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字及鹿頭銀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管轄下的印度支那殖民地政府(即中南半島,包括今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個國家)在今越南河內鑄造發行、用來向印度支那半島山區部落農民購買鴉片的貨幣。

二戰期間,1942年3月中國入緬對日作戰,稱「中國赴緬遠徵軍」、「中國援緬遠徵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遠徵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總人數達10萬餘人。
1943年4月,重建遠徵軍司令長官部,後稱滇西遠徵軍,一部撤至印度,稱中國駐印軍。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徵軍先後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餘人。1945年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撤回國內。1945年4月撤銷。
中國遠徵軍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美國在印度支那事務上的核心盟友是中國,所以美國把印度支那和泰國都劃入中國戰區。

法國維希政府殖民統治下的印度支那允許鴉片自由買賣,政府收稅,來自鴉片貿易的稅收所得佔殖民政府收入的四分之一。而鴉片貿易習慣使用銀幣結算,以法國在越南鑄造發行的法屬印度支那貿易銀元——「安南貿易銀元」為主。但法國所出的安南貿易銀元(即坐洋)主幣到1928年後不再鑄造,部落村民拒收紙幣或其它非銀質貨幣,殖民地政府搜羅銀器熔化,鑄成錢幣形狀的銀餅,用於鴉片交易。
最早的《世界錢幣目錄》中,富字鹿頭幣被歸類在中國雲南,因爭議被刪除,美國克勞斯出版的《世界硬幣標準目錄》(1997版)已將「富」字及鹿頭銀幣改列入法屬印度支那欄目中,並且註明該組銀幣是「1943—1944年法國維希殖民政府財政部監督下在越南河內鑄造,以應寮國及(越南)東京邊境繁忙的鴉片貿易之需」。當時在中緬邊境金三角地帶流通,被稱為「鴉片貿易銀元」,是1943年法國人梅西埃在河內繪圖鑄造。二戰結束,法國兵離開越南時也帶走了大量的「富」字銀幣作為紀念,因此在法國可以大量購買到這種銀幣。
二次大戰結束,中南半島北部由當時雲南省主席盧漢所率領的部隊接收、託管,繳獲大批鴉片及銀元。在1946年撤退時,把這些東西都撤回雲南。後國共大戰,這些銀元就被出售或當軍餉發放。

富字幣不是流通幣,所以不受規格尺寸及樣式的束縛,銀元規格大,圖案紋式設計簡單,無太大的技術含量,但是富字銀幣含銀量超高,高達(約99%),好品少見,鑄紋清晰,邊道特徵明顯(光邊、帶有掉皮現象)。富字幣有邊齒,因為高含銀量使得質地更軟而磨損較多,尤其是邊齒,所以我們平常見到的富字幣幾乎都是光邊。
「富」字銀幣,正面只有一漢字篆書「富」字,背面為寮國文或緬甸文和中文標示的面值(緬甸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寮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它們與漢語同屬於漢藏語系)。面值有「半兩正銀」、「一兩正銀」兩種,俗稱大富和小富。

「鹿頭」銀幣,正面中央為一隻長角的雄鹿頭側面圖案,背面為寮國文或緬甸文、中文「一兩正銀」標示面值。鹿頭圖案有大鹿頭、小鹿頭之別,其中大鹿頭版別稀少。
鹿頭幣與「富」字幣並稱為「福祿雙全」。

越南當年鑄有一種銀條,上面刻有鹿頭圖案和「煙」字圖案,與鹿頭銀幣相似度非常高。也作證了富字和鹿頭銀幣用於鴉片交易用途。
一枚錢幣,一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