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上午,隨著「黃河號」盾構機刀盤緩緩轉動,被譽為「萬裡黃河第一隧」的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正式盾構掘進。這將是史上首個超大直徑盾構機下穿黃河作業。隧道設計為雙管雙層,上層為雙向六車道公路,下層為軌道交通預留通道,計劃2021年通車。
魯網9月21日訊 20日上午,隨著「黃河號」盾構機刀盤緩緩轉動,被譽為「萬裡黃河第一隧」的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正式盾構掘進。這將是史上首個超大直徑盾構機下穿黃河作業。隧道設計為雙管雙層,上層為雙向六車道公路,下層為軌道交通預留通道,計劃2021年通車。
隧道雙層雙洞,盾構機有5層樓高
濟南黃河隧道位於濟南城市中軸線上,北連鵲山、濟北次中心,南接濟濼路,隧道全長4760米,其中盾構段長2519.2米。20日上午,記者在濟南黃河隧道工程現場看到,「黃河號」盾構機已在北岸西洞的始發井就位。在北岸東洞,「泰山號」盾構機在始發井中,正處於調試拼裝階段。盾構機的刀盤直徑15.76米,相當於5層樓高。隧道開挖直徑15.76米,為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大直徑公軌合建盾構隧道。
濟南黃河隧道設計為雙管雙層,管片外徑15.2米,內徑13.9米。上層為雙向六車道公路,下層為預留的軌道交通空間,以及煙道、縱向逃生通道、管廊。通俗來說,就是上面走汽車,下面跑地鐵。
此前規劃顯示,隧道北岸將會設置收費站。隧道建成後是否會收費目前尚無定論。
水下65米穿越,一天前進最多10米
從始發井井口來看,「黃河號」已處於掘進24米的位置。
與濟南以往的工程不一樣,這是隧道首次從「地上懸河」下穿過。在濟南濼口段,黃河河床高出南岸天橋區地面5米,是一條水量巨大的地上懸河。濟南黃河隧道的最低點位於黃河水面下65米,最大水土壓力7.5巴,相當於每一張名片大小的地方,都承受著4個93公斤成年人的體重。
中鐵十四局黃河隧道項目盾構區副經理田兆平介紹,按照目前當前的地質條件,一天能向前掘進8到10米,隨著進入河床,土質相對細軟,一天能掘進10到16米。預計10個月後,「黃河號」盾構機即可抵達黃河南岸。據了解,穿黃隧道工程計劃於2021年10月完工通車,爭取在2021年9月提前實現。
三橋一隧,正在穿越黃河
2017年,濟南市啟動了「三橋一隧」計劃,建設齊魯黃河大橋、濟南黃河公路大橋、鳳凰路黃河大橋以及濟南黃河隧道。其中,鳳凰路黃河大橋項目全長6683米,按照雙向8車道一級公路標準建設,中間預留城市軌道交通空間,目前也正在施工階段,通車後將把濟南東部的歷城區、高新區、濟陽區連為一體;齊魯黃河大橋是世界最大網狀吊杆系杆拱橋,目前正在施工,建成後將連通濟南槐蔭區、天橋區;濟南黃河公路大橋複線工程的立項也在加速推進中,將實現主城區與濟北次中心的快速交通聯絡。
根據計劃,濟南黃河隧道工程將於2021年10月完工通車。屆時,濟南北部新城與主城區之間的聯繫將極大增強,加速濟南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同時,北跨攜河發展有利於引導濟南城市人口、基礎設施和產業向北拓展,擴大輻射帶動效應,帶動黃河兩岸經濟高效、一體化發展。(新時報記者李尚隆)
●多知道點
解密穿黃盾構機:
特製「巨無霸」帶刀347把
從「地上懸河」下挖隧道,面臨很多工程難題,「黃河號」「泰山號」盾構機有什麼拿手絕活?
中鐵十四局項目盾構經理李海振介紹,這兩臺盾構機是針對穿黃隧道特別定製的。盾構機總長166米,總重4000噸,刀盤上刀具共347把。因動力強勁,平均一天要消耗8000多度電,是一臺名副其實的「鑽洞老虎」。針對粉質黏土地層,刀盤開挖面加大了衝刷力度。
在盾構機進入始發狀態前,先要開挖基坑並進行主體工程建設。基坑主體結構完成之後,盾構機從上面吊裝到井下進行一個組裝,組裝完成後進行始發。
此外,這兩臺盾構機均相當於「超級智慧機器人」,集隧道開挖、襯砌一次成型,自動化程度高。刀盤切削的土體經衝刷落入開挖倉底部,再經攪拌器以及泥水循環,泵送至地面泥水分離場進行沉澱或篩分處理;推進油缸每前進2米就停止推進進入拼裝模式,依次循環,環環相扣,最終形成一條完整的隧道。
盾構機開工之後,在液壓的推動下,只前進不後退。(來源: 舜網-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