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 作為新中國70周年獻禮片,《攀登者》一經上映就引起廣泛關注。電影講述了中國登山隊為國登頂、寸土不讓的故事,再次點燃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和對登山隊員的崇敬之情。
隨著電影熱映,影片中的人物原型也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前幾天,一則《攀登者》方五洲的原型王富洲是咱河南周口人的消息在朋友圈炸了鍋。這下不僅讓很多河南老鄉的自豪之情倍增,也讓他們感到詫異,腦袋上有諸多問號在轉圈。比如,河南周口地處平原,是一馬平川的農耕地,咋就誕生了一個這麼偉大的攀登者呢;王富洲這個把五星紅旗插上珠峰的男人,平常性格怎麼樣;他的後代有沒有繼承他的登山事業……
為了給網友腦袋上的小問號找到答案、了解一個真實的攀登者王富洲,10月9日,大河網記者來到了他位於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的老家進行走訪。
王富洲作為一名真正的攀登者,在1960年就和另外兩位隊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的壯舉,維護了我國的領土主權和在國際社會的尊嚴;然後又於1975年,作為臨時隊長直接參與組織領導了我國的第二次登頂珠峰,讓五星紅旗飄揚在了珠穆朗瑪峰上。他的這些壯舉,媒體都已爭相報導過,很多人也都已熟知。下面,我們來說說他「不為人知」的一面。
為啥是他徵服了珠穆朗瑪?
王富洲1935年出生在河南省西華縣一個叫做南流村的小村莊裡,2015年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0歲。
據村裡老人介紹,王富洲小時候家裡有些自留地,基本能保證全家老小的溫飽,祖父和父親又都是村裡為數不多的識字人,這些都為少年王富洲能走出村莊到北京讀書埋下了伏筆。
除了有基本的物質基礎和文化薰陶,王富洲本人從小體格就比同齡小夥伴健壯,而且有認定目標不放鬆的韌勁。
「這麼多年過去了,很多小時候和富洲相處的點滴都忘了,我現在只記得富洲小時候帶著村裡其他孩子下地偷瓜,因為反應快,所以從來沒被逮住過,還有就是他脾氣特別固執,只要是他認定的事,就一定要去完成。」當年王富洲的鄰居王新乾說。
王富洲的弟媳婦,今年75歲的李素蓮回憶說,當年她婆媽(也就是王富洲的母親)在世時,曾經給她講過王富洲在淮陽中學讀書時,經常都是零下十幾度的大冬天一籃子烙饃吃一星期,特別能吃苦耐勞,她婆媽每當想起自己孩子在外遭的這些罪時,都忍不住抹眼淚。
1954年,王富洲考取了北京地質學院石油地質勘察系。1957年,蘇聯登山協會主席團建議,組建中蘇聯合登山隊在1959年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作為新中國10周年的獻禮,這個建議被周恩來總理同意。王富洲被順利選入中蘇聯合登山隊。
在中央電視臺錄製《國家記憶——極地使命》那一集時,採訪了王富洲的女兒王毅,她說,她父親當時在參加中國登山隊員選拔時,一口氣就把測量肺活量的儀表吹爆了,於是直接入選。
從小體格健壯、反應機敏,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韌勁、吃苦耐勞的脾氣秉性,考上中國地質大學的實力,中蘇聯合登山隊組建的機遇,肩負著維護國家領土的使命……把上面這些信息累加起來,你還詫異為啥一個出生在中原、從小沒見過山的年輕人能徵服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嗎?
這個最先站在世界屋脊的男人,卻很接地氣
中國人自古就有衣錦還鄉的習俗,可到了王富洲這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1960年,王富洲和其他兩名登山隊員成功登頂珠峰迴北京時,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中宣部為號召全國人民共同學習王富洲他們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精神,特意把登頂過程製作成紀錄片,在全國放映。在小學語文課本裡也特意放了一篇讚揚王富洲等中國登山隊員永不放棄和頑強意志的課文。
可即便是已經如此功成名就,王富洲每次回家鄉還是一身和當地村民一樣的補丁衣服;雖不善言辭,但遇到有認識的村民還是一臉謙和地給人家打招呼;回家吃飯還是最喜歡吃家裡做的芝麻葉麵條配燒餅;甚至在他父母去世時,他都是偷偷回家,不讓家裡人聲張,怕驚動了市裡、縣裡和鄉裡的領導,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不想給人家添麻煩」。
南流村的村民現在提起王富洲,對他的第一印象還都是:「一點架子都沒有,出去那麼多年,見過大世面,回來還跟俺們一樣,冬天照樣光膀子穿皮襖,啥時候都是一口河南話,聽著可得勁。」
在沒有聽到南流村村民們這樣的集體回憶之前,恐怕大家都很難想到,王富洲這個能把五星紅旗插上珠峰、最先站在世界屋脊的男人竟是這麼低調又接地氣。
據村民們回憶,除了接地氣外,王富洲最大的性格特點就是正直,任何事情都得按章程辦,正如他女兒王毅回憶時所說:「父親這一輩子忠實誠懇、知足感恩、永遠都是先人後己,骨子裡傳承者河南人民的艱苦樸素、勤勞勇敢的作風。」
現在王富洲的後人裡還有一個女兒王毅,在北京創辦了一所富洲中學,一個侄子和4個侄女都在老家務農。
王富洲已經去世了,但他的精神永存!(苗海波 李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