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父親,李世民對自己的三個嫡子,到底有多偏心?

2020-12-21 歷史真鑑

1.改立李恪?

在李世民將李治定為儲君之後,覺得李治有些年幼,於是又想改立李恪,這件事在長孫無忌的阻撓下沒能成功。很多人都是這麼認為的,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李恪他當不上儲君之位,從他出生那一刻就註定了,李世民根本就沒想過立他為儲君。

在《資治通鑑中》有記載:

「……上疑太子仁弱,密謂長孫無忌:『……恪英果類我……』。」

記載的這段是什麼意思呢?皇上擔心懷疑李治有些仁慈軟弱,在私底下偷偷和長孫無忌說,李恪這孩子像我一樣英勇,我想立他,你覺得怎麼樣?

沒幾天又對李恪說:

「……霍光折簡誅之……」

父子雖然是至親關係,但是如果有罪過,就按照法制來,不能因為私情涵蓋過去。漢代的時候,已經立了昭帝,但是燕王不服氣,想要圖謀不軌,霍光就直接將他斬殺了。

2.李世民真正的意圖

其實,從這兩段記錄可以看出一個非常矛盾的點,前面那麼直白地對長孫無忌說了他對李恪的欣賞,甚至有心改立儲君之位。

但是後面對李恪說的話,很明顯是在敲打他,讓他不要學漢代的燕王,現在的朝中,也有李世民準備的像霍光一樣的大臣,而這大臣自然是站在正統的太子後面,為他支撐。

兩番話可謂是前後矛盾,那麼哪一個才是李世民真正的意思呢?自然是與長孫無忌說的話,李治是長孫皇后的孩子,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舅舅,是最不可能支持贊同李恪的。

總之,想要改立李恪為儲君,這番話是最違心的,不僅從這裡不能看出來,其實從很多事情上都能看出來,李世民對長孫皇后生的三個嫡子,和其他嬪妃生的孩子是完全不同的,態度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有的人認為,李世民這番話是為了李恪著想,是作為一個父親對孩子的關愛。

並不是,很簡單,看看劉邦的做法,對於和自己心愛之人的孩子如意,劉邦特地給劉盈說,以後要善待如意。而李世民呢?他對李治說的是,好好善待李承乾和李泰,這些人中並沒有李恪,他反而對李恪說,讓他謹言慎行,朝中有他準備的「霍光」,最好不要胡來。

那麼李世民為什麼對長孫無忌說出這種話呢?他總不可能平白無故說出這種改立儲君的話吧。

「……晉王立,泰與承乾可無恙也。」

其實他的目的很簡單,在嫡子李承乾謀反失敗之後,李世民想要把大家的矛頭引向別處,同時保住自己的這三個嫡子。

3.父親的偏愛

其實不看這些,從平時的表現就能看出李世民對自己的三個嫡子和其他皇子,究竟是怎麼個不同法。

而嫡長子李承乾謀反失敗,李世民也沒有處死他,而是將他貶為庶人,在幾年後,又將他封王,可以說,如果是其他非長孫皇后生的孩子做出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早就死得透透的了。

在史書中記載,在李世民在位七年的時候,李恪就去了封地,而幾乎同齡的李泰不僅沒有去封地,李世民還想讓他搬進冬宮旁邊的宮殿,最後被大臣極力勸諫。

更不用說李治這個小兒子,自皇后死後,李治將他帶在身邊親自撫養,皇后死後到李世民死這段時間,後宮幾乎一無所出,可見李世民除了將心思放在國家大事上,其他的心思更是放在了自己的嫡子上。

甚至在封為儲君之後,也要將他留在身邊,由此可見,李世民對自己嫡子的喜愛。

在李恪去了封地之後,李世民發去一封告誡不要多犯錯的信,為了讓他不要奢侈,不肯再給他財物支援。而到了自己的嫡子們,比如李承乾,取消他使用府庫內東西的限制,再比如李泰,每月都要賞賜,賞賜的東西甚至都超過了正規的儲君。

再說到李恪與李泰同時受封封地,李恪8州,而李泰22州,且多為富庶之地,經濟發達,繁榮昌盛。

諸如此類的事情多不勝數,由此可見,李世民對與皇后生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的不同。不過,相必在很多家庭中都會出現這種偏愛之事,人之常情,但要是家裡沒有皇位要繼承,還是儘量做到公正。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新唐書》《冊府元龜》

相關焦點

  • 唐太宗李世民的嫡子李承乾,為啥要幹這些荒唐事?
    武德2年,根據歷史資料記錄秦王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共同生育了嫡子李承乾,因為生李承乾的時候在太極宮承乾殿,所以他的名字就是以這個宮殿為命名的,取名叫李承乾,雖然「承乾」兩個字是個宮殿的名字,但是這個兩個字作為名字的話其實是用意很深的,這個名字是唐高祖李淵為他這個嫡孫親自賜名。
  • 唐太宗李世民的嫡子李承乾,為啥要幹這些荒唐事?
    武德2年,根據歷史資料記錄秦王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共同生育了嫡子李承乾,因為生李承乾的時候在太極宮承乾殿,所以他的名字就是以這個宮殿為命名的,取名叫李承乾,雖然「承乾」兩個字是個宮殿的名字,但是這個兩個字作為名字的話其實是用意很深的,這個名字是唐高祖李淵為他這個嫡孫親自賜名。
  • 玄武門之變,李淵為什麼袖手旁觀,任李世民叛亂,不救太子?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皇帝李淵面對李世民的奪嫡之戰,袖手旁觀,不去救他喜愛的太子呢?李淵四個嫡子,他最愛哪個?唐朝的這個開國皇帝共生有四位嫡子,除了第三個兒子李玄霸英年早逝外,其他三個兒子都在李淵身邊,有著重要職位。
  • 假如沒有嫡長子,長子、嫡子是不是繼承人?
    兒子多,若是不立個規矩,不定個章法,那怎麼傳承?怎麼生生不息?所以,出現了這麼幾個名詞。第一,長子;第二,嫡長子;第三,嫡子;第四,庶子。妻子生下的,為嫡子。若該嫡子在諸多兒子或嫡子中,齒序或排行第一,則稱之為嫡長子。妻子之外的女人,為妾。很多人都羨慕古人,懷念古代社會,渴望穿越回去,當個什麼王爺地主。實際上,從古至今,一直以來都是一夫一妻制。古代不是多妻制,而是多妾制。這點上,古人是寫進條例之中,受法律保護的。
  • 難怪想要當皇帝:李世民登基前的權勢地位,到底有多「可怕」?
    李世民在中國的歷史上可以被稱作是千古一帝,他一輩子的政績得到後人的認可,這是一件足以讓人高興的事情,但是有一件事情,卻是他人生中的汙點,那就是他皇帝的位置拿的不是很光彩,這是從自己的父親和哥哥手裡奪來的,那場政變就叫做宣玄武門政變。
  • 他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所生,既是嫡子又是長子,為何沒能繼承皇位
    他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所生,既是嫡子又是長子,為何沒能繼承皇位在古代是一個王朝統治一個國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封建社會主義國家。在古代皇帝一個人主持著國家的事務,手裡握著一個國家的權利,而正是因為如此,皇帝這個位置也足以讓人垂簾三尺。
  • 歷史上的李恪到底有多強?為何千百年來,一直有人懷念他呢?
    上面這段文字是從碑文《李恪第四女信安縣主墓志銘》中,特意節選出來的,如果有對文言文比較熟悉的朋友,相信應該能看得出古人對於李恪的評價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高度。誠然,這是李恪女兒的碑文,因而或許會對父親有所美化。
  • 知否:看看明蘭有個偏心的父親是什麼體驗!
    我們都知道盛家當年在揚州城是有名的寵妾滅妻,盛老爺子當年寵妾滅妻,害得老太太自己的親生骨肉都被刁妾打掉了;盛老太太才把庶子盛紘養在身邊。盛紘因為從小就看到自己生母做妾的委屈和無奈,所以也把盛老爺子的寵妾滅妻學了個八九分。
  • 《有匪》李瑾容的「偏心」和周翡的謙讓,李晟的身世到底有多慘?
    《有匪》李瑾容的「偏心」和周翡的謙讓,李晟的身世到底有多慘?《有匪》比李晟強的周翡,為何對他屢次放水?因她舅舅死在她眼前當父母對小輩的態度「有失偏頗」時,以退為進是個調節情緒的好方法。李晟是周翡的表兄,他的父親是周翡的二舅舅。
  • 正史上的李元吉,到底有多扯淡?仿佛一人佔盡了李家所有的愚蠢
    所以,這裡面到底有什麼隱情,我們這些後人也不得而知。不過有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史書上確實是這樣記載的。如果真的沒有任何隱情,真的是竇皇后覺得李元吉長得太難看,就想把他給扔了,那這個事情就太可樂了。一個孩子,到底得醜成什麼樣子,才能讓母親剛剛生下他以後,就想把他給扔了?
  • 李世民到底有多強?
    觀汝兄弟似不相容,同處京邑,必有紛競,當遣汝還行臺,居洛陽,自陝以東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漢梁孝王故事。」其實讓他回洛陽,建天子旌旗,自帶天策府謀臣猛將,那他就變成了明朝的朱棣,獨霸一方,日後豈不是更加難制?李世民自己是願意去洛陽的。
  • 李承乾擔心成為下一個李建成,所以主動起兵,李世民為何要自盡
    他為了奪取皇位,狠心殺掉了自己的親哥哥李建成和親弟弟李元吉。 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如果李承乾起兵成功的話,那麼他的兩個弟弟都不會有好下場。李世民和長孫皇后,一共生了三個嫡子,分別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以及晉王李治。 李承乾之所以選擇造反,主要就是因為李世民偏愛魏王李泰,使得李承乾覺得自己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
  • 李源有22個兒子,為何世人熟知的只有李世民與李建成呢?令人費解
    而古代的人又十分重視傳宗接代這一說,在醫學不發達、死亡率比較高的情況下,為了傳宗接代,古人常常會選擇多生幾個孩子,以此來保證可以延續香火。帝王家更是如此。為了自己的江山不落入他人的手中,都會多生幾個孩子,將來選擇其中一個孩子繼承江山。李淵--唐朝的第一位君主,提起他的兒子,想必大家的腦海裡的第一反應都是浮現出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這三個人。
  • 八位盛唐皇帝:六位是正妻所生的嫡子,兩位是小妾所生的庶子
    唐國公李昺有四個兒子,老大名叫李澄、老二名叫李湛、老三名叫李洪,老四名叫李淵。李昺去世之後,年紀最小的李淵,繼承了唐國公爵位。古代的時候,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男人只能有一個正妻,但是可以有若干個小妾。正妻的兒子是嫡子,小妾的兒子是庶子。只要有嫡子在,庶子就沒有繼承權。
  • 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到什麼程度?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立下千秋功業,而他的兒子卻並沒有繼承他的優良基因,唐高宗李治拱手送出帝國最大權力,但李治已經是英明的唐太宗選擇的繼承人。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按照封建社會的嫡長子繼承制度,李治是不可能成為太子,進而登基稱帝的,那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到底都幹了什麼「荒唐」事呢?
  • 難怪想要當皇帝:李世民登基前的權勢地位,到底有多「可怕」?
    李世民在中國的歷史上可以被稱作是千古一帝,他一輩子的政績得到後人的認可,這是一件足以讓人高興的事情,但是有一件事情,卻是他人生中的汙點,那就是他皇帝的位置拿的不是很光彩,這是從自己的父親和哥哥手裡奪來的,那場政變就叫做宣玄武門政變。
  • 李世民殺光了自己所有的侄子,卻善待了所有的侄女,真相是什麼
    發動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不只是單純的剷除自己的最大政治威脅太子李建成,而是要迫使唐高祖李淵讓出權力。李世民受到的威脅其實不只是來自於太子李建成,而是皇帝李淵。李淵能夠穩坐皇帝,全靠了他的三個兒子,當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實力不相伯仲之後,李淵必須要進行舍取。
  • 李承乾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結局為何那麼慘?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優秀的帝王,他在位期間十分勤勉,且虛心納諫,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後人將他的統治譽為"貞觀之治"。不過,李世民是一位好帝王,卻很難稱得上是一個好父親。在教育子女方面,他並沒有能夠培養出一個真正能夠接他班的優秀繼承人,還導致了諸子奪嗣、紛爭不斷。
  • 假如沒有嫡長子,長子、嫡子是不是繼承人?
    兒子多,若是不立個規矩,不定個章法,那怎麼傳承?怎麼生生不息?所以,出現了這麼幾個名詞。第一,長子;第二,嫡長子;第三,嫡子;第四,庶子。妻子生下的,為嫡子。若該嫡子在諸多兒子或嫡子中,齒序或排行第一,則稱之為嫡長子。妻子之外的女人,為妾。很多人都羨慕古人,懷念古代社會,渴望穿越回去,當個什麼王爺地主。實際上,從古至今,一直以來都是一夫一妻制。古代不是多妻制,而是多妾制。這點上,古人是寫進條例之中,受法律保護的。
  • 李世民有14個兒子,他們結局如何,有12個非正常死亡
    李世民共有14個兒子,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李世民如此對待兄弟和侄兒,是否會「報應」在其兒子身上呢?事實上,他兒子的結局也的確不好,14個人當中,就有12個非正常死亡。我們先來說說正常死亡的那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