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明治時代:鏡頭下賢惠勤勞的採茶女、穿著和服優雅脫俗的藝伎

2020-12-24 不二書

歡迎來到不二書舊影時光,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篇組圖,是來自於日本明治時代的上色老照片。通過這一組老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我們都知道,日本自黑船事件被敲開國門,此後王政復古,日本迎來明治崛起時代,在整個明治時代中,為了使國家變得強大,全體國民為之奮鬥,最終站到了亞洲之巔。那麼明治時代日本平民的生活現狀如何呢?我們可以來看一下這組老照片。

照片拍攝於日本明治時代,穿著和服的藝伎正在花圃叢中賞花,藝伎起源於大阪地區,最開始為從業者大多為男性,但進入到18世紀中葉,這一職業慢慢被日本女性取代,此後成為了日本傳統文化之一,傳承今天。

照片拍攝於日本明治時代,鏡頭下日本的消防部隊正在演習,從在明治時代之前,日本早已經成立了消防系統,原因是因為日本是多地震國家,當時的消防系統主要是為了震後救災。

照片拍攝於日本明治時代,鏡頭下的採茶女,茶葉自從中國傳入日本之後,便受到了日本舉國上下的喜愛,日本主要以綠茶為主,延伸的茶道成為了亞洲鼎盛的文化之一,受到西方國家的推崇,在近代中日本茶葉是歐洲的主要供應地。

照片拍攝於日本明治時代,鏡頭下的橫濱港,橫濱自黑船事件後,成為了西方商人的中轉地,外貿經濟極其發達,歷史上第一輛人力車便是在橫濱發明出來的,此後成為了日本的主流交通工具。

照片拍攝於日本明治時代,鏡頭下住吉大神社內景,該神社位於日本福岡縣福岡市博多區,是福岡縣最具代表性的別表神社。

照片拍攝於日本明治時代,鏡頭下日式帆船,日本水域交錯,沿河道而居住的人們以打魚為生。

照片拍攝於日本明治時代,鏡頭下富士山和山中湖的雪景,富士山是日本人心中的聖山,在日本神話中,這座山是神的安息地,而在富士山山頂處有一座淺間神社,被視為神聖之地。

相關焦點

  • 明治時代上色老照片:鏡頭下優雅脫俗的藝伎、和服女子溫婉可人
    歡迎來到不二書舊影時光,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篇組圖,是來自於日本明治時代藝伎的上色老照片。通過這一組老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藝伎又稱之為雲妓,其起源於17世紀的京都,最開始為水茶屋招攬顧客的服務生,從而也被稱之為茶點女,後逐漸開始正規化,以演奏樂器、表演舞蹈等曲藝服務顧客用餐,而經過日本官方的包裝,成為了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照片拍攝於明治時代初期,鏡頭下身穿和服的藝伎, 正在練習插花技巧。作為一名合格的藝伎,她們必須從小學習各種樂器、歌舞、茶道、棋道、花道等等。
  • 明治時代的日本老照片:穿著精美鎧甲的武士,見習藝伎年齡非常小
    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組圖組,是來自於明治時期的日本上色老照片。通過這一組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照片拍攝於日本明治時代,見習藝伎在野外聚餐。藝伎這一職業在日本的社會地位很高,不過能夠成為藝伎的女性卻寥寥無幾,要成為一名藝伎必須經過極其艱苦的訓練,各種樂器、各種禮儀、還有專業的舞蹈,學習時間太長,但職業生涯卻非常短暫。照片拍攝於日本明治時代,橫濱港的一座西式酒店,由於在近代中橫濱是日本重要的外商暫留地,從而建築物也極具西化。
  • 日本明治時代的老照片:採茶葉的女工、演奏三味線的藝伎
    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組圖組,是來自於日本明治時代的上色老照片。通過這一組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明治天皇治下的日本,當時的社會風貌如何。照片拍攝於日本明治時代晚期,一名日本女性在家中會見她的女性朋友,兩名女性均穿著日本傳統的和服。
  • 日本明治時代的老照片:強勢崛起時的眾生相,彈琴跳舞的少女很美
    歡迎來到不二書舊影時光,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篇組圖,是來自於日本明治時代的上色老照片。通過這一組老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照片拍攝於日本明治時代,鏡頭下正在表演日本傳統歌舞的歌舞伎,在明治時代中歌舞伎還有許多男性從業者,而後慢慢成為了女性的專屬職業。
  • 海賊王:當草帽海賊團穿上和服後,羅賓變身藝伎,弗蘭奇神似機甲
    《海賊王》這個連載20餘年的動漫,陪伴著我們一路的成長,但是草帽一伙人只存在於螢屏上,他們身著戰鬥服裝,去很少穿著和服。今天良辰就給大家帶來一組精美的穿著和服的草帽海賊團。索隆穿著的這身和服和他的髮型很搭配啊,綠藻頭配上綠色的上身別有一番韻味,看來索隆要綠山治了。路飛的搭配很喜慶了,以紅色為底色再配上平常嘻嘻哈哈的性格,毫無違和感。山治這一身搭配有著武士道精神的風格,冷色調的背景還蠻酷的。
  • 惠安美麗崇武大岞村 賢惠 勤勞 善良 美麗「惠安女」名揚天下
    惠安女「海的女兒」惠安女「海的女兒」幾百年前,由中原移居於此,因海邊生活為防風而佩帶花色頭巾和橙黃色的鬥笠,花巾上還有編織的小花和五顏六色的小巧飾物;上身穿著緊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肚臍;下身穿著特別寬鬆肥大的褲子,腰帶是扎在肚臍下面。
  • 日本京都藝伎發源地,建築古樸雅致,隨處可見穿和服的外國遊客
    京都祇園附近有不少出租和服的商行,生意火爆,因為很多遊客喜歡租借和服到各個景點拍照,其中有一個熱門打卡地叫花見小路。花見小路是日本最古老的花街,全長大約一公裡左右,這裡保留了很多江戶時期的古民宅。江戶時期持續時間從1603年-1868年,由德川家康創建幕府開始。
  • 日本明治時代老照片:武士切腹面不改色,穿和服的女子翩翩起舞
    在日本的明治時代,日本逐漸從一個保守的國家變成了一個令很多人不得不佩服的形象。當時,李鴻章就認為德川後期軍事改革的各項措施很好,值得清朝學習。這些改革把傳統和技術結合了起來,他們的這些態度在明治中興初期的幾年還繼續存在。
  • 經典和服美照,去這些地方信手拈來
    深棕色門扉襯著和服鮮豔的色彩,石板階梯讓木屐蹬得咯咯作響,每一處轉角都像是刻意安排的一樣。也難怪,在祇園穿著和服的藝伎就是讓人翹首以盼的風景。 即使與穿著留袖和服的藝伎同框,也不至於落了下風。   Tips:振袖按袖子長度可細分為大振袖、中振袖和小振袖,其中大振袖只作為結婚時的嫁衣穿,中振袖和小振袖才是未婚年輕女性的衣著。
  • 日本歷史上的著名藝伎
    很多維新派的骨幹人物都是「魚品」的常客,後來在明治go-vern-ment中歷任外務、大藏大臣的井上馨就是其中之一。井上馨與君尾一見鍾情,兩人感情迅速發展,難捨難分。不久,在京都負責追捕維新志士的幕府高官島田左近也看上了君尾。在一般藝伎眼中,島田有權有勢,能夠成為島田的妻妾真是求之不得,但君尾卻不為所動,拒絕了島田的求婚。
  • 窺見神秘藝伎世界:曾經富商名流的「解語花」,如今式微的舊傳統
    藝伎作為一種職業,起源於16世紀末的江戶時期,從最開始的「男鼓持」演變為以女性為主角。18世紀中期,幕府頒布的法令中將「遊女」和「藝伎」做了嚴格區分,「賣藝不賣身」開始成為藝伎的行規。明治時期,藝伎與櫻花、富士山等一起,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標誌,一直延續到今天。
  • 日本女人和服下的秘密
    便如日本和服,異域風情之下,又透著似曾相識的漢唐之意味。目視昂首挺胸,碎步點梅的優雅行走,就像在讀一首迷離的閨思。日本女人的禮貌與矜持,溫婉與賢惠,似乎都被那襲長衣宣示在表象之上,惹人遐思。仔細留意一下我們周圍,作為中國傳統服飾的旗袍和漢服,你很少在日常裡看見有人穿著,可能穿睡衣上街的人都比穿它們的多;但放眼日本,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找到和服麗人很尋常。日本女子對和服的熱愛可見一斑。為什麼這日本江戶時代就出現的服裝在現代社會依然長盛不衰?背後有一個小小的秘密。
  • 體驗日本和服時必看!和服店達人推薦的選擇小撇步
    和服,其實是在明治時代日本傳入西洋服飾之後,為了與洋服區別而出現對日本傳統服飾的總稱。而一般我們最常見的和服,日文稱作著物,但著物其實又依形式、場合、季節分成若干種類。不少旅客到日本旅遊,都會安排一天體驗和服、融入當地文化。日本和服出租店也因應廣大的旅客,除了提供最為人熟知的小紋和服、浴衣外,現在更提供振袖、袴的體驗。
  • 日本藝伎:逐漸消失的「完美女性」符號,目前已不足200人
    導讀:提到日本藝伎,很多人都自然而然地把她們跟」性「和」色情「聯繫在一起,其實這是不對的。日本藝伎在舊時代是一種行走在街頭巷尾的文化符號,並不是一門下作的職業,章子怡主演的好萊塢電影《藝伎回憶錄》,曾清晰地闡述了這兩字的含義。
  • 隱藏於日本和服下的秘密
    說起日本女人,大多數男人都會認為她們賢惠溫柔,就像我們在很多電影裡見到的那樣:照顧好丈夫起居飲食,對孩子也是關懷備至,日本的主婦就是會收拾一切家庭事物。既然說到日本女人,那就不得不說日本的和服。男士的和服款式比較少,色彩比較單調,多為深色,且腰帶較細,穿戴也方便。女士和服款式多樣,色彩豔麗,腰帶寬,而且不同的和服腰帶的結法也不同,所搭配的髮型也有所區別。現在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大家都是不穿和服的,主要是女性在一些特別的場合中所穿著,比如成人式、婚禮、茶會等。
  • 舞伎藝伎你能分清嗎?日本京都迎來「八朔節」,國寶藝伎盛裝出行
    在當地時間8月1日上午10點左右,一群穿著華麗、體態優美的藝伎走上街頭,向曾經教授指導過她們唱歌、跳舞、招待客人等技藝的恩師,以及曾經給過她們幫助的人挨家挨戶送去感謝和祝福,「聊表祝願之意」、「今後也拜託一如既往多多關照」。八朔節京都街頭十分炎熱,但少女們的笑容為這盛夏帶來了絲絲涼意。
  • 藝伎和武士 日本明治時期的那些老照片
    兩個正在「比武」擺拍的日本武士日本藝伎產生於17世紀的東京和大阪。最初的藝伎全部是男性,主要在娛樂場所表演舞蹈和樂器為生。18世紀中葉,藝伎職業漸漸被女性取代,這一傳統也一直沿襲至今。三個日本藝伎而日本武士的歷史就源遠流長了。
  • 日本藝伎:「參覲交代」攀比的產物,複雜的階級制和被壓抑的人性
    在江戶時期,藝伎也是可以賣身的,也就自然被妓女視為競爭對手,所以吉原地區就有約定:賣藝不準賣身。於是藝伎與妓從此劃清界限,原本為表現女性的「妓」又重新改為了「伎」。進入19世紀,日本的經濟、文化都開始繁榮發展。藝伎也在經濟的刺激下蓬勃發展起來。
  • 祇園:京都最大藝伎區,日本最風情旅遊勝地,遊客穿和服拍照
    幾乎每一個來京都旅遊的人都不會錯過這裡,許多遊客更是紛紛換上和服、梳妝成「藝伎」的樣子,持著紙傘,踩著木屐,以小碎步的方式在充滿藝伎館和茶屋的街巷裡拍著好看的紀念照。祇園的範圍很大,通常分祇園東和祇園甲部兩區域,其中最有名的是一條叫「花見小路」的街道,如果看過《藝伎回憶錄》,那麼對這裡的場景應該不會感到很陌生。
  • 日本的藝伎有哪些規矩?
    在日本京都的二寧坂等老街上,總能看到一些匆匆走過的藝伎。不過,大部分街頭穿和服的女孩(特別是臉、頸沒有描白化妝的)基本都是體驗和服拍照的中韓遊客,真正的藝伎通常不會如此招搖(原因見下文)。不過,這些和服女子倒是給京都街頭增添了一抹日式風情。另外,這邊的藝伎表演行業也很火爆,外國遊客來了這裡基本都會看一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