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洗牌,誰是第五城?寧杭漢出局,天平偏向成渝?

2021-01-09 中華城事

當前我國的區域空間格局正逐漸走向均衡化,而區域的背後城市正迎來一場難有的「城市大洗牌」;改革開放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其「北上廣深」作為開放發展的重心,享受到了最早的紅利,在這樣的環境下多年發展他們已經成為「世界性一線城市」隨著改革的深入,國家發展政策的調控,中西部諸多城市也逐漸崛起了,當前許多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資本,伴隨著經濟重心的運動,他們將獲得更大的舞臺。

當前我國經濟正加速向內陸運動,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成渝雙城經濟圈、內外雙循環等發展戰略正向外界表明,中國正進入到中西部時代。

以成渝為代表的西部、以武漢為代表的中部、以南京、杭州為代表的東部新興崛起城市正迎來一場城市大洗牌,而他們的目標便直指「北上廣深後的第五城」

第五城|重慶GDP

當前誰是第五城並沒有明確,從2019年GDP總量上看前五城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

光從城市GDP數據上看,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第五城是重慶,但重慶並沒有被廣泛的認為是比肩北上廣深的第五城,但重慶是一個具有強大「競爭第五城」的城市選手。

重慶沒有被廣泛的認可第五城的主要原因是:重慶名為直轄市,但其轄區和人口資源與部分省級行政區相當,重慶市域面積約為8.23萬平方千米,這個面積是什麼概念呢?浙江、江蘇兩省的面積都在10萬平方千米左右,同期北上津三大直轄市的面積都維持在2萬平方千米以內。

而重慶8.23萬平方千米內養育了3千萬人口,吉林這樣的省份人口也不過2700餘萬,所以重慶被稱為「省」具備一定的邏輯和依據性。同時重慶2019年人均GDP在7.5萬元,而北上廣深的人均GDP都超過15萬元,進入發達國家標準。同時重慶的軟實力及硬實力對比還較為欠缺。

今年重慶GDP將超越廣州,許多人認為重慶至少是第五城了,這實際上還是一個較大的誤區。從全局分析誰才是第五城呢?

第五城競爭圈|寧杭淘汰

當前第五城的競爭圈圍繞著「成都、重慶、武漢、南京、杭州」而進行,他們都是近年來新興崛起的超級城市,在地區內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是僅次於「北上廣深」的第二強梯隊城市。

但今天我們分析第五城需要考慮到「戰略地位、研判國內經濟發展趨勢、綜合考慮城市發展的天花板」來深入辯證第五城。

首先戰略地位是必須考慮的重大因素,當前我國正極力破解「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而四大一線城市都集聚廣義的東部地區,這對我國的戰略安全和經濟安全是極其不利的。而地處中西部的「成渝漢」從戰略位置和經濟安全上要勝於南京、杭州。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從東部向西部運動,地處內陸的「成渝漢」將在國家經濟轉移的大背景下迎來「大機遇」尤其是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直接拉高了成渝漢的地位,這無限的拉大了內陸城市競爭第五城的籌碼,而地處東部的寧杭,確實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顯得十分尷尬。

從蓉渝漢寧杭的GDP上看,重慶有著巨大的優勢,而成都、武漢差距不大,杭州、南京的差距也正逐漸縮小。

可以明顯的看出,戰略地位和經濟體量都不佔優勢的寧杭,再次顯得十分尷尬。寧杭本身是長三角的次中心,上海作為長三角發展的核心,強大的光環和實力將對寧杭實現強大的壓制力,這一定程度上壓縮了寧杭的影響力和輻射力,這弱化了他們發揮第五城的作用和地位,所以從全局考慮寧杭對比成渝漢競爭第五城的劣勢十分明顯。

三足鼎立|成渝聯手

成渝漢作為中西部地區最強的三座城市,他們一直是處於互相競爭的關係,三城的競爭都相對激烈,尤其是成渝之間。

重慶自1997年直轄後,快速的建立起了與成都的競爭關係,對立之下成渝從文化到經濟都打響了競爭,角逐和博弈之下成渝雙向共同進步,就在成渝「掐架」的時候,成渝之間的發展風向正快速的從競爭跨到「合作」。

成渝雙城經濟圈伴隨著新西部大開發的啟動而遠航,高層加快對西部地區的布局和發展,讓成渝經濟圈的定位和發展天花板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當前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定位是「內陸開放新高地」其含金量十分高,這直接拉升了成渝經濟圈的地位,使得成渝經濟圈成為了「被培育的國家級城市群」。

千載難逢的機遇降臨至成渝身上,成渝很快「化幹戈為玉帛」從競爭大於合,轉變為「合大於競」的狀態,成渝雙城經濟圈正快速推進,未來成渝經濟圈將在西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而這也悄悄地改變了成渝漢之間微妙的「三足鼎立」關係。

成渝單獨對比武漢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未來成渝對外將形成強大的一體競爭力,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武漢很難對成渝形成壓制力,武漢對成渝的競爭力也會被弱化,長江中遊城市群的聚合力較低,在短中期內長江中遊城市群一體化水平都不會有效提升,中三角受制於文化、地理地貌等因素難以有大的作為,這使得武漢在城市群競爭的大背景下失去了競爭載體。

值得注意的是,成渝的GDP對比武漢都有著鮮明的差距,尤其是成漢之間的GDP差距正不斷的被拉大,但武漢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弱化了體量上的差距,四通八達的武漢雖然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但在成渝大合作的背景下,也難以有作為。

第五城|劍指成渝

成都和重慶作為西部地區數一數二的大城市,無論是城市綜合實力還是體量他們都處於西部地區的前列,由於四川盆地的特殊性導致成渝之間從古至今都有著強烈的「一體感」,從文化到飲食等雙方都有著極強的一體性,過去重慶直轄加劇了成渝之間的競爭程度,但隨著國家布局西部,成渝這對CP也再次雙向擁抱了。

從國家經濟發展趨勢和城市實力等方面看,成渝是第五城最後的決賽城。

從體量上看重慶毫無疑問的壓制了成都,但從人均和多重均衡數據上看成都又佔了極大的優勢,所以成渝之間的根本還是「省」市之間的差異化。

從戰略地位來看,成渝之間不分伯仲;首先西部多數大區機構都聚集成都,例如:成都鐵路局、西南航空管理局、西部戰區等,還有諸多央企總部的加持,成都可謂是西部地區的權力中樞。

重慶雖然是直轄市,但大區機構和央企總部卻極少,但重慶的定位要略高於成都。

當前成渝之間的優劣還是十分明顯的,但在合作大於競爭的氛圍裡,成渝現階段只有聯手才符合國家利益,現階段成渝只有合作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你覺得誰才是第五城呢?

私信回復(城市)獲取更多城市發展資訊~

相關焦點

  • 城市大洗牌,第五城角逐激烈!寧杭漢不敵成渝提前出局?
    在當前國際國內雙循環,以國內循環為主的大背景下,中國城市基建面臨新一輪的大洗牌。中西部諸多城市的時代已經到到來,未來將會受到國家更多的政策傾斜。具體來說就是以成渝為代表的西部、以武漢為代表的中部、以南京、杭州為代表的東部新興崛起城市,未來在爭奪「北上廣深後的第五城」的道路上競爭也愈發激烈。
  • 誰是成渝 「 第三城 」?
    「 兩心兩地一極一源 」 新定位,標誌著地方推進了多年的成渝地區協同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受益的不僅是成渝兩大國家級中心城市,還包括圈內18個二級城市(區)、近1億總人口。這其中又細分為 「 一軸(成渝發展主軸) 」 、 「 兩帶(成綿德樂城市帶、沿江城市帶) 」 、 「 三足(川南城鎮密集群、南遂廣城鎮密集區群、達萬城鎮密集群) 」 的發展格局。
  • 最強省會城市(廣成杭寧漢),淺勘:財稅電及四普數據
    五大省會城市內,廣州各方面用電數據遙遙領先,這是國內京滬外,與深圳左右守護的頂級城市,確實也非一般城市所想覬覦就能得逞。自成一極。類似非省會地級市裡的蘇州 帶錫佛莞 一起嬉戲的畫風。 三產用電第2的杭州,也比廣州少80多億千瓦時,武漢南京都是173億千瓦時左右,成都182億千瓦時左右(比肩蘇州),杭成與寧漢兩兩捉對廝殺的意像更直觀。
  • 西部大開發之下的盆地新格局,誰是繼成渝之後的第3城呢?
    成都向東、重慶向西|帶動盆地、輻射西南、影響西部的內陸第一經濟圈進入了「合作大於競爭的新時代」在很長一段時期裡四川地級市在成渝競爭的格局下,是一種「夾縫求生」的困境,人口大市的GDP都差不多,真所謂「窮哥們,誰也別看不起誰」;但在成渝合作之後,四川地級市反而迎來了競爭高潮。
  • 成渝從競爭走向合作!四川地級市競爭激化,誰才是成渝第二城呢?
    在很長一段時期裡四川地級市在成渝競爭的格局下,是一種「夾縫求生」的困境,人口大市的GDP都差不多,真所謂「窮哥們,誰也別看不起誰」;但在成渝合作之後,四川地級市反而迎來了競爭高潮
  • 接軌南京 溧陽打造寧杭生態經濟帶最美副中心城市
    ,進一步解放思想、對標找差,凝心聚力、接續奮鬥,高質量建設寧杭生態經濟帶最美副中心城市。」「接軌南京」、「高質量建設寧杭生態經濟帶最美副中心城市」做為本次會議上的幾個關鍵詞被多次提及。在長三角一體化加快推進的背景下,面對激烈的區域競爭,溧陽市如何發揮現有優勢,加快寧杭生態經濟帶最美副中心城市建設,推動溧陽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是擺在溧陽市委市政府面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 行業大咖齊聚成都,共商成渝城市發展丨2020成渝城市經濟發展論壇...
    12月29日,「新華·讀城」走進成渝——2020成渝城市經濟發展論壇在成都香格裡拉大酒店如期舉行。在「國內大循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國家級戰略引領下,成渝城市群將以重慶、成都為核心的成渝地區打造為繼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之後的「第四增長極」。
  • 北上廣深之後,誰會是中國的第五座一線城市?
    這個布局對中國經濟內部的協調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上廣深+第五城的整體經濟總量佔比應處於一個合理的區間範圍。推進第五城的形成意味著人才、資源的重新洗牌配置,那麼第五城會繼續延續以單城市發展的形態而存在嗎?為解決這個疑惑,禾略用數據模型一探究竟。
  • 重慶用28年追趕廣州,GDP五強城市大洗牌,下一個就是深圳?
    中國城市的發展一直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也許你今天還在風口浪尖,也許明天就會倒下,不知不覺,今年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三,久而久之,中國城市的GDP在前三個季度陸續發布,最有意思的是金字塔頂端的城市,今天我要說的是重慶用28年追趕廣州,GDP五強城市大洗牌,下一個就是深圳?
  • 打造「寧杭最美副中心」,江蘇溧陽有這兩張牌
    而中國溧陽茶葉節和天目湖旅遊節作為溧陽多年來打造的節日,現也已成為溧陽展示生態旅遊的窗口,是溧陽打造經濟、文化、城市名片的重要載體,為溧陽擴大對外開放、促進經貿合作、提升城市品位搭建了展示和交流的舞臺。
  • GDP大調整之後,成渝雙城經濟圈第三城呼之欲出
    而同一個省內,GDP數據的重新修訂,也會影響區域內的城市格局。四川2018年的GDP被調增近2300億,這一調整反饋到省內,對「一幹多支」的局面也產生了明顯影響。成都之外,誰最有資格擔當四川經濟副中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時代,誰才是名副其實的成渝第三城?在此番調整後,答案正變得越來越清晰。
  • 四川東北部最大的城市:總人口760萬,如今正在衝刺成渝第二城
    成渝城市群是我國西部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特別隨著今年初,成渝雙城經濟圈上升為了國家戰略,更是為這兩個西部明星城市賦予了更大的使命。但和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圈相比,成渝經濟圈目前還存在著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除成都和重慶外,餘下城市的實力都還普遍不夠強大,完全無法與之同日而語。
  • 成渝第二城,這兩個城市火力全開,結果你想不到……
    成渝經濟區作為我國第四大經濟區,中國第四經濟增長極,其囊括的區域面積較大,涉及的城市較多,其中地級以上的城市達15個,重慶直屬的區縣就有31個。其中,成都、重慶毫無疑問是成渝經濟區的雙核城市,都是位於國家新一線城市行列,是經濟較為發達的萬億級城市。
  • 京滬廣深與蘇杭成渝津,淺勘:財稅電及四普數據
    長期以來,縈繞在人們思弦深處的迷惑,到底國內城市該如何認知,什麼樣的度,與印象分大致雷同是京滬深廣的概念,那麼成渝蘇杭呢!建築業用電來看,北京重慶最高,杭州成都已經與上海並肩(大規模開發方興未艾),廣深開發是比後面的城市更早熟些,比如杭州幾乎複製廣州的過去歷程(也有未來亞運盛事延續,房地產強度也追逐相近了)居民生活用電,以上海為標杆,考慮北方氣候低且有供暖(同等條件消耗應稍低),蘇杭廣人口都有所低估,深圳雖然人口有低估(因過高的房價,而有附近東莞惠州等城市同城化居住的分導因素大
  • 皖南對接寧杭:代表建議加快推進寧宣、杭臨績鐵路規劃建設
    中心城市主導下城市群加快發展,正在釋放出中國經濟新的潛能。在此背景下,安徽南部成了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競相「逐鹿」的交界地區。這對於皖南來說,倒不失為新的發展機遇。該項目是寧宣黃(南京至宣城至黃山)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孔曉宏表示,建設該項目,一是有利於打通寧宣黃髮展帶的快速通道、開展城際旅遊協作,打造南京~宣城~黃山這條國際旅遊精品線路;二是有利於優化完善國家鐵路交通網布局,將京滬、商合杭等南北幹線,進行連接打通,從而促進山東半島、長三角地區與海峽西岸經濟區交流合作。
  • 「成渝第二城」定了!四川這個城市迎來機遇,將成為經濟副中心
    四川省作為「天府之國」,其豐富多樣的環境和宜人的氣候成為許多旅行愛好者嚮往的地方,此外,作為中國礦產資源全國前五大省,其工業也非常發達,基於該資源的積極提高也非常大,四川省獲得了突破4萬億的成績,另一方面,一個省的發達離不開省內其他城市的共同努力,如省會成都貢獻1.5萬億GDP,作為世界重要的電子產業基地
  • 共建長三角最美自駕「1號公路」,讓寧杭「綠邊」變「金邊」_南京...
    在加快建設寧杭生態經濟帶,助力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的進程中,如何貢獻「文旅動力」?6月1日,在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指導下,寧杭生態經濟帶自駕車旅遊研討會在寧舉辦。會上提出了共建「長三角自駕1號路」的建議,決定沿著寧杭高速公路,整合沿線六市豐富的文化和旅遊資源,打造出長三角最美的「1號公路」。
  • 百度地圖2021元旦出行預測報告:「北上廣杭成渝」喜提熱門旅遊城市...
    (原標題:百度地圖2021元旦出行預測報告:「北上廣杭成渝」喜提熱門旅遊城市頭銜)
  • 處成渝經濟圈的這座城市,成渝卻不帶它玩,但發展在全省名列前茅
    處成渝經濟圈的這座城市,成渝卻不帶它玩,但發展在全省名列前茅悠悠嘉陵清如許,漫漫絲路放異彩,在嘉陵女神翩翩輕舞的藍色緞帶上,鑲嵌著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它便是以盛產絲綢和柑橘而聞名遐邇的絲綢之鄉、果城——南充市。
  • 成都城市格局迎來大洗牌!近郊走向主城,傳統主城看向成華!
    隨著成都的高速發展,傳統五城區的開發強度正逐漸接近頂端,在這樣的局面下成都資源向外溢出的腳步邁得越來越大,緊圍傳統五城區的二圈層「近郊」也在成都的高速發展中逐漸從郊區演變為「主城區」;2017年成都主城區擴容,12+2的中心城區呼之欲出,自此成都城市格局進入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