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來講一講這位歷史人物,這個人就是洪秀全。十九歲的奕詝隨即登上皇位,頒發聖旨,以第二年為鹹豐元年。鹹豐帝的確是「苦命」的,他登基不久就接到奏摺,知道廣西爆發了大規模的民亂,其實那是洪秀全在廣西起事了。在廣西領頭起事的是一個讀書人,名叫洪秀全。1814年1月1日,洪秀全出生於廣東花縣的一個客家人家。他年幼的時候家境不好,父親和兩個哥哥以務農為生,目不識丁,而他卻很受寵,家裡一直供他讀書,要求他專心參加科舉考試,想以此改換門風。洪秀全考試的天資不高,從16歲起參加府試,一直到31歲,始終連秀才也不能考中。後來的研究者曾經翻閱他寫的詩詞、文章,大都認為他屢試不中也在情理之中。
屢考不中,洪秀全感受到的是如山一般的壓力,卻沒有退路,只能一邊在村裡的書塾教書,一邊咬牙考下去。1833年,他又到廣州參加府試,在街頭得到一本基督教布道書《勸世良言》。這本書是由中國的基督徒梁發編寫的,其中摘錄了一些《聖經》的章節,也夾雜著關於天堂、地獄的說教,算是一本淺顯的基督教宣傳品。當時,洪秀全只是簡單翻閱了一下,然後帶回家,放置一旁,繼續專注於科舉考試。
1837年,洪秀全再次遭遇打擊,在考秀才的時候名落孫山。這一次,他扛不住了,在絕望中大病了一場,發高燒以致昏迷,在昏迷中胡言亂語。據說,當時他做了一個夢,在夢中見到了上帝,上帝說洪秀全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希望他到人世間來斬妖除魔。洪秀全的夢境是否真是如此,後人多有爭議,不過,他在現實中遭遇了巨大打擊,乃至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是不爭的事實。
病好之後,洪秀全沒有其他的出路,仍然沿著原來的生活道路走下去。1843年,他的表兄李敬芳看了《勸世良言》這本書,大加讚賞,這重新引起了洪秀全對這本書的興趣。他潛心研讀了這本書之後,大受啟發,決心擯棄屢屢給他以打擊的孔孟學說,信仰曾經進入他夢境的上帝。他和李敬芳各自定製了「斬妖劍」,同聲朗誦「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民家共飲和」,大有劉邦斬蛇起事的抱負和豪情。隨後,他說服了一些身邊的人和他一起信仰上帝,其中包括表親馮雲山和族弟洪仁。
有了新的信仰之後,洪秀全乾了一件極端的事情——打碎了私塾中的孔子牌位,因此他丟掉了私塾老師的工作。他索性離開了家鄉,和馮雲山一起到外地去宣傳心目中的上帝。在廣東省內,洪秀全等人的傳教工作收效甚微,只是在清化一帶感化了幾個李姓人士。他們只好進入廣西地區,最遠到了廣西的貴縣。洪秀全的信仰在亂糟糟的廣西受到很多人的追捧,馮雲山看準時機,前往廣西紫荊山區繼續宣傳,洪秀全則回到花縣「仍執教鞭為業」。
鴉片戰爭之後,一些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宣傳原汁原味的基督教義。1847年初,洪秀全前往廣州,會見美國傳教士羅孝全。一番了解之後,他向羅孝全提出了加入教會的申請,同時提出了關於津貼的問題,也就是教會能否給他一定的生活補貼。津貼問題引起了羅孝全的不悅,認為洪秀全加入教會的動機不純,遂把他的申請擱置起來。洪秀全感到不耐煩,生氣之餘離開了廣州,前往歡迎他的地方,包括廣西的紫荊山區。偶然之間,羅孝全失去了一名中國教徒,洪秀全迎來了自己的天國。
洪秀全為什麼會提出津貼的事情?大多數資料認為是羅孝全的兩名華人助理在暗地裡搗鬼,他們害怕洪秀全的到來影響他們的位置。如果沒有這一插曲,洪秀全是否就能留在廣州的教會中不走呢?很多人認為,洪秀全當時充滿宗教熱情,這是很有可能的。本人則認為洪秀全留下來的可能性很小。
首先,洪秀全所信仰的不是來自西方的真正的「上帝」,後來的歷史說明,他信仰的「皇上帝」只存在於他的心中,他心中的上帝也不為羅孝全等真正的基督教徒和西方社會所認可。另外,洪秀全完全沒有傳教士所具有的奉獻的精神、吃苦的態度、平和的心態,後來的歷史證明,他所追求的是帝王般的窮奢極欲,是一種補償性的享樂。可以說,洪秀全的心中充滿對整個社會的報復意識,「上帝」是他達到個人目的的工具。
離開羅孝全,洪秀全在飄蕩的途中寫下充滿豪情的詩句,在詩中以「朕」自稱:朕在高天做天王,爾等在地為妖怪。……朕統天軍不容情,爾等妖魔需走快。這是一個傳教士嗎?這分明是第二個黃巢。當然,洪秀全留在教會中的可能性還是有的,條件是他和馮雲山等人的勸化工作毫無效果,他缺少追隨者,他毫無成為「天王」的希望。而實際情況是,被羅孝全所拋棄的洪秀全已經成為許多貧苦中國人痴心期盼的偶像。1847年8月,洪秀全輾轉到了廣西紫荊山區,他驚異地發現,這裡信仰「上帝」的已經有兩三千人之多,這一切則要歸功於才能卓越的馮雲山。
馮雲山出生於1815年,和洪秀全一樣屢試不中,曾經做過老師,也算是個讀書人。他具有超群的說服能力、組織能力,更有著堅忍不拔的毅力。他在紫荊山區三年多的時間裡,白天做書館先生,晚上手拿火把,翻山越嶺,宣傳教義,發展會眾。在會眾中,從者多為「農夫之家」,「寒苦之家」。隨著信教的人多起來,「拜上帝會」這一組織便應運而生了。
相信看過歷史的應該知道,在清朝的中晚期,很多貧困地區都有秘密教門、會黨的存在,普通民眾最初加入這些秘密組織的目的是為了維持生計、互相照應、免受欺凌,廣西紫荊山一帶的民眾參加「拜上帝會」,起初也是出於這樣的目的。後來,一個名叫李進富的太平軍老戰士說:當初眾人信他說,拜了上帝可消災難,登天堂。
難得的是,在發展會眾的整個過程中,馮雲山始終把洪秀全作為「拜上帝會」的精神領袖。後來,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在自述中說:在家之時,並未悉有天王之事,每村每處,皆悉有洪先生而已。到處人人恭敬,是以數縣之人,多有敬拜上帝者此也。這裡的「洪先生」便是指洪秀全。