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書憤》賞析

2021-02-08 三育書聲


全民悅讀,讓閱讀快樂起來!




書憤

[宋]陸遊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譯文: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裡飛奔著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想當初我自比萬裡長城, 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髮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創作背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遊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遊時年六十有一,這已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

文學賞析: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半敘述早年決心收復失地的壯志雄心,後半感嘆時不再來,壯志難酬。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當時他親臨抗金戰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金戈鐵馬的記憶裡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湧,大有氣魄。詩人未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麼國必成全於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於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幾多鬱憤。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遊蹤所至——作者三十七歲在鎮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歲在南鄭任王炎幕僚。陸遊在軍中時,曾有一次在夜間騎馬過渭水,後來追憶此事,寫下了「念昔少年時,從戎何壯哉!獨騎洮河馬,涉渭夜銜枚」(《歲暮風雨》)的詩句。他曾幾次親臨大散關前線,後來也有「我曾從戎清渭側,散關嵯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的詩句,追寫這段戰鬥生活。當時北望中原,也是浩氣如山的。但是這年九月,王炎被調回臨安,他的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星散,北徵又一次成了泡影。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想今日恢復中原之機不再,詩人之心如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遊浩蕩詩才。「樓船」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乾淨、典型。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遊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略家自負的。可惜畢生未能一展長材。「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裡心,執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願。「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劉宋名將檀道濟典明志。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捨我其誰。然而,如今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於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鬥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滿是悲愴。這一結局,非詩人不盡志所致,非詩人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愴便為鬱憤。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千載而下,無人可與相提並論。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實裡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鬱憤也就只好傾洩於這無奈了。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儘是憤。    《書憤》是陸遊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杜甫。中兩聯屬對工穩,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點擊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視頻、音頻投件郵箱:845944683@qq.com

                感謝大家關注臨潼區全民悅讀朗誦協會

                                        公眾平臺!


18991358511/18991358522

相關焦點

  • 書憤|陸遊
  • 書憤(陸遊)
    [詩詞古文]書憤(陸遊)書憤陸遊早歲那(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書憤:書寫自己的憤恨之情。世事艱:指抗金大業屢遭破壞。樓船,指采石之戰中宋軍使用的車船,又名明輪船、車輪柯。車船在宋代盛極一時。因這種戰船高大有樓,故把它稱之為樓船。瓜洲:在今江蘇邢江南長江邊,與鎮江隔江相對,是當時的江防要地。
  • 書憤-陸遊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是南宋詩人陸遊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陸遊時年六十有一,這已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半敘述早年決心收復失地的壯志雄心,後半感嘆時不再來,壯志難酬。「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 書憤五首·其一 [宋代]陸遊
    書憤五首·其一    [宋代]陸遊
  • 經典詠流傳:陸遊《書憤》
    書憤陸遊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遊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遊時年六十有一,這已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裡飛奔著樓船戰艦。
  • 陸遊寫下《書憤·其一》,內心在恨什麼?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62歲的陸遊隱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家中,寫下五首以《書憤》為題的七律,其中以《書憤·其一》最為著名。他在詩中既充滿激情地抒發了自己「平生萬裡心,執戈王前驅」的壯志,又十分留戀地追憶了「鐵衣臥枕戈,睡覺身滿霜」的軍旅生涯,最後對世事艱難發出無限感慨。
  • 讀詩人陸遊的《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陸遊有不少以書憤為題的詩作,大多作於晚年。詩中所書。幾乎都是報國志、孤臣憤,可見陸遊晚年那種愛國壯志不能實現的激憤是十分強烈的。在許多《書憤》詩中,以這首為最好。宋孝宗浮熙十三年(1186),陸遊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了。這時他罷官鄉居已有六個年頭。中原恢復無望、報國壯志難酬的憂憤時時襲來,因而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
  • 書憤,書憤,陸遊書不盡的滿腔憤懣!
    陸遊畫像陸遊的「書憤」並非是憤怒讀書未獲功名,而書寫滿腔憤怒之情。為什麼會如此憤怒?這就需要結合陸遊所處的時代和陸遊的為人來解讀。南宋從建立之初,主和派、主戰派對就如同黨爭一樣爭吵不休,主和派在很多時候都是佔上風,所以主戰派包括陸遊經常受到排擠打壓,真是「有心殺賊,報國無門」,這是陸遊終生的憤懣,也是他許多詩歌的主題。
  • 陸遊關於百合花的詩詞賞析
    陸遊關於百合花的詩詞賞析枯木南宋愛國主義詩人陸遊,存世詩作頗豐,他的存詩9300餘首,而且詩詞文章俱有很高成就。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然而身處主和派和北伐派齟齬之間,宦海沉浮,然而陸遊一生筆耕不輟,一改南宋士大夫萎靡不振的孱弱詩風,對南宋後期詩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 書憤——中年人的人生感懷
    《書憤》是陸遊62歲時寫的作品,此時,陸遊辭去官職,在家閒居。
  • 書憤 陸遊 拼音注音 朗讀朗誦 解釋賞析
    陸遊時年六十有一,zǎo suì nǎ zhī shì shì jiān早 歲 那 知 世 事 艱zhōng yuán běi wàng qì rú shān中 原 北 望 氣 如 山lóu chuán yè xuě guā zhōu dù樓 船 夜 雪 瓜 洲 渡tiě mǎ qiū fēng dà
  • 愛國詩人陸遊最具代表性的10大詩詞名句,句句堪稱千古經典!
    陸遊出生後的第三年(1127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難」,宋王朝都城開封被金人佔領,王朝被迫南遷,他的父親也在這次事件中,棄官攜家人逃回家鄉山陰。詩人就是在這種濃烈的國讎家恨氛圍中長大的,因此青年時期便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宏願。
  • 藝惠藏·朱非書法作品賞析:陸遊詩 臨安春雨
    陸遊的《臨安春雨初霽》就是一首典型的以樂景寫哀情的詩,」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點出「詩眼」,也是陸遊的名句,「一夜」兩字,正是說綿綿春雨如愁人的思緒,暗示了詩人一夜未曾入睡,國事家愁,伴著這雨聲而湧上了眉間心頭。用意是要表達自己的鬱悶與惆悵,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為背景,才與自己落寞情懷構成了鮮明的對照。
  • 品讀《書憤其一》,陸遊這樣的愛國赤子,最讓人心痛也最激勵人
    我心中最悲哀,最無奈的南宋時代,卻最是盛產愛國人士,其中的代表,便是事業坎坷,感情不順的陸遊了,每當讀到他的這首《書憤其一》,那種報國的熱情與無奈,那種為國家,為民族而奮鬥的決心與驕傲,都會讓我動容。全詩這首詩,是陸遊晚年所作,當時的陸遊被罷官,在家鄉閒居,已經六十多歲了,可他的心中想的,依舊是報國。
  •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書憤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書憤
  • 古詩詞賞析 | 陸遊《卜算子·詠梅》​
    卜算子·詠梅宋代:陸遊4、賞析  此詞以梅花自況,詠梅的悽苦以洩胸中抑鬱,感嘆人生的失意坎坷;贊梅的精神又表達了青春無悔的信念以及對自己愛國情操及高潔人格的自許。  詞的上半闋著力渲染梅的落寞悽清、飽受風雨之苦的情形。陸遊曾經稱讚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落梅》)。
  • 遇見陸遊,遇見沉鬱悲涼與豪情奔放兼具的古詩詞
    書成後,陸遊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賞析:縱觀全詞,詩人以物喻人,託物言志,巧借飽受摧殘、花粉猶香的梅花,比喻自己雖終生坎坷,絕不媚俗的忠貞,這也正像他在一首詠梅詩中所寫的「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氣憐」。陸遊以他飽滿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曲曲愛國主義詩篇,激勵了並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謂「雙鬢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 芒種節氣,賞析陸遊的《芒種後經旬無日不雨偶得長句》
    芒種後經旬無日不雨偶得長句【宋】陸遊芒種初過雨及時,紗廚睡起角巾欹。痴雲不散常遮塔,野水無聲自入池。賞析讀了30多首古人寫的有關「芒種」的詩,總有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思來想去,在陸遊的這句「閒身自喜渾無事」上找到了答案。芒種正是收穫蠶麥,播種水稻,鄉村最忙的季節。
  • 61歲陸遊抒發豪情的詩作實在經典,曾入選課本,是必須背誦的古詩
    今天我們談到的這首古詩也是陸遊非常經典的作品,寫於他61歲的一年。雖然是年過花甲之年,但是內心的豪情壯志不改,依然有著充沛的豪情。更因為其中滲透著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樣的古詩也得以入選中學語文課本,成為當年語文課程學習中的必背名篇。如今過去這麼多年,看一看你還記得多少?
  • 《書憤五首·其一》-宋·陸遊
    書憤五首·其一宋代:陸遊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