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跟蹤指數的指數基金 為什麼還會有跟蹤誤差?】經常買ETF的朋友,應該看到過這個詞:「跟蹤誤差」,一般會在投資目標中這樣出現:「緊密跟蹤標的指數,追求跟蹤偏離度和跟蹤誤差最小化」。於是有小夥伴來問,ETF直接投資於指數,為什麼會有誤差呢?(華夏基金)
經常買ETF的朋友,應該看到過這個詞:「跟蹤誤差」,一般會在投資目標中這樣出現:「緊密跟蹤標的指數,追求跟蹤偏離度和跟蹤誤差最小化」。於是有小夥伴來問,ETF直接投資於指數,為什麼會有誤差呢?
其實,不止是ETF,包括普通指數基金、指數增強基金都會存在跟蹤誤差。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是什麼原因導致指數基金的跟蹤誤差?這個誤差我們要不要關注?
01
什麼是跟蹤誤差?
大家都知道,指數基金的設立初衷就是以跟蹤指數為目標,以該指數的成份股作為投資對象,通過購買該指數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來構建投資組合,追求與標的指數大致相同的收益率。
而跟蹤誤差,就是指數基金的收益情況和標的指數之間的偏差情況,也是反映指數基金產品是否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一項重要指標。一般來說,跟蹤誤差越小,說明指數基金的收益率與標的指數收益率之間的偏差越小。大家平時在基金定期報告或者投資軟體上,都可以查到指數基金跟蹤誤差的具體數據。
02
跟蹤誤差從哪兒來?
這個誤差是從哪來的呢?原因有很多種,根據業內總結大概有這些原因:
一是複製誤差。
雖然指數基金是完全複製跟蹤指數的成份股,但這個「複製」也是有學問的。比如說,一隻指數有800隻成份股,其中部分成份股的流動性很差,那麼相關指數基金很可能會出現想買但買不到的情況;還有,指數成份股會定期調整,但從指數公布調整明細到基金經理調整投資組合之間有一定的時間差,這樣也會給指數基金完全複製指數增加難度,出現一定的誤差。
二是基金的大額申購和贖回。
大額申購對指數跟蹤誤差的影響主要在於稀釋了基金第二天的漲跌幅。比如某天一隻指數基金有大額申購進來(默認申購時間為15點前,下同),按照規定,當天申購的資金能夠享受第二天的漲跌幅,但由於資金結算原因,這筆資金第二天尚未到帳,基金經理無法及時建倉,於是只能和原有份額一起分享了第二天的漲幅,從而稀釋了基金的漲幅。同理,如果第二天指數大跌,大額申購資金也會稀釋當天基金的跌幅。再說贖回價格,投資者贖回的份額按照當天收盤淨值確認,但是對應的贖回倉位基金經理要等到第二天才能賣出,由於賣出價與當日收盤價存在偏差,也會對次日基金淨值產生影響。
三是管理費用。
指數基金在運作過程中會產生運營成本、交易成本以及各種費用,每個工作日公布的基金淨值都是扣除了這些費用的,因此也會使得基金收益與標的指數之間產生偏離。
四是現金餘額。指數基金通常都會持有小部分現金,這是因為不斷有新的申購資金流入、還沒有立即用於組合投資,同時基金也要準備小部分現金以備贖回之需或支付管理費之用。由於這部分現金的存在,就會導致複製組合發生跟蹤偏離度,基金組合中持有的現金比例越大、跟蹤偏離度也可能越大。
除了這幾個主要因素,還有指數成份股的停牌、分紅等也都會導致指數基金對指數的跟蹤產生偏離。
03
跟蹤誤差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儘管影響ETF跟蹤誤差的因素很多,但優秀的基金管理人卻可以憑借經驗與流程設計,儘量降低指數基金的跟蹤誤差。比如在複製誤差方面,經驗豐富的基金經理往往會在指數成份股調整時提前進行預判,並根據實際情況提前做好調倉準備。在管理費用影響方面,優秀的基金經理往往會通過擇時交易等方式來減小偏差。所以在同類基金中跟蹤誤差越小,往往說明基金經理的管理能力越強。大家在挑選指數基金時,可以選擇那些跟蹤誤差更小的基金,從而更好地實現複製指數收益的目標
(文章來源:華夏基金)
(責任編輯:DF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