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 戰國時期著名刺客。
荊軻,姜姓慶氏。戰國末期衛國朝歌人, 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後遊歷到燕國,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於期,荊軻只好私見樊於期,告以實情,樊於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燕太子丹、高漸離等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與秦舞陽入秦後,秦王在鹹陽宮隆重召見了他,在交驗樊於期頭顱,獻督亢之地圖,圖窮匕首見,荊軻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劍擊成重傷後為秦侍衛所殺。
這便是流傳千年荊軻的故事,然而在如今的易水河畔,一座荊軻塔至今猶存。此塔建於建於遼乾統三年,位置於河北易縣城西南幾公裡的荊軻山上,老豬果斷探訪了紀念這位千年義士的地方,老樣子,咱們用照片給大家帶來這段歷史。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坐標:河北,易縣易水河畔。
老豬的旅行系列之荊軻義士塔。
驅車至此,遠遠便看到一塔形如利劍,直指蒼天。這便是荊軻塔。
塔高26米,須彌座八角十三層,磚木結構,白色。每層八隅各懸風鈴,清風擺動,清脆悅耳,音傳四野。 荊軻塔是為古義士荊軻而建,又稱聖塔院塔,塔建在荊軻衣冠冢上,系沙石堆集而成,即古時荊軻館故址,也是荊軻的衣冠冢。
燕太子丹訣別荊軻,知其有去無還,便收其衣冠造土假冢埋入,故為荊軻衣冠冢。 大遼乾統三年(公元1103年)紿在荊軻衣冠冢上建聖塔並寺院,之後歷代各朝皆有重建修葺。宋乾道三年(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5月已卯朔二十四日),刺史劉楷復展故地,以舍利子200粒貯以金瓶銀閣,葬於地宮,復建塔於上。當時易屬金轄,並非大遼之地,但碑刻銘額為「大遼易州重修聖塔記」,刻石用南宋紀元,可見當地人民自然不忘故國。
元代張柔始建保定府、蓮花池之後,他基於荊軻的知名度在荊軻的衣冠冢前建石像生,在山上栽植松柏,解放初還保留幾棵。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又重建,並改聖塔寺為院,塔旁樹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丙戊五月,御史熊文熙題:「古義士荊軻裡」碑一統,清康熙六年(公元1721年)再復並碑一統。
因此山有明代「古義士荊軻裡」碑碣,舊傳有荊軻衣冠冢和荊軻館,因此得名。塔建於山上,清碑上又有「辛與塔為山而設,為荊軻而設也」等語,故俗稱荊軻塔。
北側有一塊清代的殘碑,碑額上有「重修聖塔寺記」的字樣,碑文經風雨侵蝕,已不易辨認,大意是塔旁有寺院,名「聖塔寺院」,建有亭臺樓閣,山上有荊軻館和衣冠冢遺址,風和日麗之時,常有文人墨客會聚於此飲酒賦詩。作者是金天柱(1736-1795年),字北高,南京人,回族,曾任乾隆時翰林院四譯館正教序班。
荊軻是為燕國而死的,這一義舉同樣千古流傳,荊軻塔也引來無數文人墨客的沉湎吟誦。
石刻荊軻刺秦王
除了荊軻塔之外,共立易水河畔的還有樊於期的血山鎮陵塔,太子丹的燕子塔,左伯桃的黑塔和羊角哀的白塔,這些並稱「五塔鎮燕山」的建築從不同角度詮釋了一個「義」字。五塔之中,荊軻塔居然在正中間。
從古至今,文人墨客以荊軻為題為之吟詠者不計其數,僅記於史志者,名流不下數百篇。
晉陶淵明《詠荊軻》詩曰:「其事雖已沒,千載為傷心」;李白《結襪子》詩曰:「感君恩重許君命,泰山一擲輕鴻毛」。明代易州名士王震則在「易水秋風」一詩中寫道:「函關東渡足無憂,何用荊卿去雪仇」。
雖歷代文人騷客都對這位燕趙悲歌之死都不惜筆墨,
但對老豬印象更深的便是荊軻墓前的楹聯:
身入狼邦,壯志匹夫生死外;
心存燕國,蕭寒易水古今流。
也許這就是身為一個刺客最好的歸宿。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謝謝觀賞, 喜歡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