州芝加哥SKIDMORE,OWINGS&MERRILL建築設計事務所中標。
按照當時的設計方案,廈門郵電大廈總計包括了地下3層,地上66層,總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建築高度250米,總投資約17億元。
然而約15年後,截至到2010年廈門郵電大廈遭拍賣時,也僅建設完成了基礎和部分裙樓。2010年1月,廈門郵電大廈最終以8.7億元拍賣成交。
圖為廈門國際中心,圖片來源:淘寶法拍官網
接盤者為原福建省永榕電力(集團)有限公司(現已經更名為福建京朋水力發電集團有限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李榕新,在此之前,閩系的地產商中並未聽過李榕新,而據當年的福建本地媒體報導,李榕新在福建主要是靠電力行業起家。
據《中國經營報》報導,李榕新後改名為李炳江。在接手廈門郵電大廈後,也將廈門郵電大廈的名字改為了「廈門國際中心」。
李炳江的敗局
然而,李炳江的商業帝國在接手這棟廈門第一高樓後轟然倒塌。據中國裁判文書網的多份裁判文書顯示,李炳江在多起糾紛中都未出席庭審。
李炳江的商業帝國京朋集團在2017年度開始顯現崩壞的跡象。「金和所成立於2016年,由上海眾苑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眾苑)負責運營,於同年9月份獲得知名企業京朋國際集團億元注資。」中國網一篇報導中如是稱。
在金和所的背後,一直都有李炳江的影子。
啟信寶顯示,2016年10月,上海眾苑的股東發生變更,變更前上海眾苑的股東為陳曉麟,變更後新增了深圳京朋投資有限公司。從股權關係上看,深圳京朋投資有限公司的最終股東為吳全水和陳聰明,此二人都與李炳江有或多或少的關係。
啟信寶顯示,陳聰明為京朋控股集團(廈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李炳江也曾為該公司的高管和股東;吳全水與李炳江二人也同曾是廈門佳熙電力有限公司的歷史董監高。
然而,在一年後的2017年底,金和所的產品便無法兌付,不少投資者在百度貼吧中直指李炳江為金和所的幕後控制人。
幾乎在金和所爆雷的同時,持有廈門國際金融中心這塊資產的公司——廈門源生置業有限公司的股權也在發生變動。截至目前,廈門源生置業有限公司由深圳市星源城市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星源立升水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兩家公司持股。
一拍無人問津,二拍將打八折
拍賣公告顯示,廈門國際中心項目一期規劃地上建築層數68層,建築總高度約339.88米,地上建築面積約11.5萬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約4.8萬平方米(局部地下3層,車位763個,其中機械停車位335個),總建築面積約16.3萬平方米。
截至目前,廈門國際中心主體結構除架空層環帶及一層後澆帶未施工,其餘部分已按設計施工完成,主體結構驗收完成到40層;二次結構(砌體部分)完成約70%,水電預留預埋完成,水電安裝完成約35%,防火塗料完成約65%,工程已封頂且玻璃幕牆基本完工。
廈門國際中心項目二期規劃地上建築面積約1.78萬平方米,其中商業面積為7360平方米。該期項目目前未取得規劃及建設許可,也未開工建設。
按照評估報告,廈門國際中心總體評估價約46億元,其中,一期辦公房產價值約41.8億元,一期車位價值約3億元、二期商業土地使用權價值約1.14億元、售樓處價值約336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廈門國際中心資產之外,此次一起拍賣的還有一處位置與其相連的廈門寶嘉中心資產。
廈門寶嘉中心用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建設工程性質為商業、酒店;規劃地上建築層數30層,地上建築面積約6.3萬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約6萬平方米。目前,該項目除基坑支護工程(2013年施工,已超設計使用年限)外,尚未建設施工。
據評估報告,廈門寶嘉中心土地使用權價值、在建工程基礎及前期費用的市場價值約為6億元。也即意味著,此次拍賣廈門國際中心和廈門寶嘉中心兩者合計的評估價值約52億元。
記者注意到,此次廈門國際中心和廈門寶嘉中心兩處資產的拍賣對競拍人的門檻要求也很高,需要滿足地產500強、一級地產開發商、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央企、或營收不低於100億元的企業等條件之一。
圖片來源:淘寶法拍官網截圖
除了上述條件之外,參與拍賣還需要繳納保證金3.6億元。一位專門從事不良資產收購的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因為這個項目整個評估價超50億,這個項目拍完之後,還要投入大額資金開發,所以不是超大的企業都做不了。一拍價格超過了市場預期,所以流拍。」
10月22日的拍賣最終以37883次圍觀、793人設置提醒、0人報名告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下一輪拍賣公告也即將掛出,起拍價會在本輪的基礎上打八折。
廈門均和房地產土地評估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資深房地產估價師王崎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因為後期還要再投入很多的錢,目前寫字樓也不是熱點,(廈門國際中心)這種最好是做一個大集團的總部的(辦公樓)項目,自己持有,這樣才有意義,否則這個項目地點雖然好,但是一樣沒有被買家看好。」
王崎表示:「廈門的房地產市場上寫字樓不稀缺,住宅比較稀缺。廈門的寫字樓是明顯過剩的,廈門的非住宅物業收益率都很低,所以意義不大。」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