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賀輝 濟南報導
10月30日上午9時許,濟南濼口浮橋渡口旁,隨著「泰山號」盾構機的巨大刀盤破土而出,「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工程的東線隧道率先貫通,穿越地上「懸河」。穿黃隧道計劃於2021年10月通車,屆時開車4分鐘即可穿越黃河。
濟南黃河隧道工程由中鐵十四局集團承建,位於濟南城市天橋區,南接濟濼路,北連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隧道全長4760米,其中盾構段長2519米,雙管雙層設計,公路與軌道交通合建,上層為雙向六車道公路,下層為軌道交通。隧道管片外徑15.2米,是目前黃河上最大的隧道,被稱為「萬裡黃河第一隧」。
該隧道穿越的黃河段是名副其實的地上懸河,河床高出南岸天橋區地面5米,最大洪水位高出11.62米,隧道最低點位於河床下54米,最大水土壓力6.5巴(相當於一個人手掌大小的面積上承受兩個成年男子的重量),施工風險高。中鐵十四局項目部盾構經理董冰介紹,掘進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題是河底長距離鈣質結核層。有1000米的區間為鈣質結核「密集區」,最硬巖石強度達到45兆帕,相當於高鐵橋墩鋼筋混凝土的強度。最難的一次,26個小時只掘進了2米,取出58塊堅硬的石頭。
濟南黃河隧道盾構機
中鐵十四局集團充分發揮在水下大盾構施工領域核心技術優勢,在院士專家團隊指導下,依託大數據、BIM和物聯網技術,對隧道遇到的複雜難題進行了專項科研攻關。項目建設過程中,已形成科研成果18項,報審實用專利13項,進一步提升了我國盾構隧道建造能力和技術水平。
記者從中鐵十四局獲悉,西線隧道目前正按計劃順利掘進,預計2021年春節前實現貫通,穿黃隧道計劃於2021年10月建成通車。屆時,開車通行隧道最快4分鐘即可穿越黃河,比繞道濟南黃河大橋節約近一個小時,有效助力攜河北跨,加速濟南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