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憤 陸遊 拼音注音 朗讀朗誦 解釋賞析

2021-02-13 經典大家讀

書 憤

[宋] 陸 遊

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陸遊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遊時年六十有一,

zǎo suì nǎ zhī shì shì jiān

早 歲 那 知 世 事 艱

zhōng yuán běi wàng qì rú shān

中 原 北 望 氣 如 山

lóu chuán yè xuě guā zhōu dù

樓 船 夜 雪 瓜 洲 渡

tiě mǎ qiū fēng dà sàn guān

鐵 馬 秋 風 大 散 關

sài shàng cháng chéng kōng zì xǔ

塞 上 長 城 空 自 許

jìng zhōng shuāi bìn yǐ xiān bān

鏡 中 衰 鬢 已 先 斑

chū shī yī biǎo zhēn míng shì

出 師 一 表 真 名 世

qiān zǎi shéi kān bó zhòng jiān

千 載 誰 堪 伯 仲 間

年輕時哪裡知道世事如此艱難,

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邁氣概堅定如山。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裡飛奔著樓船戰艦。

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自己當年曾以萬裡長城來自我期許,

到如今垂垂老鬢髮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

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詞 句 注 釋

書憤:書寫自己的憤恨之情。書:寫。

早歲:早年,年輕時。那:即「哪」。

世事艱:指抗金大業屢遭破壞。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邁氣概堅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氣,氣概。

樓船:指采石之戰中宋軍使用的車船,又名明輪船、車輪柯。車船內部安裝有以踩踏驅動的機械連接船外的明輪,依靠一組人的腳力踩踏前行。車船在宋代盛極一時。因這種戰船高大有樓,故把它稱之為樓船。瓜洲:在今江蘇邢江南長江邊,與鎮江隔江相對,是當時的江防要地。

鐵馬:披著鐵甲的戰馬。

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是當時宋金的西部邊界。

塞上長城,比喻能守邊的將領。《南史·檀道濟傳》載,宋文帝要殺大將檀道濟,檀臨刑前怒叱道:「乃壞汝萬裡長城!」

衰鬢:年老而疏白的頭髮。斑:指黑髮中夾雜了白髮。

出師一表:蜀漢後主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寫了一篇《出師表》,表達了自己「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堅強決心。

名世:名傳後世。

堪:能夠。

伯仲:原指兄弟間的次第。這裡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難分優劣高低。

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鬥生活情景,其中頷聯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著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鬥情緒。後四句抒發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嘆之情交織在—起,展現了詩人複雜的內心世界。這首詩意境開闊,感情沉鬱,氣韻渾厚。

全詩除了巧用典故,還巧作對比,一處是理想與現實作對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現實卻是自己被排擠不能繼續抗戰,恢復中原願望無法實現;二處是自己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作對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氣如山」,而到了晚年卻「鏡中衰鬢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殺敵報國卻屢次遭受排擠打擊的悲憤;三處是用三國諸葛亮慷慨北伐同當今南宋朝廷妥協不抵抗作對比,以古鑑今,褒貶分明。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陸遊。這些詩句皆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相關焦點

  • 詩經·召南·殷其雷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殷其雷朗讀殷其雷注釋及注音[1]殷〔yǐn〕:雷聲。[2]陽:山之南或水之北為陽。[3]斯:此時,一說此人。[4]違斯:離開這裡。違,去,離開。斯,此地。殷其雷賞析《殷其雷》一詩的主旨,《毛詩序》概括為「召南之大夫,遠行從政,不遑寧處,其室家能閔其勤勞,勸以義也」,意即表達一位妻子對外出從仕丈夫的勉勵和思念。這一說法十分明確,古今諸家學說幾乎都沒有異議。
  • 書憤,書憤,陸遊書不盡的滿腔憤懣!
    陸遊畫像陸遊的「書憤」並非是憤怒讀書未獲功名,而書寫滿腔憤怒之情。為什麼會如此憤怒?這就需要結合陸遊所處的時代和陸遊的為人來解讀。陸遊故裡山陰,今浙江紹興「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早歲,就是指年輕之時;世事艱,並不是感嘆人生不易,而是抗金之志屢受打壓。
  • 詩經柏舟 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柏舟朗讀詩經·柏舟注釋及注音[1]中河:河水中央。[2]髧〔dàn〕:頭髮下垂狀。[3]髦〔máo〕:指男子行冠禮前,頭髮齊眉,分向兩邊。詩經·柏舟賞析這首《柏舟》的詩旨,以《毛詩序》為主流的傳統說法多認為是衛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共姜拒絕父母改嫁之令,故作此詩以自誓其志。因此,古人多以「柏舟之痛」稱呼女子喪夫之事,以「柏舟之節」讚美女子夫死不嫁之行。當今學者則多認為此詩描寫了一少女欲擇一少年為偶,但卻未得到母親同意,因此作此詩以表明其心、抒發其怨。
  • 詩經·召南·何彼襛矣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何彼襛矣朗讀何彼襛矣注釋及注音[1]襛〔nóng〕:花木繁盛貌。[2]唐棣〔dì〕:又作棠棣、常棣,薔薇科落葉小喬木,栽培供觀賞。一說為鬱李,薔薇科櫻屬灌木,花朵桃紅色,繁密如雲。何彼襛矣賞析《何彼襛矣》一詩的主旨爭議較少,古代學者多從《毛詩序》「美王姬」之說,認為此詩所寫「雖則王姬,亦下嫁於諸侯。猶執婦道,以成肅雍之德也」。近現代學者大都認為本詩旨在譏刺王姬出嫁奢侈鋪排之風,另有袁梅等人認為此詩為男女表達愛情之歌詠,詩中「王姬」「平王」「齊侯」諸詞並非實指,僅是代稱或溢美之詞。
  • 陸遊《書憤》賞析
    書憤[宋]陸遊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創作背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遊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遊時年六十有一,這已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
  • 部分字詞改拼音引熱議,蒙曼:朗讀應考慮詩詞的韻律美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刷屏,文中例句了古詩詞和詞語的改音案例。經查證,該公號使用的新聞圖片原是發表在2018年5月11日《北京晚報》的一篇文章《「說(shuō)客」「坐騎(qí)」你讀對了嗎?》。   雖是舊聞,但每次出現字音更改的消息,總能引起網友們的熱議。
  • 詩經·周南·芣苢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芣苢朗讀芣苢注釋及注音[1]採採:採而又採。[2]芣苢〔fú yǐ〕:即車前草,多年生草本,嫩葉可食,全草和種子可入藥。[3]薄言:補充音節的語助詞,無實義。另說急急忙忙、將欲等。[4]有:取得。[5]掇〔duō〕:拾取,摘取。[6]捋〔luō〕:順著莖葉輕輕摘取。
  • 詩經新臺 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新臺朗讀詩經·新臺注釋及注音[1]新臺:衛宣公為納宣姜所築臺名,故址在今山東甄城黃河北岸。[2]有泚〔cǐ〕:鮮明貌。有,語氣助詞,無實義。[3]河:黃河。詩經·新臺賞析新臺是衛宣公為娶宣姜所修築的高臺,在今山東甄城黃河北岸。宣姜本是太子伋的未婚妻,衛宣公覬覦其美貌,所以在新臺將其截留下來,強佔為己妻。因此,《毛詩序》認為此詩正是衛國人作以諷刺衛宣公的荒淫失德,這種說法古今學者均未表達異議。全詩共有三章,每章四句,前兩章疊詠。
  • 詩經·邶風·北門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北門朗讀北門注釋及注音[1]殷殷:憂愁深切貌。[2]終窶〔jù〕:終,始終。窶,貧窮。[3]已焉哉:感嘆詞,表達失落無奈之意。北門賞析《北門》傾訴了一位基層官吏鬱郁不得志的心聲。《毛詩序》認為此詩是對「衛之忠臣不得其志」的諷刺,朱熹《詩集傳》亦承襲此說。與之不同,清人方玉潤《詩經原始》則認為此詩主旨是「賢者安於貧仕也」,而今人大多認為這是一位小吏傾訴生活愁苦之作。
  • 詩經·召南·採蘋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採蘋朗讀採蘋注釋及注音[1]蘋:亦稱大萍、田字草,多年生水生蕨類植物,莖橫臥在淺水泥中,全草可入藥。[2]藻:水藻,隱花植物的一大類,沒有根、莖、葉等部分的區別,海水和淡水裡都有。採蘋賞析《採蘋》是一首與上古時期祭祀風俗有關的詩歌作品,古代學者多視之為貴族之女出嫁前去宗廟祭祀祖先的詩,如《毛傳》說:「古之將嫁女者,必先禮之於宗室,牲用魚,芼之以蘋藻。」方玉潤《詩經原始》說:「女將嫁而教之以告於其先也。」現代學者大都認為,這首詩旨在描寫女僕們為主人採辦祭品以奉祭祀。
  • 詩經·邶風·雄雉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雄雉朗讀雄雉注釋及注音[1]雉〔zhì〕:俗稱野雞,雄的尾長而羽毛豔麗,雌的尾短而羽毛黃褐,善走而不能久飛。[2]洩洩〔yì yì〕:鼓翼貌,一說緩飛貌。[3]懷:思念。雄雉賞析《雄雉》是一首音韻優美、意味綿長的短詩。《毛詩序》言其為「刺衛宣公」之作,批評衛宣公「淫亂不恤國事,軍旅數起,大夫久役,男女怨曠,國人患之而作是詩」。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則認為此詩主旨為「期友不歸,思而共勖」。今人大多認為此詩「怨曠」之情有之,而「刺衛宣公」之說無據,應為婦人思念其遠役丈夫而作。
  • 詩經·邶風·泉水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泉水朗讀泉水注釋及注音[1]毖〔bì〕:「泌」的假借字,泉水湧流貌。[2]淇〔qí〕:春秋時衛國水名,發源於今河南淇山,流入衛河。[3]衛:衛國。[4]靡〔mǐ〕:無。[5]孌〔luán〕:美好。[6]諸姬:指衛國的同姓之女,衛君姓姬。[7]聊:姑且,暫且。一說願。
  • 詩經·周南·汝墳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汝墳朗讀汝墳注釋及注音[1]遵:順著,沿著。[2]汝墳:指古汝水堤岸。墳,水邊,沿河的高地。[3]條枚:枝幹。枝曰條,幹曰枚。汝墳賞析《汝墳》一詩的主旨,歷來也是各家分歧、自持一說,影響較大的主要有《毛詩序》的「文王道化」說、劉向《列女傳》的「周南大夫妻匡說」、《韓詩》的「貧者辭家祿仕」說等,而近當代學者的研究多認為這是一首妻子懷念遠行丈夫的詩歌,而對於「赬尾」「王室」「如燬」「父母孔邇」等詞句的解釋卻大相逕庭、莫衷一是
  • 詩經·召南·採蘩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採蘩朗讀採蘩注釋及注音[1]於以:於何,在何處。一說為語氣助詞。[2]蘩〔fán〕:白蒿,二年生草本,莖、枝被類白色微柔毛,可入藥,嫩葉可食。[3]沼:水池。採蘩賞析這是一首歌詠採摘白蒿以作祭祀之用的詩歌,而關於「採蘩」的主人公身份,歷來卻說法不一。《毛詩序》中說「採蘩,夫人不失職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則不失職矣」,認為此詩為公侯夫人盡其本分行祭祀之事。
  • 詩經牆有茨 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牆有茨朗讀詩經·牆有茨注釋及注音[1]茨〔cí〕: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橫生於地面,果實有刺,可入藥。[2]中冓〔gòu〕:內室,此指衛國宮室。[3]道:說。詩經·牆有茨賞析《牆有茨》一詩的主題,《毛詩序》承續《新臺》之解,將其定為「公子頑通乎君母,國人疾之而不可道」的「刺上」之作,此後研究《詩經》的古今學者大都接受了這個說法。公子頑即衛昭伯,是衛宣公之子,與太子伋、公子壽、公子朔等為兄弟。
  • 詩經·邶風·凱風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凱風朗讀凱風注釋及注音[1]凱風:和風。一說南風,夏天的風。[2]棘心:棘木之心,一說棘木的纖小尖刺。棘,即酸棗,落葉灌木,枝上多刺,果實小而味酸。[3]夭夭:樹木柔嫩貌。凱風賞析《凱風》無疑是一首牽涉到中國傳統「孝」文化的詩歌,然而對於此詩中表達的「孝」意,歷來卻有著不同的解讀。《毛詩序》認為此詩創作的背景是「衛之淫風流行,雖有七子之母,猶不能安其室」,因此這是一首「七子能盡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的「美孝子」之詩。
  • 詩經·邶風·終風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終風朗讀終風注釋及注音[1]終風:狂風,暴風,一說終日颳風,一說西風。[2]暴:急驟,猛烈。[3]顧:觀看,瞧。[4]謔〔xuè〕浪笑敖:形容戲謔笑鬧。謔,戲謔。浪,放縱。敖,喧譁,叫喊,一說遊玩。終風賞析《終風》這首詩歌的主旨,古今學者也有著不同的判斷。《毛詩序》的解讀緊承前文諸篇,認為是衛莊姜「遭州籲之暴,見侮慢而不能正」的傷己之作,朱熹《詩集傳》則認為「終風且暴」比喻的是莊公的「狂蕩暴疾」,莊姜乃受丈夫莊公欺侮而作此詩。近當代學者大多認為這是一首棄婦詩,與莊姜之事無關。
  • 詩經·周南·卷耳_注音、朗讀、翻譯及賞析
    卷耳朗讀卷耳注釋及注音[1]採採:採了又採。[2]卷耳:又名蒼耳,一年生草本,菊科植物,可入藥。[3]頃筐:亦作「頃匡」,斜口的竹筐。[4]懷人:心中懷想之人。卷耳賞析《卷耳》是一首抒發「懷人」之情的經典名作。「懷人」是這個世間永恆的情感主題,因為它可以跨越具體的人、事、境,甚至可以跨越時空而將其情傳遞給千百年之後的人們。
  • 詩經·邶風·谷風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就其淺矣,泳之遊之。何有何亡[33],黽勉求之。凡民有喪[34],匍匐[35]救之。不我能慉[36],反以我為讎[37]。既阻我德[38],賈用不售[39]。谷風朗讀谷風注釋及注音[1]習習:微風和煦貌。[2]谷風:東風,生長之風。[3]黽〔mǐn〕勉:勉勵,盡力。
  • 品讀《書憤其一》,陸遊這樣的愛國赤子,最讓人心痛也最激勵人
    我心中最悲哀,最無奈的南宋時代,卻最是盛產愛國人士,其中的代表,便是事業坎坷,感情不順的陸遊了,每當讀到他的這首《書憤其一》,那種報國的熱情與無奈,那種為國家,為民族而奮鬥的決心與驕傲,都會讓我動容。陸遊這首詩名為《書憤》,何為書憤?在我看來,便是書寫自己的滿腔憤恨!全詩從頭到尾,完全可以提煉到標題之中,全部都是在圍繞著這一個「憤」字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