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偉人曾說過,「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泉源。」個人對此深以為然。而我中華的傲骨,早已經隨著華夏的文化融入了我們的血脈與骨髓,在歷史裡,在故事裡,在詩詞裡,盡皆如此。
我心中最悲哀,最無奈的南宋時代,卻最是盛產愛國人士,其中的代表,便是事業坎坷,感情不順的陸遊了,每當讀到他的這首《書憤其一》,那種報國的熱情與無奈,那種為國家,為民族而奮鬥的決心與驕傲,都會讓我動容。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這首詩,是陸遊晚年所作,當時的陸遊被罷官,在家鄉閒居,已經六十多歲了,可他的心中想的,依舊是報國。結合陸遊的人生軌跡,這首詩的意思,應該是這樣的:少年時候,年輕氣盛的我,哪裡知道世事會如此的艱難,還常常向北望向中原,熱血激昂,氣勢如虹的想要收復河山。記得那年的瓜州渡口,風雪較佳的夜晚,我在樓船之上痛擊金兵。而後在秋風中跨上戰馬,縱橫馳騁於疆場,收復大散關。

那時的我,意氣風發,覺得自己就好似國家的長城,守護國家民族,想要為國家收復失土。可如今呢,我已白髮如雪,垂垂老矣,曾經對於北伐的期盼都化作了空談。不由得想起了古時的諸葛孔明,他寫下傳頌千古的出師表,劍指中原,不死不休,這樣的志氣和行動,千年之間,又有幾個人比得上的呢?

這首詩名為《書憤》,何為書憤?在我看來,便是書寫自己的滿腔憤恨!全詩從頭到尾,完全可以提煉到標題之中,全部都是在圍繞著這一個「憤」字展開。

首句,寫的是回憶少年時候,年輕的時候,那時候的自己,讀了點書,有了點知識,就自以為可以率領軍隊擊敗外地,收復河山。完全不知道這世上的事情,哪裡會有那麼簡單,所有的事情都是那麼的繁雜,瑣碎,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一句詩中的「憤」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對自己的憤,覺得曾經的自己太年輕,想法的太簡單。第二層意思,則是表達了陸遊對這個把事情變得繁雜的壞人的憤恨,自己想要北伐收復失地的心,總是遭到排擠和打壓,這群人為得為了他們自己的私人利益,卻拋卻了國家的利益,讓陸遊憤恨。

第二句詩,則是對自己壯年時,在和金兵對戰前線的回憶。用的是寫景和繪物的方式,羅列的場景明明是物,是地點,但是這些物,這些地點,集合在一起給人的感覺,便是軍旅和塞外的豪邁。不但如此,第二句詩的對仗也極其工整。樓船對鐵馬,夜雪對秋風,瓜州渡口對應大散關隘。兩句話,兩幅戰鬥的場景意境,給了我們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但基調卻早已經被陸遊暗自定下,這個「憤」,是他對敵人的憤恨。
第三句詩是詩的轉折,從回憶中抽身而出的陸遊,對著鏡子看到了自己的現在,如今的他,已經是一個老者了,曾經的壯志都化為烏有。他現在胸中最大的憤,便是自己的壯志難酬,有心報國,無力回天。恨時光太匆匆,恨自己的壯志面前,有太多的阻礙。不僅僅是憤恨,更是滿腔的無奈和惆悵。

最後,陸遊通過表達對諸葛孔明的讚美,來表達了自己對於忠心報國,無私為國奉獻之人的認可。更是他內心的寫照,他想要跟著想要諸葛孔明那樣的良相,真正的為國家去拼搏一次,而不是如今朝廷的求和派那樣的執政之人。

讀陸遊的愛國詩,總就會想到歷史上最最羸弱的宋朝,重文輕武的宋朝文化繁榮,經濟發達,何其的富裕,只不過那些錢,都是為別人攢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或許宋朝便是太過安樂了吧,尤其是「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時代,上層奢靡享樂,下層艱難求活。但若是說起愛國,有許多的人說起來頭頭是道,指點江山,仿佛自己已經洞悉一切,可就是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無法切實執行落實,說一套做一套。
想想陸遊,一生執意報效國家,親自上前線廝殺,主張收復失地,卻又一生不得志,但即便如此,他依舊憂心國家,甚至到死還要囑咐兒子不要忘記了把王師北定的消息告訴他,他的愛國情懷,已經融入了骨血,這樣的赤子之心,悲涼的讓人心痛,讓人肅然起敬,也激發了一代又一代國人的愛國情話。這樣的愛國,或許才是真的愛國,至於口頭上愛國卻沒有人行動的人,或許做不到陸遊那樣,但至少可以反思反思,自己的愛國情懷,是否可以做的更多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