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上樹,即粉絲炒臊子;粉絲用冷水泡,臊子用熱鍋炒,散發郫縣豆瓣的香味,最適合下飯了。小時候看見母親泡粉絲,還以為泡的是白色塑料網兜呢。此言一出,就像公布了一條她年齡的謎底,最年輕也是七零後。為什麼?
再年輕,誰還曉得網兜呢?網兜宛如小型的漁網,曾盛行一時,功能如同今天的塑膠袋。我當年曾讀到篇小說,說有個男人提了一網兜香蕉去擠公交車,車廂裡前胸貼後背,前邊女人突然轉身扇了他一耳光。他委屈不解,「你憑什麼打我呀?」「你耍流氓!」讀到這兒,我哈哈笑。可是,今天的八零後、九零後讀了,可能就會莫名其妙吧?時光催人老,時光也催逐時尚跑,沒幾個人識得網兜了;即便說粉絲,也可能此粉絲非彼粉絲。
據說這菜名跟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有關。竇娥的父親欠了蔡婆婆的債,又加上要上京趕考,於是只好把女兒竇娥嫁到蔡家做童養媳。苦命的竇娥慢慢長大,孝順婆婆,侍候丈夫。無奈成親不久後,丈夫即得病身亡。蔡婆婆悲傷過度病倒,孝順的竇娥就挑起了持家的重任。除了為婆婆請醫求藥,還得想方設法做些營養可口的飯菜為她調養身體。
只是家裡的老本吃完後,手頭拮据,平日裡常常要賒帳度日。那天她又去肉攤,想買些肉給婆婆補補身體。
經不住竇娥好言相求,肉攤主最終還是切了一小塊肉給她。可是,這一小塊肉怎麼能做成菜呢?廚房裡空空如也,只剩下一小把粉絲。於是,竇娥急中生智,先是將這一小塊肉切成末,加蔥、姜爆炒後,再放入泡好的粉絲一起翻炒,最後加些醬油、豆瓣醬、青蒜絲等調味品調味後,做成一碗炒粉絲端給婆婆。
婆婆老眼昏花,聞著香氣誘人,卻看著粉絲上的肉末問:粉絲上怎麼會有那麼多螞蟻?當婆婆知道了這道菜是如何來的之後,除了讚嘆好吃,乾脆給這道炒粉絲起了個形象的名:「螞蟻上樹我以為,川菜裡,除了回鍋肉,就是螞蟻上樹、麻婆豆腐最能代表川菜的特點了:家常、實惠、麻辣燙鮮。不過,麻婆豆腐的名聲似乎傳播得更遠些,因為,它有典故。
傳說從前城門洞外有個開豆腐店的麻臉老婆婆,進城賣菜油的小販都喜歡在她店吃個飯,順手送她一瓢油。她用這油燒豆腐,油多豆腐嫩,就得了大名了。這典故,我從小聽得耳朵起繭子。
我兒子有個小學的同學,沉靜而機敏,三年級時約同學去小飯館吃飯,點了幾個菜,螞蟻上樹自然在其中。吃了兩口,他叫來老闆,笑眯眯說,「老闆,你家的樹是不是剛打了農藥嘛?」老闆望著門前的大樹,連說,「沒有啊、沒有啊。」「沒有?那咋個這盤萊樹枝那麼多、螞蟻那麼少呢?」老闆臉通紅,大叫廚師「趕緊端回去,多給小朋友加兩鏟子螞蟻哈!」
這故事是真的,也是新的,然而比麻婆豆腐的典故更透出川菜的神氣,辣,但不尖刻;幽默,卻不是油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