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空間|復興畫風之八:歷史文化街+復興畫展

2020-12-23 藝周刊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兼草書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兼草書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丁申陽先生題

《藝周刊》上海站負責人、「海派空間」主編:張雅歌

畫家 張復興(上海)

圖文/張復興

臨近中午,陝西北路似乎還未甦醒,沿街商鋪大門靜閉,行人寥寥,連絡繹不絕的車流也悄然行駛少有聲息,唯有初夏的陽光,穿透兩旁法國梧桐撐開的巨傘,投下陰影,憑添了幾分懷舊感。

歷史上陝西北路街區曾聚集了許多高官賈商,文化名人和社會賢達,他們居住的公寓、別墅、公館以及教會、學堂等生活處所座落於此,既形成具有歐式風味的建築群,亦是不經意間承載著歷史嬗變的風俗圖卷,從而書寫了海派文化的濃重一筆。

海派文化如果沒有外來特別是歐美文化的融入,則不可能如此精彩。

正如陝西北路街區如果在民國時期沒有這些歐式建築以及依附其中的文化入駐,如今也不能成為名聞遐邇的歷史文化名街。正是看重這點,當策展人何天華提議在此舉辦我的《復興畫風》線下新作展,我欣然同意。

《復興畫風》是為繪畫筆記,亦圖亦文記錄了我的創作心得,在溫哥華大華堂藝術中心線上連載,獲得不俗的反響。其重點,在於如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吸收西畫優秀元素,拓展中國畫的創新。這條由任伯年、劉海粟、林風眠、程十髮等繪畫大師開闢的藝術之路 ,在中西融合上與陝西北路的歷史文化風貌交匯,使我的畫展找到切入點,把準了海派文化的脈絡。

細探這條街區,商業的觸角已深入到每條特色弄堂,時尚享樂無處不在。每天午後,燈紅酒綠直至深夜。街區的背後,雄厚的資本託起廣廈千萬,成為現代大都市的黃金地段。而文化只是冰山一角,我開畫展的"藝享空間"窄小簡樸,但又何妨? 我們熱愛這座城市,熱愛藝術,別無他求。融入其中,感思古來今往和時代發展,只為獲得靈感和快樂。

花卉作品

張復興作品

張復興作品

張復興作品

張復興作品

張復興作品

水鄉作品

張復興作品

張復興作品

張復興作品

張復興作品

張復興作品

山水作品

張復興作品

張復興作品

張復興作品

張復興作品

張復興作品

相關焦點

  • 海派空間|復興畫風之四:訪臺寫生畫展的回憶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兼草書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兼草書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丁申陽先生題《藝周刊》上海站負責人、「海派空間」主編:張雅歌每一幅畫極具散文韻味,淺顯而不失深邃,虛淡而不失濃鬱,『蘭嶼小景'表現了『野渡無人舟自橫'的荒幽之美,曰月潭的晨光和晚唱,從晨起到夕歸,畫面上從蕭瑟之意到盈實之景,色調上從冷到暖,表現了生活創造的內涵,『基隆舊城'和`小鎮風情'則恰當運用色彩,透出都市的現代氣息……。"
  • 海派空間|復興古典山水畫傳統的意義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兼草書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兼草書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丁申陽先生題《藝周刊》上海站負責人、「海派空間」主編:張雅歌雁蕩山巨幅長卷 紙本 150X610cm 王品康
  • 大國之釀 青花汾酒30·復興版上海隆重首發
    流傳千古的名句,道盡了中國汾酒四千年沉澱的文化精粹。2021年1月17日,大國之釀,青花汾酒,新品青花30復興版上海隆重首發,首發儀式由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副秘書長、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田曉紅主持。青花汾酒30·復興版上海首發暨上海汾酒俱樂部成立慶典由山西杏花村汾酒股份有限公司和復旦大學華商研究中心、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外灘智本匯、上海海派菜文化研究院、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聯合舉辦,汾酒股份公司總經理助理、汾酒銷售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永踴;首席經濟學家、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復旦大學華商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徐培華,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外灘智本匯組委洪偉力;上海海派菜文化研究院院長傅駿
  • 「百年德化」,何以復興?
    而正對著二七塔的德化街,無疑是整個二七商圈最有歷史、最有故事的百年老街。從清末的老字號店鋪,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百貨與副食品大樓,德化街留給鄭州人無數美好回憶。但進入新世紀後,德化街曾因商業形態低級、街道髒亂差屢遭詬病。關於德化街升級改造、百年德化復興的提議,不絕於耳。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意義
    它是以超過人類總數五分之一的人為主體的偉大實踐和歷史運動,對21世紀人類世界的影響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都將具有極大的穿透力和超越性,因而具有極其重要的世界歷史意義。輝煌古國在一度衰敗之後復興,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人類文明史中,曾出現過許多古老的文明國家,如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古波斯、古希臘、古羅馬等,這些在金石並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產生的古老文明,無不發生過重大的歷史斷裂甚至消亡,其文化共同體的延繼均為外力所中斷而沒能直接留存下來,而只有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其文化從未被外來力量所中斷而一直生存並綿延發展至今
  • 城脈復興踏春來——城隍廟-高閣寺歷史文化街區繽紛綻放
    安陽老城裡神路街與縣前街之間的西華門街,因明代趙王府西門為「西華門」而得名。街道雖然不長,卻是昔日安陽老城裡市井繁華之地,凝聚悠遠厚重城市記憶。保護復興後的西華門街,以「市井文化體驗區」為定位。融匯安陽非遺民俗土特名產,體驗安陽老城市井生活魅力,恢復街區生機和活力。
  • 穿越三大「空間」 復興中國審美
    11月7日,央視「段子手一哥」朱廣權以「大唐首富」的身份亮相總臺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詼諧幽默間,為觀眾呈現出盛唐織坊的壯觀,也由此開啟了一場中國服飾的錦繡之旅。圖為節目劇照  在這場「錦繡之美」的尋訪旅途中,我們跟隨節目製作人、主持人李思思在舞臺上穿越了三大空間:在「歷史空間」裡,體驗到了極致浪漫的盛唐氣象,遍看河北、巴蜀、江南各地的錦繡之美,領略繁榮的貿易和創新的衍變,感受被時光洗禮卻依然熠熠生輝的美;在「匠心空間」裡,通過對話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東華大學副校長陳南梁,進一步了解歷朝歷代關於錦繡的豐富創造,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四代紡織人通過艱苦卓絕的接力
  • 英國案例:城市濱水公共空間的復興
    城市濱水公共空間將城市的多種功能整合起來,它的復興與發展成為區域及城市復興與發展的催化劑,往往能帶動地方商業及旅遊業的發展以及地方歷史文化的復興。▲ 泰晤士河岸的「倫敦眼」(London Eye)城市濱水公共空間,復興策略及理念1、以文化為導向的開發模式城市濱水區通常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蹟與人文景觀。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究竟復興什麼
    原標題:公方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究竟復興什麼 當下中國,沒有哪個目標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具誘惑力和想像空間。這是一個可追溯至孫中山先生的老目標、老口號。但讓國人產生真切感及質感,還是因為取得了改革開放後數十年經濟發展成就。
  • 自貢自流井區:老城復興留住歷史文化美麗鄉愁
    文物古蹟、歷史建築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印記,如何處理好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的關係,一直是城市建設面臨的難題。而在自貢市自流井區,老城復興與歷史文脈的延續相得益彰。城市建設的有機更新中,留住了滿滿的鄉愁。該片區改造將以「秉承尊重鹽都歷史、植入現代繁華、優化城市功能」為規劃思路,以「複合、多元」為發展理念,實現街區復興。嚴格保護街區內西秦會館、王爺廟、桓侯宮、「還我河山」石刻、龍鳳山人防工程5處文物保護單位,以及14處重要歷史建築,對其周圍進行必要的環境風貌控制,嚴格控制街區建築高度,保護並延續「山水城」空間格局,提高街區與山水空間的滲透性,將「山、水、城」有機融合。
  • 半月談專稿:文化復興為民族復興鑄魂
    文化復興的主軸與紅線,即是謀求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在全球文化日新不已的今天,我們當如何萃取傳統文化蘊含的精華元素,如何將之與時代現實相融相通,舊有文化血脈如何賡續「其命維新」的活力,重啟「以文化人」的偉大篇章?這些,是今日文化復興擘畫的首要課題。
  • 中華文化復興論壇舉辦 聚焦中華文化復興與民族振興
    中華文化復興論壇舉辦 聚焦中華文化復興與民族振興 2015-11-12 17:27:41中新社記者 石龍洪 攝    11月12日,中華文化復興論壇在北京大學開幕,200多位來自兩岸及港澳思想界、文藝界、宗教界、教育界等領域專家學者出席,並就中華文化復興與民族振興展開研討。
  • 李秋喜:汾酒的復興就是文化的復興,「文化汾酒」核心戰略啟動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汾酒廠建廠70周年之際,汾酒圓滿完成了山西省國資委交給的任務,基本實現了集團整體上市,這在汾酒歷史乃至行業發展史上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在此特殊背景下,汾酒邀請上百家媒體齊聚山西,主要是希望通過面對面的方式,為汾酒復興這一長遠的事業,進行交流、互動、求計、問策。
  • 強國自信,文化復興,珠海橫琴超級古鎮「香洲埠」業已成勢!
    東有周莊、西有洛帶、南有麗江、北有平遙,這是國家旅遊對中國新古鎮文化延續的期許,也是「古鎮控」愛好者的風向標,這些古鎮大多雲集在川滇與江浙一帶,文化不同,匯閩、徽、晉、川、海派等古鎮各有特色,但是如果要一覽眾觀,至少要跑大半個中國。
  • 上海復興路上的「黑石公寓」有著怎樣的歷史?
    在民國時期,這幢大樓曾被稱作花旗公寓,1949年後改稱復興公寓,但上海市民更喜歡把它稱為黑石公寓。作為上海近代建築文化的重要代表,復興公寓深受市民喜愛,同時也是上海城市歷史愛好者的重要參觀地點。但長期以來,由於歷史資料的匱乏和相關研究的不足,許多有待解答的歷史疑雲,仍籠罩在這幢大樓之上。
  • 渝中區下半城復興進入「臨門一腳」(組圖)
    如今,下半城的復興提上日程,按照政府的復興計劃:下半城要精心打造歷史文化街區,使其成為展示重慶歷史、追尋城市記憶、體驗歷史人文的地方。今年是下半城進入復興的開局之年,下半城該如何復興,又如何在復興中保護城市原有的歷史痕跡?晨報記者專訪了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重慶市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黃天其。
  • 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布克哈特
    布克哈特對民族(Volk)的強調難免引人警惕,但在他撰寫本書的時代,義大利仍是八個獨立的小國,雖各地力求改革,卻收效甚微。布氏更看重的實為民族紐帶中的連續性,並主張以「教化」承襲歷史記憶中「善」的那一面,從而解答文藝復興以降,脫離基督教、轉向現世性與世俗化後所面臨的問題。本期推送的第三卷導論摘錄自《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中譯本,花亦芬譯,聯經出版社2013年版。
  • 政協委員建言二七商圈復興:「中原之行哪裡去,天地之中不夜城」
    正在接受新聞採訪中熱聊的四個人,望向夜色中近在咫尺的二七塔,歷史和文化在此匯聚後倒帶。這樣洪厚的鐘聲,已經響了71年,從二七塔穿透亞細亞,只百米之遙距離,但穿透厚重歷史卻走了百年。鐘聲響徹在中原商戰正酣的九十年代。
  • 沿著復興路 共築中國夢——復興之路啟示之三
    從新中國「站起來」,到改革開放「富起來」,再到新世紀「強起來」,國家民族的強盛,讓人民的幸福有了堅實依託;「中國夢」的茁壯,使個人夢想有了廣闊空間。吃飽穿暖、下海經商、有車有房……個人夢想的日益豐富,再次說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有國家的繁榮昌盛,才有個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
  •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①當霧靄遠去——泰晤士河濱水空間復興
    一個多世紀後的今天,霧靄已遠去,泰晤士河河水寬闊平靜、清澈見底,日夜不息地在這個古樸又現代的城市中蜿蜒而過,它宛如「流動的歷史」(語出英國國會議員約翰·伯恩斯[John Burns]),訴說著一段漫長而艱難的城市活力復興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