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風味原產地》製片人:甘肅羊雜讓墨西哥觀眾想到自家烹飪

2020-12-09 騰訊網

中國網北京12月4日訊(記者 秦金月)今年11月20日,由陳曉卿團隊傾力打造的美食系列紀錄片《風味原產地 甘肅》正式登陸奈飛(Netflix)平臺。這也是繼「潮汕」篇和「雲南」篇之後,該系列再度「出海」,將優秀的中華美食文化推介給全世界的網友。

登陸奈飛短短一周時間,「甘肅」篇就衝進香港排行榜第10名,新加坡排行榜第8名,也獲得了北美地區推薦首位。

近日,中國網文化頻道記者專訪《風味原產地》系列紀錄片製片人李潔,探討「甘肅」篇的創作理念以及主創團隊對美食文化的思考。

李潔,《風味原產地》系列、《紀實72小時》中國版、《尋味東莞》製片人

「甘肅」篇食材與地域特性的結合愈加明顯

中國網文化:與《風味原產地》系列中的「潮汕」篇、「雲南」篇相比,我們發現「甘肅」篇食物與地域的結合更為巧妙,這主要出於哪方面的考慮?

李潔:氣候的多樣性,地理地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是甘肅的典型特點,這些地貌本身就具有極強的視覺表現力。通過調研,我們也看到很多食材的選擇、烹飪方式的選擇與其出現地域的自然地理條件之間,有極強的對應性。所以,「甘肅」最後呈現的食材和食物與地理地貌結合也更加明顯。

中國網文化:除了片頭,《風味原產地》「甘肅」篇的升級與前兩部相比,還有哪些體現?

李潔:嚴格地說,不是「升級」,而是基於《風味原產地》系列的製作準則,對「甘肅」這個地區的風味呈現,及其所依託的風物風貌,背後形成的原因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氣候的多樣、地貌的差異、民族混居帶來的豐富飲食文化,以及絲綢之路、黃土高原、河西走廊、黃河等具有代表性的甘肅歷史文化符號等,都或多或少出現在甘肅系列之中。這也是在之前的系列,特別是「雲南」這一季播出後,觀眾反饋比較多的,希望在一個系列中看到對一個地區更全面的解讀。

在聲音設計上,在延續《風味原產地》主題音樂的基礎上,甘肅篇加入了一些西北的聲音元素,包括配器、變奏相較潮汕、雲南有變化。也嘗試加入一些當地的聲音元素,但《風味原產地》還是一個比較嚴謹的美食節目,所以沒有過多使用市井採訪等本地聲音,而是在部分小片頭中加入當地方言念食物名稱,蠻有趣味性的。

中國網文化:一個地方總會有幾種經典的風味美食。以甘肅為例,節目組在確定每期的內容主題時,依據的是什麼樣的標準?

李潔:「在地性」是最重要的原則。這個原則之下,還會有幾個細分的維度,比如食物風味、地理環境、風俗文化、生活智慧等。

與拍攝相比,發現食物烹飪的細節更難

中國網文化:《風味原產地》系列節目在國外大獲好評,有外國網友稱其為「food porn」,即「食物色情學」,用感官全面擁抱食物而獲得簡單的快樂。您對這個評價這麼看?

李潔:這個評價挺潮的,內容創作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通過視覺、聽覺給觀眾們提供了一個浸入式的觀影體驗。為此,我們在攝影、剪輯、聲音設計等每一個環節都不會懈怠。能有這個評價,我的理解是觀眾確實在觀看《風味原產地》時有比較愉悅的觀看過程。

中國網文化:很多觀眾都好奇地鍋裡的烤土豆、十五分鐘羊肚高壓鍋等這樣近距離拍攝食物烹飪過程中發生變化的鏡頭是如何做到的,我們也注意到攝製組發布了相關的拍攝花絮,為觀眾解密。拍攝這樣有趣的細節難點在哪裡?

李潔:正如有些觀眾對節目的評價:「food porn」,這些平時生活中不太注意,或者正常視角下看不到的食物細節,對觀眾是頗具吸引力的,同時也是對創作者很大的挑戰。

如何實現這些細節的拍攝一直是挑戰導演和攝影的問題,但相對於廣告等拍攝,我們紀錄片的拍攝還是比較容易的。不過,更具有挑戰的是如何發現這些細節,觀察、調研,甚至跨學科請教專家,很多時候,我們的難點在於發現,而不是實現拍攝。

對「甘肅」篇的遺憾與期望

中國網文化:《風味原產地》系列讓解說退居二線,讓鏡頭掌控全局,即旁白相對較少,觀眾可以更多地沉溺於鏡頭。製作團隊在這方面是如何考慮的?

李潔:僅就《風味原產地》這個系列而言,作為十分鐘左右的短片,其實我還覺得目前的解說詞還有點偏多,如果能把更多的空間留給聲音,甚至留白也許會更有作品感。

但我們很強調影像的敘事,在創作中不會解說詞先行,節目剪輯完成後,根據畫面進行解說詞的寫作,所以在觀感上確實是「讓解說詞退居二線,讓鏡頭掌控全局」。

中國網文化:「甘肅」篇期待達到什麼樣的播放效應?

李潔:作為創作者,我們希望觀眾在甘肅篇裡看到與潮汕、雲南完全不同的食材選擇、烹飪方式,儘管地區之間的飲食有很大的不同,但我們希望觀眾感受到食物之間並沒有高下之分,並且這些差異的背後恰好是各地風物風土之美。

國產紀錄片「出海」 美食是很好的文化交流大使

中國網文化:《風味原產地》在全球範圍內播出,也表明以紀錄片為代表的中國原創內容正一步步走向海外。我們注意到,這一次的「甘肅篇」與前兩季聚焦南方美食的主題不同,深入到了中國的西北內陸,通過探索「甘肅」這一絲綢之路重要路段的飲食文化,展現當地隱藏在食物背後的風土人情與歷史文化變遷,也打破了人們對於甘肅的常規印象。您認為在這之前,海外觀眾對於西北美食是了解的嗎?

李潔:應該是比較陌生的。不僅是海外觀眾,即使國內觀眾也會對西北食物比較陌生。世界上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和食材食物選擇,中國也不例外。很多時候,我們對海外其他地區的風味了解也是片面的。

中國網文化:片中出現了許多當地美食的特有詞彙,在外網播出時,會不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

李潔:從網上的反饋看,這不是問題。其實當我們看國外的美食節目時候,也有同樣的情況,但並不影響對節目的理解。

中國網文化:用美食吸引觀眾,然後將他們的目光引向當地的生活、自然環境,對於這種文化傳播的手法,您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

李潔:從內容製作的角度,「教育觀眾」從來都不是我們節目製作的目的。《風味原產地》其實是通過食物去了解一個地區的風物之美。從海外觀眾對節目的反饋看,美食確實是非常好的文化交流大使。

中國故事其實也是世界的故事,海外觀眾從這裡能看到多種多樣的中國美食,或多或少看到這些食物的根系和流變。同時,他們也會有不同的個體體驗,比如泰國的觀眾說雲南食物非常熟悉;墨西哥觀眾看到甘肅的羊雜處理想起了小時候的家庭烹飪情境等;也有美食家評論,看到了西方人視角解讀下的中國食物。

中國網文化:《風味原產地》下一個系列將考慮中國哪個地區的美食?未來是否有走出國門,向中國人推介國外美食的計劃?

李潔:這個系列很有意思,我們對它的整體設計更像一個拼圖的過程。不同地區是拼圖的一小部分,下一小塊會拿到哪個部分,這個小塊會在整個拼圖中佔多大的面積比例,其實都有一定的未知。我們希望通過不斷的積累,逐漸把風土和風味的拼圖逐漸連結完善。國內國外,我們都希望逐步完善。

相關焦點

  • 《風味原產地》國產紀錄片「出海」助力美食文化交流
    原標題:專訪《風味原產地》製片人:甘肅羊雜讓墨西哥觀眾想到自家烹飪(記者 秦金月)今年11月20日,由陳曉卿團隊傾力打造的美食系列紀錄片《風味原產地甘肅》正式登陸奈飛(Netflix)平臺。這也是繼「潮汕」篇和「雲南」篇之後,該系列再度「出海」,將優秀的中華美食文化推介給全世界的網友。
  • 《風味原產地・甘肅》高分收官! 觀眾:期待全世界都看到西北美味
    今晚,由騰訊視頻出品,稻來傳媒、企鵝影視聯合製作,陳曉卿團隊傾力打造的「風味原產地」系列第三季《風味原產地·甘肅》,將於騰訊視頻正式收官。隨著《風味原產地·甘肅》在騰訊視頻正式收官,製片人李潔、執行製片人侯佳、顧問秦川等主創嘉賓也將重回甘肅蘭州,於8月22日走進蘭州影院與觀眾面對面分享、交流這部美食紀錄片的創作過程,和大家一起回顧《風味原產地·甘肅》的點點滴滴
  • 《風味原產地·甘肅》今日開播 美食視角解讀西北之美
    作為「風味原產地」系列的第三部作品,本片一反前兩季聚焦南方美食的路線,將深入中國內陸,通過探索「甘肅」這一絲綢之路重要路段的飲食文化,展現當地隱藏在食物背後的風土人情與歷史文化變遷,打破人們對於甘肅的常規印象。製片人李潔表示:「很少有人關注甘肅的美食,這是熟悉的地域,卻是陌生的風味。我們希望給觀眾一個新的角度去了解甘肅。」
  • 「牛大」「手抓」香飄「雲端」 紀錄片《風味原產地·甘肅》24日起...
    7月23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 22日記者獲悉,由騰訊視頻出品、陳曉卿擔任監製、「舌尖」原班人馬打造的系列紀錄片《風味原產地》將於24日起在騰訊視頻獨家推出《風味原產地·甘肅》,每周五21時更新兩集。此次,作為該紀錄片系列的第三部,「甘肅篇」將繼續秉持「硬核」美食的風格,力求為全網觀眾獻上一場最具民族特色、最令人嚮往的隴上美食盛宴。
  • 《風味原產地:甘肅》:這部國內頂級新劇是我近的幸福源泉
    在過去的兩天裡,另一部電影——《風味原產地:甘肅》被甘肅北上拍攝本紀錄片由陳曉卿作為導演系統和舌尖團隊製作。不僅在國內收穫了大量的讚譽,而且深受國外觀眾的喜愛,一直風靡國外。前兩個《風味》系列已經登陸Netflix,這部新作品計劃登陸Netflix。當然有人會想:《風味》系列和《尋味》系列有什麼區別?
  • 《風味原產地》版權賣奈飛 針對海外觀眾調整解說詞
    原標題:《風味原產地》版權賣奈飛,針對海外觀眾調整解說詞 片中,陳曉卿團隊深入雲南當地,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美食體驗。新京報專訪該片製片人李潔,獲知《風味原產地》已經走過潮汕、雲南,目前計劃還將拍攝甘肅等地。在李潔看來,「原產地」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用以聚合同一個地域中的食物,「更重要的,它是我們做節目的出發點,我們做的是挖掘食物風味和原產地之間的因果關係。」由於該紀錄片版權賣給了奈飛,在解說和音樂方面也相應做了調整。
  • 專訪《尋味東莞》製片人李潔
    在網絡上看到了大家很多的反饋,都說沒想到東莞那麼溫暖質樸,沒有想到東莞人的生活是那麼傳統,那種田園風光式的生活是很讓人嚮往的。這其實是東莞本地人意識不到的,因為我們站的角度和坐標,和東莞本地不太一樣,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國際視野。」
  • 跟著紀錄片《風味原產地.甘肅》去吃,那手抓羊肉在遠方等你
    ,蘭州拉麵以「清真文化,鮮鮮食材、面細者精」的獨特風味;是中國十大麵條之一,是甘肅蘭州地區的特色麵食。許記羊雜湯是我連續三天都去的小店在敦煌市區裡的一個廣場裡,許記羊雜粉湯,是我連續三天光顧的小店,對於第一次吃羊雜的南方人來說
  • 餐飲人與原產地風味面對面 共尋烹飪之源
    來自中國各地的餐飲品牌創始人、名廚、美食家、媒體人、原產地食材供應商等一百餘人匯聚於此,專業餐飲人與原產地風味面對面,分享、交流關於從原產地到餐桌的經驗和痛點。論壇由主題分享與圓桌論壇兩部分組成。作為餐桌派的代表,亞洲大廚、屈浩烹飪學校校長屈浩先生做了主題分享--《原產地食材需經典烹飪技法加持》。
  • 舌尖打造,《風味原產地·甘肅》定檔24日,各色美食齊上陣,酒泉糊鍋...
    陳曉卿團隊繼《風味原產地·潮汕》《風味原產地·雲南》又一精品美食力作,將繼續以食物為窗口,探尋中國各地豐富的物產,以美味為媒介,展示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理念。
  • 《風味原產地—甘肅》:馬上要進入秋天,想要大口吃肉了嗎?
    這是我最近新發現的紀錄片《風味原產地》,甘肅篇。我喜歡吃肉,但是牙口不好,所以看別人吃肉就會很香。甘肅在離我特別遠的地方,特別特別遠,我有一個朋友在敦煌。某一天我們定位了一下距離,他和我在同一條緯線上,卻間隔了三個小時的時差。
  • 《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用美食架起溝通的橋梁
    本文轉自【中國日報網】;美媒《時代周刊》近期專訪對話中國知名紀錄片導演陳曉卿,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希望能用美食幫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架起彼此溝通的橋梁。報導稱,騰訊視頻副總編輯、稻來紀錄片實驗室創始人陳曉卿是中國熱門紀錄片《風味原產地》和《風味人間》的創作者,在他的鏡頭裡,哪怕是最普通的食物也變得十分上鏡。如今,質樸的烹飪正經受著工業化的廚房、食品加工製造行業的威脅,但在陳曉卿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鏡頭中,卻看不到一家快餐店或是一條工業生產線。
  • 「舌尖上的中國·甘肅特集」來了!刷新了系列紀錄片的最高分
    蘭州拉麵」為代表的甘肅美食,並為我們帶來了《風味原產地·甘肅》。目前,這部紀錄片在豆瓣上的評分8.7分,意外成為了《風味原產地》系列中評分最高的一部。■《風味原產地·甘肅》海報追溯「風味原產地」,甘肅也有好吃的
  • 《風味人間》第2季收官 從食物裡感受對生活的熱愛
    從尼泊爾的崖蜜到挪威內瑟比的帝王蟹,從河南平輿的芝麻醬到蘇州的三蝦麵,從秘魯的土豆料理到中國的粉條和魔芋,《風味人間》第2季聚焦甜味、螃蟹、雜碎、雞肉、蛋卵、醬料、香腸和根莖八大主題,兩個月的時間裡陪伴觀眾享受了五洲四海的風味之美。
  • 《風味人間》,陳曉卿的高級爽
    比如有時觀眾反映人物情節過多,太煽情了,我們就把人情故事改少一點;可能又有人說這不就是一個烹飪節目嘛,丟失了紀錄片的品質了,那我們就把食物與風土地理的連接性做得更濃厚一點。」在講食物的生物化學變化時,《風味人間》採用了微觀攝影技術,將冷藏的馬肉上如何結出冰晶、花椒粒如何從爆開的外殼中鑽出、遇到酸性物質的蟹肉纖維如何「蟹軀一震」等很不常見但非常有趣的畫面展現給觀眾。
  • 甘肅人到底有多會吃羊?
    而基本上甘肅的每一位鄰居都是「吃羊世家」,加上甘肅體長1600多千米的巨長體型,足以讓其兼收並蓄,練就自己的吃羊神功。甘肅人有多少種「吃羊大法」?可以這麼說,沒有一隻羊可以活著走出甘肅。在紀錄片《風味原產地》中大致這樣說過:甘肅多樣的風土,養育了品種豐富的羊群,而聰明的甘肅人更懂得如何因材施教,激發羊肉的鮮美。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羊肉格外的美味,也使得甘肅人對羊肉的品質和做法有了更高一步的要求。
  • 如何「烹飪」一部美食紀錄片
    眼下,由騰訊視頻出品,稻來傳媒、企鵝影視聯合製作的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開播以來引發熱議。從「風味」看「人間」,品嘗美食的風味是對生活的享受,而品味美食背後這「人間」裡,更多的是辛勤勞作的品質、不畏艱險的勇氣抑或甘於平淡的堅守。 近日,《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李勇和製片人朱樂賢接受了記者的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