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家
專欄
欄
1--灑泉霍去病雕塑
編者按:日前,陝西作家王蓬歷時三十年尋叩古道, 完成《從長安到羅馬》《從長安到拉薩》《從長安到川滇》絲路系列作品,由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三部六本力作,共1644頁, 182萬字。這套絲路系列作品是陝西省委宣傳部推出的重大文化精品項目。一經出版便被新華社、人民網、華夏經緯網、文化藝術網、中國圖書網、陝西傳媒網、中國甘肅網等多家媒體重頭推出,僅新華網瀏覽量近50萬。《中華讀書報》也刊發書評,引發讀者廣泛關注,為讓讀者感受到三條歷史悠久的古道百科全書式的獨特景觀,欣賞到古道沿途引人入勝的風俗長卷,和「一帶一路」新絲路日新月異的壯闊變遷。淺海文苑將以每周一篇刊出,以饗讀者。
河西名城:酒泉·敦煌
文|王蓬
一
古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一路西行,歷經一萬四千裡,直達西亞乃至歐洲諸國。沿途不僅僅是山川阻隔,道路崎嶇,雪山聳立,流沙橫臥;幸而還有水草豐美,牛羊布野的片片綠洲;酒幡高挑、燈火通明的商鋪驛站;更要緊的是一座座城樓巍峨,街市繁華,人煙輻輳,商貿發達的商埠名城宛如顆顆璀璨明珠,鑲嵌在漫長絲路,方使絲綢之路能幾度繁盛,逾越千載,為溝通中西商貿、經濟、文化做出不可磨滅、彪炳青史的貢獻。
2-河西走廊長城十分壯觀
在絲路貫穿歷經大大小小百餘座城市之中,由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構成的河西四郡,素以設郡悠久,風雲際會,蘊含深厚而倍受關注。在專章介紹了武威、張掖之後,還須說到酒泉與敦煌。
這些絲路名城仿佛是一個個歷史文化驛站,幾乎每一個地名都有來歷和出處,都能演繹出一串非同凡響的故事,都牽連著一個風雲激蕩的時代。
3-酒泉鐘樓
比如酒泉,是因霍去病大獲全勝,為河西歸漢立了頭功,漢武帝為獎勵霍去病,送去美酒,漢代人豪放,喜好飲酒,何況是皇帝親賜的御酒,將士們當然都想品味,但酒少人多,怎麼辦呢?霍去病駐軍的位置註定在今日酒泉市的泉水邊,靠近水源紮寨也是兵家常識。霍去病看看汩汩流淌的泉水,心中一亮,這位天才將軍立刻有了堪稱天才的主意。他傳令三軍聚集泉邊,然後下令把御酒全倒進泉水,讓全軍將士汲飲泉水。摻酒的泉水自然帶上了酒味,滿足了全軍將士為勝利痛飲的願望,事情傳開,朝廷索性在此設酒泉郡以示褒揚。這一切發生在那個處處標新立異,朝野生機勃勃的漢代十分合情合理,也成為流傳千古的美談。
現在酒泉城東仍有一個泉湖公園,園內一座高大石碑,鐫刻著「西漢酒泉勝跡」幾個遒勁大字。石碑後有面波光粼粼的湖水,寬廣數十畝,掩映於垂柳林木之間,湖面假山聳立、九曲木橋通幽,四周有成片蘆葦,湖畔有長堤環繞,一派園林氣象。關鍵泉湖並非死湖,而有活泉來水,汩汩泉水從地下巖縫流出,長年不斷,早年有泉水三眼,兩眼乾涸,存留一眼經清理疏浚,積水成湖,因湖成園,已成塞外勝跡。
酒泉已臨邊陲,為漢軍戰勝匈奴之古戰場,四周皆為戈壁。但今日由於建有酒泉鋼鐵基地及衛星發射基地,不僅知名度高,也給人以現代工業城市的感覺。畢竟設郡建府已兩個千年,故存古蹟不少,除泉湖公園外,市中心鐘樓尚存,且規模宏大,四周皆懸匾額,題曰:「東迎華嶽」、「南望祁連」、「西達伊吾」、「北通沙漠」,貼切反映了酒泉在河西走廊的重要位置。再是,天下雄關嘉峪關僅距酒泉市區20公裡,遊人如織,亦為酒泉增色不少。
二
敦煌在人們心中,包括我自身都一直有個誤會,以為莫高窟千佛洞就是敦煌,而敦煌就是指那些洞窟、佛塑、壁畫、遺經等文化遺產。
其實,這是兩碼事情。莫高窟千佛洞距敦煌市區尚有二十五公裡,由於本世紀初洞藏遺書的發現,這座人類文化寶庫受到舉世注目,中外學者共同開拓了一門全新的交叉性學科,因莫高窟在敦煌境內,故稱敦煌學。盛名之下,幾乎取代了敦煌本身。
敦煌本身做為漢時所設河西四郡之一,且處於河西盡頭,又系甘肅、新疆、青海三省交會之處,不僅是中西交通的「咽喉鎖鑰」,還曾成為割據政權的西涼國都,歷經滄桑,幾度盛衰,如今雖屬酒泉地區所屬縣級市,但系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6-敦煌莫高窟
敦煌市區不大,人口不足五萬。但由於敦煌莫高窟的巨大影響,成為一個典型的旅遊城市。賓館林立,動輒星級。在我不下十次敦煌之行中,記憶最深還是首次。我站在下榻的賓館前,竟數了周圍有6家賓館,旺季尚不能滿足需求。街頭酒吧咖啡廳多,頗具異國情調,夜市極為繁華,白蘭瓜、哈蜜瓜、葡萄乾等新疆特產擺滿街頭,烤羊肉串則香味四溢,天南海北的人都匯聚於此,服飾各異,南腔北調,購物散步,至深夜街頭燈火尚且通明,人們還戀戀不捨地倘徉街頭,這也充分表現出敦煌的魅力。
敦煌所以有世界性的知名度,是因為距敦煌市區二十五公裡的莫高窟是世界上年代最久遠,內容最豐富,保護最完整的集建築、雕塑、壁畫於一體的藝術寶庫。僅是把現存四百九十二個洞窟的壁畫連接起來,就可以組成一組長達五十公裡的色彩瑰麗、包羅萬象的藝術畫廊,這在世界是唯一的,也是無與倫比和空前絕後的!
在很大程度上,敦煌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的符號與象徵,一旦知曉,便會在心靈深處產生一個揮之不去的情結。宛如「不到長城非好漢」一樣「不去敦煌死不休。」
早在20世紀60年代,我還在讀中學時,看了徐遲以敦煌藝術研究所首任所長常書鴻為原型的報告文學《祁連山下》。這篇作品無論從哪方面都不亞於徐遲後來引起轟動的《歌德巴赫猜想》,只是限於當時禁錮環境,只在文學界和讀者中引起了關注。文章中對敦煌壁畫的精彩描繪,常書鴻等人為藝術貢獻出畢生心血的殉道精神,卻在人心靈深處紮根,可以說從那時就萌生出去敦煌的念頭。
1997年,敦煌之行還真付諸行動,行前搜羅資料,並一廂情願地設想到某某洞窟觀賞某某壁畫(到現場方知四百九十二孔窟僅開放20餘孔,並非想看什麼就能看到什麼)。可惜到蘭州後,因女兒流鼻血舊病復發,想著敦煌乾燥不易治病就改去了青海。不想2000年之際,又正好是敦煌藏經洞發現百周年時,利用「五一」休假,首次圓了去敦煌之夢。
7-漢中學人在莫高窟
我們一行兩車越過長長的河西走廊,趕到敦煌莫高窟時,正值中午時分,大戈壁在強烈的日光照射之下,熱力灼人。但莫高窟外的停車場仍無虛席,遊人穿梭如織,一股「敦煌熱」撲面而來。
莫高窟實際是大戈壁上一段河谷,這段河谷是祁連山西端雪水最後流出的一股泉水衝刷而成,在流過這段短短的河谷之後就潛入了地下。正是這股好像專為莫高窟的生存流淌的泉水造就了長約三公裡的綠洲,生長著參天白楊,帶來一絲溼潤氣息,使歷代僧侶在乾燥的大沙漠中能夠生存。從公元三世紀起,古人就利用沙石相夾十分堅固的河谷斷面,開掘洞窟,塑佛像,繪壁畫,歷經千年,最盛達千孔洞窟。所以莫高窟也叫千佛洞。與廣元的千佛崖類似,但規模要恢宏得多。這可能與敦煌臨近西陲,又為絲路要衝,佛教較早傳播到此有關。
幾乎來到敦煌的人莫不想看到16號洞窟中的藏經洞,因為正是藏經洞的發現揭開了「敦煌學」的序幕;而且伴隨一系列讓人驚訝、感嘆、婉惜、乃至傷心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從三世紀起就開窟塑佛,但從西漢建郡始又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每次戰亂,管理莫高窟的和尚便要外出避難。北宋時,党項人在銀川建西夏國並禍及河西敦煌。再是西域于闐一帶兵禍戰亂,消息傳到敦煌,莫高窟僧人逃難時便把大批漢唐以來的經卷、文書、繪畫、法器等封閉在16號洞窟的密室裡,外邊用泥封堵,並繪上壁畫。但這批和尚不知何因再沒有返回,於是這藏有五萬餘件漢唐的經書與畫卷、文物就隱藏了九百餘年。
這是大多數學者對敦煌藏經洞產生由來的「避難說」。但也有學者經過研究提出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敦煌莫高窟作為佛教聖地,不僅有眾多的佛窟,興盛時四周還密布寺院,日常使用流通的經卷很多,也常有損毀,需進行清理,但佛教聖物,又不能隨意丟棄,於是便集中妥藏密室,這便是「廢棄說」。還有專家認為藏經洞誕生的真相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破譯。但無論如何,老祖先為我們留下一座藝術寶庫卻是不爭的事實。
8-發現藏經洞的王圓篆道士
清末時,一個湖北麻城籍的道士王圓籙來到莫高窟,成為這兒的住持,他還節儉,集攢錢財,來清理洞中流沙。1900年6月22日(一說是5月21日,這裡權以《敦煌史話》所載日期為準),王道士僱用的一個下手在休息時,用草點菸,把剩餘草節插進牆縫,發現深不可測,而且餘煙被吸進其中,敲著則有空聲,深感驚異。叫來王道士,破壁挖洞,於是驚震世界的敦煌遺書被發現。當然,文化很低的王道士並不知道這些文物的價值,但是一系列的傷心故事卻和王道士有關,先是英國人斯坦因從他手中騙走了九千件文物,接著是法國人伯希和帶走了六千件,俄國人奧登堡心最狠,他居然弄走了一萬件。下來還有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竟用膠布剝走了洞中最精美的唐代壁畫26方!後來,在經書發現10年後,經我國學者一再呼籲,清政府才下令把剩餘的八千餘件押運至京,但沿途又被大小官員強取豪奪,最後僅剩四五千卷保存在國家圖書館。用學界泰鬥陳寅恪先生的話說:「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9-敦煌附近的漢代烽燧
三
近年,隨著「敦煌熱」興起,人們痛心疾首地譴責王道士,他幾乎成了罪魁禍首和死心踏地的漢奸!但也有學者深入調查後指出,王道士在長達七年的時間裡多次求助官方,甚至在荒涼的沙漠,冒著狼吃沙埋的危險,步行800裡到設在酒泉的甘肅兵備道匯報,也沒引起重視。此外,我在閱讀部隊作家王樹增所著長篇紀實作品《1901年》時偶發聯想,就在王道士發現藏經洞的同一年的8月14日,也就是藏經洞發現還不到3個月,八國聯軍攻佔了北京城。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一個在世界上領先了幾千年的龐大帝國,連首都都讓西方列強攻陷佔領,誰還能顧上遠在西陲荒漠中的一個洞窟。那段時日,可以說是古老的中國自漢唐以降最黑暗的日子,誠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的血淚控訴:「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問蒼溟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國是如此,又怎好苛求一個地位身份卑微的王道士呢!再說敦煌文物流失在國外後,全部收藏在國家級的博物館、圖書館,無一損壞。連我國學者都對查閱的迅速方便感嘆不已,可剩餘在國內的遺書卻損失嚴重。
研究敦煌的學者認為:無論什麼人發現藏經洞都是一種貢獻。因為藏經洞的發現預示著「敦煌學」的誕生。
事實證明,正是由於藏經洞的發現才引起人們對莫高窟的重視,才從20世紀40年代起成立了專門保護機構,否則對莫高窟的保護不知要推遲多少年,造成的損失更無法估量。所以《敦煌史話》開篇就說:「自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後,這座人類文化寶庫受到舉世矚目,中外學者共同開拓了一門全新的交叉性學科,稱為敦煌學。」
這其中的是非曲直註定還要引起評說。但卻讓人能感受到敦煌的學者們兼容雲水的襟懷!事實上,沒有對外來文化的兼容並蓄,唐代的詩歌、音樂、繪畫、舞蹈就不可能達到經典性的完美,盛唐文明就無從談起。而敦煌壁畫最有價值的便是真切地反映了對外來文化開放、兼容、演變、吸收然後自己再壯大的過程!
10-敦煌堪稱經典的45窟盛唐雕塑
四
十分慶幸,那次同行的漢中博物館館長張保德與敦煌研究院接待處處長馬競馳是朋友,兩家還有聯誼關係,故我們受到熱情接待。除派一位年青學者講解,還專門打開有代表性的洞窟讓我們一飽眼福。從北魏、西魏、北涼、初唐、到盛唐、晚唐的經典壁畫《九色鹿救弱人》、《薩士垂捨身飼虎》、《屍毗王割肉貿鴿》、《張騫鑿空》、《胡人馴馬》、《胡商遇盜》,還有那些天衣飄忽的仙女,反彈琵琶的官伎,千姿百態,千變萬化,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印象至深還有45號窟的彩塑,這組盛唐時期的雕塑是敦煌兩千餘尊彩塑中的精品。這組彩塑共有7身,不僅總體互相關聯,布局和諧,關鍵單身雕塑也極具個性。佛祖、菩薩、迦葉、天王都因各自不同的身份、地位而表情各異。或神情莊重,或雙目慈祥,或老成持重,或堂皇威風,皆神情飛動,栩栩如生,漫步在這樣的藝術殿堂,一種自豪感會油然而生,只覺一股暖流在心胸間激蕩,鼻腔也酸酸地許久不能平息。恍然之間,仿佛觸摸到古今中外各種文化交融互補、薪火相傳、源遠流長的脈搏。
當然,我們也去看了16號洞窟的藏經洞,並聽了發現藏經洞的詳細經過,卻無太多的感嘆,因為該發生的事都已經發生過了。只是,臨行卻忍不住回頭一瞥,因為正是這普通不過的洞窟揭開了敦煌新的百年。而下一個百年正揚帆起程,我們需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未來,投向新的百年。
11-鳴沙山遊人
附錄:
敦煌夜市
探尋絲路中, 我先後十多次去敦煌,除了莫高窟的藝術寶藏,敦煌學人不屈不撓的精神財富,敦煌市井、飲食也讓人迷戀。
尤其一條闢為夜市的長街出售夜光杯、飛天像、布駱駝、古錢幣、奇石、根雕攤位家家相連,遊人接踵摩肩。敦煌當地特產有地毯,因圖案多為敦煌莫高窟各種藝術雕塑繪畫見長,用河西優質羊毛織成,手工編織,色澤鮮豔,也具實用價值;以祁連山天然水晶石製成水晶石眼鏡,有平光、近視和變色鏡;鳴沙山下產大棗,體大肉厚,色鮮味甘;以西漢飛將軍李廣命名的李廣杏,色澤金黃,肉厚味甘;再是敦煌所產葡萄 ,粒大飽滿,汁多甘甜,可與新疆吐魯番葡萄媲美。
12-敦煌夜市
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小吃,偌大的一片廣場,擺定百十張桌椅,烤肉、炒菜、扯麵、水餃,爐火熊熊,油鍋翻滾,香味撲鼻,吆喝聲、猜拳聲,洋溢著一股塞外豪情。當地有名的是驢肉黃面與敦煌釀皮子。河西走廊為小麥優質產區,麵食製做不在關隴山西之下,黃面採用當地麥麵,有整套傳統過程,嚴格宛如工匠。白案上做出的黃面細如龍鬚,長如金線,柔韌耐拉。以河西驢肉與黃面為絕配,香味溢口,別具風味。
敦煌釀皮子與漢中麵皮不同,漢中以大米為原料,敦煌卻以麥麵做釀皮。晶瑩黃亮,光潔如玉,拌上佐料,柔韌勁到,酸辣爽口, 其香不在漢中麵皮之下。只要走近,便會受到感染,不餓也饞,索性尋找空位坐定,融入在這喧囂沸騰的夜色夜市之中。
2000年五一節,首次到敦煌,在夜市購只兩尺多高的大布駱駝,至今置放客廳;讓人難忘是2006年仲夏,一行四人,自帶車輛,夜宿格爾木市,晨6時起床早餐,剛鋪上瀝青的青藏公路宛如一條黑色巨蟒,伸向青藏高原深處,路面整潔,車輛不多,司機年輕,亦有血性,一路狂奔,至160公裡的崑崙山口還不到10時。想乘興直奔只剩一千公裡的拉薩,因心理與物質均無準備,只好返格爾木。看時間剛過12點,打開地圖一看,越柴達木、過大小柴旦、翻黨金山口便抵敦煌,全程580公裡,看著高懸於天際朗耀的太陽,一行四人都來了勁:就去敦煌。那天在青藏高原奔波近千公裡,下午八時,西部的太陽還沒收盡最後霞光, 我們已在敦煌夜市找好座位,毎人一大扎冰鎮清爽的啤酒,上十串烤得焦黃噴香柳枝羊肉,大快朵頤;索性又請一位巡場唱歌的藏族姑娘,一曲《天路》,高入雲端,也把我們的絲路探尋推向高潮。
2008年夏,我攜老伴自助遊至敦煌,專門住在夜市附近賓館。很過了把逛敦煌夜市的癮。可惜的是購了成箱的骨質菩薩、飛天、駱駝,因還要去新疆,在郵局遭野蠻託運,打開全成碎塊。由此吸取教訓,在之後的絲路探尋中,書可託運,工藝品一定自帶。2016年夏,在我鼓動之下,漢中八人兩車再訪敦煌。晚間趁書畫家在敦煌政協揮毫潑墨,我約楊建民教授直奔夜市,冰鎮扎啤,烤羊肉串,過足癮後又購敦煌石板彩繪飛天與菩薩,方才滿意而歸。
13-作者與楊建民教授在敦煌夜市
經典回顧
作者簡介
(說明:王蓬和他的著作)
王蓬,國家一級作家二級崗位(二級教授)曾任陝西作協副主席、漢中市文聯主席、作協主席。創作40餘年,結集50餘部。曾獲國家圖書獎、冰心散文獎、柳青文學獎、全國首屆徐霞客遊記獎等多項獎勵,並有多種著述翻譯國外。系國務院享受特殊津貼專家、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
文圖來源於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