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的歷史發展是怎樣的?它的繁殖方式你都知道嗎?

2020-12-21 瘦不了的永遠在騷動

Hello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編瘦不了的永遠在騷動,今天跟大家聊聊中華鱘的歷史。

「中華鱘」,在前面幾年的時候,網絡上傳得特別的火。主要的原因在於當時很多人都覺得這總魚類的營養價值非常好。實際上,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樣,中華鱘的確擁有非常高的價值。那麼它的價值到底都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它的歷史發展究竟是怎樣的呢?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咱們中華鱘的發展吧!或許你也能夠從中找到不一樣的驚喜。

首先,在這裡小編想要告訴大家的是,中華鱘應該算是一種擁有非常悠久歷史的一種生物了吧。「鱘」這種種類就已經是擁有一億五千年的歷史了。後面隨著時代的發展,它的軟骨和硬骨也在慢慢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在它的骨骼上面如今已經慢慢減退了。在春秋兩季的時候,中華鱘就會遊到長江附近,在金沙岸附近一帶開始繁殖,基本上產後的幼魚可以長到15釐米左右。

等到它們長得比較大的時候,中華鱘就會帶著它們的孩子去到海外生活了,或許我們不知道的是,中華鱘的生命周期實際上比較長的,最長的壽命基本上可以達到40歲左右。像是在咱們中國,我們會一般說熊貓是咱們的國寶。而中華鱘作為國家一級的保護動物,也算是水中如同活化石的存在了。具有很高的科研和藥用上面的價值,主要分布在中國、日本和韓國這些地方。

中華鱘實際上在形態上面,你也可以看出是比較大的,這種魚應該算是在淡水區域裡面個體最大的一種魚了。在進入到江裡面之後,基本上會先滯留一年的時間,等到時間推遲到第二年的時間的時候,它們才會達到產卵場裡面。但是,咱們或許不知道的是,這個時候的中華鱘,也並不是一直往前面遊的,它一直呈現出時遊時停的狀態。等到秋季的時候,它們就會開始進行生殖了。

中華鱘到了5、6月份的時候,特別喜歡具體在河口的附近,一般來說,在產卵的群體中,雄性的中華鱘年紀一般是維持在9-22歲,而雌性中華鱘的話,年紀基本上是維持在16-29歲之內的。中華鱘的生長速度非常快,如果一隻小魚想要長大的話,大概是需要8年的時間才可以實現的。或許大家不知道的是,中華鱘在進行生殖的時候,基本上就不會吃什麼東西了,產出來的卵也是呈現粘性的。

很多人或許會思考,不知道中華鱘應該吃什麼樣子的食物。實際上,它們經常吃的就是一些比較小或者是行動比較遲緩的小動物而已。你像是一些幼蟲的話,可能就會吃一些蜻蜓的幼蟲之類的食物。等到了一些河口鹹淡水區域的時候,它們就可以吃吃小蝦或者是小魚了。現在的中華鱘實際上已經沒有過去那麼多了,所以現在國家也加大了管理的力度。對於人工繁殖方面和科學實驗上面也加強了管理。所以現在想要殺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

過去我們可能對於中華鱘的影響。或許就是單純地聽過它的名字而已。但是實際上,中華鱘的價值是非常大的。它在繁衍的方式上面,也存在很多大家所不知道的小技巧。不過小編在這裡想要提醒大家的是,畢竟中華鱘現在已經是一種受國家保護的動物了,所以我們最好還是要提高自我的意識,不要隨便殘害它們。關於這方面的問題,你還有什麼是想要來諮詢的話,如果有的話,歡迎在評論處留言,和我們一起分享吧!期待你的留言!

本文是瘦不了的永遠在騷動的個人觀點,感謝您的閱讀。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中華鱘會像白鱀豚一樣滅絕嗎?既然物競天擇,為什麼要保護它?記者帶你走近中華鱘。一問: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首先,中華鱘分布在我國領土以東、以南的廣大海域。北到朝鮮海域,南到中國南海都曾發現它的蹤跡。到繁殖期時,它會進入長江、黃河、珠江等水系交配繁殖(現在僅在長江進行繁殖)。所以說它是一條活動在中國和中國附近的魚。此外,它的繁殖過程也充滿了「愛國情懷」。
  • 怎樣保護中華鱘 - 百度經驗
    中華鱘作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怎樣保護中華鱘對於普通人而言可能都不太熟悉。作為「活化石」的中華鱘保護工作也是我國漁業中比較重要的一項。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具體如何保護中華鱘。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首先是不可以食用的。至於海洋博物館的觀賞需求和科研需求都要經過層層審批和限制。
  • 科普|少小離家老大回,你了解中華鱘嗎?
    現場浩浩蕩蕩「鱘二代」們坐著「滑梯」遊進了長江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距今已有1.4億年歷史作為洄遊魚類,十幾歲到達繁殖期的中華鱘將長途跋涉回到故鄉,在江裡滯留一年,於江河上遊水流湍急、底為礫石的江段繁殖,在第二年10月聚集於產卵場繁殖。產後待幼魚長大到15釐米左右,又攜帶它們旅居外海。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江河上遊出生,在大海裡生長。
  • 中華鱘再獲13.3萬尾全人工繁殖「寶寶」 數量創歷史之最
    新華社武漢11月7日電(記者李思遠、王自宸)隨著第二批魚卵6日晚完成孵化,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再次成功。作為我國唯一專門進行中華鱘研究保護的科研單位,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2019年兩批次繁殖過程共收穫魚卵41萬顆,最終孵化出子二代幼魚13.3萬尾,數量為歷史之最。
  • 它是「龍船花」,俗名「水繡球」,關於它的3種繁殖方式你知道嗎
    它是「龍船花」,俗名「水繡球」,關於它的3種繁殖方式你知道嗎說到龍船花,不知道各位花友們是否有些印象。倘若一時間想不起來,那麼對於「水繡球」、「賣子木」、「山丹」等龍船花的俗名,是否能令大家覺得熟悉呢?
  • 中華鱘,下一個白鰭豚?
    但科研人員一無所獲。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組組長危起偉介紹,專項調查覆蓋了從宜昌到上海之間1800餘公裡的長江江段,分為水路和陸路。水路調查中,主要採用聲波探測的方式;陸路則走訪漁政部門及近百名漁民。兩種途徑未發現野生中華鱘幼魚蹤跡。
  • 中華鱘簡介:水中大熊貓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生態環境豐富多彩,鱘形目魚類的種類和數量都比較豐富,分布範圍廣泛,北自黑龍江、額爾齊斯河,南到珠江,以及我國沿海大部分近岸海區都曾有過它們的分布記錄,只是隨著緯度的降低,其種類和數量都略有減少。  據1834年的有關文獻記裁,中華鱘的模式產地是中國。儘管它不是中國特產,但卻由於模式產地在中國而出名。後來有人根據當時的中國歷史和後人的工作推測是廣州。
  • 雜交鱘冒充中華鱘走上餐桌 與牛肉價格相當(圖)
    根據相關法規,捕殺、食用中華鱘均屬違法行為。不過,有讀者反映,在武漢東湖風光村一帶,一些餐館公然將中華鱘印上菜單,每公斤售價數十元,與牛肉價格相當。  餐館銷售的中華鱘是真的嗎?其背後有著怎樣的利益博弈?連日來,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 中華鱘
    中華鱘,常見個體50-300千克,最大個體可達600千克。是長江中最大的魚,故有「長江魚王」之稱,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每年10-11月,它們到長江上遊繁殖。隨後,幼苗順江而下,在大海中發育。性成熟後,遊回長江,繼續繁殖後代,往返路徑長達5000多公裡。正是由於這種執著的「千裡尋根」的習性,人們稱它為「中華鱘」。
  • 蘄艾,它的繁殖方式很多人都不知道,資深種艾人告訴你
    很多人都覺得不解,好奇!蘄艾它怎麼繁殖的!很多人它都以為這個艾草它是那個種子繁殖的在大多人的印象當中,很多植物它都是靠種子生根發芽,然後培育小苗,再進行移植。其實艾草有多種生長繁殖方式,第1個它就是一個草本植物,所以在春天它就發芽,冬天打霜了它就枯萎了,一歲一枯榮。所以老植株重新發芽,這是一種繁殖方式。
  • 最後的野生中華鱘?
    7月盛夏,長江汛期,江水湧入大海,引誘這群巨型生物進入長江。它們逆流而上,肩負著繁衍後代的重任,穿越急流、淺灘和峽谷,經過3000多公裡的長途跋涉,在長江上遊的金沙江產卵,然後返程回到大海。這就是中華鱘。一種在海洋和江河洄遊的巨型魚類。33年前,它是長江中的望族,是漁民最常見的魚類之一。它的兄弟、長江三大鱘魚之首——白鱘也在長江遊曳,而達氏鱘成群結隊,數量龐大。
  • 香港海洋公園為一條人工繁殖中華鱘進行安樂死
    中新網8月1日電 據香港《明報》網站報導,7月31日,香港海洋公園為一條子二代人工繁殖中華鱘進行安樂死。海洋公園表示,該中華鱘自6月中旬開始身體狀況不斷惡化,但沒能發現病因,7月31日情況變為危殆,由於無其他可行治療方案,獸醫團隊為該條中華鱘安排安樂死。
  • 合肥餐館售賣「中華鱘」不一定是真的 說「中華鱘」價格可以賣高點
    合肥一家火鍋店售賣的「中華鱘」中華鱘因刺少骨軟,營養價值高,如今被不少餐館端上餐桌。「知道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那麼人工養殖的中華鱘可以吃嗎,餐館經營者需不需要有什麼證件?」近日,市民劉小姐在合肥一家火鍋店就餐時,發現該餐館有售賣「中華鱘」,表達了上述疑惑。相關閱讀》》》【視頻】人工養殖的中華鱘可以吃嗎?
  • 人工繁育中華鱘 讓恐龍「小夥伴」物種延續
    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李志遠向記者介紹,中華鱘之所以叫中華鱘,是因為它的活動範圍只在中國,是一條「愛國魚」。歷史上,在黃河、長江、珠江等水系裡,都發現過中華鱘的蹤跡,但現在僅在長江有中華鱘洄遊。  中華鱘的生存狀態直接反映母親河長江的生態狀況。長江沿岸是我國人口最密集、化工布局最密集、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 長江生態的風向標:中華鱘永續生存成為可能
    在湖北宜昌,一位市民告訴記者,他小時候經常能在長江中看到中華鱘,現在卻難覓其芳蹤。據介紹,長江是中華鱘唯一的自然繁殖地。「酷捕濫撈、環境汙染和水上事業的無序發展是導致中華鱘瀕臨滅絕的主要因素。」三峽集團副總工程師孫志禹認為。長江裡存在的「絕戶網」、電炸毒等殘酷捕撈手段,導致魚類捕撈量遠遠大於其正常繁殖數量。
  • 中華鱘野外生存狀況堪憂 如何保護水中熊貓—新聞—科學網
    中華鱘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距今有1.4億年的歷史,其身上保留著許多生物進化的痕跡,具有重要科學價值,被譽為「水中大熊貓」。   而中華鱘當前的生存危機,主要歸因於人類活動加劇。中華鱘研究所研究員杜合軍表示,亂捕濫撈是影響長江水生動物生存的主要因素。長江的非法捕撈量遠大於魚類的正常繁殖數量,中華鱘意外之死的一大主因便是誤捕誤撈。長江沿岸經濟發展讓水運空前繁榮,密集的航船也對水生生物生存形成巨大挑戰。
  • 揭秘中華鱘立法背後的故事
    長江口,海水與淡水的交匯處,因其營養鹽和餌料豐富而成為歷史上著名的「長江口漁場」,是漁人眼中的「黃金水域」,亦是中華鱘生命周期中的「待產房」與「幼兒園」。與恐龍同時期生活的生物——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距今有1.4億年。
  • 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 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
    中華鱘放流現場(資料圖) 黎明 攝中華鱘研究所在1982年開始開展中華鱘人工繁殖研究工作,1983年獲得成功。2009年,中華鱘研究所成功繁育出子二代中華鱘,之後多年取得成功,標誌著中華鱘全人工繁殖體系基本成熟。
  • 中華鱘,一個中國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
    確實,在我們這個崇尚美味的國家什麼都可以用來吃的。尤其是魚類,蛋白質含量極高,肉和卵都可食用,坊間還有傳聞吃魚子變聰明。有的魚類鰾和脊索可制膠,魚鰭和魚唇也多膠質。我看著這麼大的「中華鱘」這個要吃嗎?肯定不是的,「中華鱘」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因為它是白堊紀殘留下來的種類哦,它和恐龍是一個時代的物種!
  • 萬餘條「中華鱘」被毒死?專家:魚塘養殖均為雜交鱘
    作為國家一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養魚戶可以自由養殖中華鱘?野生的中華鱘目前生存狀況如何?「不可能是中華鱘,國家一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是不允許私人自由養殖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劉煥章研究員看了此新聞報導後,肯定地回復科技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