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豆腐
四川省漢族傳統名菜之一,屬於川菜系。主要原料由豆腐構成,材料主要有豆腐、牛肉碎(也可以用豬肉)、辣椒和花椒等。麻來自花椒,辣來自辣椒,這道菜突出了川菜「麻辣」的特點。
此菜大約在清代同治初年(1874年以後),由成都市北郊萬福橋一家名為「陳興盛飯鋪」的小飯店老闆娘陳劉氏所創。因為陳劉氏臉上有麻點,人稱陳麻婆,她發明的燒豆腐就被稱為「陳麻婆豆腐」。
歷史起源
麻婆豆腐,是清朝同治初年成都市北郊萬福橋一家小飯店店主陳森富(一說名陳富春)之妻劉氏所創製。劉氏面部有麻點,人稱陳麻婆。她創製的燒豆 腐,則被稱為「陳麻婆豆腐」,其飲食小店後來也以「陳麻婆豆腐店」為名。
1909年成都通俗報社出版的《成都通覽》(清·傅崇矩著)已將此店及「陳麻婆之豆腐」,列入與包席館正興園、賴湯圓等店齊名的23家「成都之著名食品店」。《錦城竹枝詞》、《芙蓉話舊錄》等書對陳麻婆創製麻婆豆腐的歷史均有記述。清末詩人馮家吉《錦城竹枝詞》云:「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烘來味最精,萬福橋邊簾影動,合沽春酒醉先生」。麻婆豆腐由於名聲卓著,已流傳全國,乃至日本、新加坡等國家。
陳麻婆豆腐(人們習慣於稱之為麻婆豆腐)始創於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開創於成都外北萬福橋邊,原名;陳興盛飯鋪;。店主陳春富早歿,小飯店便由老闆娘經營,女老闆面上微麻,人稱"陳麻婆",當年的萬福橋是一道橫跨府河,不長卻相當寬的木橋。兩旁是高欄杆,上面是抓魚,繪有金碧彩畫的橋亭,橋上常有販夫走卒,推車抬轎下苦力之人在此歇腳、打尖。光顧;陳興盛飯鋪;的主要是挑油的腳夫。這些人經常是買點豆腐、牛肉,再從油簍子裡舀些菜油要求老闆娘代為加工。日子一長,陳氏對烹製豆腐有了一套獨特的烹飪技巧。烹製豆腐色香味俱全。不同凡響,深得人 們喜愛,陳氏所烹豆腐由此揚名。清朝也有相當的文字記述,可佐證其對民眾的吸引力之大。清末就有詩為證: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烘來味最精,萬福橋邊簾影動,合沽春酒醉先生。文人騷客常會於此。有好事者觀其老闆娘面上麻痕便戲之為陳麻婆豆腐。此言不脛而走遂為美談。飯鋪因此冠名為;陳麻婆豆腐;。據《成都通覽》記載陳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便被例為成都著名食品。由於陳麻婆豆腐歷代傳人的不斷努力,陳麻婆川菜館雖距今一百四十餘年盛名長盛不衰,深得美食者好評。
風味特點
麻婆豆腐的特色在於 麻、辣、燙、香、酥、嫩、鮮、活八字陳家店鋪稱之為八字箴言。
麻:指豆腐在起鍋 時,要灑上適量的花椒末。 花椒要用漢源進貢朝廷的貢椒,麻味純正,沁人心脾。 如若別地花椒,麻味卡喉,令人氣緊,誰還會有食慾,誰敢再夾 豆腐?三十年代初,軍閥割踞混戰,漢源花椒告罄,店鋪除向外縣重價購買漢椒外,還在鋪門貼出告示聲明無上好花椒,麻婆豆腐寧停不賣。這一坦白經營作法,在同業中傳為美談。
辣: 是選用龍潭寺大紅袍油椒製作豆瓣,剁細鍊熟,加以少量熟油海椒烹膾豆腐,又辣又香。
燙:。。。。。。
香:就是起鍋立即上桌,聞不到制豆腐石膏味,冷浸豆腐的水鏽味,各色佐料原有的難聞氣味,只有勾起食慾的香味。
酥: 指煉好的牛肉餡子,色澤金黃,紅酥不板,一顆顆,一粒粒,入口就酥,沾牙就化。
嫩:指的是豆腐下鍋,煎氽得法,色白如玉,有楞有角,一捻即碎,故住宅大多用小勺舀食。
鮮: 指全菜原料,俱皆新鮮,鮮嫩翠綠,紅白相宜,色味俱鮮,無可挑剔。
活:是陳麻婆豆腐店的一項絕技:豆腐上桌,寸把長的蒜苗,在碗內根根直立,翠綠湛蘭,油澤甚豔,仿佛剛從畦地採摘切碎,活靈活現,但夾之入口,俱皆熟透,毫無生澀味道。
抗日戰爭中,大眾飯店普及,不少飯鋪都能做出麻婆豆腐;江南內遷成都不少餐館,也都 掛出麻婆豆腐菜名,論手藝、論火工可謂有麻婆豆腐功夫,論原料、論配料自然各有麻辣口味,唯獨全市沒有一家能把蒜苗顯活這一關闖過。南打金街、江南館街的浙江、江蘇館子,為了做好麻婆豆腐,曾用重金聘請陳麻婆豆腐店當家廚師陳三師去,當了三天提調,傳授蒜苗炒活的技巧,還登了報紙。在飲食業中為川菜贏來了聲譽。
做法: 豆腐切成1.5釐米見方的小塊 入水中焯水, 盛出備用,牛肉切成小粒, 蔥姜蒜分別切末, 熱鍋下油,先放入少許蔥姜熗鍋,放入牛肉粒翻炒至變色,再放入郫縣豆瓣和一半的麻椒粉, 炒出紅油,再放入豆腐, 旺火翻炒一分鐘, 再加入水,鹽,五香粉炒勻,燒一分鐘,倒入水澱粉, 炒勻勾芡,出鍋盛入盤中,再在豆腐上面撒上蒜末,蔥末,麻椒粉,麻椒粒, 再澆上一勺熱油即可。
4相關典故
故事發生在清朝末期,住在四川成都的陳某由於事故突然去世,一家人陷入了生活困境。兩個鄰居一家是賣肉的,一家是賣豆腐的,由於可憐這一家人,就把每天賣不出去的蹄筋肉和壓壞的豆腐周濟給他們。 陳某的妻子溫巧巧,據說特別喜歡做飯。為了孩子,她絞盡腦汁想做得好吃些。 由於蹄筋肉很硬,所以先把肉剁碎。當時不可能有絞肉機,她就用堅硬的木頭做成圓樹墩狀的菜板,把蹄筋肉放在上面,用大菜刀耐心地剁。十分鐘後,就能剁成細小的碎肉。豆腐形狀亂七八糟的也不好看,她切成了小四方塊,這樣就看不出原來的形狀了。
然後加入自家制的醬,把弄好的碎肉和豆腐煮上幾個小時,因為蹄筋肉即使剁碎了仍然很硬。經過咕嘟咕嘟地慢燉,蹄筋肉會變軟。而且還能燉出黏稠的美味膠脂。中國的豆腐也有韌勁,很適合燉,而且吸入了肉汁,味道更好。 最後出鍋時,撒上充足的胡椒,蹄筋肉獨特的動物膠腥味因此而消失了。 吃一小口,滿嘴充滿了肉滑潤的。稍隔片刻,濃重的接踵而來,還有醬獨特的發酵味,微微殘留的羊肉腥味反而感覺很好。而且,胡椒清新的香味,像清風一樣從舌頭上吹過。 這是以前從未吃過,而且只要吃過一次就絕不會忘記的味道。 溫巧巧靠這個菜開了家餐館。由於這菜又便宜又特別好吃,所以生意非常興隆。因為她的臉上有麻子,所以她擅長的這道菜後人就稱為「麻婆豆腐」。
┥四川老鄉俱樂部┝
以鄉音 ♥ 聚鄉情 ♥ 愛鄉土
四川新老鄉點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