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組歌》創作全過程

2020-12-14 騰訊網

本期推出「領航強軍新時代 」系列網宣(166):《創作全過程》

對於《長徵組歌》創作的全過程

李圭是見證人

掌握著全面的一手資料

今天,我們帶您一同回憶

《長徵組歌》的創作及演出過程

蕭華在六十年代創作的《長徵組歌》,以飽滿的政治熱情,歌頌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歌頌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的光輝戰鬥歷程和革命英雄主義。多年來,《長徵組歌》在軍內外多次演出,為群眾喜聞樂唱,是一部有著重大影響的成功的文藝作品。蕭華同志創作《長徵組歌》時,李圭正在他身邊工作。現在回憶這一創作及演出過程。

西子湖畔 嘔心瀝血

1964年2月,蕭華同志得了嚴重肝炎,在北京經過一段治療後,於4月下旬去杭州療養。杭州的四月,本是春暖花開,景色宜人的季節,那年偏遇春寒過長,早晚在西湖邊散步,還要穿上大衣。當時,蕭華同志遵從醫囑,以養病為主。但是,他同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一樣,身在病床、心想革命,每天除了按時吃藥、治療、散步外,他還讀書、練字,並為部隊寫了幾首歌詞。同年9月,蕭華同志被任命為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這時,還不到50歲的蕭華,就肩負起全軍政治工作的領導重任。

他當時考慮到:1964年10月是中央紅軍開始長徵的30周年,有些文藝界的同志又多次約他寫點兒有關長徵的作品,他是偉大長徵的參加者,又是倖存者,深感自己有義務、有責任把它寫出來。由於蕭華同志過去曾經寫過詩歌和歌詞,在杭州療養時,又讀了唐詩、宋詞中一些名家作品。經過反覆考慮,他感到詩歌這種形式,可以用豐富的思想感情、凝練而有韻律的語言,更集中、更概括、更形象地表達長徵這一偉大歷史事件。因此,確定用組詩的形式寫。但是,要把這樣一部宏偉壯麗的史詩,概括為一組詩歌,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蕭華同志參加長徵時只有18歲,他先是在著名的「少共國際師」任政治委員,過草地前,任紅一方面軍第二師政委。他所經歷和熟悉的,是從江西出發的紅一方面軍的長徵。對於紅二、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的長徵情況,卻了解得不多。因此,要把整個紅軍長徵的光輝歷程都概括到一部詩歌中,是十分困難的。

但是,為了歌頌長徵的偉大勝利,歌頌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的英明領導,歌頌艱苦奮鬥、英勇卓絕的革命英雄主義,為了緬懷在長徵途中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為了教育人民和子孫後代,蕭華同志懷著高度的政治責任心和極大的創作熱情,以抱病之軀,毅然開始了以長徵為主題的詩歌創作。

從1964年9月到11月,蕭華同志在杭州西湖之畔的一座小樓裡,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傾注到長徵組詩的創作之中。他以自己對長徵的親身經歷作為創作的深厚生活基礎。他反覆重溫了毛澤東主席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以及《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等著作,用其中關於長徵的精闢論述作為創作的指導思想。他還認真閱讀毛澤東的《七律·長徵》《念奴嬌·崑崙》《清平樂 六盤山》等有關長徵的詩詞,以及劉伯承元帥的《回顧長徵》和許多老同志寫的回憶錄,充實、豐富創作的素材。他還廣泛地瀏覽古今詩詞,從中學習如何錘鍊語言和推敲韻律。在進行了這些比較充分的準備之後,又幾經摸索,最後確定了「三七句、四八開」的格式,就是每段詩歌用4個三句話、8個七字句共12行68個字組成,押一個統一的韻腳。這種形式,既有嚴格統一的格式,便於記憶朗誦、譜曲唱歌,又較舊體格律詩自由,不受平仄、對仗的限制,能夠用通俗簡練的語言,表現豐富深刻的內容。找到了組詩的形式,蕭華同志又按照長徵的歷史進程,從極其複雜豐富的鬥爭生活中,選取了12個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安排了組詩的整體結構。這就是:告別,突破封鎖線,進遵義,入雲南,飛越大渡河,過雪山草地,到吳起鎮,祝捷,報喜,大會師,會師獻禮,誓師抗日。

有了明確的主題思想、適當的表現形式、合理的結構安排,蕭華同志就夜以繼日地進入了組詩的創作高潮。當時的寫作情形,他後來曾多次對曲作者、演員們以及一些記者講述過。他說:「我寫長徵組歌,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眼淚。有些段落,如告別、進遵義、過雪山草地、報喜等,就是一面流淚一面寫的。想起長徵中那樣的艱難困苦,犧牲了那麼多的好同志,怎麼能不難過呢?遵義會議確立了毛主席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生死攸關的危急關頭,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終於歷盡艱險,戰勝敵人,三大紅軍主力在陝北大會師,勝利結束了長徵。想起這些,又怎麼能不高興呢?難過、高興,都會使人流淚的。」

蕭華同志把十二段組詩寫完後,把總題目定為「紅軍不怕遠徵難」。這是借用毛澤東主席《七律 長徵》的第一句,以表示莊嚴、鄭重。這時,我已回到北京,蕭華同志就把他寫好的詩稿從杭州寄來,囑我印發在京部隊的宣傳、文化部門的一些負責同志,並約請他們進行座談,提出修改意見,有我匯集整理,寄到杭州去;蕭華同志根據這些意見再做修改,再寄到北京座談研究。這樣循環往復地研究、修改,至少有八九次之多,直到11月中旬,才基本定稿。

蕭華同志對於長徵組詩的創作,既是嚴肅認真、一絲不苟,又能集思廣益、從善如流,他用自己的心血不斷澆鑄著這部作品。他有一次對我說:「有兩句宋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現在才真正體會到它的深切含意了。為了寫長徵組詩,說不清有多少個不眠之夜,轉氨酶升高了四次,體重減了好幾斤。搞文藝創作真不容易啊!」

1964年,肖華在杭州與《長徵組歌》作曲家的合影。右起:李遇秋、晨耕、蕭華、王新蘭、生茂、唐訶、李圭

從組詩到《長徵組歌》

1964年11月中旬,《紅軍不怕遠徵難》組詩基本定稿。這時,我和「解放軍歌曲」編輯部的一位同志一道去杭州,請蕭華同志聽由他寫詞的幾個隊列歌曲的試唱錄音。就在這次,他當面交代我們:「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的幾位作曲的同志,對民族形式比較熟悉,寫了不少群眾熱愛的歌曲。他們又有一批較好的獨唱演員。先請他們對長徵組詩譜出一個比較通俗、易學易唱、具有民族特點的曲子,爭取明年『七一』或『八一』演出,以紀念紅軍長徵30周年。」按照這一囑咐,我們回到北京後,就報告總政文化部負責同志,把這個為長徵組詩譜曲的任務,交給了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經過幾個月的緊張創作,組詩曲譜寫出了初稿。

1965年4月下旬,戰友文工團的晨耕、生茂、唐訶、李遇秋四位同志,由我陪同去杭州,向蕭華同志逐段試唱了組詩的曲譜。因為組詩的最後兩段「會師獻禮」「誓師抗日」已是長徵結束之後,所以只為前十段譜了曲。他們四個人有時獨唱,有時重唱,有時齊唱,有時合唱,感情真摯,曲調動聽。在10首曲中,他們分別運用了紅軍傳統歌曲和江西採茶、苗家山歌、湖南花鼓、雲南花燈、川江號子、陝北秧歌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各族民歌的曲調,結合長徵的主題,塑造了鮮明的音樂形象,把高度的政治思想內容和儘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較好地結合起來。蕭華同志聽後很滿意,對他們的辛勤勞動深表感謝。同時,也向他們詳細講述了組詩創作的整個意圖,每段組詩的歷史背景,內容重點,譜曲和演唱的要求,並且指出了某些不夠理想,還需要修改加強的地方。

蕭華同志還從總的指導思想上,對譜曲提出了幾點意見:

一、要站在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正確路線的高度去理解長徵。要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去譜寫長徵,要生動地反映長徵生活,熱情地歌頌紅軍英雄。

二、《長徵組歌》要為人民創作,為人民服務。為了歌頌為中國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為了給後人提供一部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形象化教材,我們要努力寫好《長徵組歌》。

三、《長徵組歌》應該寫成一部革命化、民族化、群眾性的大合唱。具體要求是好聽、易唱、親切、動人。

晨耕等同志遵照這些指示,就在杭州對曲譜立即進行了加工修改,重新試唱。蕭華聽後認為改得不錯,可以回去進行排練了。於是我和晨耕等同志在4月底離杭返京。

旅途中,他們多次對我說:「蕭主任待人真是誠懇、熱情,他寫的長徵組詩真是下了大苦功。」他們還說,「這次來杭州,蕭主任的重要指示,啟發了我們的創作思路;他的真摯情感,激勵著我們的創作熱情;他的切身感受,為我們提供了生活的依據。」

晨耕回到北京後,戰友文工團經過認真準備,從5月份起就進入正式排練。為了深刻、真實地表現這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偉大主題,他們反覆學習了毛主席關於長徵的論述,認真閱讀了有關紅軍長徵的回憶錄,參觀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博物館有關長徵的展品。在排練中,他們提出「學紅軍、唱紅軍、做紅色接班人」的口號,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克服各種困難,爭取把這一頌歌迅速搬上舞臺。這期間,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和當時北京軍區司令員、政委等許多經過長徵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對《長徵組歌》的排練,提出了很多重要意見,給予了很大的關懷支持。

1965年7月1日,《解放軍報》全文發表了長徵組詩《紅軍不怕遠徵難》。接著,《解放軍文藝》七月號也在首篇登載。7月,蕭華同志也由杭州轉至天津療養。這時,戰友文工團對《長徵組歌》經過兩個多月的排練,決定7月下旬到天津預演,請蕭華同志審查。原北京軍區的楊勇司令員,廖漢生政委及在天津養病的廣州軍區劉興元政委,也來看了預演,還邀請了北京、天津軍內外的部分文藝工作者參加。蕭華同志看到舞臺上的演員們,身穿灰色的紅軍服、頭戴八角形紅軍帽、腿打綁帶、腳穿軍鞋,做著簡潔樸實而又恰如其分的表演,聽著他們時而氣勢磅礴、時而委婉悽切、時而活潑歡騰、時而親切熱情的演唱,使他激動得熱淚盈眶,仿佛又回到了昔日的長徵路上,重溫著一幕幕難忘的情景……

預演一結束,他立刻就同楊勇、廖漢生、劉興元等領導同志一起走上舞臺,同指揮、演員們一一握手,祝賀他們的演出成功,並一再表示感謝。他當場向全體演員們滿懷深情地講了他創作長徵組歌的意圖和艱辛過程,希望演員們進一步認識長徵的偉大意義,要用飽滿的感情、真實的表演,來宣傳歌頌毛澤東主席的英明領導,歌頌黨的正確路線,歌頌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鼓舞老同志們不忘過去,煥發青春;教育年青一代繼承傳統,奮發努力。他還對燈光、布景、道具、效果以及表演動作等,提出了需要改進的具體意見。演員們一個個眼含熱淚聽完蕭華充滿激情的講話,立即報以長時間的熱烈掌聲。我有幸觀看了這次演出,聽到了蕭華的講話,當時作者和演員們心心相印,融為一體的動人場面,使我至今難忘。

預演結束後,戰友文工團回到北京,又作了加工排練,遂於8月1日建軍節在北京正式演出。《長徵組歌》連續演出30餘場,觀眾之踴躍,反應之強烈,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音樂會演出所罕見。有的說:「作曲者把詩譜活了,演員們把歌唱活了。」一些老紅軍反映:「聽了這個組歌,好像又經歷了一次長徵。當時的廣播電臺,也不斷播出《長徵組歌》的演出情況。

在那些日子裡,《長徵組歌》在首都真可謂家喻戶曉,男女老少爭相傳唱。一時唱組歌、憶紅軍、學英雄、講傳統,在社會上蔚為風氣。當時的報刊評論一致認為,長徵組歌《紅軍不怕遠徵難》是一部反映長徵的具有創造性的作品。它成功地體現了長徵的精神,表現了長徵的氣魄,反映出有了毛主席的英明領導,才有長徵的勝利,才有中國革命的勝利這一偉大的史實;對觀眾進行了生動而形象的革命傳統教育,起到鼓舞鬥志、激發戰鬥熱情的作用。

1965年9、10月間,戰友文工團又帶著《長徵組歌》到上海演出了19場,到南京演出了11場,觀眾約十萬人,同樣受到軍內外觀眾的熱烈歡迎和滬、寧各界的一致讚揚。

為了更好的宣傳長徵的偉大勝利、紀念長徵30周年,在戰友文工團演出《長徵組歌》的同時,蕭華同志又建議總政治部文工團對《長徵組歌》另譜一套曲子,搞個比較大型的、載歌載舞的、帶點兒情節的表演大合唱。

1965年9月上旬,我陪同總政文工團的時樂蒙、胡果剛、彥克三位同志到青島去,向在那裡療養的蕭華同志匯報了創作的設想,試唱的主要旋律。蕭華看完了他們的方案,也講了對排練的意見和要求。此後,總政文工團經過幾個月的緊張排練,於1966年1月,在京西賓館為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正式演出了三場。周恩來總理又看了「表演大合唱」演出,認為有些曲調同戰友文工團相比,各有特色。這次演出後,準備以總政文工團的表演大合唱為基礎,把《長徵組歌》拍成電影。但是,由於一部分文工團員去參加「四清」,一部分文工團員下部隊演出,等到時樂蒙4月底把曲譜修改出來後,那場給全國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文化大革命」也已經開始了。《長徵組歌》的演出及拍電影等活動,不得不到此中斷。

作者與作品 甘苦同命運

1965年下半年,當《長徵組歌》在各地連續公演,受到觀眾熱烈歡迎,在社會上引起強反響時,蕭華同志聽到和看到的,都是一片讚揚聲。但是,到了十年內亂的「文革」年代,在「打倒一切、全面內戰」的混亂局勢下,蕭華同志也不斷受到打擊迫害,強加給他許多「莫須有」的罪名。這樣,曾在群眾中廣為傳唱的《長徵組歌》,也和它的作者同樣遭到了厄運。有人寫大字報批判,有人當面質問。就在這時,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挺身而出,保護了處於危難之中的蕭華。

曾經在總政治部工作過的老同志們,大概都不會忘記,1967年3月3日晚上,在人民大會堂裡,召開了總政治部全體幹部、戰士及職工的大會,周恩來總理親自出席並在這個約六千人的大會上,作了十分重要、令人難忘的講話。周總理憤慨而激動地指出:「蕭華同志從『紅小鬼』到總政治部主任,跟著毛主席幾十年,他怎麼會反對毛主席、反對毛澤東思想呢?他寫的《長徵組歌》,你們能寫出來嗎?對毛主席沒有深厚的的無產階級感情,是寫不出來的。『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這一句是傳神之筆嘛!《長徵組歌》我都會唱,你們為什麼不唱呢?」

周總理在這次大會上義正詞嚴、苦口婆心的講話,暫時說服了軍隊的「造反派」,一度穩定下來,維持工作兩個多月。1967年8月,蕭華同志和總政治部其他幾位副主任,各部正、副部長們,分別被隔離、關押、揪鬥、批判。

在《長徵組歌》受到不公平誣陷和批判之後九年的漫長歲月裡,到處充斥著「革命樣板戲」老調,從舞臺、廣播裡,暫時消失了《長徵組歌》那激昂慷慨、雄壯悲涼的動人歌聲。

1974年的國慶前夕,被非法關押七年之久的蕭華同志,終於獲得了解放。在逆境之中,他始終堅持原則,堅持鬥爭,表現了一個共產黨人堅定的革命意志和崇高氣節。1975年7月,蕭華同志恢復了工作,任軍事科學院第二政委。這時,鄧小平同志在同年1月的中國共產黨十屆二中全會上,被選舉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還兼任著國務院副總理、軍委的總參謀長。在周恩來病重之際,毛澤東委託鄧小平主持黨政日常工作。

這年的10月,又到了紅軍長徵的40周年紀念日。隨著蕭華同志的解放和恢復工作,他所寫的《長徵組歌》也擺脫了厄運,同時由戰友文工團和總政文工團重新排練演出。為了更好地反映、歌頌偉大的長徵和毛澤東同志,根據鄧小平和陳雲同志的指示,蕭華對歌詞又做了精益求精的修改:在第一段「告別」中,增寫了「王明路線滔天罪,五次圍剿敵猖狂;」 在第二段「突破封鎖線」中,把「圍追堵截奈我何,數十萬敵空惆悵」,改寫為「全軍想念毛主席,迷霧途中盼太陽」。這都是畫龍點睛的重大修改。蕭華同志還像十年前那樣,以極大的熱情和認真精神,指導兩個文工團的排練;多次講述長徵的偉大意義,創作組歌的艱辛,提高演唱的要求。他不顧「四人幫」的阻撓、威脅和監視,多次到劇場去觀看演出。在那段時間裡,在祖國大地上,又重新響起了《長徵組歌》的昂揚歌聲。

蕭華同志用十載光陰,以自己的心血辛勤澆鑄的《長徵組歌》,是革命的頌歌,正義的頌歌,英雄的頌歌。革命的正義歌聲,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住的。在國內演出的同時,香港的進步音樂家黎草田等人,也組織了進步的合唱團,曾在1965年和1975年兩度在香港演出《長徵組歌》,贏得了港、澳各界人士和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讚揚。1966年6月到9月,戰友文工團還跟隨周恩來總理出訪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蘇聯等國,在這幾個國家裡演出了幾十場《長徵組歌》,同樣受到各國人民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同年9月下旬,戰友文工團還到日本演出了《長徵組歌》,也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就在1975年10月,為紀念紅軍長徵40周年最新演出《長徵組歌》後,總政治部文化部決定將組歌拍成電影,由八一電影製片廠老導演王蘋同志負責組織拍攝。開始一段比較順利,到1975年底,「四人幫」掀起了一股「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攝製組中一部分演員和職工在這股妖風的影響下,不敢再拍了。老導演王蘋對大家說:「就差十幾個鏡頭了,這部片子就拍完了,咱們不能功虧一簣啊!將來這部電影如果有問題,要受批判,也應該批個完整的麼!」在她巧妙的耐心說服及八一廠、總政文化部有關領導的支持下,總算把這部電影堅持拍完了。影片《長徵組歌》放映時,仍然獲得了廣大觀眾和輿論界的好評。

1984年7月10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記者訪問了蕭華同志,請他談了《長徵組歌》創作及演出情況。在這次訪問中,蕭華特別提到了周恩來總理對《長徵組歌》的關懷。他對記者說:「周總理對《長徵組歌》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他對唱法、表演以及服裝等都親自指導。他一共看了17次演出,能把組歌全部唱下來。」他還以悲憤的心情談道,「周總理臨終前,還想再聽一下《長徵組歌》。

1985年8月14日晚,即在蕭華同志剛剛去世兩天之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就及時播放了這個談話的錄音和《長徵組歌》的第九段,表達他們對蕭華同志的深切悼念。而從這個廣播中聽到了蕭華同志的親切聲音和《長徵組歌》感人歌聲的人們,除了對蕭華同志寄以無限哀思之外,還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這麼及時地安排這次播音,表示極大的感激和敬意!

最後,我用《長徵組歌》的格式,寫一首短歌,作為這篇文章的結束。

憶往事

悼將軍

人長逝

歌永存

萬水千山播火種

南徵北戰叱風雲

開闢冀魯雄才顯

堅持遼東黨性純

畢生風雨染霜鬢

百戰沙場獻赤心

長徵勝利五十載

高唱組歌慰忠魂

以上文圖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長徵組歌》創作全過程
    本期推出「領航強軍新時代 」系列網宣(166):《創作全過程》 對於《長徵組歌》創作的全過程 李圭是見證人 掌握著全面的一手資料 今天,我們帶您一同回憶 《長徵組歌》的創作及演出過程 蕭華在六十年代創作的《長徵組歌》,以飽滿的政治熱情,歌頌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歌頌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的光輝戰鬥歷程和革命英雄主義
  • 《長徵組歌》誕生記
    長徵精神,民族之魂;《長徵組歌》,盛演不衰。自問世以來,《長徵組歌》就顯示出巨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傳遍大江南北,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激情創作  《長徵組歌》是在時任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的蕭華上將,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患病休養期間創作的《長徵組詩》基礎上譜曲完成的。
  • 上海歌劇院再演《長徵組歌》
    在迎來甲子誕辰之際,上海歌劇院未忘紅色基因的傳承,繼「七.一」獻演紅色經典歌劇《江姐》,又在時隔15年之後再次排演全版《長徵組歌》。新生代演員都是第一次接觸這部既熟悉又陌生的紅色經典,為讓他們更好地找到感覺,上海歌劇院還安排了一系列活動如觀摩1965年《長徵組歌》錄像,邀請肖華之女肖霞講述長徵及《長徵組歌》創作的故事,邀請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徵編處處長、《上海黨史與黨建》副主編袁志平教授主講黨課《長徵精神的時代價值》等。參加過多次《長徵組歌》演出的老同志也常在排練中向年輕演員們「傳經」。
  • 長徵組歌背後的故事
    1961年,曾任多國大使的外交家黃鎮從國外回來擔任外交部副部長,才知道這是黃鎮在長徵途中的即興創作。蕭華應人民美術出版社之約,為黃鎮的《長徵畫集》作了序。長徵時還是「紅小鬼」的蕭華,也很想為表現長徵做點事情。他對夫人王新蘭說:如果有時間,我一定要寫寫長徵。 1964年2月,蕭華到杭州療養。正值紀念紅軍長徵30周年,文藝單位向他約稿。
  • 《長徵組歌》誕生在杭州
    《長徵組歌》脫胎於肖華將軍創作的長徵組詩《紅軍不怕遠徵難》。1965年7月1日,《解放軍報》全文發表了長徵組詩,同年8月1日,《長徵組歌》在北京公演,立即轟動全國,成為了革命傳統的象徵。  那一年,恰好是紅軍長徵30周年,不少文藝界同志也都向他約稿,請他來寫寫長徵,這便成了肖華創作《長徵組歌》的直接動因。
  • 《長徵組歌》竟遭「惡搞」(組圖)
    近日,一系列惡搞《長徵組歌》的視頻在網絡上熱傳,經典紅歌成了流行歌曲的背景畫面,馬國光成了搖滾、動漫歌手,對此,原唱者之一的耿蓮鳳借本報呼籲「《長徵組歌》不能亂動,不能拿來好玩」。  現在搜索「紅軍」二字,你將看到的不是歷史資料,而是「紅軍版《beat it》」、「紅軍版《忍者》」、「紅軍版《嘻唰唰》」等視頻連結,甚至曾有「紅軍版陳冠希《還記得我嗎》」。
  • 與《長徵組歌》一同走過40年
    晨耕3人和後調來的唐訶,赴杭州向正在養病的肖華匯報《長徵組歌》的創作進況。    4個男軍人邊說邊比劃邊唱,當匯報到合唱段落時,唐訶唱女高音,遇秋唱女低音,晨耕唱男高音,生茂唱男低音。一番演唱,肖華聽後連連點頭。接下來,這位紅小鬼出身的將軍詩人不顧疾病纏身,抽出了10個上午給他們4個人「上課」。爬雪山、過草地的故事雖然聽過多遍,可從將軍口中說出,卻是「別有一番風情」。
  • 傳承紅色經典,上音復排《長徵組歌》
    這幾天,上海音樂學院排演中心燈火不熄,師生們正在緊張復排紅色經典《長徵組歌》,備戰10月15日在上音歌劇院的演出。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說,復排《長徵組歌》的過程,就是希望今天的95後、00後能夠學習革命精神,繼續奮鬥不息,「這是當代年輕人向那一代年輕人的致敬」。
  • 上海歌劇院排演《長徵組歌》:唱出那個時代的那股勁
    時隔15年,上海歌劇院再次排演全版《長徵組歌》。這部誕生於1965年的恢弘巨作,成為描繪長徵圖景、歌頌長徵精神的時代強音,一經公演,《四渡赤水出奇兵》等經典唱段便傳唱不衰。力求恢復原貌,兼顧各版本優點《長徵組歌》歌詞來自開國上將肖華回憶長徵經歷寫下的12首詩作中的10首。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訶、遇秋運用紅軍傳統歌調融入江西採茶歌、苗家山歌、湖南花鼓、雲南花燈、川江號子、陝北秧歌等民歌曲調譜成組歌。
  • 《長徵組歌》背後的故事
    我從小愛唱《長徵組歌》,每每唱起它就有一種昂揚和振奮的力量。這不僅僅緣於《長徵組歌》的魅力,還由於受《長徵組歌》的首任指揮唐江表叔的影響。 我珍藏了唐江表叔送給我的3個版本的《長徵組歌》:一是1965年《長徵組歌》公演時的原創版本;二是1975年拍攝1976年上映的《長徵組歌》電影版本;三是2009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在徵得《長徵組歌》歌詞作者蕭華的著作權繼承人王新蘭同意後再版的版本。
  • 廖昌永領銜「群星版」《長徵組歌》音樂會
    原創 小音 上海音樂學院震撼再現2020年10月15日、16日、17日,上音新時代版《長徵組歌》在上音歌劇院連演三場。《長徵組歌》是由肖華上將作詞、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組織晨耕、生茂、唐訶、遇秋等四位著名作曲家合作譜曲的大型聲樂套曲。作品以大合唱的形式,描摹中央紅軍從江西到陝北的長徵路,是一部採集不同地域民族音樂曲調的集大成紅色經典。新時代版《長徵組歌》是上音師生向習近平總書記「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的重要指示交出的「上音答卷」。
  • 《長徵組歌》票贈老一輩革命家子女
    40年前,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文工團的4位曲作者創作了大型聲樂套曲《長徵組歌》。  40年後,已經成為紅色史詩的《長徵組歌———紅軍不怕遠徵難》9月10日再次被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文工團搬上人民大會堂舞臺。
  • 獻禮建黨百年,上音復排《長徵組歌》重溫革命史詩
    2020年恰逢《長徵組歌》首演55周年,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重要指示,上海音樂學院今日宣布將復排這部經典,打造新時代版《長徵組歌》,演出將於10月15日首演於上音歌劇院。師生同臺,在傳承中創新經典《長徵組歌》是肖華上將作詞、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組織晨耕、生茂、唐訶、遇秋等四位著名作曲家合作譜曲的大型聲樂套曲。1964年開始創作,1965年正式公演、引發轟動,並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以大合唱的形式描摹中央紅軍從江西到陝北的長徵路,是一部匯集不同地域民族音樂曲調的紅色經典。
  • 紅軍將領後代與上海歌劇院演員同唱《長徵組歌》
    陳小魯說:「《長徵組歌》反映了紅軍艱苦奮鬥不怕犧牲的精神。『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於天』,這些段落我們從小唱到大,在最艱苦的時候,《長徵組歌》給了許多人力量和信念。」復排版《長徵組歌》出動了上海歌劇院近170人龐大陣容,合唱團員身著紅軍軍裝,在臺上變幻隊形,氣勢磅礴。但《長徵組歌》並不是人數多、氣勢高就算唱好了,還要把握韻律和韻味。作曲家晨耕、唐訶、生茂和遇秋在《長徵組歌》中運用了大量民間音樂元素,以至於觀眾只要聽著旋律就能知道長徵的隊伍走到哪兒了。
  • 永恆的旋律——蕭華與《長徵組歌》的故事
    10月21日,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文化部和解放軍總政治部聯合主辦的大型音樂舞蹈晚會《偉大的長徵》,蕭華將軍創作的《長徵組歌》又一次響徹中華大地,出現在億萬螢屏之上…… 周總理最愛唱的歌 《長徵組歌》是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最愛唱的歌,據統計,他生前共17次觀看《長徵組歌》的排練和演出
  • 《長徵組歌》問世50年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一 《長徵組歌》又名《紅軍不怕遠徵難》,是開國上將蕭華將軍所創作的一部輝煌而又不朽的紅色經典史詩。
  • 京劇音樂史詩《長徵組歌》推出
    本報訊(記者高麗)由國內各大藝術院校與國家大劇院合作推出的「線上春華秋實」,新近推出京劇音樂史詩《長徵組歌
  • 《長徵組歌》復排帶出鮮活生動「四史」教育課
    今年是《長徵組歌》首演55周年,中央電視臺《經典詠流傳》節目邀請了曾親歷《長徵組歌》合唱首演或電影版拍攝的老人再次登臺。「老藝術家們在談創作和演出過程中特別有感情,馬國光的夫人還請我跟他們一起演唱了《四渡赤水出奇兵》。」廖昌永回憶,節目錄製後他深受感動,回到上海立即提議復排《長徵組歌》。  「《長徵組歌》是把民族音樂和西洋音樂非常好地融合在一起的典範。
  • 《長徵組歌》主題鮮明、語言凝練,生動形象詮釋了毛主席光輝思想
    《長徵組歌》是上個世紀60年代由肖華同志創作的經典組歌。肖華是共和國開國上將,14歲參加紅軍,寫此組歌時,他時任總政治部主任。組歌由告別、突破封鎖線、遵義會議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飛躍大渡河、過雪山草地、到吳起鎮、祝捷、報喜和大會師共10首歌詞組成。
  • 《長徵組歌》背後的故事
    我從小愛唱《長徵組歌》,每每唱起它就有一種昂揚和振奮的力量。這不僅僅緣於《長徵組歌》的魅力,還由於受《長徵組歌》的首任指揮唐江表叔的影響。 我珍藏了唐江表叔送給我的3個版本的《長徵組歌》:一是1965年《長徵組歌》公演時的原創版本;二是1975年拍攝1976年上映的《長徵組歌》電影版本;三是2009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在徵得《長徵組歌》歌詞作者蕭華的著作權繼承人王新蘭同意後再版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