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周南·汝墳原文
遵[1]彼汝墳[2],伐其條枚[3]。
未見君子[4],惄[5]如調飢[6]。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7]。
既見君子,不我遐棄[8]。
魴魚[9]赬[10]尾,王室如燬[11]。
雖則如燬,父母孔邇[12]。
汝墳朗讀
汝墳注釋及注音
[1]遵:順著,沿著。
[2]汝墳:指古汝水堤岸。墳,水邊,沿河的高地。
[3]條枚:枝幹。枝曰條,幹曰枚。
[4]惄〔nì〕:憂思,傷痛。
[5]君子:此處為妻子對丈夫的稱呼。
[6]調〔zhōu〕飢:早上未食的飢餓狀態,形容渴慕的心情。
[7]條肄〔yì〕:指再生的樹枝。
[8]遐棄:遐,遠。棄,離開,離棄。
[9]魴〔fáng〕魚:鯿魚的古稱。
[10]赬〔chēng〕:淺紅色。
[11]燬〔huǐ〕:火,烈火。
[12]孔邇〔ěr〕:孔,甚。邇,近。
汝墳翻譯
沿著那汝水堤岸,採伐樹木的枝幹。
還沒見到我的夫君,憂思不絕如同清晨忍飢。
沿著那汝水堤岸,採伐新抽的樹枝。
已經見到我的夫君,萬望你不要再離我遠去。
鯿魚的尾鱗微微泛紅,王室興盛如熊熊烈火。
即使興盛如熊熊烈火,父母雙親就近在身旁。
汝墳賞析
《汝墳》一詩的主旨,歷來也是各家分歧、自持一說,影響較大的主要有《毛詩序》的「文王道化」說、劉向《列女傳》的「周南大夫妻匡說」、《韓詩》的「貧者辭家祿仕」說等,而近當代學者的研究多認為這是一首妻子懷念遠行丈夫的詩歌,而對於「赬尾」「王室」「如燬」「父母孔邇」等詞句的解釋卻大相逕庭、莫衷一是。各派紛繁的觀點,使得此詩的主旨更顯破朔迷離,對於此詩的理解也增加了不少難度。
此次註譯,在仔細甄別古今學者觀點的基礎上,結合當代一些學術論文,對於詩歌的主旨作了審慎地考定,同時避免了對爭議較大的地方作過於細緻的考據,認為此詩主題為「妻子懷夫」當屬無遺。至於她的丈夫是為王室遠徵服勞役,還是為王室出仕效力,無關宏旨,故不細究。
在《詩經》中,割草採樵的意象往往伴隨著婚姻愛情的主題出現,如《周南·漢廣》《齊風·南山》《唐風·綢繆》《王風·揚之水》等。這首詩也不例外,前二章起興句皆寫在汝水畔砍伐樹木的情景。在形容思求丈夫而不得之時用「調飢」二字,傳神地表達出妻子的憂思與渴望。第二章起興,仍然是汝水畔採樵,只不過樹木都已抽出新枝,暗示秋往春來又過了一年,而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人還未出現。等到見到「君子」之時,喜悅之餘,又擔心他再次遠行,故有「不我遐棄」之語,充分表現出女主人公矛盾複雜的心理狀態。最後一章獨立於前二章,以鯿魚淡紅色的尾麟喻夫婦之間真誠殷切的情感。而正在這美好的時刻,「君子」又要再次「遐棄」而去,為那「如燬」的王室效勞,女子自然戀念不舍,只好以「父母孔邇」為由相勸,希望以此挽留其夫,哀婉悽切之情溢於言表。
短短數行詩作,生動地刻畫了女子從別離到思念、從滿願到擔憂、從別離到哀求的波瀾起伏的心理變化,可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望夫女子的執著和不舍、歡欣和落寞折射了那個紛亂時代的別離之情,讀來令人無比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