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眉靈
粵港澳大灣區的標誌性工程、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說到港珠澳大橋,這些關鍵詞就浮上腦海。8月14日,記者走訪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探得港珠澳大橋罕為人知的另一面。
籌建設想萌發於上世紀80年代
港珠澳大橋2009年12月動工建設、2018年10月開通運營,歷經8年多建成,對一座世界級的跨海大橋來說,建設工期並不算長。
但準備時間卻不短。2003年8月,國務院同意粵港澳三地成立「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全面開展各項前期工作,拉開了這座世紀工程的建設序幕。
籌建時間更長。早在上世紀80年代,香港富商胡應湘就提議興建伶仃洋大橋;1989年,珠海市首次公布了伶仃洋大橋計劃,後來因客觀原因擱淺。直到2003年,伶仃洋大橋項目被港珠澳大橋項目所取代。
數十年來,香港、澳門與內地之間的運輸通道,特別是香港與廣東珠江三角洲東岸地區的陸路運輸通道不斷完善,但香港與珠江西岸的交通聯繫一直比較薄弱。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將香港與珠海等西岸城市的時空距離從3個多小時縮短至45分鐘左右,被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規劃設計標準就高不就低
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高於內地橋梁設計使用壽命的最高標準100年。這是為什麼呢?
港珠澳大橋由粵港澳三地共建共管,三地在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工程管理、市場環境、責任體系、機制效率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如何實現統一?前期規劃建設時,三地政府派出代表組成的三地聯合工作委員會,建立起了三地共建共管的決策機制和運營管理平臺。為統一協調,具體規劃、建設標準就高不就低,因此大橋設計使命壽命採納了香港方面的設計建設標準——120年。
建設方案為何是「單Y」而非「雙Y」
港珠澳大橋一頭連珠海和澳門,一頭連香港,呈「Y」型。為何不採用雙「Y」設計,將緊鄰香港的深圳也連起來,實現「一橋連四城」?
據介紹,無論是早期擬建的伶仃洋大橋,還是後來確定的港珠澳大橋,建橫跨珠江口兩岸的過江通道,主要目的在於加強香港與西岸的聯繫,促進生產要素流通。
從整個區域發展來看,港珠澳大橋的主要功能作用是把香港、澳門與廣闊的內地聯結起來,形成大珠三角交通網和經濟圈,「單Y」方案能滿足這一需求;從現實來看,若採用「雙Y」方案,深圳境內選址困難且環保風險大,且一次性投資將增加50%,資金壓力巨大。本著統籌規劃、有序建設的理念,最終,「單Y」方案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