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俄羅斯之行(六)

2020-10-03 網事如言

六、第一次參觀教堂

1、喀山大教堂

半個小時不知不覺過去了,我們來到了喀山大教堂。

臨下車時,導遊小侯提醒我們:不準拍照,不準大聲說話,男士要摘帽,女士要圍頭巾等注意事項。

我們一行11人,在領隊和導遊的帶領下,排隊依次進入了教堂。教堂內呈現出莊嚴、肅穆的氣氛。高大寬敞的教堂裡,矗立著十多根明亮光滑的大理石圓柱,直達穹頂,十分震撼。

中央穹頂輝煌華麗,仰望可見一副聖母圖,其周邊飾以聖經人物雕塑和內容豐富的水彩壁畫。幾個神職人員,有的輕輕地穿梭其間,有的則坐在那裡各司其職。有一個則在嚴密監視著我們這些不速之客的一舉一動——自然, 我們也不敢輕舉妄動。

教堂裡異常安靜,甚至安靜的連人們走動的聲音也聽不到。我的心也異常的沉靜。

這時,我看見一位六、七十歲的俄羅斯老婦人,頭上圍著一塊深色的頭巾,走到一副神像面前,停了下來,神情莊重地用右手在胸前不斷畫著「十字」,不知在虔誠地祈禱著什麼。我也下意識地面對著這副神像也比劃了兩下——當然,我的動作毫無任何意義,只是個動作而已。

我畢竟是個無神論者,守不住那種規定,終於犯戒了:悄悄地打開了手機——拍的時候,我的眼睛一直警覺地盯著那位「監督者」,也許「監督者」不稱職或壓根兒人家就不那麼較真兒,也許是我偷拍技術過硬,最終,我們相安無事。

說到底,他們畢竟不是「克格勃」,我們也並非是去刺探情報的「間諜」。

喀山教堂的名稱,緣於教堂裡最早供奉的喀山聖母像。教堂始建於1801年,用了十年時間,於1811年建成。當恐怖伊凡的軍隊進攻喀山時,在烽火中,發現了這副喀山聖母像。由於不斷傳出喀山聖母顯靈的故事,這一聖像成為俄羅斯東正教徒最敬奉的聖像之一。

1612年至1613間,俄羅斯軍隊在與波蘭軍隊進行的戰役中,俄軍帶著這副聖母像,在喀山聖母的庇護下,俄軍大獲全勝,把波蘭軍隊趕出了莫斯科。從此,喀山聖母像成為了俄軍的守護神。

1710年,從莫斯科往聖彼得堡運送了一副在造型和構圖上與喀山聖母像一樣的聖畫像。沙皇下令,在聖彼得堡修建一座教堂,供奉喀山聖母像,故得名「喀山教堂」。

在 1812年的俄法戰爭中,喀山聖母像再次顯靈:在俄軍反攻前,庫圖佐夫元帥來到喀山教堂,在聖母像前祈禱。聖母像託夢給庫圖佐夫元帥:「戰時,必有一場大風雪」。果然,一場大風雪、大降溫,把法軍凍死大半,俄軍擊敗法軍,拿破崙輸的血本無歸,而庫圖佐夫元帥一戰成名,成為了俄羅斯的英雄。

在蘇聯衛國戰爭中的1945年,喀山聖母像再次顯靈:託夢與向喀山聖母像祈禱的俄羅斯東正教教皇,「將出現寒流,把德軍凍死過半,敵坦克無法開動,飛機無法起飛……」,結果,莫斯科保衛戰贏得勝利。

然而,最耐人尋味的是,那副喀山聖母像,現在卻保存在了美國博物館內。

據說,一位小偷把喀山聖母像偷走了。後來,小偷是被抓到了,然而,聖母像卻不見了。喀山聖母像——這位俄羅斯軍隊的「保護神」,不知怎麼就「神遊」到了美國了!

不過,俄羅斯人相信:當他們再遇災難,喀山聖母一定還會庇護他們。

我無意冒犯和褻瀆各路大神,但我認為,戰爭勝利的關鍵還是人,而不是能庇護人的神;然而,面對如此虔誠的俄羅斯人來說,此時此刻,我寧願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

我們從教堂參觀出來,再一次看到教堂的外景:由94根巨大的圓柱圍成的半圓形柱廊,面向大街,呈環抱教堂廣場之勢。柱廊右前方,矗立著俄羅斯著名的庫圖佐夫元帥的雕像,柱廊左前方,是同時期另一位元帥的雕像。

由於教堂內還安放著庫圖佐夫元帥的靈柩,殿內還存放過一些戰利品,在1837年落成了兩位元帥的雕像後,其教堂意義退為其次,而實際成為了俄羅斯國家戰爭的最早的一個紀念館了。

在這座教堂裡,我看到了「神」和「人」在一起的和諧:既有對「神」的供奉,也有對「人」靈柩的安放。

降福於人的「神」,永遠受人膜拜,成為民族英雄的「人」,永遠為人敬仰。

2、聖伊薩大教堂

我們離開喀山大教堂,又來到了「聖伊薩大教堂」。

聖伊薩大教堂也叫伊薩基輔大教堂,這座教堂是聖彼得堡最大的教堂。1818年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為慶祝沙俄打敗拿破崙下令建造的,前後共動用了44萬人,用了40年時間,才完成。大理石用了14種,孔雀石用了16噸,黃金用了400公斤,壁畫、雕塑等裝飾品不計其數。

當時,俄羅斯最優秀的藝術家,都參與了大教堂的裝飾工程。而那位為這座教堂奉獻一生的法國建築設計師蒙弗朗,最終也沒有看到他傑作的完成,在教堂建成的前一年,遺憾去世。這不能不說是建築史上的一大憾事。

這座教堂被稱為古典主義最後一個完美作品,與梵蒂岡聖彼得教堂,義大利佛羅倫斯大教堂,英國聖保羅大教堂並稱世界四大圓頂教堂。

教堂高102米,如果爬上教堂的穹頂,可以俯瞰聖彼得堡整個市容。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只是在其外面,看了看。

當我看到教堂外的石柱上,有幾處疤痕,非常顯眼,有點大煞風景的意味。一問導遊,才知道了其中的緣由。

原來,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聖伊薩大教堂也受到嚴重損壞,經過20年後,才修復完畢。但教堂外的大理石柱子上面的幾處彈痕,特意沒有修補,在柱子的下面,還掛了一個小銅牌,小銅牌上寫著:

「這是1941——1945年,德國法西斯發射的148478發炮彈中,其中一發的罪證。」

看到此情此景,我忽然想起了咱們中國的一句俗語:「好了傷疤忘了疼」。

是的,人是健忘的。傷疤再大,只要好了,就會忘記曾經的疼。俄羅斯人也深知這一點,於是,專門留住那塊兒「傷疤」,也就留住了人們對歷史的記憶。

讓後人銘記歷史的,不僅是那些抽象的文字,而且還有這些永不能癒合的「傷疤」。(未完待續)

作者:往事如煙,本名:鄭才

內蒙古化德縣作協副主席,烏蘭察布市作協會員

相關焦點

  • 我的俄羅斯之行(四)
    不過,常用的牙膏、牙刷、浴液、浴巾等物品也一應俱全;我們最擔心的熱水壺和拖鞋也有——來時,據說,俄羅斯有的賓館沒有這些東西。不僅房間裡有熱水壺,而且走廊裡還有一個熱水器,供旅客飲用。 最讓我好奇的是那兩張床,實在是太小了。長度好像和咱們的也差不多,但那個寬度,簡直是太窄了。 我想:難道身高馬大的俄羅斯人也睡這麼小的床,還是專給外國遊客準備的啊?
  • 我的俄羅斯之行(三)
    我坐在了離導遊最近的位置——就在他的身後位置,因為這樣方便我詢問導遊問題——隨後在聖彼得堡的三天,人們的位置還是這個位置。偌大的大巴,連領隊、導遊、司機都加上總共才14個人,所以在大巴上,有一種只見座位,不見人的感覺。 小侯說,這幾天就由他給我們擔任導遊,讓我們隨時詢問有關問題。我心想,這正合我意。 接著他給我們介紹起了聖彼得堡。
  • 我的俄羅斯之行(五)
    特別是那個火腿腸,吃了俄羅斯的火腿腸,我才知道什麼才叫「火腿腸」了。俄羅斯的火腿腸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火腿腸,沒有之一。不過,我要特別聲明:自己不是俄羅斯火腿腸的代言人和經銷商,也不是「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贊同者。 牛奶的純度之高也是我第一次見到,往杯裡一倒,那種粘稠狀,讓我第一見到:牛奶還有這麼「稠」的牛奶啊! 我沒敢多喝,只喝了兩小杯。
  • 我的俄羅斯之行(7)
    現在,「青銅騎士」雕像已經成為聖彼得堡的標誌性建築之一,當地男女青年結婚,都要在此留影紀念,這裡也是各國遊客參觀的必遊之地,我們也在這裡拍照留念。 由於彼得大帝的鐵腕治理和強軍措施的實行,終於在與瑞典長達20多年的北方戰爭中,於1703年春季擊敗了當時強大的瑞典,從其手中,奪取了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兔子島」(島的名稱,一說島上兔子多,一說,從空中看像只兔子),打開了俄羅斯第一個「海上之門」。 為了鞏固這勝利的果實,守住俄羅斯當時唯一的海上出口,目光遠大的彼得大帝,當即決定在此修建一座戰略「要塞」。
  • 盛夏呼倫貝爾之行(六)
    滿洲裡國門是與俄羅斯後貝加爾斯克相通的一個口岸,國門也是景區進去要買票。景區由國門、界碑及和平之門雕塑等組成。現在的國門已經是第五代了,2008年興建。去過滿州裡的都說,滿州裡最多的就是滿街的俄羅斯美女。受疫情影響,俄羅斯人回國後就進不來。站在囯門下,剛好一列火車入境,一看就知道是拉貨櫃的,空載而歸,看來俄羅斯的經濟不景氣。滿洲裡俄羅斯套娃廣場是國家5A景區,它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主題園區、主題娛樂和主題酒店。
  • 我的俄羅斯遊記(六)
    寬闊的廣場中央,矗立著著名的凱旋柱(也稱亞歷山大柱),是一座獨特的建築物,高達47.5米,直徑4米,重600 噸,用整塊花崗石製成,它在沒有任何支撐的情況下,以其自重屹立在基石上,保持平衡。它的頂尖上站立著手持十字架的天使,天使雙腳踩著一條蛇,代表著戰勝拿破崙後的和平, 而柱腳裝飾的浮雕,以寓言的方式,歌頌俄羅斯軍隊取得的戰功。
  • 俄羅斯之旅——遙遠的北方(一)
    還有《鋼鐵是怎樣練成的》、《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列寧在十月》等文學和電影,更是我們對蘇聯或俄羅斯保持歷史的記憶。而且對莫斯科和列寧格勒(聖彼得堡)的理解一直深刻明晰。這些,都讓我對俄羅斯旅遊有強烈願望。(題圖,莫斯科紅場。)
  • 貝加爾湖的夏日之美,你見過麼(行攝俄羅斯九)
    貝加爾湖的依託城市是伊爾庫斯克(下一節再做介紹),第三天早上見還是陰天,沒有放晴的跡象,我和王寧便決定明天早上撤!當即就買了回程的車票!白天繼續越野車狂野草原,湖邊,森林。俄羅斯人的幸福指數比國人高不少,這一點還表現在其它方面。
  • 我的俄羅斯遊記(一)
    (一)作為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我們對俄羅斯(包括前蘇聯)始終懷有十分複雜的感情。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無不受過俄羅斯文學藝術的薰陶和影響:從列夫.託爾斯泰、契訶夫、陀斯妥也夫斯基、高爾基和奧斯特洛夫斯基等作家的小說到普希金的詩歌;從《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年》《攻克柏林》等電影到芭蕾舞《天鵝湖》。對於我們來說,聖彼得堡(過去叫列寧格勒)、莫斯科及紅場、克裡姆林宮、冬宮,早已成為我們心馳神往的地方。
  • 偶遇(三十八)——多彩貴州(六)
    你在那邊等我,我必傾心前去。偶遇是屬於自己的。自己想過的日子就是最好的日子,自己想看的風景就是最好的風景。美好的事物必讓人心生嚮往。 偶遇(三十八)——多彩貴州(六)2017年10月貴州行。由貴陽前往銅仁地區。
  • 我的俄羅斯遊記(六)冬宮走馬觀花
    寬闊的廣場中央,矗立著著名的凱旋柱(也稱亞歷山大柱),是一座獨特的建築物,高達47.5米,直徑4米,重600 噸,用整塊花崗石製成,它在沒有任何支撐的情況下,以其自重屹立在基石上,保持平衡。它的頂尖上站立著手持十字架的天使,天使雙腳踩著一條蛇,代表著戰勝拿破崙後的和平, 而柱腳裝飾的浮雕,以寓言的方式,歌頌俄羅斯軍隊取得的戰功。
  • 走進俄羅斯(六)遊覽聖彼得堡的湼瓦河風景
    我不禁按下快門拍下了很多河岸風光,發上來大家欣賞。我倒是很不以為然,更多的時候運氣還是靠自己的努力。塔樓的基座部分是一個設計類似總參謀部凱旋門的拱形六門,門上裝飾著以海洋和俄羅斯海軍為主題的雕像及半浮雕。
  • 俄羅斯我的家鄉(卡累利阿共和國)極光之美
    卡累利阿共和國(俄語: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ре́лия;卡累利阿語:Karjalan Tazavalla;英語:Republic of Karelia)是俄羅斯聯邦的一個自治共和國,位於俄羅斯的西北部,首府是彼得羅扎沃茨克。
  • 今日沙頭角—探親訪友南國行(六)
    今    日    沙    頭    角——探親訪友南國行(3月18日勘界結束,沙頭角被一分為二,東側為「華界」沙頭角,西側為「英(港)新界」沙頭角。
  • 2019巴爾幹之旅(六)—我的亞得裡亞海
    我們這次出海,玩的是當地人最喜歡的跳島遊(Islands Hopping).從LG拍下的照片看起來,亞德裡亞海風平浪靜。但其實恰恰相反。從斯普利特出發,到我們的此行的第一個島嶼需要1個半小時。這輩子,我坐過各種各樣的船,但是從來沒有坐過風馳電掣的汽艇。我問船老大船速多少,他告訴我,船速26節,這基本等於現代驅逐艦的速度了。
  • 大同之行(六)——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此後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雲中郡恆安鎮治。到了唐代,據金皇統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記》載:"貞觀十五年(641年),守臣重建";唐慧祥撰《古清涼傳》卷上(古今勝跡三)記載,當時有一位儼禪師"每在恆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以鹹亨四年(673年)終於石室"。
  • 我的俄羅斯遊記(二)
    我當即感到,打電話與發簡訊與在其他國家差別不大,但上網流量貴得出奇,換算過來每M就是10元,看來在俄羅斯是不能打開網絡數據漫遊了,不然的話,達到50M封頂,一天就要500元啦!因為是其國內航班,手續簡單,我們很快就出了機場,發覺外邊不是天氣預報所說的陰天,也沒有那麼涼。當地導遊前來迎接,帶領我們找到大巴車,將大件行李放到車底行李廂裡,上車入座。
  • 我的俄羅斯遊記(八)
    涅瓦大街的歷史與聖彼得堡一樣長遠,它的名字與俄羅斯眾多歷史事件和歷史名人緊密相連,頻繁地出現於俄羅斯近現代的文學作品中。果戈理的《涅瓦大街》,精準地刻畫了19世紀中期聖彼得堡的市井人生。走幾百米,就到了莫斯科火車站(俄羅斯習慣以目的地來命名火車站站名)前。莫斯科火車站是座鐘樓式的建築,這裡的列車主要發往莫斯科方向,也是俄羅斯僅有的一條高鐵線。
  • 俄羅斯之旅——遙遠的北方(二)
    樓道裡不見服務員,連其他客人也沒見到,這層樓裡好像只有我們兩人,諾大的樓層始終靜悄悄,一如俄羅斯的地廣人稀。(圖,聖彼得堡波羅地海大酒店。)俄羅斯人都有手機,但不像我國內那樣,街頭路邊、車上車下,人人低著頭擺弄手機。(圖,聖彼得堡涅瓦大街。)
  • 我的俄羅斯遊記(十四)莫斯科郊外的卡洛明斯克莊園
    俄羅斯之行進入了尾聲!伊凡雷帝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一個稱沙皇的人,也是第一個把莫斯科公國改為俄羅斯的人,他既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位鐵腕暴君。他東徵西伐,滅掉了喀山汗國、西伯利亞汗國、克裡木汗國等,把俄羅斯的勢力帶到北高加索地區、吞併西伯利亞、阻擊了奧斯曼帝國東擴,其赫赫戰功直至今日仍然影響著俄羅斯,這就是為什麼到現在全俄羅斯仍然遍布喀山大教堂的原因,這都是為紀念伊凡雷帝攻克喀山汗國而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