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2021-01-10 高中歷史學習365

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 第一單元 政治制度 第2課

一、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一)古希臘的政治制度

1.歷史背景

(1)公元前8——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城邦國家發展起來。

(2)城邦公民直接參與管理,其制度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

(3)希臘各城邦長期獨立,各城邦的制度千差萬別。

2.雅典——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

(1)性質——奴隸制民主

(2)主要機構

①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關,決定國家法律和政策。

②議事會——主要負責為公民大會準備提案,並參與國家日常管理。

③官員——選舉產生,一年一任,隨時接受監督。

④陪審法庭——主要司法機關。

3.斯巴達——寡頭政治的代表

(1)公民大會:名義上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2)國王:王位世襲,壟斷軍事統帥權。

(3)長老會議員:僅30人,終身任職。

(4)監察官:全體公民選舉產生,擁有主持公民大會、審判國王等重要權力,一年一任,不得連任。

(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1.羅馬共和國時期

(1)執政官:兩人,一年一任,由全體公民選舉產生。

(2)元老院:由卸任的高級官員組成,終身任職,負責向官員們提出建議,協調他們的行動。

(3)公民大會:是羅馬最高權力機關,但其召開和表決都受到高級官員和元老院的限制。

(4)性質:具有濃厚的貴族寡頭特徵。

2.君主政治時期

(1)公元前1世紀末,羅馬共和國崩潰,吳大維建立元首制。

(2)皇帝(元首)掌控羅馬國家權力,實行獨裁統治。

二、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

1.歷史背景

(1)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後,日耳曼人在西歐建立了許多大小不同的王國,逐漸形成以封君、封臣為基本特徵的封建制度。

(2)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曾一度強大,他死後國家分裂,形成後世西歐三個主要國家法國、義大利和德國的雛形。

2.中古西歐政治制度的代表

(1)法國——等級君主制

①標誌:由教士、貴族、城市市民組成的三級會議召開。

②影響:國王與貴族、教會、市民通過三級會議相互合作,有利於進一步強化王權。

(2)英國——議會君主制

①13世紀中期《大憲章》肯定國王的合法地位,同時要保障封建主的特權,適當照顧騎士和市民的利益。

②14世紀中期英國進入議會君主制時期。

三、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展

(一)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

近代資產階級通過革命和改革,確立了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

(二)代表

1.英國——君主立憲制

(1)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形成議會主權。

(2)18世紀英國逐漸形成內閣制度。內閣實際掌握政府權力。

2.美國——聯邦制共和國

(1)1787年憲法規定美國是聯邦制共和國。

(2)聯邦政府實行三權分立。總統掌握行政權,國會擁有立法權和批准稅收的權力,司法權屬於法院。

3.法國——共和制

(1)確立過程經歷了長期的動蕩。

(2)1792年首次建立共和國。

(3)1870年建立第三共和國,1875年通過新憲法,確立了共和制。

三、評價

1.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部分實現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理想。

2.局限

英國婦女長期沒有選舉權,美國憲法一度承認黑人奴隸制的合法地位。

3.發展

經過19——20世紀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漸走向穩定和成熟。

相關焦點

  • 高三歷史教案:《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教學設計
    2.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4.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 2018年自考《西方政治制度》練習題庫三
    2018年自考《西方政治制度》練習題庫三第二章 (41題)一、單項選擇題1、洛克主張(     )A 人民主權  B 國家主權  C 君主主權  D 議會主權2、對「人民主權」原則作出最重要論述的思想家是(   ) A洛克B盧梭C孟德斯鳩D傑斐遜
  • 2018年自考《西方政治制度》練習題庫一
    2018年自考《西方政治制度》練習題庫一第一章 (65題)一、單項選擇題1、公元前594年的梭倫改革的主要內容不包括(  )A在經濟上,頒布「解除債負令」B 建立「陶片放逐法」制度C在政治上,削弱貴族會議的權力,提升公民大會的作用
  • 學案 | 《中外歷史綱要下》第2課 古代世界大帝國
    希臘文明以移民方式擴大影響,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3.影響: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是奴隸制大帝國興起的重要條件。(1)波斯帝國:繼承了西亞地區傳統的君主專制制度;希臘、小亞細亞和波斯多種文化間實現了和平共處和相互適應,開始了希臘化的進程;促進了帝國商業的繁榮和東西方文明的傳播。(2)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繼承波斯帝國的基本制度,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推廣希臘文化;帝國的建立及希臘化世界的形成推進了從中亞、印度到東地中海、歐洲之間古代各文明區的文化交流和經濟交往。
  • 2017年4月自考西方政治制度考試真題
    熱點推薦:2017年4月自考西方政治制度考試真題答案及評分參考|2017年4月自考考試真題匯總 全國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考西方政治制度試題課程代碼:00316D.伯裡克利執政時代3.近代國家主權理論的創始人是A.讓?
  • 近代西方世界興起的原因:從黑格爾、馬克思到諾思
    現在看來,諾思本人對制度與國家因素在近代西方世界興起中的作用的看法,數十年前韋伯所提出的上述見解有頗多相似之處,但是,很顯然,諾思比韋伯更為清晰明確地強調西方世界近代興起中的制度因素,並且也更注重與制度因素直接關聯著的有效率的經濟組織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 《制度與人情: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一部政治史和一個洋蔥頭
    制度是定死的,人情可以活用,一硬一軟,若同時施為就會使政治這潭水深不可測。本書以制度和人情為切入點來講中國古代政治。其實,兩點又可以合成一點——皇權至上。皇帝並不具體指某個人,而是指一個機關。本書共十二講,對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主要制度做了一次梳理。前三講從宏觀角度闡釋一些規則概念,接下三講講中央政治制度,相較同類書籍亦無甚特別,全書精彩之處在於後半本,特別是第七講「天下衙門:地方變遷和州縣官制」,細緻地講解了「中國行政區劃變遷」和「地方官制度」,還有「基層官府與社會」——影響基礎社會的三股潛在力量:鄉紳、宗族、宗教。
  • 任人評說的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發展、一般特徵和歷史影響做綜合性研究,首先概述西方學術界有關雅典民主的研究和認識,進而分析古希臘民主的前提——城邦制度及其特徵,強調城邦制度中包含的民主因素。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在古典文化復興與近代國家形成的雙重作用下,討論古代民主及其與國家治理的關係遂成為西方思想界和學界的家常便飯,在黑格爾那裡,古典時代成為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階段,民主政治得到他相當程度的肯定。19世紀專業史學的產生,引發了人們對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經濟、文化和思想等全方位的探索。
  • 近代中國刑事上訴制度的生成及展開
    內容提要:清末民初法制改革中,中國古代上控制度被來自西方的近代上訴制度所取代。上控和上訴的首要制度目的均是平反冤獄、保證司法公正。二者在制度內容、功能和理念上的相似性,為清末法律移植提供了便利條件,使上訴制度在近代中國得以順利生成。
  • 習近平:政治制度的「飛來峰」不能照搬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能想像突然就搬來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飛來峰」。用「飛來峰」的比喻來說明國家政治制度的設計和發展要立足中國實際,不能照抄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深刻道理,貼切生動,寓意深邃。這個重要論斷對於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意義重大。
  • 【思想中國】中國為何不能實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民主政治所呈現的特殊形式因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條件以及穩定的國家結構和政策實踐而定。民主制度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文化生態、不同的國家結構中存在不同的民主形態。西方民主形式也許是適合西方社會的,但是未必適合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主張照搬西方民主制度的「拿來主義」並沒有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在效仿西方民主模式的路徑依賴下,已經或正在讓民主成效大打折扣。
  • 近代中日比較研究綜述
    在日本,「華夷」史觀也有過發展,但在近代,攘夷運動失敗以後,輕視西方的思想從根本上受到批判與糾正,「開國論」支配了思想界。在中日華夷史觀的演變中,中國本來走在前面,魏源的《海國圖志》、《聖武記》輸入日本,對日本對外觀的演變發生過很大的影響。(註:盛邦和:《中日華夷史觀及其演化》,《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
  • 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後講述:外國人對於中國古代的成就最欽佩的不是「四大發明」,而是科舉制,在他們看來,科舉制是一種劃時代的人才選拔制度,是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其它方面:三、設置一個合作探究環節,探討古代中國重要選官制度及其演變趨勢1、制度2、演變趨勢⑴選拔標準:由家世門第逐漸演變為學識才能。
  • 第五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十分鐘一課學好高中歷史》,各位觀眾好,歡迎觀看第五課《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課程。今天我們開始第二單元的學習,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關於東西方政治制度的形成,一直都讓人很疑惑,為什麼在漫長的歷史中,兩者之間會孕育出完全相反的政治制度呢?中國走向了君主專制。而西方卻孕育出近代的民主政治制度。要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就要從它的源頭尋找原因。
  • 居家悅讀——《中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變的淺析》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變的淺析作者/張國田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泱泱大國,作為一個領土足夠大的國家,地方行政區劃是很有必要的。了解我們的省份歷史淵源與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歷史源頭是很有必要的,這也是我們經常忽略的。因此學習這部分的內容是很有意義的。而這樣一種行政空間的管理形式是國家在管理之中必須實行的,中國乃至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土面積足夠大的國家都會將自己的國家劃分成空間單元進行管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早已形成了行政區劃的輪廓。
  • 渡邊信一郎:音樂在古代國家制度中的地位
    隋文帝楊堅強調的「漢魏故事」、「漢魏之舊」,明顯是指明帝永平年間所確立的國家制度。這種國家制度的意識形態基礎與天下秩序密切相關,「帝國」正是這種國家制度所展現的多元面貌之一。對日本的史學界來說,「帝國」的定義仍然面貌不清,在此我們不會詳細提及各種定義。本文所指涉的「帝國」一詞,既用於理應通貫內外的普遍性原理,又意指一個對內擁有廣大疆域、對外抱持著軍事擴張傾向的政治社會。
  • 中國古代治理智慧⑤考績制度:有官必有課,有課必有賞罰
    宋代蘇洵在《嘉祐集》中提到:「夫有官必有課,有課必有賞罰。有官而無課,是無官也;有課而無賞罰,是無課也。」這是他總結中國古代察官治官之法得出的結論。這裡的「課」是指什麼,是說古代官員必須接受培訓、通過考試才能上崗嗎?當然不是。
  • 部編版:九上歷史第6課《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羅馬法影響廣泛而深遠,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羅馬法是現今許多國家法律體系的基礎,直接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近現代法律的先驅,中國的法律制訂也受到很大的影響,特別是羅馬法所體現的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法律理念具有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永恆價值。課堂小結
  • 專訪知名政治學者鄭永年:西方誤讀中國 根源在哪裡?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專訪知名政治學者鄭永年:西方誤讀中國,根源在哪裡?【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西方為何對中國的政治制度及經濟發展之路有那麼多誤讀和偏見?在中國一步步融入世界,特別是成功崛起以來,很多國人這樣的感受變得越來越深刻。
  • 近代歐洲養老制度的發展:「福利國家」的背後,是歷史的積澱
    在現代,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國家,老齡化社會的壓力都在迫近,面對日益增長的老年人群體,中國採取的是以傳統孝道和儒家文化為主題的家庭養老,儘管近年來隨著養老機構的持續發展,中國的機構養老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是大部分中國人還是選擇自己的子女作為未來養老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