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延險騙保屢上熱搜。6月9日,南京市公安局發布消息稱,近日鼓樓警方成功偵破一起航班延誤保險詐騙案,犯罪嫌疑人李某從2015年至今,通過購票虛構行程,在累計近900次延誤航班中獲得了高達300多萬元理賠金。
涉嫌騙保案件檢察機關已介入偵辦
剛剛,南京市公安局鼓樓分局發布警方通報,關於網民關注的「南京警方破獲女子利用航班延誤騙保300多萬元」的案件,經查證,2015年以來,犯罪嫌疑人李某(女,45歲,山東青島人,曾從事航空服務類工作)多次偽造航班延誤證明等材料,虛構航班延誤事實,騙取巨額保險金。目前,檢察機關已提前介入,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案件起因:某保險公司報警發現李某用多人身份理賠
據稱,2020年4月,南京鼓樓警方接到某保險公司報警,稱在觸發航班延誤險賠付的情況下,公司發現以李某為首的多人使用不同護照號、身份證號多次進行理賠,懷疑可能遭遇了保險詐騙。
在李某住所,辦案民警搜查到大量用於記帳和航班信息的紙質筆記材料,以及電腦中多份航空延誤險異常說明樣表,這些樣表清晰記錄了其向各大保險公司索賠的詳細信息。南京警方介紹說,這些材料是嫌疑人為了騙取航空延誤險所做的工作,每一張表上記錄的都是嫌疑人經過篩選帶有航空延誤險的保險公司。比如她買了某家保險公司,會在那家上面打個勾,等到賠付之後她會把它劃掉,意思是錢已經到位。在整個表格下面有一串數字相加,是所有理賠金進行算帳得出的總額。
警方通報:李某騙保分為三個步驟 多次偽造航班延誤證明等材料
根據警方通報,李某的騙保行為大致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選取延誤率高的航班。因李某曾有過航空服務類工作經歷,有提前獲取航班取消或延誤信息的途徑。為此,她挑選了延誤率較高的航班,再去查航程中有無極端天氣,以判斷航班延遲概率。
第二步,虛構不同身份購票並大量投保。據了解,除使用自己身份外,李某還從親朋好友處共獲得20多個身份證號以及護照號以逃避系統核查,虛構不同身份進行機票購買。同時為了更具隱蔽性,李某每次購買機票都要用4、5個身份。而每一個身份,最多購買30到40份延誤險。
第三步,關注航班信息,伺機退票索賠。若了解到航班延誤機率不高,李某會在起飛之前把機票退掉,儘量減少損失。而一旦航班出現延誤,李某便開始著手向保險公司索賠。
此外,根據警方最新通報,李某還多次偽造航班延誤證明等材料。
經初步統計,從2015年至今,李某等20多人共實施詐騙近900次,獲得理賠金近300萬元。最多的一次是一趟航班中,李某本人以5個人的身份索賠到了10多萬元。
航延險騙保事件屢上熱搜
近一段時間來,航延險騙保事件屢上熱搜。今年5月,上海市公安局披露了該市首例航延險系列保險詐騙案。犯罪嫌疑人楊某、何某等人招募組建團隊,以免費乘機住酒店並提供一定報酬為幌子,對外招攬乘機人。之後,犯罪團夥根據掌握的航班延誤信息購買對應航班機票,並分別通過保險公司官網、保險代理公司等渠道重複投保多份航延險,虛構被保險人需要航空出行正常如約達到的事實,並使用私刻的航空公司及機場印章,偽造多份航班延誤證明,分別向各家保險公司申請理賠,涉案金額超過2000萬元。
今年4月南京某企業高管也因涉嫌航延險騙保案被刑拘。2020年4月,南京警方也通報一起涉嫌航延險騙保案。月薪2萬的南京某企業高管湯某,因通過網購他人身份信息,購買機票和延誤險,半年騙保707筆共14萬餘元,涉嫌保險詐騙已被江寧公安依法刑事拘留。
江蘇天煦律師事務所律師張賽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於航空延誤險來說,首先購買者要有乘坐飛機的意願,或者乘坐飛機的客觀背景應該是真實的,必須有真實的出行計劃,因為天氣等原因才導致延誤,滿足這種條件,航空公司審核後才能(賠付)給消費者。但是如果購買者沒有出行計劃,就是想通過鑽空子獲得一筆不義之財,這種行為行為相當於將其他公司企業財產據為己有,數額較大的就構成了詐騙罪。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藺麗爽
責任編輯:劉琰(EN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