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重寶」是金章宗完顏璟於泰和四年(公元1204)始鑄的青銅錢。據《金史·食貨志》載:」泰和四年八月鑄大錢,一值十,篆書曰『泰和重寶』與鈔參行。」
自公元1115年太祖完顏阿骨打建國,金代在長達40餘年裡沒有本朝的貨幣,而沿用遼宋舊錢,「泰和」錢的鑄造,方便了貨幣交流,促進了商品流通。「泰和重寶」就錢文分,有玉箸篆和瘦金體之分,有北宋宣政之餘風。「泰和」寓意祥和、吉利,安泰和順、有國泰民安的意味。
錢文是文學、書法大家党懷英手書,字體清純典雅,精美異常,素為歷代藏家所珍愛。另鑄有「泰和通寶」錢。泰和重寶銅質優良,體態渾厚,製作精美。面文「泰和重寶』四字為玉筋篆,直讀,有大小樣及闊緣窄緣等版式多種,徑4.5~5.2釐米,重1~20克,光背無文。
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完顏阿骨打建立的統治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的封建王朝,西與西夏和蒙古等接壤,南與南宋對峙。共傳十帝,享國119年
党懷英(1134-1211年)字世傑,號竹溪,祖籍馮翊人(今陝西大荔),奉符(今山東泰安)人。北宋太尉党進十一代孫,金朝文學家、書法家。党懷英入仕前隱居徂徠山,築竹溪庵,讀書吟詩。現徂徠山上竹溪庵遺址猶存,庵旁有其篆書「竹溪」二字石刻。他還工書法,有「獨步金代」美譽。現存碑刻如岱廟「金重修東嶽廟碑」的篆書題額以及谷山寺碑、天封寺碑皆為懷英手跡。
泰和四年(1204)8月,金朝廷命其書寫「泰和重寶」,鑄於錢幣上,其字筆圓潤老到,線條流動,柔中寓剛,灑脫透逸,有「金泰和」美稱。
大定十年(1170年)中進士,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任泰寧軍節度使,次年再次召為翰林學士承旨,世稱「黨承旨」,泰和元年,受詔編修《遼史》,金朝大定十年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承旨,世稱「黨承旨」。大安三年逝世,逝世後埋葬於奉符城(今泰安)党家林,諡號文獻。
少年時與辛棄疾同門讀書,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風閘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