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被派到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甘棠鎮祠堂灣村任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時的王惠春,剛從部隊到地方不久。如今回憶起祠堂灣村,王惠春用了「第三故鄉」去形容它,「一般當過兵的人都會說自己有兩個故鄉:出生地和當兵地。所以像我這樣有過扶貧經歷的,就有三個故鄉。祠堂灣村,等於說是在得到省廳幫助後才發展起來的,大家不辭辛勞為它而來,從來不曾想過自己能夠得到什麼,只是單純的為它好,所以對於祠堂灣村的感情,其實已經超越了自己的第一故鄉」。
父輩的農村生活經歷以及組織的力量讓王惠春在踏入祠堂灣村前,有著十足的信心,但現實總是出乎意料,由於自然環境等因素,這裡石頭較多,造成了祠堂灣村田地稀少,平均下來,每個人也就只能分得一分地;比起地廣人稀扶貧硬骨頭的湘西,祠堂灣村的幫扶工作似乎更加棘手。
祠堂灣,苦難農村的大集成
湖南湘西龍山縣洛塔鄉和湘中邵東市的野雞坪村兩地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是上個世紀湖南農業學大寨的典型。而王惠春此次幫扶的祠堂灣村到野雞坪村僅有十公裡左右的距離,可想而知,祠堂灣村的條件並沒有好到哪裡去。全村12個村民小組、286戶1169人,五保11戶,低保21戶,截至2014年底仍有貧困人口282人。村裡四分之三的村民散居在石頭旮旯裡,人均耕地僅0.4畝,2014年人均純收入不足2300元。作為駐祠堂灣村的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王惠春在詳細了解了當地情況後,對祠堂灣村民情等問題做了事先預想,在王惠春抵達這裡之前自己覺得,自己已經做好了接手祠堂灣村幫扶工作的準備,但事實並未如其所料。
2015年4月2日,王惠春一行正式入村。這是因為,雖然說「愚人節」 是西方的節日,但為了避免有人曲解其意,或是成為百姓茶餘飯後的玩笑,經慎重考慮,王惠春一行還是決定,避開這一天。
「做實事,不糊弄老百姓」是他們此次幫扶工作的初心和目標。
回憶起五年前初到祠堂灣村時的場景,王惠春感嘆,「想過民情複雜,但沒想過這麼複雜。」王惠春用「濃縮了整個農村艱難史」來形容祠堂灣這個小小的村落。從王惠春的語氣裡,聽出的多是無奈。
一老漢膝下四子,老大販毒,老二蘑菇中毒,老三媳婦賭博、離婚,老四過繼,毫無往來;另一村民聶某有智力障礙,娶的雲南籍老婆丟下三個不到10歲的孩子獨自走了,留下一家老小亂成一團;還有當初為了躲避計生罰款,謊報自家孩子是孿生姊妹的……這些聽起來難以想像的故事,卻是祠堂灣村切實存在的情況。「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一戶都有每一戶的貧困源頭。甚至可以說,小說都不會有如此跌宕的情節。王惠春在他的扶貧感悟中將其描述為:千人千般苦,苦苦都不同。
祠堂灣地貌
扶貧還需先扶「風」
按照王惠春的理解,只有風氣好了,日子過起來才不會那麼難受。提到風氣問題,王惠春印象最深的還是一次進村,在村口轉彎處不小心軋死了村民餵養的一隻雞,藉此,當事人便開始漫天要價,最後還是靠當地村支書解圍,才得以用一百元了結此事。晚上大家再次聊起此事,一致認為應該「和氣生財」,隨後不久,祠堂灣村的廣場等地便陸續掛起了村規民約, 村民言行也都有了參照和範本。
諸如此類有關民風問題的事例還有很多,這也是觸發王惠春思考的問題之一。中國向來是重視宣揚良好風氣的國家,關於家風、民風的名言俗語更是數不勝數,如何避免「空喊口號」,真正從根源上糾正民風問題成了祠堂灣村村幹部扶貧工作的首要任務。
按照以往慣例,一般地處閉塞區域的村民很少與外界接觸、聯繫,久而久之,這些地區的村民便會對外來人員保持警惕,但這只是他們保護自己的「盔甲」,隨著王惠春等人不斷走訪和交談,感情加深後,盔甲「不攻自破」。王惠春正是通過這種方式,慢慢深入祠堂灣村村民的生活,很快便「俘獲」了民心,後續幫扶工作也容易了許多。
王惠春在祠堂灣扶貧
扶貧也需「因地制宜」
全國扶貧工作進行的如火如荼,祠堂灣村不是第一個幫扶點,按理說,有經驗之後,扶貧工作應該更容易開展,但事實並非如此。中國幅員遼闊,地形複雜,每個地區都有每個地區的氣候環境和地形特點,所以僅靠照搬他人成功經驗是走不通的。祠堂灣村多為石頭山,田地、水資源都極為匱乏,但當地村民一直延續老一輩的種植模式,以水稻種植為主。當祠堂灣村正被用水問題困擾時,同樣位於湖南的湘西十八洞村傳來「在外租地1000畝種獼猴桃」的消息,該村的駐村工作隊因此獲得靈感,既然水資源緊缺,為何不直接將種植水稻改為種植旱作物呢?說幹就幹,工作隊立刻找來專業團隊進行土壤測試,結果令所有人欣喜:適合種植獼猴桃!但究竟種出來的獼猴桃會長成什麼樣誰也不清楚,因此也沒有人敢率先嘗試。
為了打消村民疑慮,祠堂灣村黨支部書記做起了該村「第一人」,率先試種了30棵獼猴桃樹。而這30棵獼猴桃樹很給面子,第二年就結出了香甜美味的獼猴桃。於是從2016年開始,該村便擴大獼猴桃種植規模,成立了獼猴桃農民合作社,吸納了1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發展種植50畝紅心獼猴桃。每畝土地流轉租金為400元,務工農民人均月工資達到2000多元,貧困戶也有了穩定收入,祠堂灣村村民的生活狀況由此改善,他們臉上開始時常掛著笑容……
除了發展獼猴桃種植業,王惠春還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打起了一直以來都令大家頭疼的石頭的主意,在他看來,這些石頭可不是負擔,而是「特色」。於是在王惠春的提議下,扶貧工作隊與當地村委會開始組織村民,在石頭縫裡種植牡丹、芍藥,並打通了環山線路,大力發展祠堂灣村旅遊業的同時,還可以利用牡丹、芍藥的根莖製作中藥材原料。
隨著王惠春一行的有力幫扶和祠堂灣村扶貧產業的不斷發展,2017年,該村已經實現全部脫貧,並且在國家扶貧項目的支持下,村裡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得到了全面升級。如今的祠堂灣村已經煥然一新,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旅遊區。
1
2
扶貧後的祠堂灣
王惠春的扶貧思考
提到「扶貧」二字,每個人都會對此產生不同的釋義和理解。有人說,扶貧是為了添光增彩;也有人說,扶貧之路充滿坎坷。但正如「身在其中方知其味」所表達,扶貧到底是什麼樣子,只有真正腳踏實地、真才實幹的扶貧工作者才能知道。
2015年3月15日,湖南省審計廳人事處組織新一屆扶貧交接,王惠春激動地寫下了第一篇扶貧日記,緊接著就是第二篇、第三篇……當文字一天天爬滿王惠春的日記本,他的扶貧生活也即將宣告結束。三個日記本、近千篇扶貧日記、十萬來字,記錄的是王惠春三年的扶貧生活,更是祠堂灣村每一次微小的改變。在王惠春的「扶貧見聞隨想」中,記錄了王惠春對扶貧及群眾工作的一些理解,其中便透露出了很多關於扶貧工作者的「一線生活」:
有失必有得。扶貧工作遠比我們平常人想的要困難許多,常年奔波一線的他們,時常忽略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但在王惠春看來,有失必有得,關閉一道門,自會打開一扇窗。比起總是堵在霓虹閃耀的車水馬龍中,徒步穿越靜謐小道感受清風明月似乎更加安逸。
扶貧先扶己。隨著逐漸「城市化」 的生活,不知稼穡、不識稻黍、不辨桑麻,越來越成為當今時代人們的通病,很多人總是調侃自己的工資與農民相差無幾,卻不曾意識到農民的一天是以汗水為計量單位的,是沒有五險一金的。所以扶貧正是錘鍊自身、沉澱自身的好機會。
扶貧的關鍵是每一次微小善舉。無錢無人脈如何開展扶貧工作,是很多扶貧幹部的疑問。但扶貧並不是僅僅停留在錢和人脈兩方面。或許對於貧困村的年邁老者或是留守兒童來說, 他們更想要的是關心和溫暖。放下身段,一句簡單的問候、一次細微的舉動,很有可能成為他們未來生活的光與希望。
扶貧還需深入群眾。想要做好扶貧工作,就得先深入群眾,這應該是所有扶貧幹部的切身體會。只有褪下「光鮮外衣」,真正用心與群眾相處,才能得到群眾的回應。「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往往是愚蠢的」。只要真正深入群眾,這些所謂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
扶貧也應多思考。從青年時期習總書記「梁家河第一盞沼氣燈」的故事,到2010年,河南睢縣65歲農民魏克興,隨口喝了鄉長杯中一口水事件;從2009年鄭州規劃局逯軍的「你是準備替黨說話,還是準備替老百姓說話」,到習總書記在十八洞村看到隨處可見的「996138 部隊」……扶貧工作到底怎麼做,應該成為每一位扶貧人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扶貧不是喊口號、更不是完任務,實幹真心才是關鍵。
扶貧沒有期限
2020年,距離王惠春在祠堂灣村扶貧結束已經兩年有餘。按照慣例,扶貧幹部任期結束後並無強制要求繼續跟進任務,但王惠春還是保持著和祠堂灣村村民的聯繫。「他們有什麼困難都會主動聯繫我,比如來長沙看病、小孩子上學,他們也多了一個問的地方。」在王惠春看來,他已經成為祠堂灣村村民的長沙中轉站。前不久,90歲老支書家門口的通組路也快拉通了。老支書先人後己,自家的路一直未管。但王惠春義不容辭解決這件事,不能虧欠老黨員。
除了幫助村民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王惠春還參與了雙峰一位朋友成立的幫幫團,自掏腰包資助當地兩名學生上學。比起自己出生的第一故鄉,王惠春祠堂灣村的感情似乎更顯深沉。「一日扶貧,終身扶貧」。對於王惠春來說,三年扶貧經歷,已經讓祠堂灣村成為他的第三故鄉,其實從村民們的一言一行中,很容易看出他們對於王惠春的信任和依賴,比起朋友,這種關係或許更貼近於家人,無關輩分的家人。而王惠春在這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三年時間中,也更加懂得了「知足」二字的真正含義和背後分量。
編輯: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