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山東是黃河最後流經的省份,在東營黃河入海口,九曲黃河滔滔東進,經千萬裡壯闊迂迴,匯於大海。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讓這裡擁有了世界上完整的溼地生態系統。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這裡孕育了儒家文化、泰山文化。山東深入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準確把握「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戰略要求,緊扣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個關鍵,堅持新發展理念,著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在「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事業中貢獻山東力量。9月29日、3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山東衛視、閃電新聞客戶端同步直播《直播黃河•九曲黃河 水潤齊魯》。九曲黃河奔騰向前,跟隨直播鏡頭,來了解山東,擁抱黃河。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30日訊 濟南黃河隧道工程被稱為「萬裡黃河第一隧」,位於山東省濟南的城市中軸線,南接主城區,北連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
為什麼是「第一隧」?黃河隧道的開挖直徑達15.76米,相當於在黃河下面,建了一條比5層樓還要高的隧道。它也是目前國內在建的最大公路和軌道交通合建的盾構隧道。隧道分上下兩層,上面是公路,雙向6車道,下面是軌道交通。
2019年9月,兩臺定製的超大直徑盾構機「黃河號」和「泰山號」從隧道工程北岸入口「鑽入」20米深的地下。現在,這對身強體壯的「雙胞胎兄弟」正以每天約10米的速度向黃河南岸掘進。
黃河到了下遊,由於大量泥沙淤積,使下遊河床越來越高,就成了地上「懸河」,要在「懸河」下開挖一條直徑超過15米,既能跑汽車又能通地鐵的隧道,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記者了解到,這是國內超大直徑盾構隧道首次穿越地上懸河,首先要面臨的就是超深基坑湧水、支護失穩的高風險,因為它的最低點在河床下54米,然後還要經受全段麵粉質粘土和長距離鈣質結核層的考驗,更要做到微沉降以保護沿線建築;而這兩臺盾構機都是為懸河「量身定做」,集隧道開挖、襯砌一次成型,自動化效率高,還能保障工程的質量與安全,比如,在側穿繞城高速橋樁時,最小淨距為3.9米,沉降還能控制在2毫米內,遠低於14毫米的設計要求。
施工過程中最大的難點,是黃河底的「石頭」,由於地質結構不同,這些石頭質地堅硬、不規則分布,經常卡死泥漿泵,導致停機。
最艱難的一天,曾在泥漿泵取出過58塊大小不一的石頭,26個小時內只掘進2米。針對這種「結石」病,施工方探索出了一套「組合拳」,他們用加大壁厚的成型管道,同時把出漿管道旋轉180度,這樣可以均衡石頭對管道的磨損,然後經常互換進漿管和出漿管,最後找到容易磨壞管道的位置,打「補丁」精準焊接鋼板。
目前,位於隧道東線的「泰山號」盾構機已經到達了黃河南岸,再過一個月它就要勝利貫通。而它的兄弟「黃河號」現在正處在黃河河床的正下方。明年10月份,濟南的老百姓就可以通過這條水下隧道穿行於黃河兩岸。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