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憤
[宋] 陸 遊
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陸遊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遊時年六十有一,
zǎo suì nǎ zhī shì shì jiān
早 歲 那 知 世 事 艱
zhōng yuán běi wàng qì rú shān
中 原 北 望 氣 如 山
lóu chuán yè xuě guā zhōu dù
樓 船 夜 雪 瓜 洲 渡
tiě mǎ qiū fēng dà sàn guān
鐵 馬 秋 風 大 散 關
sài shàng cháng chéng kōng zì xǔ
塞 上 長 城 空 自 許
jìng zhōng shuāi bìn yǐ xiān bān
鏡 中 衰 鬢 已 先 斑
chū shī yī biǎo zhēn míng shì
出 師 一 表 真 名 世
qiān zǎi shéi kān bó zhòng jiān
千 載 誰 堪 伯 仲 間
年輕時哪裡知道世事如此艱難,
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邁氣概堅定如山。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裡飛奔著樓船戰艦。
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自己當年曾以萬裡長城來自我期許,
到如今垂垂老鬢髮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
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詞 句 注 釋
書憤:書寫自己的憤恨之情。書:寫。
早歲:早年,年輕時。那:即「哪」。
世事艱:指抗金大業屢遭破壞。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邁氣概堅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氣,氣概。
樓船:指采石之戰中宋軍使用的車船,又名明輪船、車輪柯。車船內部安裝有以踩踏驅動的機械連接船外的明輪,依靠一組人的腳力踩踏前行。車船在宋代盛極一時。因這種戰船高大有樓,故把它稱之為樓船。瓜洲:在今江蘇邢江南長江邊,與鎮江隔江相對,是當時的江防要地。
鐵馬:披著鐵甲的戰馬。
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是當時宋金的西部邊界。
塞上長城,比喻能守邊的將領。《南史·檀道濟傳》載,宋文帝要殺大將檀道濟,檀臨刑前怒叱道:「乃壞汝萬裡長城!」
衰鬢:年老而疏白的頭髮。斑:指黑髮中夾雜了白髮。
出師一表:蜀漢後主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寫了一篇《出師表》,表達了自己「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堅強決心。
名世:名傳後世。
堪:能夠。
伯仲:原指兄弟間的次第。這裡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難分優劣高低。
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鬥生活情景,其中頷聯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著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鬥情緒。後四句抒發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嘆之情交織在—起,展現了詩人複雜的內心世界。這首詩意境開闊,感情沉鬱,氣韻渾厚。
全詩除了巧用典故,還巧作對比,一處是理想與現實作對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現實卻是自己被排擠不能繼續抗戰,恢復中原願望無法實現;二處是自己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作對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氣如山」,而到了晚年卻「鏡中衰鬢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殺敵報國卻屢次遭受排擠打擊的悲憤;三處是用三國諸葛亮慷慨北伐同當今南宋朝廷妥協不抵抗作對比,以古鑑今,褒貶分明。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陸遊。這些詩句皆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