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紅軍將領後代與上海歌劇院演員同唱《長徵組歌》
>>>專題: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
歌聲中重回激情歲月。
10月20日晚,上海歌劇院今年復排的大型聲樂套曲《長徵組歌》響徹上海音樂廳。這一次,上海歌劇院攜手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邀請了周恩來侄女周秉德、賀龍之女賀曉明、陳毅之子陳小魯等十餘位紅軍將領後代一同觀看演出。紅軍將領後代們還壓軸登臺,和演員們一同獻唱了激情昂揚的《大會師》一曲。陳小魯說:「《長徵組歌》反映了紅軍艱苦奮鬥不怕犧牲的精神。『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於天』,這些段落我們從小唱到大,在最艱苦的時候,《長徵組歌》給了許多人力量和信念。」
上海歌劇院復排的《長徵組歌》,集歌劇團、合唱團、交響樂團近170人的龐大陣容,一齊紅軍服亮相上海大劇院的舞臺,以氣勢磅礴的振奮之貌呈獻給觀眾。
楊小勇領唱《四渡赤水出奇兵》。
復排版《長徵組歌》出動了上海歌劇院近170人龐大陣容,合唱團員身著紅軍軍裝,在臺上變幻隊形,氣勢磅礴。但《長徵組歌》並不是人數多、氣勢高就算唱好了,還要把握韻律和韻味。作曲家晨耕、唐訶、生茂和遇秋在《長徵組歌》中運用了大量民間音樂元素,以至於觀眾只要聽著旋律就能知道長徵的隊伍走到哪兒了。比如《告別》中的贛南採茶調和湖南花鼓、《飛越大渡河》中的川江號子、《四渡赤水出奇兵》中的雲南少數民族音樂、《遵義會議》中的侗族大歌、《到吳起鎮》的陝北秧歌調等。正是這些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的加入,讓《長徵組歌》在音樂語言上更具親和力和傳唱度。也正是這些無法在譜子上標出來的民間韻味,增加了《長徵組歌》演唱的難度。當年戰友文工團排演《長徵組歌》時,藝術家們特地請來各地民間藝人天天唱曲,在薰陶中把握作品的韻味。
《長徵組歌》之所以震撼人心,更主要的原因在於,這部作品從長徵的真實歷史入手。當天上午,紅軍將領後代們在一大會址紀念館參觀了「蕭華《長徵組歌》文物文獻展」。1965年,蕭華將軍回顧他在長徵中的經歷,寫出形象鮮明、感情真摯的「長徵組詩」,《長徵組歌》聲樂套曲就來自其中的《突破封鎖線》 《過雪山草地》等10首詩歌。周總理曾說:「只有經歷過長徵的人才會寫出《長徵組歌》,只有有激情的人才會寫出《長徵組歌》。」
上海歌劇院攜手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一起,共邀十餘位中國工農紅軍著名將領後人代表,一同唱起《長徵組歌》。
為了讓年輕演員更好地了解《長徵組歌》背後的故事,上海歌劇院在排演前曾專程請蕭華之女蕭霞講述長徵及《長徵組歌》創作的故事。演出前一周,上海歌劇院還邀請到曾經在戰友文工團參與《長徵組歌》首演、親歷1000多場《長徵組歌》演出的馬子躍少將與演員們分享創排過程的臺前幕後故事。馬子躍告訴年輕演員:「並不是資歷越老、演出次數越多的演員,就越能唱出『原汁原味』,《長徵組歌》唱的不是歌,唱的是歷史。誰能唱出當年紅軍的情感、唱出當年紅軍的精神,誰就唱出了『原汁原味』。」 他還說,都說唱合唱要做到「沒有『我』,只有『我們』」,而唱《長徵組歌》則要做到「沒有『我們』,只有『紅軍』」。要藉由每一位合唱團員的口,唱出「紅軍」的心聲。蕭華長女蕭雨說:「我相信年輕人能唱好,當他們理解了紅軍為什麼要長徵,如何完成長徵的壯舉,他們就能唱好。」
1965年,上海曾是《長徵組歌》赴全國演出的重要一站,在當時的徐匯劇場、文化廣場等場館引起轟動,一票難求。51年過去了,《長徵組歌》的旋律依然激蕩人心。21日至23日,《長徵組歌》還將分別在上海城市草坪音樂廣場、上海大寧鬱金香公園及無錫大劇院連演四場,和更多觀眾一起,在歌聲中重溫激情燃燒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