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地區有很多「淘金」的中國人。他們憑著自己的辛苦勞作,在工、農、商等各個領域尋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
蓋房子、種菜一樣很賺錢
雖然與東北和內蒙古相鄰,但是到西伯利亞從事建築業的工人卻不光來自這一地區。記者在赤塔州首府赤塔市就遇到一個來自江蘇南通的建築隊,當時他們正在市中心的一個工地上施工。儘管當時已近黃昏,但是工人們仍然在忙碌著,和附近廣場上喝酒聊天的俄羅斯人形成明顯的反差。
記者從工人那裡了解到,這個工程隊在赤塔市有好幾個工程,城市中多數新建築都是他們的勞動「成果」。
工程隊隊長對記者說,由於俄羅斯人特別不願意從事森林採伐業、建築業和農業等方面的工作。因此,俄政府就吸引移民從事這些工作。前不久,俄羅斯還邀請一些中國公民來採伐森林和開墾農業用地。
「這裡的房地產市場發展空間很大,機會也很多。」這位隊長說,在中國,一座六七十萬人口的城市年竣工的樓盤可以達到幾十萬平方米,而在這裡,去年新建樓盤只有4萬平方米。投資不足、勞動力少是這裡商品房少的主要原因。
和建築行業一樣,到西伯利亞種菜也是一個賺錢的行業。其中,中國「菜農」多來自四川等勞動力密集的省份。今年5月,200多名四川菜農,告別家鄉前往車里雅賓斯克州去開闢自己的「新天地」。西伯利亞地區農村有大片荒地,只有在農戶的院子裡能看到一小塊菜地,大棚溫室則非常少見。記者曾問過不少俄羅斯人,為什麼讓那麼多土地閒置,而不多種些蔬菜水果。他們的回答幾乎都是「我們這裡的冬天太冷了,什麼都長不好」。不過,天生善於與土地打交道的中國農民在這裡還是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中國農民給當地人帶來了實惠,也因此得到了承認。近日,中國種菜農民金昌憲就成了當地媒體關注的人物。
中國日用品依然賣得很火
記者在烏蘭烏德市一個叫「上海伊卡」的市場裡遇到一位女攤主林女士。她專門做服裝及小商品生意。
林女士已經在俄羅斯生活了好幾年了,這裡的一切對於她而言都已經習慣了。由於一個人忙不過來照顧生意,她還僱了一個懂俄語的當地女孩。兩個人各有分工,小林負責進貨,女孩則主要負責看攤。據林女士介紹,以前這個市場裡有2/3的攤位都是中國人開的。不過,由於最近周圍一些新市場相繼開業,多數中國人都搬到更大的市場裡去了,目前只剩下4戶中國人。
走進市場,記者發現有200多家商戶,形形色色的商品琳琅滿目,其中包括衣服、鞋帽、襪子、工藝品等小商品,其中多數是中國貨。商品價格比國內高好幾倍,一雙普通塑料涼鞋國內只賣10元人民幣左右,到了這裡能賣到幾十元。
小林對記者說,現在她的生意已經逐步走上正軌。過一段時間,她會定期從500多公裡以外的伊爾庫茨克進貨,而且,所售商品在質量上都是有保證的。「現在和俄羅斯的貿易都很正規,即使是這些服裝和小商品,都得有合法的手續,否則根本沒法做。」她說。
據林女士介紹,上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後的最初幾年,俄羅斯輕工產品奇缺,到俄做生意曾在國內非常盛行。這一段時間裡,不可避免地湧入了大量劣質產品,這一度引起了俄羅斯人的不滿,損害了中國商人的形象。
現在,這個問題已經大大改變了,俄羅斯人對中國商品的印象已經有了明顯的改觀。根據記者的觀察,現在西伯利亞的中國商品種類非常多,它們不但在價格上佔有優勢,同時質量也受到俄羅斯人的稱讚。
「我和妻子常常光顧這個市場,每周都來兩三次。女兒特別喜歡這裡的服裝和毛絨玩具。中國產的日用品也是物美價廉。」正在挑選商品的一位小夥子對記者說。
俄羅斯看重中國人口資源
人口總量不足是困擾俄羅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在西伯利亞地區,這個問題顯得更加突出。
在俄期間,記者曾經來到布裡亞特境內的小鎮新基任金斯克。這個小鎮建於上世紀60年代,當時附近發現了金屬礦藏,於是,大批工人來到這裡,小鎮因此而建立。蘇聯解體後,礦石失去了銷路,礦區沒有了就業崗位,而這個小城也人去「城」空。夜間,記者一行十幾人在一個三層樓的「招待所」住宿,竟然找不到足夠的床位和被褥。
西伯利亞的居民點絕大部分分布在西伯利亞大鐵路兩邊,如果要到距離鐵路兩側哪怕100多公裡以外的地方都是很困難的,原因很簡單——沒有公路。
記者的俄羅斯同事曾到過西伯利亞北部薩哈共和國首府雅庫茨克。據他說,他乘飛機飛往目的地途中,好幾個小時內看到的只是森林,沒有一個村莊。為了開發西伯利亞和彌補大量人口流失的缺口,普京總統和俄羅斯政府決定給予獨立國協國家有限政策,以吸引懂俄語,有俄羅斯情結的移民。
一位俄羅斯學者對記者說:「中國人是我們的鄰居,許多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北方的居民,很習慣俄羅斯的氣候。他們很容易適應俄羅斯的環境,能夠很好地工作。」
中國人參與開發由來已久
歷史上,中國人就有到地廣人稀的西伯利亞地區謀生的傳統。
記者在伊爾庫茨克市遇到一位年逾古稀的俄羅斯婦人。她對記者說,她的童年是在西伯利亞鄉下度過的,當時村裡就住著一戶中國人。幾十年過去了,她與中國鄰居早已沒有聯繫,也不記得他們姓什麼,何時來到俄羅斯,後來的情況如何。她反覆說,她的父母與那戶人家是親密無間的朋友,當年,還是個小姑娘的她常常到這戶鄰居家去玩耍,這段美好的童年生活給她留下了永生難忘的回憶。
有材料表明,不少中國人曾在20世紀初參與了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建設,而據俄羅斯專家估算,在20世紀30年代,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常住的中國人和朝鮮人的數量一度超過100萬人。
(來源/世界新聞報,作者/劉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