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悲歌,探訪易水河畔荊軻義士塔

2020-12-24 老豬的碎碎念

荊軻, 戰國時期著名刺客。

荊軻,姜姓慶氏。戰國末期衛國朝歌人, 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後遊歷到燕國,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於期,荊軻只好私見樊於期,告以實情,樊於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燕太子丹、高漸離等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與秦舞陽入秦後,秦王在鹹陽宮隆重召見了他,在交驗樊於期頭顱,獻督亢之地圖,圖窮匕首見,荊軻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劍擊成重傷後為秦侍衛所殺。

這便是流傳千年荊軻的故事,然而在如今的易水河畔,一座荊軻塔至今猶存。此塔建於建於遼乾統三年,位置於河北易縣城西南幾公裡的荊軻山上,老豬果斷探訪了紀念這位千年義士的地方,老樣子,咱們用照片給大家帶來這段歷史。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坐標:河北,易縣易水河畔。

老豬的旅行系列之荊軻義士塔。

驅車至此,遠遠便看到一塔形如利劍,直指蒼天。這便是荊軻塔。

塔高26米,須彌座八角十三層,磚木結構,白色。每層八隅各懸風鈴,清風擺動,清脆悅耳,音傳四野。 荊軻塔是為古義士荊軻而建,又稱聖塔院塔,塔建在荊軻衣冠冢上,系沙石堆集而成,即古時荊軻館故址,也是荊軻的衣冠冢。

燕太子丹訣別荊軻,知其有去無還,便收其衣冠造土假冢埋入,故為荊軻衣冠冢。 大遼乾統三年(公元1103年)紿在荊軻衣冠冢上建聖塔並寺院,之後歷代各朝皆有重建修葺。宋乾道三年(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5月已卯朔二十四日),刺史劉楷復展故地,以舍利子200粒貯以金瓶銀閣,葬於地宮,復建塔於上。當時易屬金轄,並非大遼之地,但碑刻銘額為「大遼易州重修聖塔記」,刻石用南宋紀元,可見當地人民自然不忘故國。

元代張柔始建保定府、蓮花池之後,他基於荊軻的知名度在荊軻的衣冠冢前建石像生,在山上栽植松柏,解放初還保留幾棵。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又重建,並改聖塔寺為院,塔旁樹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丙戊五月,御史熊文熙題:「古義士荊軻裡」碑一統,清康熙六年(公元1721年)再復並碑一統。

因此山有明代「古義士荊軻裡」碑碣,舊傳有荊軻衣冠冢和荊軻館,因此得名。塔建於山上,清碑上又有「辛與塔為山而設,為荊軻而設也」等語,故俗稱荊軻塔。

北側有一塊清代的殘碑,碑額上有「重修聖塔寺記」的字樣,碑文經風雨侵蝕,已不易辨認,大意是塔旁有寺院,名「聖塔寺院」,建有亭臺樓閣,山上有荊軻館和衣冠冢遺址,風和日麗之時,常有文人墨客會聚於此飲酒賦詩。作者是金天柱(1736-1795年),字北高,南京人,回族,曾任乾隆時翰林院四譯館正教序班。

荊軻是為燕國而死的,這一義舉同樣千古流傳,荊軻塔也引來無數文人墨客的沉湎吟誦。

石刻荊軻刺秦王

除了荊軻塔之外,共立易水河畔的還有樊於期的血山鎮陵塔,太子丹的燕子塔,左伯桃的黑塔和羊角哀的白塔,這些並稱「五塔鎮燕山」的建築從不同角度詮釋了一個「義」字。五塔之中,荊軻塔居然在正中間。

從古至今,文人墨客以荊軻為題為之吟詠者不計其數,僅記於史志者,名流不下數百篇。

晉陶淵明《詠荊軻》詩曰:「其事雖已沒,千載為傷心」;李白《結襪子》詩曰:「感君恩重許君命,泰山一擲輕鴻毛」。明代易州名士王震則在「易水秋風」一詩中寫道:「函關東渡足無憂,何用荊卿去雪仇」。

雖歷代文人騷客都對這位燕趙悲歌之死都不惜筆墨,

但對老豬印象更深的便是荊軻墓前的楹聯:

身入狼邦,壯志匹夫生死外;

心存燕國,蕭寒易水古今流。

也許這就是身為一個刺客最好的歸宿。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謝謝觀賞, 喜歡請關注。

相關焦點

  • 中華名塔之九:燕雲地區遼塔之易州聖塔院塔
    聖塔院塔俗稱荊軻塔,是後人在荊軻衣冠冢上而建。從荊軻所在先秦時期的燕國到荊軻塔修建的遼代,已近1300多年,可見荊軻之名譽不減當年。荊軻被傳記、演義刻畫得有板有眼,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的形象影響深遠,以至於一提到易水,人們就會說河畔,就會有荊軻,這就是全民偶像,這就是國士無雙,這就是超一流的感染魅力。六國皆恨暴秦?從六國傳頌至今的事跡來看確實如此。從後世史學家的角度來看,燕國之所以在戰國中後期安然無恙,全仰仗趙國這一南方屏障。
  • 好友高漸離為荊軻易水送行 失明後擊築行刺秦王
    逃回燕國後,他找到了荊軻,一起琢磨抵抗秦國的法子。  荊軻祖上是齊國人,後來遷居衛國,也曾在邯鄲「漂」過一陣子。他喜歡讀書、擊劍,到燕國後,和一個以宰狗為業、擅長擊築(戰國時的一種樂器)的人交好。這個人,便是高漸離。荊軻愛喝酒,倆人常常在燕國街頭對飲,酒至酣處,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著節奏唱歌。二人哭哭笑笑,街市上來來往往的人,他們也不放在眼裡,照樣我行我素。
  • 秦時明月荊軻死亡之謎揭曉,其中隱藏著一個令人吃驚的秘密!
    而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天明的父親荊軻。荊軻,戰國末期衛國人。而精通歷史的朋友相信對他也不陌生,接受燕太子丹委託的他毅然在易水河畔別過自己的知己高漸離,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臨走之前說出了一句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而在秦時明月中,荊軻是公孫羽的徒弟,麗姬的師兄,韓申、高漸離、狗屠、蓋聶、田光等人的知己,荊天明的親生父親。
  • 比荊軻更悲壯的高漸離
    荊軻與高漸離,同樣刺秦。誰更悲壯呢?從兩個人的關係上來講在當時是很要好的朋友。是音樂上的知己,也是酒肉朋友。有著同樣的愛好,愛唱歌,愛喝酒,愛交朋友。荊軻刺秦這段歷史,後人記錄的比較多,特別是易水河畔送別時高歌吟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的慷慨激昂的悲歌。讓後人們不僅讚嘆他與朋友分手時的離別傷感以及他勇敢、悲壯的豪情。還有很多詩人也寫了很多讚頌荊軻的詩詞來傳頌他的視死如歸的悲壯,以及沒有刺秦成功後讓人惋惜的一面。那麼高漸離呢?
  • 戰國末高漸離與荊軻,一生知己,真正的朋友
    一個真正的朋友是一個人一生寶貴的財富,古有伯牙子期的美談,亦有高漸離和荊軻的傳說。高漸離,是荊軻的好友,擅長擊築,他與荊軻的關係非常好。荊軻臨行前,高漸離與太子丹送他到易水河畔,高漸離擊築,他和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我的家鄉在河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千古絕唱誕生在此
    點擊以下視頻,可聽可看本期故事↓↓↓我的父母已經從事易水硯經營與傳承30多年了,我的父親鄒洪利是易水硯製作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我是一名回鄉創業青年,我給自己的定位是創二代,經常跟我的團隊調侃說我們要開啟易水硯2.0時代。把易水硯打造成中國傳統文房品牌,是我們家鄉情節的體現,因為易水是我們家鄉的地名文化淵源。
  • 易水送別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歌》        曾經的易水,是燕太子丹送別荊軻行刺秦王的出發地,充滿著壯士一去不復返的豪情壯志,悲涼慷慨。為了阻止秦國吞併燕、魏等六個中原國家,荊軻以出使秦國的名義前往,明知此行必死無疑,卻義無反顧。他用如此的膽識和氣概,譜寫了燕趙大地上一曲千古悲壯之歌。
  • 易水之旅隨想
    河北保定易水,在兩千多年前已經名揚天下。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把荊軻在易水臨行前視死如歸的豪氣,詮釋得淋漓盡致。荊軻雖壯志未酬,但其名已在燕趙大地經久流傳。時光荏苒,鬥轉星移。當年為壯士餞行的所在地易水,早已不是原來之模樣。
  • 為什麼說荊軻死的很值?
    而與秦始皇有過短暫交集卻碰撞出巨大火花的荊軻先生,亦是如此!而在經過層層推舉之後,荊軻成了最終人選。也是自此之後,荊軻被太子丹奉為上賓,金玉好玩、香車美女,恣其所取!本來人生苦短、憂多樂少,但於荊軻而言,憂可能不少,樂子亦不少!且這一狀態的持續,有數年之久……
  • 荊軻刺秦王圖窮匕見,是哪裡的地圖?
    這就要說到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荊軻刺秦王了。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派大將王翦滅掉趙國。趙亡後,燕國就直面秦軍,燕太子丹憂心如焚。情急之下,他想到了勇士荊軻。太子丹請荊軻劫持秦王,逼迫秦王罷兵。荊軻同意了,但他對太子丹提出要兩件物品:將軍樊於期的人頭,以及督亢地圖(「亢」念「剛」,或念「抗」)。
  • 荊軻刺秦王,離那麼近為何會失敗?荊軻臨死前,靠著柱子說出真相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荊軻《易水歌》 《史記·刺客列傳》與《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分別以荊軻與親王的角度介紹了這樣的一個故事,燕國太子丹請求荊軻入秦刺殺秦王嬴政,荊軻這位壯士為了報答太子丹對於自己的知遇之恩。
  • 《荊軻刺秦王》中,為什麼秦舞陽會掉鏈子?完美計劃毀於細節
    好在田光還有個忘年交的朋友是"神勇之人,喜怒不形",這個人就是荊軻。田光不惜自刎將他推給燕太子丹。一定程度而言,荊軻是被綁上的戰車,但他是義士,一旦承諾,絕無反顧。易水送別3、給秦王的禮物作為燕使去見秦王,很難到秦王的跟前,必須有特別的禮物讓秦王動心,以至於可以捧到秦王眼前,才有行刺的機會
  • 除了荊軻,春秋戰國時期還有哪些狹義的刺客呢?他們下場又如何?
    但是不幸被發現,趙襄子覺得豫讓是義士,便放了他。被放出後,豫讓摧殘自己的身體,醜化形貌。被友人認出,才說,這樣做事為了讓天下後世都看看為人臣身懷二心事君的人的下場。有一次,趙襄子外出,豫讓知道了,藏身起來準備刺殺,但還是被趙襄子發現了。這次趙襄子沒有放過豫讓。
  • 荊軻刺秦王的背後:燕太子丹和秦王嬴政曾是髮小?因何反目成仇?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李元輝隨著荊軻的一刺成名,刺殺行動的策劃者太子丹,也從歷史的幕後走到了臺前。對太子丹的評價,歷來是眾說紛紜,見仁見智。他是為國著想、孤注一擲,還是為洩私憤、鋌而走險?他是深謀遠慮、大智大勇,還是才能平庸、貪生怕死?他執意刺秦的背後,還隱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他前後判若兩人的表現,又是如何迷惑著人們尋找真相的雙眼?
  • 荊軻的武功,很像現在的武林?
    而是很客氣地婉拒了荊軻。(《史記》荊卿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荊軻這次創業沒有成功拉到天使基金,受到了些許打擊。但他也不是沒有收穫,收穫了些名氣。荊軻遊歷的下一站是趙國并州的榆次,在榆次他與當地的首席劍客蓋聶大談劍術。蓋聶聽了荊軻的談論,對荊軻不屑一顧,拿荊軻的武功當假的一樣,竟然對荊軻怒目而視,用眼神攻擊荊軻。
  • 為什麼荊軻刺秦王一定會失敗,是因為秦舞陽嗎
    為什麼荊軻刺秦王一定會失敗,是因為秦舞陽嗎過了很長一段時間,荊軻都沒有要開始行動的表示。荊軻並不是貪戀物質的享受,只是他在等待時機。秦軍又揮師向北挺進,奪取了大片土地,一直挺進到燕國南部邊界。公元前227年,荊軻從燕國出發到鹹陽,經過了一系列的準備和籌劃,荊軻終於動身了。太子和他的賓客中知道這件事的人都明白荊軻此行即使完成了使命也可能要以獻身而告終,大家都穿著白衣,戴著白帽給他送行。到達易水的邊上,舉行過拜祭路神的禮節,就要上路了。高漸離敲著築,荊軻和著節拍唱起歌來,歌聲悽厲悲愴,這便是流傳千古成為著名典故的易水歌。
  • 荊軻刺秦,有一個迷信的細節可能是致命的
    正是在這個時候,荊軻進入了太子丹的眼法。荊軻是衛國人,在當時的暗殺界非常有名氣,平時喜歡讀書擊劍,以慷慨俠義聞名。其實,太子丹找的第一個人是田光,田光是他老師力薦的,但田光認為自己年老力衰,無法勝任,便推薦了荊軻。剛開始,荊軻以自己的才能低劣不能勝任為由回絕了太子丹的要求,但在太子丹的再三請求下,最終還是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