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鄘風·柏舟原文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1]。
髧[2]彼兩髦[3],實維[4]我儀[5]。之死矢靡它[6]。
母也天只[7],不諒[8]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側。
髧彼兩髦,實維我特[9]。
之死矢靡慝[10]。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詩經·柏舟朗讀
詩經·柏舟注釋及注音
[1]中河:河水中央。
[2]髧〔dàn〕:頭髮下垂狀。
[3]髦〔máo〕:指男子行冠禮前,頭髮齊眉,分向兩邊。
[4]維:乃,是。
[5]儀:配偶。
[6]之死矢〔shì〕靡它:到死誓無他心。之,到。矢,通「誓」。靡,無。
[7]只:語氣助詞,無實義。
[8]諒:相信。
[9]特:配偶。
[10]慝〔tè〕:通「忒」,差錯。
詩經·柏舟翻譯
泛起那柏木小舟,漂流在河水中央。
分發齊眉那少年,的確是我好配偶。至死終究無他心。
我的母親我的天,怎奈卻不相信我!
泛起那柏木小舟,漂流在河水邊緣。
分發齊眉那少年,的確是我好對象。
至死終究無偏差。我的母親我的天,怎奈卻不相信我!
泛起那柏木小舟,,漂流在河水邊緣。
詩經·柏舟賞析
這首《柏舟》的詩旨,以《毛詩序》為主流的傳統說法多認為是衛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共姜拒絕父母改嫁之令,故作此詩以自誓其志。因此,古人多以「柏舟之痛」稱呼女子喪夫之事,以「柏舟之節」讚美女子夫死不嫁之行。當今學者則多認為此詩描寫了一少女欲擇一少年為偶,但卻未得到母親同意,因此作此詩以表明其心、抒發其怨。
全詩共有兩章,每章七句,兩章形成了十分工整的疊詠結構。首章以泛舟漂遊河上起興,營造了一種安怡自在的氛圍。然後就引出了詩人抒情的對象——「髧彼兩髦」之人。在古代,這是男子弱冠(二十歲)之前的髮式裝扮,透露出女子鍾情之人尚是一位少年郎。兩章中反覆強調「實維我儀」「實維我特」,再加上至死不二的誓願,女子堅決果敢的意志畢露無遺。這恰恰與父母的「不諒」不信形成對比,所以本詩後兩句多用嘆詞,表達了女子內心的愁怨和不滿,也流露出一絲「天不遂人願」的哀傷和無奈。
此詩的全部意涵,實際上已在第一章完全展現,然而詩人僅改變幾個韻腳,用另一章再次詠唱一遍,將自己所要表達的情感盡情渲染。這種形式,充分體現了上古歌曲所具有的韻律感,甚至也常見於現當代歌曲之中,成為寄託情感、觸動人心的一座藝術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