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兩年,「老廣」都會看到這樣的消息:「111歲雲香樓悄然謝客,」「300多年狀元坊老街唯一的戲服廠快撐不住了,」「81歲西濠電影院淪為倉庫。」類似的消息讓廣州市老字號協會秘書長劉建生心生感慨,「老字號是關一家少一家,不好好保護日後難以找回這樣的歷史積澱。」
這些年來,廣州老字號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城市更新被迫離開,手工技藝難以傳承,利潤微薄難抵高昂租金等。儘管有老字號積極開拓創新探索新的發展路徑,但仍有部分因經營不善等原因,最終沒落成為追憶。
廣州決定行動起來。近日,廣州發布《廣州市促進老字號創新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下稱《方案》),涉及18個部門單位,從傳承與保護、轉型和升級、宣傳和推廣等方面提升老字號的競爭能力。
針對老字號轉型升級,上述方案特別提到要推動老字號與旅遊、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包括鼓勵老字號企業與旅遊機構合作,將老字號納入「廣州遊」線路,開發廣州特色的旅遊工藝產品等。
「諸多舉措都直指老字號的發展痛點,有望提振發展信心。」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劉建生表示《方案》在舊址回遷、租金優惠、融合旅遊發展等方面都有詳細的指引,為此他對重塑廣州老字號集群的輝煌充滿信心。
廣東老字號工作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廣府文化學者饒原生對時代周報記者說:「《方案》是很好的信號。」他認為,老字號的保護保育和創新發展遇到了最好的時機,但如何借勢盤活老字號這盤棋,接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百年商廈見證商都歷史
老字號是廣州「千年商都」的見證者。
1918年創立的南方大廈是之一。其前身是大新公司,1922年落成時,樓高12層成為國內最早的「摩天大樓」,為當時華南最宏偉、最豪華的商業休閒之地。抗日戰爭期間,該大廈被日機轟炸導致失火,連續燒了四天三夜,全部貨物付諸一炬,大廈僅剩水泥框架。直到1954年修復開業,該大廈以「南方」為名再現。
20世紀80年代在南方大廈工作的老員工李文就經歷了其輝煌時期。「都說沒來過南方大廈,就像沒來過廣州。」李文說,家裡只要有外地親戚或朋友來,必定會去南方大廈走上一圈。
1983年南方大廈銷售總額達2.7億元,居全國12大百貨商店之首,成為國內最大的百貨商店。「南方大廈就是廣州『千年商都』的縮影。」見證著南方大廈成為老字號的饒原生對時代周報記者說,彼時南方大廈有諸多創舉,包括開門迎賓和關門謝客的「微笑服務」,成立國內首個24小時便利店等。
但其沒有因此發展順遂。90年代中期,外資零售巨頭布陣珠三角,本土、外資中小超市也進入了百貨市場,加上廣州城市、商業中心東移,這家守著傳統的經營模式和業態組合的老牌百貨商場開始虧損並一直處於困境。
對於老字號而言,2000年似乎是一道坎。邁不過去的,只能被時代淘汰。以「小鳳餅」聞名的260年老字號成珠樓,因背負多重債務被迫在2000年9月結業;「素食第一家」菜根香曾獲百萬元改造裝修,卻在2004年謝幕;「三大酒家」之一的大三元酒家也在2000年因拖欠租金結業……
當然,也有老字號邁過了這道坎。2004年,南方大廈改革重組,引進數碼城項目,在發揮老字號品牌效應下順應周邊市場的發展需要,遏止了不盈利的情況。
適當減免租金扶持發展
如何適應時代發展,是老字號企業面對的共同命題。
「使老字號難以適應發展的痛點是租金。」劉建生對時代周報記者說,樓價高企租金翻倍,原本利潤就微薄的老字號難以承受。兩年前,他曾收到數十份老字號遞交的材料全是關於漲租金。他也曾向相關部門反映問題,但部門也很無奈,表示「老字號減租無法可依,不在優惠範圍內」。
其次就是停車難。劉建生說,老字號多數集中在舊城區,周邊缺乏停車位,加上城市更新後減少老字號的生存空間,而大型購物商場能提供大量的停車位,消費力自然就此流失。
無政策扶持,使老字號陷入了尷尬。事實上,政府早有保護老字號的意識。2002年開始,廣州就提出保護老字號的概念,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概念階段,沒有相關扶持政策,「保護」難以落至實處。同期提出保護老字號的杭州已是成績斐然,2008年杭州清河坊獲評為「中華老字號第一街」。
《方案》出臺,這一窘況有望緩解。《方案》提到,原址租用直管房的廣州「中華老字號」企業,可採用定向租賃的方式承租,並參照最新公布的商業用房房屋租金標準給予適當的租金減免。 此外,將原址保護老字號納入城市更新年度計劃,在舊城改造中確需拆遷的老字號,除市政公共建設難以回遷外,應按照「拆一還一」「原地段安置」原則保障原址回遷,並儘可能恢復面貌。在不影響道路交通運行的前提下,商業老字號門店周邊道路可設置路內停車泊位。鼓勵在有條件的地方,通過建設公共停車場、安裝立體停車設備等方式解決周邊停車需求。
「租金、稅收、政策是真正幫助老字號發展的動力。」劉建生說,《方案》出臺前曾在20多個企業單位調研,方案提出的都是老字號發展切實需要的。《方案》出臺後在老字號企業形成較大的積極反響。「近期申報老字號的熱情也高漲了不少。」
據廣州市老字號協會統計,目前廣州共有122家老字號,以醫藥、餐飲、食品和非遺等為主。超過1/3為醫藥健康類品牌或企業,其次是餐飲食品類,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生活服務類。
線上線下打造老字號名片
除了在錢袋子上扶持,廣州將以官方名義將老字號打造成文化名片。
類似的做法數年前就開始。當時廣州各區陸續建設「老字號一條街」,融合文化觀光、旅遊購物、休閒消費、經貿洽談等特色,以期讓散落在各地的老字號集聚形成效應。
《方案》也有同樣的提法。包括將老字號納入「廣州遊」線路,完善和加快北京路和上下九等老字號一條街建設,打造廣府風情和商業氛圍的老字號集聚區。
但在饒原生看來,在哪裡打造老字號一條街還有待商榷。「歷史上廣州老字號一條街並不在這些地方。而是中山五路與永漢路、第十甫與上下九、長堤與太平南。」尤其是長堤,曾經聚集的老字號就有大三元酒家、大公餐廳、愛群大廈、南方大廈、先施公司、華夏百貨公司、海珠大戲院等。
「長堤曾是廣州城市形象最驕傲的地方。」饒原生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長堤曾媲美上海外灘,商鋪林立、碼頭密布,加上傳統建築特色騎樓街,是老廣州城的商業文化中心,持續繁榮達半個世紀以上。為此,他認為建設「老字號一條街」應當順應歷史,利用已有的歷史文化積澱,舊建築加上傳統老字號的商業氛圍,長堤就是最佳的選擇。「在歷史的基礎上活化,才有傳統文化的韻味。」
推動發展的外力給足了,老字號也需自我創新。
以廣州酒家為例,除了傳統的粵式餐飲服務外,打造以粵菜文化為基礎的融合型餐飲品牌開拓年輕化餐飲業務。去年成功上市後實現淨利潤3.4億元,今年廣州酒家進駐白雲機場2號航站樓,宣揚地道的廣府文化。
在電商迅猛發展的時代,不少老字號企業加強線上線下的融合,擴大市場空間。皇上皇、寶生園等推出線上獨有商品以適應消費者需求,取得不俗的成績。「網上銷售是老字號的發展方向。」劉建生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不久前好幾家老字號企業與蘇寧籤訂了入駐協議,通過整合百貨、手信,在線上擴大老字號的品牌影響力。
(責任編輯:DF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