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天津上熱搜了,說1平米降5000,兩周劇降72萬,房價跌回4年前。
看數據,也沒瞎說——
和17年3月衝上3萬元頂峰相比,現在均價不到2萬5,說單價大跌5000,也沒毛病。
只不過,這個標題只說絕對值,不說比例,屬標題黨~
事實上,相比3萬的房價,5000跌幅只不過17%。但中國絕大部分城市均價不過幾千或一萬多,你說跌了5000,很多人覺得哎呦媽呀,天都塌了…
72萬的跌幅也一樣,很多城市一套房不過幾十萬,但如果是大幾百萬的房子(天津和平區還是很多的),降個70萬也不算驚天動地的大事,上海豪宅直接降價500萬甩賣也不是一兩次了。
至於跌回4年前,那是因為16-17年初,天津房價漲太彪悍,現在是價值回歸。
真說起來,北上現在房價也和4年前差不多,沒啥特別的…
不過既然天津上熱搜了,我就藉機說道兩句。
02
在《一個簡單法子,幫你找出最值得投資的房子》這篇強烈建議所有讀者看下的曠世滿分乾貨貼中,力哥給全國152個城市做了評級。
其中天津在第五級——位於杭州、南京、成都、武漢之後,和蘇州、東莞、鄭州、長沙一個級別。
當時就有好幾個天津粉絲表示強烈不解,說天津這些年乏善可陳,都爛成啥樣了?憑啥還能排那麼高,天津這阿鬥撐不起這排面……
這……我倒是真沒想到~
其實我文章裡對天津排位有做過解釋——
天津像個「遲暮美人」,一個很尬的存在。
京津冀並沒有形成有競爭有互補的有機體,還是一個虹吸一切資源,強大到令人窒息的帝都,和相對荒涼的「環首都貧困帶」。
北京說我要我要我全都要,導致天津的中高端人才全被虹吸去了北京,天津自己的中高端產業發展不起來,一直原地打轉。
天津在民國就是著名大都會,所謂「上青天」。那時的大城市都是工業中心,所以天津和上海一樣,也是輕重工業撐場子,但這些年環保高壓,天津高汙染重工業也和河北一樣,成了限制發展的犧牲品,而傳統中低端的出口加工製造業又遇到全球經濟低迷和毛衣站,日子也不好過。
民國時期的天津
想產業升級,就得吸引人才,人才都被北京吸走了,天津產業就起不來,無法提供大量高薪崗位,人才就更沒理由來了。
如今,天津網際網路和高科技產業還是乏善可陳,內地很多城市,杭州、武漢、成都,甚至長沙、鄭州、貴陽,都多少吃到了這塊產業升級的紅利,但天津和絕大多數中小城市一樣,miss了~
另一個超賺錢還無汙染的行業——金融業,則因為各種野雞交易所,讓「天津」幾乎淪為「金融騙子」代名詞。
天津還有一個死穴——高度老齡化。
工業化基礎越紮實的地方,城市化率越高,當年執行計劃生育就越徹底,這是今天上海、北京、天津和東北老齡化最嚴重的主要原因。
上海北京雖然本地人生育率超低,但畢竟一線,能虹吸全國人才。
天津也想吸引人才,搞了個海河人才計劃,效果也 just so so~
關鍵是你連本地年輕人才都留不住,紛紛被迫北漂——因為工作關係,我認識的北漂精英中,老家天津的就有一大堆。
2019年底,有1500多萬人口的天津,常住人口同比僅增長2.2萬。
而只有1000萬人口的鄭州,2019年新增常住人口高達21.6萬。
幹啥啥不行,政府又沒錢,只能陷入靠房地產拉動經濟的怪圈,地方財政高度依賴賣地收入,到處都是拆拆拆蓋蓋蓋,房價一漲再漲,市中心核心區房價一度漲到5萬多,和天津人均收入嚴重脫鉤,很多郊區樓盤最後只能爛尾。
加上先天「畸形」的濱海新區泡沫吹爆,被迫拉掉遮羞布,主動擠水分,導致這兩年天津GDP差到根本沒法看,全國獨此一家……
總之,天津正處於刮骨療傷的轉型陣痛期,日子難過是逃不掉的。
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天津也有自身優勢。
一是沿海大港,千萬級人口大都會,歷史人文積澱雄厚;
二是作為直轄市,雖然難望北上向背,但和內地省城相比,還是可以比劃比劃;
三是教育資源優勢明顯。
其中最難以替代的,是教育資源,這貨得長期積澱,沒法一蹴而就,這是深圳未來10年持續的短板,也是天津吸引人才的抓手。
03
天津未來是就此沉淪,不斷下跌?亦或還有鳳凰涅槃的機會?
現在到底是抄底天津的窗口期,還是扔掉燙手山芋的deadline?
還得回到問題根源:房價漲跌誰說了算?
供求關係。
供大於求,房價跌,供不應求,房價漲。
供給側,主要取決於政府賣地速度和開發商開發速度,但長期看,開發商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關鍵還是賣地。
但賣地速度,則取決於政府賣地的意願和能力。
有地不賣,供給會減少,但未來還有上升空間。
沒地可賣,地方政府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才是最大的稀缺性。
從供給側看,市中心密集建成區才是最值得買的,因為周圍沒地了。
需求側,更複雜。
政府調控力度、貨幣投放速度、新增人口速度,是三大關鍵因素。
前兩個因素,都不是市場化因素,完全政府說了算。
政府調控力度,小城鎮不好說,地方財政吃緊,賣地也是無奈之舉,所以房價時不時起一波,吸引更多接盤俠上車,幫地方去庫存,上頭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哪怕像徐州這種級別的城市,中央還是不重視,隨它去。
但一二線城市,至少是省城級別的,中央還是很重視的。
之前深圳樓市過熱,調控哐當就砸下來了,最近成都樓市過熱,調控也疾風來襲。
也就是說,像天津這種級別的大城市,誰敢漲,誰就調控升級,一個逃不掉。
貨幣投放速度,並非針對具體某個城市,但超發貨幣更容易以投資為目的進入樓市,投資者從保值升值角度看,大概率也是進入一二線城市。
只有新增人口,才是老百姓(市場)用腳投票做出的選擇。
這樣分析,這幾年天津房價下跌,就很好理解了。
供給側,政府賣地太激進,庫存壓力太大,放眼全國,僅次於重慶。
需求側,政府調控太緊,強行打壓需求。
而天津人口增速又不高,外來需求不足。
供大於求,只能跌。
但具體分析,天津也不是全城普遍大跌。
跌幅最大的,都是地多人少的郊區新城。
市中心區域的跌幅並不大,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最集中的和平區,跌的並不多,真正搶手的學區房,依然堅挺。
04
還是那句話,買房買的就是稀缺性。
從中國當前實際情況下,最大的稀缺性就三塊——稀缺優質教育(學區房)、稀缺景觀(江景)、稀缺高薪工作機會(CBD或高科技園區)。
old money 比較多的享受型城市,比如上海、廣州,沿黃浦江和珠江的景觀房就特別貴,跌不動;
大企業雲集,高薪工作機會集中的地區,高收入的new money奮鬥逼,為了生活工作便利性,也會把房價抬上去,需求持續旺盛,比如深圳南山。
更普遍的規律是學區房,好學區雲集的板塊,房價就是漲得猛,又抗跌,全國都這樣。
所以天津市中心的學區房,依然有投資價值。
天津都爛成這樣了,雖然教育資源沒法和北京比,但比上不足,比下綽綽有餘,尤其和邊上人口大省河北河南比,簡直高考天堂。
每次我聽河南小夥伴說買學區房,都有一種黑色幽默的味道。
在地獄模式買學區房和上百萬同齡人死磕,還不如想辦法讓孩子去天津高考,父母可以少雞很多血,孩子的青蔥歲月也能少受很多苦…
天津戶口不難搞,這種從外地不斷湧入的新需求,也是支撐天津學區房的關鍵動力。
說到河南,順便說兩句鄭州。
鄭州跌得也蠻厲害,和天津一樣,也是周邊跌得慘,核心區穩如老狗。
大概1、2年前,很多鄭州小夥伴都問力哥XX房子能不能買,那會兒鄭州樓市熱得很,什麼綠博組團、新鄭組團、新密組團、高新區、航空城……
我當時就納悶,鄭東新區,明明就是發展得很好的新區,鄭州未來鐵定的新城市中心,房價也還好,為啥不買確定性最高的鄭東呢?
理由麼……基本都嫌鄭東太貴,想貪便宜,炒周邊規劃無比美妙的新區概念。
炒股票買基金貪便宜使不得,房產投資也一樣,都得逆人性。
我以前專門寫過鄭州,這座城市優勢明顯,平原地帶,交通四通八達,北方核心交通樞紐,又是上億人口大省的省會,人口紅利明顯,省內沒任何城市能抗衡,能舉全省之力優先發展,未來還有機會虹吸北方周邊省份。
但鄭州也有問題,就是野心太大,平原城市四面八方都能發展,一口氣攤子鋪大了。
去年我去鄭州考察,一看地圖,發現規劃那麼多新區,就覺得不妙。
鄭東新區是舉全省之力,發展了20年,起點高,發力準,特別是總理當一把手時給搞起來的,這種成功經驗幾乎不可能再複製。
綠博板塊雖然規劃得很好,但和鄭東差了10多公裡,中間隔了個白沙,新鄭之類的就更遠了,還需要很長很長時間才能把圖紙上的美好規劃落實。
這些前兩年光炒作概念,但實際生活依然很不便利,也沒好的工作機會的新區板塊,房屋供給量太大,接盤俠不夠了,現在就成了燙手山芋,房價跌最狠。
但鄭東核心區,像北龍湖板塊,其實房價沒怎麼跌。
我今天還是那句話,鄭州買房買鄭東,是最穩妥保險的選擇——雖然現在鄭東房價破3萬,在鄭州人眼裡,可能覺得貴得離譜,買不起,那也沒辦法……
激進型投資者,想抄一把底,買那些跌幅最大的新區板塊,就要做好長期抗戰準備。
人口流向還是最關鍵的,只要人口還在持續高速流入,以時間換空間,依然是可行的策略。
還有貴陽觀山湖新區,也是同樣邏輯,長期看好。
說句心裡話,貴陽老城區在我看來就是一坨屎,但觀山湖新區卻亮瞎了我的狗眼……
從這個角度看,鄭州的房子,依然比天津更有長期投資價值。
當然,鄭州也只是整體不給力的北方城市中矮子堆裡拔高個。
還是那句話:能買南方,就儘量別買北方。
當然,北京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